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香】梦里寻她千百度(散文)

编辑推荐 【雅香】梦里寻她千百度(散文)


作者:江南老顽童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49发表时间:2020-06-11 08:22:53
摘要:趁着现在尚能吃能睡能思能动之时,我想把小镇变迁中的一些不能忘怀的典故轶事逐一记录下来,也算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个答案吧。

前言
   五岁多随父母迁到湘潭六十里外的楠竹山,至今已经近七十年了。数十年的朝夕相处,耳鬓厮守,从内心里我早已把这里认定是我们这代兵工人的真正故乡。
   人生易老天难老,当我们渐渐从童年,少年,青年,及至走入老年时,蓦然回首,楠竹山这个兵工小镇,竟在数十年的不断变迁中,似乎越来越英姿勃发,瑰丽无比。小镇到底美在哪里?她为何能让几代兵工人心甘情愿地为她无私付出?
   趁着现在尚能吃能睡能思能动之时,我想把小镇变迁中的一些不能忘怀的典故轶事逐一记录下来,也算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个答案吧。
   从1950年十一月,新湘工业公司(后更名为三六四厂,厂长苑爱农)开始筹备建厂开始,江南机器厂在湖南省湘潭市一个偏僻的楠竹山镇,已经扎根了近七十个春秋。 数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兵工人,不仅用智慧和汗水,使工厂的军工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为强军强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同时,逐年逐步改善职工家属的生存、生活环境,使之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笔者有幸从五岁多起,就踏上了这片土地,并一直在这里求学和工作,因此,我应该算是亲眼目睹工厂变迁的见证人之一。 有鉴于此,本文想从住房、绿化、道路、景点、学校等多个方面,历史地反映楠竹山的变化,以真正凸显这座兵工小城的非凡魅力。
   一.楠竹山的树
   某一天,当游子回归故里,或朋友自远方来,此刻如有人问他们,你对楠竹山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目不睱接,绿满江南。 的确,这个只有八平方公里的偏僻小镇,不仅在若干年前,就已获得全国四百家绿化先进企业的殊荣,而且在长达七十年的岁月长河中,一代又一代领导,始终自觉地带头坚持种树,护树,并不断更换优质树种,这才最终使这座兵工小城,终年浸润在四季有花香,常年有绿色的宜居环境中。
   记忆中,楠竹山的绿化树,大体经过了四轮大的选择和改种。 第一轮大约是从1953年始。当时,首批干打垒的宿舍房(中苏村,友好村,团结村,互助村)相继落成,主要道路两边便种上了整齐的白杨树。
   这种树成长特快,枝叶也茂盛,没几年功夫,树梢便窜过房顶,为来往的路人带来一片片荫凉。 但很快,这种来自北方的速生树,便暴露出了它致命的弱点。一是树上有数不清的黑色毛虫,二是材质疏松,极易被强风折断。因这些弱点,白杨树不久便全部被更换。 第二轮种树,大约是从六十年代起,路旁的绿化树,大都改为法国梧桐,冬青,松树等。而宿舍的前后,大都改为苦楝树,槐树,泡桐树。 相比之下,这些树十分适宜南方的气候,且树冠大,枝叶茂密,没几年功夫,便把房前屋后,道路两边全都遮得严严实实。 但很快,这些树种的缺点也暴露出来。即它们大都不是常绿树种,每到秋冬之际,其树叶便会枯萎落下,只剩下一树光秃秃的枝丫,十分难看。 而法国梧桐树,每到春季长新叶时。其果实外的花粉便会纷纷扬扬落满一地,若沾上皮肤或吸入鼻孔,还会让皮肤过敏者全身难受。很快,这些树种也被逐步淘汰。 第三轮,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新一轮的绿化树改造,便一律选择了四季常绿树种,如香樟树,广玉兰树,桂花树,冬青树,松树等优良树种。 记得当时广玉兰树的树苗十分稀缺,价格也不菲,工厂的园林科便全力攻关。他们在厂里仅有的几棵树上,吊满了嫁接用的泥罐,远远望去,煞是醒目壮观。
   几年后,一大批常绿树种,便成了楠竹山大街小巷的绿化主体,为这个日新月异的兵工小镇,增添了令人赏心悦目的绿色生机。 第四轮改造,是在全镇普遍绿化的基础上,由工厂和楠竹山镇共同携手,对宿舍前后的空地,社区花园,陆续进行重建,改造或补充。除栽上一些名贵花木,灌木外,还在空隙间铺满成方成块的草皮,使本已绿意盎然的楠竹山,更显得千娇百媚,四季飘香。 小镇上的数万居民,常年沐浴在香樟味浓郁,玉兰香扑鼻,桂花香沁人心脾的优美环境中,能不叫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吗?!
