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新】弄堂和胡同(散文)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情,隐藏在高楼背后的巷子大约是城市里最隐秘而真实的生活。南方城市里的小巷习惯称之为“弄堂”,北方则称之为“胡同”,是最具生活况味的存在。
一、弄堂
脑海里时常浮想起类似的景象:清晨的阳光洒在路面,弄堂里传来了各色生活的声音,伴随着喧嚣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一个中年男子穿着白色的短袖衬衫,黑色的西装裤,脚上是一双黑亮的皮鞋,骑着自行车去上班。车篮里放着公文包,有个孩子即将闯进视线,他迅速地拨动了车铃,清脆的声音响起,将车头扭转过去……不知道这景象来自何处,却一直存着,这是对上海生活的第一印象。
许久之后,对这个城市的印象更多了些。《长恨歌》的开篇里,对上海的弄堂有了更生动的描写:弄堂是壮观的景象,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特有的笔触,将空白填满。弄堂是性感的,有着触手可及的凉和暖,可感可知。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着烟火人气的感动。王安忆在后来的访谈中谈到,许多人都认为她是写上海弄堂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有着浓厚的海派风情。其实不然,因为这本书的知名度高,便给了别人这样的感觉。对上海第一次有了遐想,确然是此书的缘故,也想到这个独特的城市走一走弄堂,听一听鸽群低飞的声音。牵挂了许久,终于有机会实现的时候,退却了,害怕现实打碎了遐想,便将画面一次次在脑海中勾勒。
弄堂是市井之地,普通百姓安身立命的地方,没有那么多美好的画面。张爱玲在小说中亦有描写,战时的上海,生活其中的女主人公用小煤炉子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全然都是琐碎的日子。弄堂,本义是小的巷子,房子的格局自然是小的。上海的弄堂有独特之处,抬头即是各种竿子横在上空,用以晾晒衣物之类的,迎风招展之际像是各种旗帜的大杂烩。
第一次真正走进弄堂,是不久之前。网红梦花街,听闻已久。最初是在一档美食节目中,巷子里有一家卖馄饨的店,生意极好,参加了卫视举办的装修节目,对他们的店铺进行改造,故事讲述得十分温情。上海人对馄饨有着独特的热情。据说,他们家的馄饨每天早上十点左右就售罄,如果还要吃,只能第二天早早地开始排队。想到路途遥远,且要排长队,再美味的食物也便没了兴致,念想便渐渐地断了。秋日的午后,偶然发现离这条弄堂十分近,便迫不及待地前往了。走进了,却发现此际的梦花街已经全部经过修缮,砖墙改成了统一的深灰青色,小店的招牌也是完全相同的风格。有几家店卖的是一些情怀的物品,七八十年代的玩具。经营的人,听不到吴语的腔调,几乎都是外地人在经营,成了一个聚合地。一家杂货店的边上,有一个进门,大约宽五六十公分,想着进出的人大多得侧着身子了,里面的空间大概也是逼仄的,兴许这才是弄堂的真相。不多久便逛完了梦花街,不知何故成为网红,并未有独特之处,或许是因为有情怀的故事,才变得有魅力。
兴许是失望了,不再跟着导航,随意地走着。无意中在江苏路附近发现了一处正拆迁的地方,弄堂口的名字已经剥离了漆色,年月已久。零星地住着几户人家,冷冷清清的。阳光横斜在红色的砖墙之上,长了些蕨类植物,绿意盎然。有一棵瘦弱的树,留下了枝干,伸向了阳台,或许曾经发生过不少故事。每栋房子几乎是独立的楼房,有的大门设计讲究,有的也是简陋地挨着。其间还有几栋房子,窗户是西式的风格,想来当年是颇为洋气的。在这些宅子里,有过怎样的故事呢?带着这样的心情,走进每一个角落,想象着。而后得知,有些当代知名的文人曾在这一带居住。
