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竹韵南山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南山】造房旧事(散文)

编辑推荐 【南山】造房旧事(散文)


作者:唐木 白丁,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59发表时间:2020-06-14 12:31:41


   四十多年前的一个早晨,我们乘坐的专船:一串原来用作运输电缆的驳船,出发了。
   船队浩浩荡荡地穿过梁溪桥洞,船上坐着几个建房小组人员和数倍于他们的素不相识的男女老少,那是六厂一局职工家属们的代表。
   半个多时辰后,船便驶过万倾堂、鼋头渚,来到了缥缈无际的太湖。一个穿着藏青式中山装的矮个中年男子站到了船头,只见他操着浑厚的山东口音,像发表演说似地大声喊道:“我叫王志兴,是你们领队。同志们,看看太湖的风景吧,后面,左边的那山是大簊山,这边是太工疗养院……”他不停地介绍着,很快,话风一转:“今天,坐这条船的有知青家长,有各厂车间的代表,还有专门为知青建房的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马山耿湾,要在那里为我们的孩子、知青,造房子……”
   船上的人都沐浴在十月的丝丝清风和灿烂的阳光中,陶醉着湖光山色:近处是碧绿清静的湖水,远处白帆点点,时有湖鸥翱翔。船上的轮机声轰轰作响,船头劈开湖面不断翻起水波,船尾掀起了阵阵浪花。
   我们正在驶向一个岛屿:马迹山。
   她坐落在太湖之中,岛上有大片的可耕之田,也有山峰耸立。最高峰:观掌峰,号称太湖七十二峰之颠。岛上全是合抱大树。异草、奇花、鲜果、珍兽、怪石,不胜枚举。据说孙行者称猴王的花果山就在此岛上呢。
   你说美不美,我们就要在这岛上盖上两幢小楼,自己设计,釆购建材……全由我们这几个建房小组的人员来干呵。
   现在,我们已在岛上古竹镇码头下船,踏上山间小路啦!走了半个多时辰,也没碰上个人,昨晚这里刚下过暴雨,路,有点难走,路旁有一间生产队的仓库,山坡边小片的农田连着无边无际的太湖,湖水欢快地拍打着堤岸,发出啪啪啪的响声。
   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了一大片桃树林,老陈、我与花林荣三个人情不自禁地闯入了桃林,"我们就是要在这里造房子。"身后传来了领队老王的声音。
   只见一老乡正在那里担了两个桶,弯着个腰,腰间系了块麻袋布,往林间的小路口过去。路口有个井,估计井水很浅,他跪下一条腿,用桶去舀那井里的水。
   ″老乡,挑水浇林地啊。"我们跟他打招呼。
   他迟缓地抬起头,张大了嘴巴,衣裳肩角的破口处露出了棕色油亮而健壮的肌肤。略为迟钝的双眼盯住了我们,露出一副不大理解的神色。"我们是无锡来的,给你大队造新房子来的。"老陈大声地对他说。这回,他听懂了,显得很高兴。″伲俚是城里人,来搭我俚造房子个?"他用手指着小路示意让我们往桃林深处去。
   原来林中有块空地,空地中有用山石彻成的两间茅屋,茅屋只有窗框没有窗户,只有门框没有门板。走进门框内,一股刺鼻的猪食味扑鼻而来,看到靠墙一面有两口大灶,估计是烧猪食用的,另有一个小灶,大概是老乡给自己烧饭用的。屋梁上,支撑屋顶的木架子上附着一层灰尘、结着蛛网。屋内有一张长凳,凳上放着一碗咸菜,一碗酱油茭白,一老太和俩小孩一人坐着一个小木桩,端着饭碗就着哪那两碗菜,吃着呢。一堵齐胸高的石墙隔走了另外小半间屋,从那里传出了猪叫声,原来那是猪舍,养着几口猪呢。
