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河●情】榆社的山乡(散文)

精品 【山河●情】榆社的山乡(散文)


作者:榆社王跃东 秀才,2874.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24发表时间:2020-06-19 11:01:45


   这是一个位于榆社郝北镇和武乡交界处山陵上的小山村,叫任家垴。我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倍感亲切,就觉得有一股暖流,一下流遍了每一个记忆中的角落。来过多少次了?我禁不住问自己。那个三十年前的老土屋还在吗?那热炕头还在吗?恍惚中,仿佛看到了故友抱着新娘走进了那个小土楼院。而我和同窗,在一边的小空地间,点着炮竹,“嘣、啪”之声,响在了云霄里。还有,那三五结伴来踏青的身影,如在眼前。镇领导小燕说,今天我们来是幸运的,用不了多久,这旧村的大部老屋,将成为历史。我想,是否包括那一座有着浓浓情怀的小院呢?
   沿着崭新而弯弯曲曲的柏油小路,我们行进了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依然是村口的五棵五星杨,相传为朱德所植的美丽故事,相传树枝截面为五星的印象,相传将军过夜的情景,又一次打开了心扉。与其相距十多米处的烈士亭,依然环簇于翠松丛中。那庄严而肃穆的石碑,那玉石亭,隐隐泛红,仿佛看到了十多个惨死的英魂,从烽烟中走来;仿佛看到了怒骂、犬吠、夹着倭寇的浪笑,在滴血的刺刀光影上闪烁;仿佛看到了胸堂之中,升起一股股熊熊烈火,欲呑没世间不平的一切……
   俄而下了山坡,掩映于翠海丛中的新村,豁然闪现在眼前。但见一排排、一列列崭新的青砖瓦房,新颖而光采夺目,引人兴奋不已;但见小树沿边环绕而空旷的广场上,但见宽敞的小街小巷,皆十分净洁,多美。一个村,197户400多口人,因地质灾害整体乔迁入住而不花一分钱,且路、水、电、厕所、炕灶、门院墙等,一应俱全,赶上了好时代,多幸运,不禁心生羡慕。听着耄耋老人悠然地读着《三字经》,多幸福。这让我一时想起了易地搬迁,从一些接触过的乔居楼区人的谈话中,总能听到对今后的生活、收入忧心重重。不同的模式,当然会有不同的发言权。但无论哪一种,躺在别人怀里是要不的,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越来越好。从长远看,走出大山,就是一片美好的前景。路虽不同,但梦想都在前方。
   蓦然,看见新村之后,有一片松林,松下是先人的坟茔。记得,那儿曾有一对石笔、一对石柱。按乡俗来说,石笔代表文材,石柱代表武材,可见这儿曾出过俊杰。老书记说,村里出了200多位学者,是四乡八里闻名的文风村,由此可知,文风一向长青不衰。这儿还是榆社红色摇篮之地,我们不禁向往追溯。
   沿着古老的石坡巷,我们一边走在依山而筑的旧村里,一边寻觅。那古老的油坊,沉寂于崖下的窑洞里;那数十座土楼,隐于翠绿乱石丛中,有的坍塌,有的摇摇欲坠,甚是苍凉;那残存的庙宇、遗址,丛草萋萋,扼腕不已。
   不久,到了旧村的小广场上。这儿曾是村民聚集的中心,但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那三株闻名遐迩且独占广场半边的唐槐,依然老态龙钟,郁郁葱葱。有人说,一看到它,就想起了桃园三结义。有人说,一看到它,就想起了三国鼎立。无论是哪一种,皆似乎不为过。老槐中空,几乎仅有皮层挺拔其间,令人感慨生命的顽强。每一株老槐,都十分硕粗,恐七、八个人连手才能环抱,有人不禁跃跃欲试。有一株老槐根内,村民栽了一株小槐,以此又凭添了不少老槐抱槐的话题。老槐侧,有一间任氏祠堂,似乎在诉说着这古村的脉络。另一隅处,是榆社早年党员任悟生所居之土楼,然铁锁锈迹斑斑。从广场边的堰径上望去,不远处便是故人家的那一座小院,香榛依在,却人去楼空。
   我独自坐在石阶上,点燃一只烟卷,一边倾听着伊人在槐下诵读,一边聆听着槐上的莺啼,陷入了沉思。偶尔一声信天游叫声,又把我带向云空。但不觉是沉迷,还是陶醉,只觉情到深处禁不住盈眶。这儿的记忆,读文中的乡愁,甜美的伊喉,我的多情,被紧紧地连在一起。在笑声中醒来,不禁羞涩。
   离别之时,禁不住环村一望,不知哪些老屋即将消失。我想,该留的,还是要留下;该保护的,还是要修缮。好让后人前来,倾听那不灭的过往。诗云:“君来访小村,抚古又惜今。缱绻唐槐下,流连故道伸。悠悠深巷里,隐隐土楼濒。有意寻先迹,莺啼处处闻。”
  
