
【古韵今弹】说说“痴惑” ——读书随记
最近读了一些佛经,才发觉佛教对我们日常的影响要大于被宋儒们呆化了的儒家。
小时候,常听村子里有些年纪的人说到一些人时用到一个词:chihuo。见样学样,那时的我也会用到这个词,但惭愧的是一直不知道怎么写。前些年,由于智能手机而热起来的网络上,出现了一个词:吃货。读音大体相同,但肯定不是我熟悉的那个意思相当于无可救药的词。而在读佛经时,才看到了这个词的正解:痴惑。
佛经中,这是指两种不同的性格特征。“痴”,我们传统的解释是不能理解正确的东西,“病于知么”,所以《说文》说是:“不慧也”。但在佛经中的意思是指沉迷于某种固有的认知而不能接受“正确”的认知。比如说你生活中比较尊重或者就是周围的人都认为一件事这么做才是对的,你又没有时间或者能力去验证,很自然地接受了这种看法,也在实际中安装这种方式开始做事。而终于有一天,或者假设有那么一天,你到了其它地方,发现那里的人做事的方式和你完全不一样,甚至在你看来,他们都是按错误的方式在做事。要是你有现实的权力,你会第一时间禁止人们那么做;要是你像国内的那些网络大V一样有话语权,你会嘲笑他们没有按自己主子的方式做事;当然要是你什么权力也没有,你也会在自己的亲朋好友面前笑话他们那么做。总之,你就觉得那种做法是错的。这就是佛教所谓的“痴”,坚持已有成见,对于新事物或者新观念不从根本上去理解对错就加以拒绝。“惑”,根据字形就明白是什么都觉得对,“或在心(这个行,那个也行)也”,《说文》直接给出了结果说是:“乱也”,有人告诉你这个道理,你觉得对;而另有人告诉你另外一套相反的道理,你也觉得对。只要道理在跟前就对,离开远一些就错。并且还不是那种装着明白扮糊涂的认可,是打内心深处的认可。这也就是佛教所谓的“惑”,是“正见(正确的见解)”和“邪见(错误的见解)”不能分别。
要是把这两种人性弱点分开来指责,好像真没有太大的问题。坚持错误的观点,不改变自己的想法,当然不是好的。不能分辨对错,别人给你说啥,你就认可啥,这当然更不对,严重些说就是没原则。但真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一样,教训别人是容易的,要是真正事到临头能做对,其实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我们知道,要分辨对错首先当然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也就是非得有自己的“定见”不可。但你有自己的定见,并且坚持了自己的定见,那种叫“痴”的人性弱点就悄悄地降临到你身上了。那么不坚持呢?“惑”就已经在等你了。所以做事难,做人更难,要做事还要做人那就难上加难。理解了这点,那古人的“觉今是而昨非”实在是一句老实话,刚才还觉得很正确的事,这一刻或许就已经错得离谱了,这才是人类不管是哲人还是普通人的常态吧?所以只要是人写的书,无论它被怎么尊奉,最多也只能被称为经典,而绝对不该成教条。
“痴”、“惑”,从佛经的角度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的处事方式,可要真做到不“痴”不“惑”,即便是写佛经者自己也不一定能做到。好在书中的道理只有他一个人在讲,而听讲的又大多没有思考能力,“痴”、“惑”这两种本来或许会非此即彼的人性弱点,才被说成两种阻碍正见的“恶”。而在民间信徒们的流传中,由这本来是两个词合在一起组成的“词”就变成了意思非常重的“贬义词”,表示那个人实在没有什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