   我们退了出来,迎面碰上了猪倌:一个六十多岁的大爷,后来我们知道了他的名字叫"秦伯堂",老人蛮健谈的,矮矮的个子,饱经风霜的脸颊,齐整的平顶头,整洁合身的衣裤,显得很清爽。他告诉我们,这里是副业队的猪舍,社员们的住宅离这里有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呢,他在这里既喂猪也替来这里劳作的人蒸自带的饭菜。刚才我们看到的挑水人,是队里派来帮忙的,是个聋子。我们告诉他要在这里空着的房子里办一个造房子的工地食堂。
   在空房子里,我们忙碌着丈量,忙碌着怎样砌灶台,去哪里买锅碗盆筷,请泥水匠等事情,忙完些许杂事后,才静下心来。耳旁传来了湖水的涛声,原来桃林后面就是太湖,往后,出了桃林,只见涛天的湖水与云天相染相依处有起伏的山脉,连绵不断,有人告诉我们,那里就是邻县:宜兴了。
   往下说些什么呢?先来认识一下建房小组我们的这些临时头头吧,就在两天前的中午,各校、各厂参加建房的人员陆续来到了动力厂会议室,这间会议室只有半间教室那么大,里面一顺朝北放了七八张靠背长椅,长椅上坐了些许人,三三两两的在那里小声的说着话,最北处放着一张办公桌,我们是迟到了,有人从前面传来了几张纸,要在上面签名报到,不一会儿,一个比一般人稍矮些,工人模样的人从靠桌最前一排站了起耒来,把一只黑皮包随手往桌上一放,背靠着桌子,向我们讲起话来了。“我叫黄志兴"他说着,"宋书记叫我来负责建房,我们这些人组成一个建房小组,从今天起大家都是建房小组的人了,我是喜欢先紧后松的,啥人身体不好的,到单位里去说,调个人来,到这里来,是要一切要听这里的了。"随后就宣布了纪律:″1、任何人不得随意请假,请假要有组长批准。2、任何人不得擅自动用建筑材料。3、伦何人不得乱买东西。"完了他又指着坐在第一二排的另外几个人,叫他们站起来亮亮相,问这几个人有啥话要跟大家讲,见他们都摇头,表示没什么话要说,我们这位黄头头又回过身去,指着此时站在他身后的一个四方大脸的中等个子说了"那是动力厂的组长陈锡荣",指着另外两个坐在前排的说,"这是电缆厂的组长王振乾,教育局的组长周进喜。铸件一厂的组长老万,负责采购的。老万啊,你讲讲吧。"这个老万客套了几句,又讲了一通理论,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的采购任务来了。
   我想,这些就是我临时的新领导了,还各有各的个性呢,你说,是吧。″你叫花林荣?"有人问我,是那个动力厂的陈副组长。此人硕长的身材,稍瘦、灰白色的脸,大而无光的双眼,高鼻梁,大嘴。听说话、像工人,看外表、象书生。他挨着个儿问人家姓名、住址。现在问到我这里来了。
   刚才那个老万讲完后,黄头头又告诉我们,在动力厂设一个建房办公室,专用电话为4931转建房办。几个厂还将拨给我们专用的轮船、汽车,明天一早乘我们自己的轮船到建房工地去,察看一下,大家熟悉熟悉情况,轮船是早上七点半开,停靠在体育场桥西码头。于是,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下面,再说说我们这些组员同志吧,工地建房组分为后勤和施工两个小组,老陈和老周分别任组长,共12个人,有会计、医生、仓库保管、食堂大师傅、事务长、工地施工员、还有负责联络运输的。我是食堂采购员,属后勤组。其实也常是打统仗的,那时叫″分工不分家"。
   一天,工厂轮船送来了食堂用的烧火煤,有十几吨呢,从湖边到工地要好长一段路,我们后勤几个人怎么运得了?幸亏施工组组长老周雇来了三个农民工,和我们一起用小板车一直拖到晚上十点多钟才运完。
   从湖边到工地好长一段路,天黑后连盏路灯都没有,还是我这个食堂釆购员爬上一根又一根的电线杆去装的呢,当然我也欢喜做这电工活(我妹可是部队研究所工厂里的正式电工呢)。
