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云林古枞展新姿(报告文学)
2020年是农历庚子,这个春天比往年来得稍晚了一些,人们在经历过“抗疫”隔离的漫长等待之后,迎来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打开紧闭的门窗,看到了万山丛中盛开的樱桃花,那是这个春天里最早的信号,也是云林古枞之中展亮的新姿。
无论季节怎样变换,湖北鹤峰邬阳关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山里树木葱茏,参天的古树展露着厚重的绿影,沧桑的古茶树栖居在凤凰山中,飘溢着润肺的甜香,山泉叮咚如同古琴和弦,百鸟和鸣似比天簌之音。不仅如此,鹤峰邬阳关还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著名书画家王保康先生,从海南三亚来到这万山丛中写生作画,看到这里雄奇的山水,顿生雅怀,脱口韵诗曰:“邬阳幽壑古木深,云绕清溪石边行;坐饮香茗心不倦,三杯未尽鸟归林……”这是名家的一片心境,也是名家写给邬阳诗画般的一片意境,是云林古枞之中千古朽的灵气凝聚起的精华。
在鹤峰邬阳关的万山丛中,在清江岸边那如画的风景里,如果说樱桃花盛开还只是一个报春的信号,那么待到明媚的阳光下,春茶叶翠,映山红散蕾花开,那才是真正让人陶醉的春景。尽管庚子年的这个春节假期显得格外漫长了一些,但我始终没有忘记与百鸟村党支部书记、湖北忠翔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鹤峰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贺德林同志的那个约定,我们相约在这个迟来的春天里进行一次心灵的碰撞,当我们如约在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沿的灌头嘴忠翔公司的总部相见时,他便给我介绍说:“我叫贺德林,贺龙的贺,朱德的德,林彪的林。”经他这么一解释,使我顿时觉得不仅大气,而且辩证。这绝对是一条顶天立地的土家汉子,身材的魁梧,伟岸的高大,彰显了土家人的形象。
一、艰辛的童年
地处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沿,有一个名叫麻叶榨的地方,四面的大山森林阻隔着这片山地,只有一条小溪流处地缝般的峡谷,成了麻叶榨这个林中山寨的出马之路。这里虽然风景如画,但曾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解放初期,由于麻叶榨边远闭塞,贫穷落后,被戏称为“小台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从巴鹤线的罐头嘴修了几公里林道进入麻叶榨腹地河谷,这才打通了麻叶榨境内三个生产队百余户村民的生命通道。
原来在麻叶榨二组栗树垭旁的董家坡,居住着一对让乡邻们十分羡慕的小夫妻。妻子李双英是个女强人,夫君贺宗炎不仅为人随和仗义,而且是个致富的能手。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家就购买了一台东风140型大货车,常运木材去江陵,然后将大米运回山里销售,几年的辛苦奔波,他们家就成了百鸟村涌现出的第一个名符其实的“万元户”。
说贺宗炎随和,那是因为当年开大车时一年四季无偿地为麻叶榨的乡邻们捎东西,重则化肥农药,轻则针线盐巴。有时候就是卖几个立方的木材,只要车上装得下也会顺道帮忙带出深谷,图个方便。有些贫苦的乡邻出门没钱坐车,时常还被贺师傅请到豪华整洁的驾驶楼里,享受一回眼望窗外山影,尽情奔驰的畅快。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年代,能够捎带点货物,搭乘个便车那便是天大的人情。于是乡邻们出于感激,便按照辈份长幼,亲切地称他为“宗炎哥”、“宗炎叔”,一弯的人也都亲切地称他“宗炎”,在乡邻们的心底里,宗炎是一个作得到指望的人。
说贺宗炎仗义,那是因为乡邻们无论哪家出现了灾难之事,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要钱他出钱,要车他出车,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帮过人家的忙不计其数,日子久了连他自己都忘了,可乡邻们的心里有本明白账。在那个年代,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当病灾、火灾、自然灾害降临时,谁家都承受不起。可每到这样的关键时刻,贺宗炎师傅都会慷慨相助,就连麻叶榨小学里差了课桌凳,他也一下子就捐了五十套崭新的课桌凳去。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贺宗炎师傅是一个讲诚信、讲义气,在钱米上从来不让别人吃亏的人。对待朋友和兄弟,他可以三腰裤子脱两腰,是一条有血性有担当的汉子。在乡邻们的心底里,他是一个不欺弱不嫌穷的好人,就连那些背脚打杵的人他照样以诚相待,以至许多年后,贺宗炎师傅的仗义慷慨,仍然在乡邻们的记忆里铭刻。
