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书会不会感慨浪费的光阴(随笔)
家里和办公室里一般都会放几本书,先前心理暗示,后是强行逼迫,将书放置在随手拿起的地方,终于成为了一种习惯。
拿起一本书,哪怕翻阅三五页既满足了自我安慰的心理,又逼迫自己为着持续的阅读,积沙成塔,积少成多,安抚自己。
上高中的那会特别喜欢绘画,还特意去画室练习素描静物,后来文理分科,阴差阳错继续留在理科班,索性放弃了绘画,这么些年过去,买书时依旧保留着文学书之外,购买绘画艺术类书籍的习惯,也是强烈的心理安抚。总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我喜欢的,我不应该忘记曾经有过的浓烈的兴趣爱好。《静物素描》《工笔画》《中国绘画艺术》《心理治疗师》《营销管理》《欧阳询书法》等等,是谁说要光采花蜜来着?
各类的书,码上书架,路过瞅一眼,心里就会激荡着想起当时的热切来。说起热切,不由得又得说书法,小学时候最喜欢上毛笔字课,一笔一划,端着架子,煞有介事,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后来上班后,看别人写成的书法作品,总想着自己练它个十年八年,二三十年,说不定也能练出胸腔的真气来,想着不免又是一番喜不自持,于是又买了书法类的书和纸笔,热切着还在微信上拜师交了五百元学费,一节课没上过,最后不了了之。看着别人歪歪扭扭的笔画,写得工整,慢慢有了模样,而我依旧不会用肘腕部的力量运笔。气馁时,对着书勾画撇捺,还总安慰自己等退休了再好好练习。现在都备着,时刻准备好。
久而久之,练习毛笔字的心劲,跟年轻的当时热切着买好画架,热切着画画的那个热切的时段,都成了一个朝,一个夕的“当初”,没有的后续跟谈不上实质性“相处”。然后又会想起季羡林老先生的话来:“我是个感情充沛的人,兴趣也不少,然而到头来自己都感觉自己枯燥乏味。过去也曾有过幻想,然而总是忙忙碌碌。”季老忙忙碌碌一生,广交天下朋友,是社会活动家,而我们普通人每天在忙乱什么呢?
梁实秋先生也说过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是浪费掉的。“读我所未读的书,利用所有时间写我要写的东西,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我的好多时间都稀里糊涂混过去了。”他在年过三十知道了读书自修的重要性,而我却把时间向后又推了六七年,甚至还会浪费许多。大学的宿舍的姐妹曾问我有没有最后悔的事,我说有。“当初大学里没有好好学习,争取多看点书。”而事实上,当时后悔是在感叹时不我待,而后来的几年时间依旧是稀里糊涂的。
真正意义上认识读书自修是在今年过年与母亲相处的日子,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因为疫情封锁孤立,我心无旁骛,安心胡乱写着青春的文字,回忆了经历过的人生经历和成长的里程,一种生命意义上的轮回之境,突然打开,我想起了童年的伙伴,回味着真挚的情谊,忽然才意识到生活里那些曾经最不起眼的东西,在时间河道悄无声息流逝,那些曾经鼓动真情的浪花平息消失后,变得遥不可及,弥足珍贵却永失。
与母亲有意无意的回忆里,那曾经伤心难过的往事,原本支离破碎,却在经年打捞中,也完整着贯穿点缀了经历的整个过程。回忆是水,河对岸全是树,我站在岸边,写下自己的故事,心中已然的悲情毅然消失,而浪费过的时间却在坠毁中祭奠往昔。
瞬时也才会明白人说故乡是用来充电的,曾经心心念念离开,再度停歇,让人再度成长,这就是故乡全部的意义所在。它有意无意的拉扯着你,串联着你的全部。
这恍然明白的失去,与那些码在书架上的书,见证荒废的时光和我安抚自己退休后再规划爱好的窘迫的情愫何其相似。书,应该定是会感慨的,躺在角落里无人问津,再度泛黄,而热切读书的那个人去了哪里?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生命过去许久,我可圈可点淡无,恒心不足,毅力欠缺,情感淡漠,思绪混杂,每天在城市的混沌中貌似保持秩序的过活,但其实不敢去聆听推敲丢了梦想,失了清馨的发音。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无论如何,时间都等值等同的给了每个人。人生每个时段,都会与当初的自己清晰对照,再度清醒,时间却都去了,生命留下了什么?
当时光冷却,我们与曾经的自己再度重逢,下一个十年,我们还能捕捉什么呢?
摆好书,将心理暗示移到面前,翻阅的时间,念着时不我待,浪费的光阴会不会唏嘘?
唏嘘感慨的时候,只愿不是,玉臂孤寒,虚幌惶惶,也不会有,双照迷离,泪痕独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