   白天,我们各忙着各自的工作:有忙着与工人一起搭工棚的,忙着接收各种建材、配件的,忙着釆购各类用具的,整理材料、房屋的,出借工具的等等,不一而足。天一黑,炊事员已早早地盛了满满的两缸盆饭菜,放在桌上。拥着两盏小马灯,我们这些人用起晚餐来,狼吞虎咽,热气腾腾的,大都是年轻人,大家都挺乐呵。
   我们是打地铺,通铺睡觉的,一间仓库,一隔两,分别为男女宿舍,晚饭后,地铺上,工人们围住了一支小腊蜡打起牌来,我们这些学校里来的"小先生"各自湊着蜡光看书,这段时间我基本上看完了上下册两本一套的《应用数学基础》,其实就是简易的初高等数学加入了物理单位的运算方法介绍。做完了书上的配套习题。这个过程中,我常被他们打牌的笑闹声惊断思路,他们在笑啥?我常是莫名其妙的。后来也渐渐地知道了一些牌法。其实这个牌要打得好,也是很费心智的,抓到牌后要先排列大小,再组合好可能的出牌法,打牌时更要看,要记,要想,要推理,要决断,有时还要赌上一把。
   我时常能看到的还是靠北边墙,睡在地铺最边上的事务长,刚来时他常常一个人单独早早睡了,他是二中来的,我们叫他老张,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双手常插在裤袋里,笑得很厉害,但笑得很难看,一点也不轻松,简直就是干笑,那确实是我记忆中他当时的表情,虽然我不愿意他笑起来的这种样子,再想想也是真不易,他整天与我们这些年轻人厮混,够累的,不过后来也被大家同化了,一起打牌。成了主力军。这时陈领导已回去了,带我们打牌的是电缆厂的王领导。
   夜深了,我们不敢出门去,栓紧了仓库大门,大家成一排挺尸似地窝在被子里,只听得门外的大风如狮虎吼般地围着我们叫,咆哮着像随时要撞开门栓冲进来似的。
   一阵紧切的敲门声催人快去开门,原来是急得不行出门去大便才二分钟不到又逃回来的那个人,他紧张地对大家说,外面漆黑一片中有两只射着绿光的眼睛盯上了他。几个胆大的拎着粗木棒,握着手电筒,顺着他指的方向出门去找。闹了刻把钟,什么也没有发现,他再三说自己胆子大,是真看见了,不是瞎吹的。也不是劳动了大家宽自己的心。他就是医生花林荣,我怎么也不会忘记他当时那因紧张而变了形的脸色。
   后来我们听那个老汉秦伯堂说,这里确实有名为獐子的野兽,样子有点象像大的狼,去年他养在队里的两头猪还给獐子拖走了。
   天气渐渐地越来越冷,西北风一阵更比一阵紧,那天,那北风刮了整整一个白天,傍晚,几个人在伙食房等着吃晚饭,忽然见那聋子拎了一个空篮子匆匆走向桃林后,顺着泥泞的小道一路小跑,下崖往湖边去。一会儿就听见有人喊"去捉虾子呀,捉虾子呀",我当时脑子里马上浮现出当小学生时语文课文中描写北大荒的经典句段"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场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飞快地跑向湖边,唉哟,聋子在那里用双手往湖边浅滩里抓虾呢,篮里已抓到的虾在那里活蹦乱跳。我们连忙去换了长统套鞋,带着水桶,去湖边忙开了,天渐渐地全黑了,我们也不管,趁着月光,拼命抓虾,往桶里放。大家太兴奋了,你可知道,就这么手往泥水里一抓,就有几个大虾给俘虏了,你看,那个工地上的板金工老张一手捉住了半尺长的大土婆鱼,另一手抓了大把的虾,足足有七八只。
   那晚,天气太冷,我们只抓了一个多小时,就拎回了三大铅桶鱼虾,饮事员也很高兴,说我们有功,当即做成了一脸盆油爆大虾,大家吃了个够。那个味,贼鲜。