就是这样一对和美的夫妻,就是这样一个美满的家庭,谁会料到在未知的情形里,老天会给他们施以人怎样的考验?就在贺德森、贺德林、贺德美、贺德胜四个孩子在乡邻们的祝福与拥戴之下幸福成长的美好时刻,一场青年丧夫、幼年丧父的悲惨车祸不幸降临,这让二十九岁的少妇李双英及四个幼小的孩了尤如五雷轰顶,天突然塌了下来。
这个日子是一九九一年的古历腊月二十五,刚满七岁的贺德林与母亲在车祸现场目睹了当时的血腥与惨烈,经历过撕心裂肺的一场痛哭之后,记住了乡邻们赶赴车祸现场实施救援的情景。乡邻们的慷慨义举以及为失去这样一位好人而含悲痛哭的场景铭记在了他们一家人的心底里,这让他们全家在万分悲痛之中感受到了一份人间的大爱与温暖。
经历过这样的切肤之痛后,七岁多的贺德林突然懂事了,他从母亲哭肿的双眼里看到了坚强的目光。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寒冬腊月这场惨烈的车祸中,这个家不仅痛失了顶梁柱,而且报废了一辆大汽车,更重要的是断了维系家庭生活的收入来源。料理完丈夫贺宗炎的后事之后,李双英没有忘记她与夫君曾经商议过的那个设想,也就是等攒足了一定数量的钱米之后,要在麻叶榨公路边的中心地带建房搬迁的设想,因为住在栗树垭董家坡交通不便,进出都要走十几里山路,对几个孩子上学不利。孩子们长大了不仅要求生存而且还要求发展,举家搬迁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前面的路举步维艰,在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的情况下,一个年轻的女人带着四个幼小的孩子,要实现搬迁修房的目标谈何容易呀?最后还是娘家的父母和弟妹伸出了援助之手。很快,弟妹们倾其所有凑了十几万元的建房资金递到了李双英的手里,这让她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父亲李章金帮忙跳进舞出张罗着铺排修房事宜,母亲覃菊珍挑起了后勤保障的重担。这时乡邻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忙完成建房场地里的土木之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一栋砖混结构的漂亮房子建在了河谷间,成了深山里的一个闪亮光点,李双英带着四个孩子搬进了新居。
建房不仅欠下了巨额的经济账,而且欠下了巨大的人情账,乡邻们的这份大恩何以报答呀?眼目下四个孩子上学读书,拿什么来维持生计?李双英咬紧牙关,勤耙苦做,不仅披星戴月耕种家里的承包土地,而且还扩大养殖业。搬进新居的第一年她就养了八头肥猪,并出售了五头商品猪。拿着卖了五头肥猪的一叠钱,新春大节李双英没舍得给自己挂一根纱,就连一根红头绳也没舍得买。为了谋求生计,维系一家人的生活开销,母亲李双英与德林、德森两个已经懂事的儿子商量,决定把买猪的这笔钱拿出来做本钱,在麻叶榨自家的新屋里开一个小卖铺,既可以方便当地群众购货购物难的问题,又可以赚取微薄的利润贴补家用。接着他们拓展了经营范围,在从事商品零售的同时开始收购鲜魔芋加工干魔芋郭,销往湖南。
随着信誉度越来越高,生意也越做越大,李双英这个“女强人”的名号也充分被人们认可。随后的日子,他们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办起了葛粉加工厂,蕨粉加工厂,利用山地里的资源加工增值,开发有机产品。可由于涉及的生意项目多,在母亲李双英忙不过来也顾不过来的时候,已经就读六年级的贺德林担起了企业会计的职责,放学回家除了照顾弟妹,分担家务之外,更多的时间是要负责货物盘存做账,还要进行加工销售的成本核算。
在贺德林的印象之中,父亲是一座伟岸的大山,这座山虽然已经突然崩塌,但山的影子却始终映衬在了他的心壁之上,是他身为男儿汉的力量源泉。儿时的艰辛与磨砺,使贺德林成了一个早熟的孩子。他九岁开始用背篓背粪出坡种地,别人家的孩子有着快乐的童年,可贺德林他们兄妹四人却被一场灾难夺走了开心与欢笑。每次到了上学的日子,别人家的孩子可以睡个懒觉之后由父母送到公路边拦车去学校,可他们不行,每逢周末回家都有繁重的家务劳动,就连上学的那天也要带班领工做半天活计之后才能到学校里去。那时候,哥哥贺德森在邬阳关上读书,家里凑钱给他买了一辆陈旧的自行车,他要一边上学一边做生意。而贺德林的任务就更加艰巨,不仅自己要赶最后一班车去下坪上学,而且还要把妹妹贺德美,弟弟贺德胜带到老官桥安顿在江坪小学寄读。