   二. 楠竹山的房
   楠竹山的住房成排成片,整齐划一,高低楼的楼距适中。乍一看,很象正在操练中的士兵方阵,给人一种庄重,威武又不失和谐的氛围。特别是处于闹市中心的锦江华庭,每幢楼的屋顶竖着两座高高的圆形尖顶,楼房两侧则呈半圆弧形。一楼下面,又被匚形的骑楼所包裹。乍望去,俨然是从欧洲某国名城中移迁过来的一套精品建筑。 其实,真正了解楠竹山历史的,当年这里还是十分简陋,十分破败不堪的最早来此创业的第一代兵工人,大都是在原湖湘煤矿留下的数十间竹篱笆屋里安身。这些工棚似的房屋,先以竹片编织,然后在两面糊上黄泥巴,屋顶或盖上半圆形的瓦片,有的干脆只盖上稻草。时间稍长,黄泥便会干裂,因而既不防风雨,更不隔声音,只能勉强栖身。因陆续调来的人多,有的连这种房屋也住不上,只能到附近的农户家租房住。 后来,工厂的主体单位,逐步迁入紧靠新桥河畔的小平原上。为了方便职工们上下班,其职工单身宿舍,家属住房,才陆续迁入厂区附近,并且全部用铁丝网围起来,成为一个特殊的军事禁区。
   最早的一批家属住房,全部是以三合土筑起的干打垒房。即黄泥塘村,楠竹山村,和中苏,友好,团结,互助等四个村。一排八家,每户一房一厨,大约不足二十平米。家庭人口多的,除了床以外,家中几乎打转不开。好在那时没有几家有书桌,衣柜等傢具,否则那场面真不堪设想。
   那时,每村公厕没几个,都设在两排房屋的中间。每到清晨,公厕经常人满为患,异常紧张。更有常来掏粪的农民光顾,一声“有人冒?”常让蹲厕者十分的尴尬。据老辈人回忆,这批干打垒房,是由在此服刑的劳改人员建造的。他们不可能知道,这座早已废弃荒芜的煤矿,从此会发生那么巨大的变化。不到数年间,这里便矗立起一座颇具现代规模的兵工新城。与第一批家属房兴建的同时,四栋砖砌的单身大楼也拨地而起,它们分别是保卫,世界,永久,和平楼。
   五六年后大批新进厂的单身职工全被安排在此住下。单身楼的对面,还先后盖起了三个食堂。每到用餐时,碗勺叮当,这里显得热闹非凡。之后,为解决单身女职工的住宿,工厂又在这些楼的旁边,新盖了新大楼、红旗楼。因这一片邻近食堂,合作社,学校,电影广场等设施附近,若干年间,这里都是小镇上最为繁华的中心。后随着工厂的发展,新进厂的职工越来越多,为解决他们的住宿问题,工厂又在学校附近新建了技校楼,革新楼,卫星楼。在永丰村附近新建了江化楼片区,这才较好地满足了众多单身职工的住房需求。不过,后来的这些单身楼,随着新婚家庭的增多,或成为双职工的临时栖身之所,或被江南中学改造成校舍,或被工厂整体转让给私企,这都是后话。真正的楼房改造,大约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先是三层楼的通走廊,面积虽有大小之分,但厕所仍是公用的,一律设在每层楼的楼梯口。 然后是四十二平米的四层楼,此房首次解决了一户一厕。再后来,便是连片的拆建改造,五层,六层的都有。这种新建的住房,因设施较为齐全,设计较为合理,故很受广大职工家属的好评。 至2010年左右,工厂已基本完成了所属范围大部分平房,旧楼的改造,除坡顶上的几个村子尚有少量平房外,原来的福利房,也一律实现了商品房的转变与此同时,几栋电梯房,和一批廉租房也应运而生,较好地满足了部分居民的不同要求。 从2018年起,工厂的三供一业全部移交于社会化管理。新接手的各相关单位,为解决因各种设施老化等遗留问题,先后对电网,水网,道路,楼顶,楼面全部进行了改造翻新,从而使全镇的面貌焕然一新,也给全体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在此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住户都出自内心的认为,别看楠竹山只有巴掌大的地方,但它才是我们养老的福地,宜居的天堂。外面再好,我们只是过客,在这里,我们才觉得自已是真正的主人!
   (原创)

共 30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楠竹山镇三六四厂扎根了近七十个春秋,作者先从楠竹山的树说起,从一九五三年始为这个日新月异的兵工小镇,增添了令人赏心悦目的绿色生机。楠竹山的住房成排成片,整齐划一,高低楼的楼距适中,至2010年左右,工厂已基本完成了所属范围大部分平房,旧楼的改造,从2018年起,工厂的三供一业全部移交于社会化管理。作品文笔流畅,感情真挚,作品底蕴相当深厚,意蕴绵长,将七十年三六四厂变化与自己的心境,展献给读者,可见作者笔力深厚。推荐阅读。【编辑:闲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20-06-11 08:23:58
  感谢赐稿,期待新作。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2 楼        文友:竹山居士        2020-06-11 11:31:29
  一部小镇的发展史,谢谢老顽童,收藏了。
竹本无心但有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