   我清楚地记得,刚来耿湾不久,我母亲生病了,看的是中医,中药方中需要鸡蛋,我走了一个多小时,去农民家买鸡蛋,蛋没买到几个,倒被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训了一顿,说我这是滋长了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要我今后少干这些勾当,真是碰了一鼻子灰。
   半年后,我们建房小组的成员和大小队长、书记们都混得很熟了,像老朋友一样,我去农民家买蔬菜,他们还会摇条船,载着我与菜走太湖一直送回工地伙房,那时蔬菜也真便宜,才几分钱一斤,刚从太湖里打上来的大鲫鱼六毛,另一种现在卖得比鲫鱼贵一倍的鱼那时才卖三毛多一斤。当然买猪肉,一次要几十斤,还得骑了自行车到古竹街上去驮回来。
   印象最深的还是太湖水,阳光灿烂下,那湖水也淡绿透明,阳光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的,煞是好看,一派温柔景象。但要是刮大风,那个湖浪也是蛮大的,有时还会有铺天盖地的感觉。若是碰上乌云满天,电光雷闪,那你就惨了,一反温柔的眼前的湖水成了黑浪滔天,湖天一般黑,巨浪汹涌无比。似乎要向你扑来吞嚼了你。雷雨过,天放晴,又是一派蓝天白云湖水透亮的景象了。
   秋去冬至,冬逝春来,楼房已盖得差不多了。满山遍野吐露出绿色的植苗,开满了红色的杜鹃花,经不起这红艳艳的山丹丹花的诱惑,我们爬上了山坡,在皆是花丛的坡面上,我的两只脚底板竟都被残留的树根刺中,鲜血直流,无法着地,是好兄弟徐荣兴把我背下山坡来的。老徐还从坡上移植了两棵杜鹃,种在库房门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总是不忘教育工作职责,还经常帮着知青的带队人员做思想工作。
   不久,我们得知老张、小沈、小花他们仨可以回原单位了,老王决定不食言对我们的许诺:会餐。后来究竟有没有会餐呢?己经记不得了,只记得有空余时间时,我总是坐在窗口,将木板当桌子,练大字,老徐总在库房前的场地上练垫上运动项目,带做知青的思想工作。不久,我们完成了建房任务。陆续地都离开了耿弯工地。
  

共 500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纪实散文,讲述了作者年轻时候与工友们乘船去耿弯建造工房的旧事。文章,叙述流畅,文笔朴实无华,情感真实流露,场景生动逼真,人物立体感较强。文章从出发前的临时工作组搭建、出发后乘船途中的所见所闻、到达目的地后艰苦忙碌的建房工作、在忙碌之余欣赏到的太湖风光、到太湖捉鱼摸虾的乐趣,最后是工地房子建成后,各自散去。通篇,这些事件是交叉着记述和描述的,读来身临其境,人物也比较形象,如站在船头讲话的头头王志兴,桃林的聋子、猪倌,常给知青做思想工作的老徐,以及医生花林荣,都各具特点。纪念一段时光,纪念一段时光里的人和事,为自己的过去而作,也是为友谊、青春而作!拜读欣赏,问候作者,盼更多佳作!【编辑:剪字木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剪字木兰        2020-06-14 12:33:52
  文章很真实,拜读,感谢赐稿南山,佳作连连!问候唐木老师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 楼        文友:剪字木兰        2020-06-14 12:34:19
  请加微信39691228,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3 楼        文友:天地间        2020-06-14 17:31:43
  拜读老师佳作,精彩!问好老师,遥祝夏安!