在这期间,贺德林也暗中有过伤感,甚至偷偷流过辛酸的泪水,可他们在众人面前却始终牙关紧咬,从未表现出内心的屈辱与凄凉。渐渐地,他在母亲的坚毅与顽强中学会了坚强,他开始懂得人生的路上不相信眼泪;渐渐地,他在家庭的小本经营中悟出了投资赚钱的基本原理,也逐渐体会到了赚钱的快乐。而母亲李双英也从德森,德林两个渐渐成长起来的儿子身上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在母亲的眼里,贺德林是一个外表憨实,心胸里则十分精灵,历尽艰辛童年的他,将来一定是个可造之才。
可就是母亲李双英在德森、德林两个渐渐成长起来的儿身上看到希望的那个中秋,灾难再次降临到了他们家,一场大火烧毁了他们家刚刚搬进去不久的新屋,几乎再次把他们推向了绝境。
发生火灾的那天是农历的八月十四,看到浓烟滚滚,火势迅猛漫延,贺德森吓得大哭不止。贺德林却冲进屋里拼命地往屋外抢东西,并对哥哥贺德森大声吼道:“哭么得哭呀!呆在那里嚎不晓得抢东西?!”看到弟弟贺德林的镇定与勇敢,哥哥贺德森一抹眼泪,起身冲进了火场,抢出了一些衣物和被子。大火中,贺德林的双脚和肩膀都被烧伤,麻叶榨和相子岭的乡邻们听到喊声奔跑扑来救火的就有五十多人,他们呼喊着奔跑着,在河里端水灭火……望着乡邻们那亲切鲜活的面容,贺德林的心里在颤抖,热泪终于忍不住滚落了下来。
贺德林铭记住了乡邻们的恩德,并望着灰烬里翻卷的余烟立下大誓:等我长大成人了,一定尽其所能回报乡邻们的大恩。
紧接着,乡邻们帮忙清理了火场,并回家取来了腊肉、谷子、黄豆、棉被,还有塞在贺德林手里的现金就有九百多元。真是水火无情人有情啊!贺德林将一叠沉甸甸的零钞交给了母亲李双英,泪水浸湿了那一叠零钞,那是人间大爱的凝聚,那是人间温暖的彰显啊!
在乡邻们的倾情帮助下,短暂的一个月之内他们就恢复了家园,有了安身之处。九月十五那天,是贺德林的外公李章金六十岁的生日,为了尽忠尽孝,也为了沾沾喜气,母亲李双英决定宴请乡邻和亲朋,预示着他们家将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贺德林肩上和脚上的烧伤也渐渐地好了。站在家乡的小河边,深吸了一气桂花的清香……他抬头远望,一朵彩云正飘移在远方的山口,就好比是他儿时的一片梦境。
二、立志创业报大恩
贺德林与哥哥贺德森初中毕业,几乎同时回到了麻叶榨家中,但彼此的内心之中都没有再入学深造的愿望了。那个阶段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群众出行难似乎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那是一个雨过放晴的日子,连走路睡觉都在默念着致富经的贺德林从下坪回家,从罐头嘴岔路口沿那条砂石铺成的林道朝麻叶榨走去。这条砂石铺成的林道只有两点五公里,可就是这么短距离的一段砂石路,却让贺德林走得有些吃力,他想到了乡邻们长期这么进出而没有交通工具的苦楚。出行难,卖茶难,发展商品经济就更难。突然一个闪念掠过贺德林的脑海,等他再仔细那么一默想,便觉得这里面潜藏着一个商机。
假如买一台面的车,从麻叶榨到邬阳关跑客运,顺便带货回转,日积月累,也一定能够挣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因为麻叶榨连到相子岭共有四个居民小组,且经济流向与自然流向完全同轨,生意应该做得起来。可当他回家盘了家底之后,要买一辆崭新的面的车跑客运资金不够,再加上买一辆面的车,他们兄弟两个之间只能安排一个就业,还有一个要闲着,这显然不妥。眼目下家中的财力只能购买两台新摩的。贺德林望着母亲和哥哥语气坚定地说:“干吧!先买两台摩的把生意做起来,勤快些积累资金,争取用三年的时间鸟枪换炮!”母亲相信儿子贺德林的眼光,就欣然同意,三天之后两辆崭新的麻摩车接回了麻叶榨。
经过两年的打拼历尽辛苦,兄弟俩又各自买了一辆中巴车,分别加入到下坪和邬阳的两个客运车队。
“创业维艰靠勤俭,守成不易戒奢华”。当初的贺德林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那么透彻,但牢牢地记住了母亲教给他们的那句话:“置家尤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浪打沙。”
出发前的那个早晨,清新的空气渗透在麻叶榨的河谷间,厚重的绿影映衬着两台崭新的中巴车,成了边远村寨里闪亮的光点。母亲李双英仔细叮咛,语重心长,德林、德森兄弟俩像登程的壮士,前面的路似锦绣如玉带……贺德林望着麻叶榨围拢的山影,心胸里涌起了一种别样的情感。平静了一下心情之后,他对母亲说:“您就放心吧!跑客运只是我们走出大山的一个前奏,等我们积累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我的志向还是创办实体企业,为乡邻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最大限度更大范围的回报乡邻,回报社会。”一听这话,母亲的心里感到一阵温暖,两眼发热闪耀着激动的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