弄堂,是这个城市的底色,烟火气却已然渐渐散去,越发地安静了。
二、胡同
最早对胡同有了印象,是因为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一文。初始,以为他是地道的北京人,写出的胡同有着浓厚的况味。近日再读汪先生的文集,文章再次出现在集子里,迅速地翻了一遍,体会似乎有了细微的变化。缘由大致是走过了胡同,再读文章,印象具化了。
趁着夏日的炎热还未兴起,游了一回北京。护国寺附近的槐树,印象深刻。槐树的名字十分熟悉,却完全不识其面目。路旁的几株,兴盛葱茏,开了一串串小花,树下却是一个个黑色的印记,足迹留下的残痕,好奇地打量着,树上也未悬着铭牌。花店的主人看出了端倪,便主动闲谈了几句,告诉我们,这是槐树。原来,北方随处可见槐树,和南方的法国梧桐有相似之处。
沿着路牌,往写着某某胡同的方向走去。走进了一条巷子,巷口的左侧有个极小的杂货铺,昏暗的空间里摆着些日用,门口的方寸之地亦被充分地利用,置了一块搁板,摆上流行的网红饮料。北冰洋汽水,已然没了印象,据说是七零后八零后时代的饮料。如此一来,定然是要尝尝味道的,冰镇的汽水在夏日里最是让人欢喜,清爽的感觉瞬间在身体里散开,橘子味香醇。小时候,喝汽水是件奢侈的事,大多时候只能是望着玻璃柜台流口水的,而盐水冰棒是主要的解暑胜品。沿着墙角的阴凉往里走,胡同不规整,时宽时窄。声音渐渐地响起,偶有开门的,便循声望去,门很快便关上了。大多的房子确实是老旧的,只有部分是新修的,新鲜的砖墙在周围的环境显得有些突兀,像是一个新新人类落到了旧时代的感觉。一个稍显宽大的门,到了一所小学的外围,或许是课间,传来的许多活泼的童声。不过几米,人声鼎沸了,抬头望见了标牌,原来是一家医院。对面的围墙上开了几扇窗,小彩灯挂在周围,写着店名,却不太容易看清店里的物件,窗有些高,市井里的人物总有许多生活上的经验,可以解决许多看似不能的问题,是一种智慧。附近的小店多了起来,卖生活用品的、果蔬的都有,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在一家杂货铺门口看到一盒火柴,方形的盒子,周身是红色的,许多地方已经寻不到的东西,却静静地躺在一堆生活的杂物中,就像从未离开,时光在这些小铺里似乎未曾有过变化。猜想着,生活的本质其实不会变,仍旧是那几桩。声音渐渐地消了,车声渐渐地多了,快到了主干道,是我们熟悉的城市风格,各种玻璃门面,显眼的招牌。刚才所见的热闹,像是应了那句“大隐隐于市”,令人遐想。胡同的生活,像京话一般,粗犷而接地气,弄堂的生活则多了些“矫情”的味道,在俗气与摩登之间磨合相融。
南锣鼓巷是流行的商业胡同,只是保留了外观,本质是商业街,盛名在外。街道两旁的门店,风格各异,许多游人拍照打卡。我们有一家没一家地逛着,进店里随意地看着新鲜的小玩意,再看看价格,然后继续下一个门店。什刹海离得很近,大约是小学的语文课本有收录有关这个名字的文章,继续前行。此处又是另一种风格。成排的人力车排成队,停靠在岸边,不停地招揽客人。禁不住热情的招呼,我们一行人坐上了人力车。车夫还兼着导游的活,给我们讲述了什刹海的由来。附近居住的许多名人,谈及一些作家的时候,估计加了不少杜撰,适合茶余饭后的八卦。两岸绿柳如荫,红色的车身穿行其中,显得颇为热闹,只是这种热闹少了些什么,像是一个壳子。或许是那些空置的宅子,没有了人的踪迹,便失去了生机。
南北的地域不同,却有着相似的生活的烟火气,有着触手可及的暖和冷,记录着普通百姓的悲欢和喜乐,令人难忘。
感谢两位老师至情分享!致敬,学习。一并问候,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