4 楼        文友:唐木        2020-06-14 18:09:34
  感谢编辑老师赏识拙作。
5 楼        文友:雷继红        2020-06-14 20:48:05
  描写细腻、生动,一段青春的往事历历在目,问候作者!
6 楼        文友:唐木        2020-07-12 20:00:25
  马迹山,因西北狭窄,东北宽广,状如骏马,因而得名。传说当年秦始皇东巡会稽,乘骑踏浪途经太湖留下马蹄印,遂现一座湖中仙岛,故名。马迹山及周围部分湖面,面积约116平方公里。自然景观以龙头渚、仙鹤嘴、冠嶂峰等为主,近年来依托小灵山和祥符寺所建“灵山胜境”而闻名遐迩。
7 楼        文友:步行者        2020-09-27 14:58:25
  拜读完唐木老师的大作心情很是难以平复。我就是当年唐木老师他们建造完耿湾知青点两幢宿舍楼后入住的知青。这个知青点的地名叫大平场,距离文中所说的古竹轮船码头和耿湾村各有三四十分钟的步行路程,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独立的副业队的所在地。大平场没有水稻田,只有一片山坡上的桔树地和一些种植山芋萝卜之类农作物的坡地,湖边还有一个不大的菱塘。唐木老师他们去马山建房时正逢备战备荒、以粮为纲的年代,那时马山与陆地间刚刚完成了围湖造田的工程,从马山岛到闾江陆地和从马山岛到雪堰桥陆地分别筑了东西两条大坝,然后把围堰内的水抽干,露出来的湖底就用于开垦农田和建设厂房。这个围湖造田工程硬生生地把太湖的蓄水面积挖走了几十平方公里。当年从古竹到耿湾村只有一条颠簸不平的机耕道,这条时而起伏时而宽窄的机耕道傍山势而建,最窄处恐怕两部小车都不能交会而过,最低处的路面略高于太湖湖面。每逢汛期太湖水面升高就会把这段路面完全淹没在水里,步行的人员只能从山坡高处的一条小径绕过这段区域。唐木老师文中所说的六厂一局除了要为耿湾村建两幢两层的宿舍楼个和一座仓库兼食堂的平房,还为耿湾村建了一个机加工的小工厂。由于我们所有知青的户口都迁移到了耿湾村下属的八个生产小队,所以每天知青们都要步行三四十分钟的时间到各自的生产小队或者小工厂里劳作。到后期除了去小工厂上班的知青外其他知青基本都在大平场知青点劳作为主了。记得当年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知青点的伙食天天都是千篇一律的咸菜汤加白米饭,从地里的农作物里“弄”点副食就成了知青点公开的秘密?从山坡上收了山芋等农作物送到仓库时要穿过那条机耕道的,而男宿舍的门又是对着机耕道的,知青们抬了山芋经过男宿舍时必定会停下来稍作休息,就在那短暂的休息时间里,一个个山芋就长了翅膀飞到了宿舍的床底下了,然后等夜幕降临时再飞几个到后面的女宿舍去。等到了菱角采摘的时候花头更多了,嫩菱生吃,老菱煮了吃,再有菱角剥了壳切成片炒了吃。特别要说的是大平场知青点的位置是在马山岛的最西面,眼前就是西太湖,每天不用出门就能欣赏到不同光彩的晚霞美景。可惜当年没有现在如此发达的照相机和智能手机,不然每天朋友圈里的美图会羡慕死那些城里人的。时过境迁,当年的耿湾村早已不复存在,村里的村民全部外迁,取而代之的是响誉无锡旅游界的拈花湾小镇。那条崎岖不平的机耕道也早已改造成了环马山岛的柏油大马路。再次感谢唐木老师他们当年的艰辛劳动,才让后来的知青们有了一个能遮风避雨又充满青春乐趣的快乐之家!
8 楼        文友:步行者        2020-09-27 15:04:38
  现在那两幢宿舍楼由于不在景区范围内,居然被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只是早已破败不堪,无人居住了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