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仲夏夜消暑录之“冰”事(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仲夏夜消暑录之“冰”事(随笔)


作者:凉州一鸣 白丁,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89发表时间:2020-06-15 10:52:54
摘要: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仲夏夜独坐,闲翻《辞海》,且聊冰事,权当夜航消暑。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仲夏夜独坐,闲翻《辞海》,且聊冰事,权当夜航消暑。
   夏天,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又称“昊天”,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我国习惯将立夏作为夏天的开始,气象学上的夏季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科学的划分方法是平均温度22℃以上为“夏天”。
   夏天的太阳,像个大火球,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似乎要散发全部的热量。它晒软了柏油马路,晒红了行人的脸膛,晒卷了路边的树叶,晒得庄稼低下了脑袋,晒得花儿躲进叶子里。在外面走上一遭,衣服都能够拧出水来来,坐在房子里,很明显的可以感觉到脸上、脖子里、后背上汗珠在走路的痕迹,汗珠顺着皮肤在缓缓的滑行,痒痒的,似有蚊虫在叮咬、滑滑的,好像水珠在滑行、湿湿的,似乎汗珠全部急不可耐的从毛孔里钻出来,衣服上的汗渍,干一片湿一片。
   父亲常说夏天的天气太“大”了。刚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天气除了了风雪阴晴,怎么还会有“大”和“小”呢。多年以后,我才渐渐明白,原来,这是农家人对天气炎热的一种说法。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说出来的话却很有韵味,能够恰到好处的运用好程度副词。一个“大”字,将暑天的热描绘的有声有色。在夏日里,你瞧,站在麦草垛前的老黄牛,尾巴不停的摆来摆去,那是在驱赶蚊虫,伸手一摸,牛身上湿漉漉的,好似刚洗过澡一样,那是天热渗出来的汗水,汗跟牛毛粘在一起,一股牛粪味扑面而来;你看,看家的赛虎正“呼哧呼哧”的吐着舌头,卧在阴凉处静静的看着,懒得叫唤了,你听,蚊子像直升机一样“嗡翁嗡”的盘旋着,一会飞到西,一会飞到东,在人类的皮肤上寻找合适的吸血点;你闻,那是妈妈熬的绿豆汤的味道,加点白糖,静置冰箱里冰镇片刻,绝对是夏日里最奇妙最可口的冷饮……
  
   唐朝诗人王毂《苦热行》中说:“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宋朝诗人陆游也作有《苦热》“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当前正值热浪滔天的6月,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笼一样,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走在路上,迎面的风似热浪扑来。夏日炎热,如何才能酣畅淋漓的过一个舒服的夏天,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空调、wifi、西瓜”是现代人过夏天的标配,躲进空调房里吃冰淇淋和冰镇啤酒也是的无上享受,我的儿子小石头还有热的受不了,钻到冰箱里去找“凉气”的趣事糗事。不知道古代人在没有冰箱、空调的年代里,是如何度过燥热难耐的夏天。
   翻阅资料,我国是世界上用冰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3000年前的《诗经》《七月》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描写商周时期的储冰劳动的场面,周代掌冰的官吏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了凌人的职责:“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夏,颁冰掌事。秋,刷。”描述了劳动人民在冬日特定时候开始要凿冰、藏冰,春天来临,要开冰、出冰,并交代了冰的用途,用于冷藏食物和美酒外。
   古代藏冰有固定的场所和技术,一般冰库都修筑在地面之下,有一类是专门用作藏冰的冰窖,通称凌阴。另一类用冰储存食物,如同冷藏库,称之为凌室、冰室、冰井等。
   魏晋南北朝之后,用冰变得更为普及。如晋人夏侯湛《大暑赋》中就有“寒泉潜沸,冰井腾沫”来形容冰井;《水经注》载,魏武帝曹操在邺城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冰井台规模宏大,“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记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有虚竹和天山童姥,为躲避仇家追杀,躲进在西夏国冰窖里修炼的场景描写。偌大的冰窖,全部用冰砖砌成,用来储藏美酒佳肴。
   1977年在湖北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青铜冰鉴,造型精美,纹饰繁复。冰鉴是一件双层器皿,鉴内有一缶。夏季,鉴缶之间装冰块,缶内装酒或其他食物。堪称古代的“冰箱”。
   冰鉴沿用至明代,才有所改进。明代冰箱多选用珍木制作,通常以黄花梨为主,从外观上看,木质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状,腰部上下各箍铜箍两匝,箱体两侧各有铜环,便于搬运。箱口由两块对拼的木盖板组成,其中一块固定、另一半是活板。两只木板上各自镂雕一个钱形孔,冰箱内里包一层锡,箱底有小孔。每当炎炎夏日时,便将冰箱上方的活板取下,把事先镇在箱内冰块上的新鲜瓜果、饮品取出食用,凉爽之气顿时沁入心扉,消热祛暑。由于箱内有锡层,所以冰水寒气不会腐蚀木质箱体,并可由底部小孔排出。功能上比铜冰鉴更先进了一步,木箱内部的冰块融化之时会吸收室内的热空气,并通过顶部钱形镂雕气孔排出冷空气,进而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堪称古代版“空调”。正是因为有了冰箱的这一功能,古代皇宫可谓“不知人间有尘暑”。
   古人掌冰可见用冰之重要,古人藏冰可见用冰之不易,因而冰在古代是高级用品,古人最初用冰来冷藏祭祀的供品,后来可延伸到日常饮食,《周礼·天官》记载“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可见,储冰冷藏食物已成为日常的习惯,冰用来冷却精美的烹调菜肴或甘甜的泉水等,不过珍贵的冰只能供王侯贵族或社会上层群体享用,是一种专用消费品。
  
