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凤】“悦”读之乐(随笔)
曾听人说起:世界上有三个学习型的民族,大和民族、日尔曼民族、犹太民族。这三个民族都能够在战后的几十年中迅速掘起,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首先就是他们都具有学习型的特点。拿犹太民族来说,犹太人不管到哪儿都会带着两本书,一本是《圣经》,这是他们的宗教信仰,还有一本就是《塔木德》,据说这是一本犹太人的经济圣经,是犹太民族几代人从商经验的总结,正因为犹太人对知识的渴求如此强烈,才让犹太这个民族令世人刮目相看。
周恩来总理上学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信条使他一生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都说少年强则国强,学习就要从孩子抓起,让孩子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就得要我们做家长的以身垂范,做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师,伟人毛泽东临终前手里还拿着一本《资治通鉴》,他以这样的方式告诫后人只有学习才能强国的道理,为后人做榜样。穷不学习穷不断,富不学习富不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只是用我们传统的技能来发展自我,更多的是学习外来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更好地创新,如果不学习我们就无法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同样,在实行全民小康的过程中如果我们都坐在那里干等而不去学习,全民小康也只能是喊喊口号而已。
我是八十年代的高中生,毕业三十多年后一起聚会让我非常感慨,有的同学虽说跟我一样是高中毕业,但他们显然已被生活的压力退化成了小学生,很多人努力地学了几年的专业在工作之后就荒废了,国家费了那么多的力去培养一个专业人才,最终却被“编制”这个无形的磁铁吸引去了,着实令人心痛。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式的人才,不论你所学何种专业,在这快速发展的时代仍然还有许多东西需要你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所谓的与时俱进。
说到读书,我可以自豪地对别人说:我是一个学习型很强的人,高中毕业后近40年的工作生涯中我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不仅是自己学,还以我的读书行为去影响女儿的成长,我总是半开玩笑地对她说:你是出生在书香门第。
东晋名士郝隆,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传说郝隆七月七日见富裕人家暴晒绫罗绸缎,就仰卧太阳下,露出腹部。有人问,你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晒我腹中书。至今在上社村还有一块清代同治年间所立的石碑,石碑上记述有郝隆"坦腹晒书"的故事。说到这里让我又想起了佛像“开光”,据说佛像开光就是将佛像的肚子打开,将经文放进去,然后敬香朝拜。我认为人也要“开光”,见好友要交,遇名师要拜,或许听别人的一席话就赶上你读十年的书了。《论语•里仁》中有一句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人人都应该为自己找一位好的老师,帮你传道、授业、解惑,书本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好的老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人说:21世纪书籍不再重于收藏,而在于检索。在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人们网上学习更为方便和快捷,但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那就是学习知识的碎片化较为严重,根据各人的喜好去网上搜一些侧重点来补充,这区别于书本,一本书从前到后自成一体,形成一条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我还是在业余时间中买些书回来学习。现在网上各种书籍的价格相对来说很便宜,为此我也常常在网上买些书籍回来看,再忙也要保证每晚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把书中一些需要加强了解的部分上网加以探究,如此一来对一些知识就更加了解深入。我常跟朋友说:同样的学历、同样的学习,还要看其知识的深度和宽度,难怪有朋友看了我写的一些文章后发现,里面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多,这也与我在学习过程中自有一套学习模式是分不开的。
万事开头难。我以前曾有过每晚在网上炒地皮的习惯,连续炒了7年的时间,每晚要在电脑上坐上四五个小时,白白的浪费了7年的学习时光。好在我还有一个爱好,就是一边在网上炒地皮,一边把电脑里面那些名师的讲座开下来反复地听,听了7年,很多课程都已烂熟于心,也算是弥补了一些缺憾了。无论做哪一样总有个开始,当我决定丢掉炒地皮的不良习惯而改为读书学习时尤如戒大烟一般难受,但我还是努力将自己静下心来,从我感兴趣的历史着手开始读一些历史故事,硬是将一部厚厚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完,然后就选择一些古典来研读,仗着以前的一些文字功底去啃古文,却从中发现了无穷的乐趣,那些优美的词语是看不懂古文的人无法理解的,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在读书中体现出来,而且是越读感觉越深。
这些年中我对中医学有所侧重,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千金方》、《金匮要略》等书籍让我懂得了不少中医知识,也熟悉了不少中草药的功效,甚至将这些中草药中在自己和家人身上,以提供一些养生方面的指导。我知道,我学习得再多也不可能成为医生,也不具备行医的资质,但我相信“为人子女不懂中医谓之不孝,为人父母不懂中医谓之不慈”的道理,我所追求的也只是“让外行人看到你是内行的,让内行人看到你不外行”。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种乐趣,都说活到老学到老,人活着就要靠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学习是我的爱好,为学习我也不惜代价,只要对提升自己有利就不计成本。2001年我去广东中山专门去听过一位国际大师的演讲,他提到了一个记忆力的问题,他说记忆力是一种自我暗示,需要自我训练,人的记忆力一般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退化,那只是一种借口,是因为心中的杂念太多,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自我暗示“我的记忆力没有以前好了”,那么他真的就记不住东西了。在这方面我很自信,我一直在暗示自己:我的记忆超群!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把一些经典的片断和优美的句子及时的背下来,在与别人聊天时能信口拎来。记忆力就是读书能力,因为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我不能说写得如何好,但不需要象挤牙膏似的去硬挤。我没有经商的头脑,但有较为丰硕的精神世界,就如早年跟女儿提到过“书香门第”一样,我不能给后人留下金钱,但我会留下足以让后人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有人曾这样提问过我:你记得你爷爷的名字吗?我回答记得,他又问:你记得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名字吗?我回答不上来了。又问:为什么不知道?我开始思索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他没有给后人留下值得记忆的东西。如果祖上有人曾写过一本书,相信在今后的多少代人中都会视如珍宝一样的流传下去,因为祖上留下了让他们自豪的精神财富,这样的一种自豪感会影响到后面的数代人,我认为这就是精神的价值,这就是学习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都说“富不过三代”,你即使创造再多的财富,也不能保证你后人世世代代都享受得到,但唯有精神是永恒的财富,不论岁月流逝、世事变换,精神永存。
上帝是公平的,你不断地向他索取他也会源源不断地给予你,你若不要他也会慢慢收回。如果不读书我所学到的知识就会退化,就不会有我今天这个诗人、作家的头衔,如果不读书我就不可能被单位所用,只能到社会上去凭力气吃饭,如果不读书也不会有大学生、研究生请我来为他们写毕业论文。读书提升了自己,读书给了我良好的工作环境,读书让我能为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尽更多的力,如此,我活着就不再是行尸走肉,而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