   冰雪除用于制作冷食和冷藏食品外,也用于防暑降温,制作“冰食”。我国的冰食,出现甚早但比较简单,主要是利用冰雪来冷藏食物,在夏天可以得到解暑的口感。《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起初冷饮主要是冰镇清酒等。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由冷室的增加可见藏冰与用冰使用更为广泛,冷食的花样也随之丰富。宋陶榖《清异录·馔羞》载:“(唐敬宗宫中)清风饭……用水晶饭、龙晴粉、龙脑末、牛酪浆调。”描述了盛夏时皇帝吃到的冷食,种类多样可见一斑。
   唐朝繁荣开放,市场上已出现卖冰的行为,用冰已经不是一种特供的消费品,而是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普遍的享受。《唐摭言》中有“蒯人为商,卖冰于市”的记载,不过实际上价格不菲,平头百姓可能还是无缘。卖冰业日盛,商人另辟蹊径,在冰中加糖,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冰沙一类的冷。杜甫的诗里有:“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调制的“冰水”和雪拌的听起来就清凉可口。
   唐代还生产了著名的冷食“槐叶冷陶”,放在现代,就是“网红冷饮”。实际上是一种过水凉面,采青槐嫩叶捣碎后和入面粉,搓成细面条,煮熟再浸漂于冰水,泡好后以熟油浇拌加以冷藏,食用时加佐料调味,因其色鲜碧而口感清凉,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解暑佳品。
   宋代商业更加繁荣,在唐朝冷饮市场的基础上更为改良,人们可品味大量冷饮冷食。《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夏月……冰糖冰雪冷元子……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宋周密《武林旧事·凉水》描述南宋京都临安的夏景,清凉饮料中有“雪泡缩脾饮”“白醪凉水”及“冰雪爽口之物”。《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六月初六西湖庙会盛况,仅冷饮就有近20种。书中列举的“诸般水名”有“漉梨浆、椰子酒、木瓜汁、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还有“缩脾饮、卤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顺散、荔枝膏、白水、乳糖真雪”等。
   在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还是极尽所能为炎热的夏天创造清凉的快乐。虽然长久以来的采冰颇为原始,类似用火初期依靠上天“赏赐”,再小心翼翼维护火种一般,但后期的藏冰与用冰则是相当考验古代人的智慧。同时,简简单单的冰被古人玩出多种花样,如今我们享受到的空调、冷食冷饮等都能从悠久的历史灵感中溯源。

共 30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语言朴实无华,条理清晰顺畅,结构完整妥帖,主题明确集中。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仲夏夜独坐,闲翻《辞海》,且聊冰事,权当夜航消暑。冰鉴是一件双层器皿,鉴内有一缶。夏季,鉴缶之间装冰块,缶内装酒或其他食物,堪称古代的“冰箱”。在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还是极尽所能为炎热的夏天创造清凉的快乐。虽然长久以来的采冰颇为原始,类似用火初期依靠上天“赏赐”,再小心翼翼维护火种一般,但后期的藏冰与用冰则是相当考验古代人的智慧。同时,简简单单的冰被古人玩出多种花样,如今我们享受到的空调、冷食冷饮等都能从悠久的历史灵感中溯源。推荐发表,问好作者,感谢赐稿绿野文学社团,祝福创作愉快,夏日无恙。【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