   二
   从任家垴出来,沿韩村公路行十多里,便到了郝北镇韩村。其实,两村相距并不算远,之间还有一条砼小道,只是大车不能通行。
   韩村是一个秀美的山村,曾是原韩村乡乡政府所在地。她位于浊漳河畔,距东北榆社县城也不过16公里。说起这个偏僻的村落,我最初的记忆,还是因为那位故人,他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私奔剧,但他不会弹《凤求凰》。那时,他在这儿教书,却与一位高干之女相恋,可他的家境、工作,皆门不当户不对,遭受了巨大的阻力。女友一气之下,私自跑到了这儿,有情人终成了眷属。我虽然没有来过,却因此记住了这个名字。
   我第一次来韩村,是路过。离之三、四里,便是白庄村,著名的白庄伏击战,就发生在这一带。我想,这一战斗与附近的村民支援是密不可分的,但未驻足停留。今天来了,就不能再错过。这儿平均海拔在980米左右,地势由西向东渐低,是典型的半丘陵山区。整村背依炮台,前傍浊漳河,依山傍水,风景独好。一条乡村公路穿过,交通便捷。说起那座山上的炮台,不禁令人想起倭寇在任家垴惨案中的深重罪孽,仿佛还在眼前。之后,乡民们就把那座山,叫成了炮台,而原先的山名,却渐渐淡忘了。
   这儿有700多口人,常住有300多人,多为留守老人,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尤其在古建领域就达200多人。该村占地6500亩,有耕地2000多亩,但滩地就占了八成以上,所以,是典型的贫困区。随着新时代春风吹来,随着脱贫战役的实施,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人才上讲,在外的游子纷纷回村创业,村长常小龙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种回潮,不仅带来了新的活力,更带来了开放的视野。
   从古老的耕作模式来讲,有了新的理念。过去,总是以种植玉米为主,一来滩地土薄肥力不足,二来靠天吃饭,收成难料。在此以一亩为计,算一笔帐。种一亩玉米,买种子得60元,旋地种植需80元,施肥135—200元,除草15元,收割100元,加上其它开支,一亩需开支500多元。按亩产平均1300斤,按通常市场价0.85元算,收入1100多元。一年下来,农民一亩收入也就不足600元。遇上旱年,就更少得可怜,甚至收不回本钱。如今,800多亩土地流转以来,仅光伏发电和中药材种植,一亩就收入千余元,何乐而不为?有了经济基础,集体经济也活了起来。村里集资加上扶贫补贴,投资140万元建起了鹌鹑养殖厂,为滩地垫上了厚厚的黄土,还填沟壑出租建了养羊圈,村民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带动了闲余劳动力就业,真乃喜事连连。
   从环境上说,换了新颜。村边的滑坡,砌上了石堰,种上了花树,美化了生存环境。还建了亭台小公园,使人人笑逐颜开。
   从幸福指数上说,纯朴的民风,加上新时代的福祉,的确锦上添花。干净的街巷,暖心的文化墙廊,引人驻足留恋。
   这就是韩村,一个美丽的新农村,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宜居的乐园。诗云:“游子有何忧?天涯不可留。萱椿思故里,儿女恋乡愁。返朴摘贫帽,谋福闯浪头。家园虽看好,也要赶潮流。”
  
   三
   下午,我们来到了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箕邑东南30公里处的岚峪乡王家庄村东面的清凉山上,是榆社十大名寺之一。2013年,我曾来过,并写有《清凉山行记》,故并不陌生。正可谓红尘事累,向往幽景。今天再来,恰逢六月天,炎炎之际,一入山,顿时凉爽,真是个避暑的胜地。
   沿荆棘坡丛觅径上山,轻轻吮来,野芳飘逸,沁入心脾。抬头望,湛蓝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好不怡然。满山翠意,茂密幽深,未品已然迷醉。低头看,壑谷荫封,不见来路。侧耳听,莺啼隐隐,林深不知处,一种寻隐之感油然而生。风乍起,松涛阵阵,听来悠然自得。又见垒石之丛,残垣断壁,不禁沉思其中有多少古老的故事。据说,那里曾有个清凉山小村,却早已无人烟。生在此处,享受着桃源之悦,怎不令人羨慕。遥指着林间隐隐的过往,触动着每一处敏感神经,禁不住想长吟,却一瞬而去,或许此时无声胜有声。
   古寺静静地伫立于林间。立门外,但见两棵苍柏直视天宇,不禁感慨大自然的神奇。门右侧,四通古碑排立,字迹已然风化,但碑石就像是守护神,岿然不动。走进院门,但见正方有三间大殿,两侧各有三间配殿,这些殿宇,均为明、清所建,如今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清凉寺始建于元代,明、清几经修葺、扩建,为五进院落,由南天门、观音洞、天王殿、阎王殿、钟鼓楼等建筑构成。古寺坐落于十多米高的山坳,占地约800多平米,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由内外寺院组成,内院正北方为座后殿即毗卢佛殿。毗卢佛,是“毗卢遮那佛”的略称,“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佛教中经常会提到“三身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报身“卢舍那佛”。殿内置高5米石雕佛像及供桌、香炉等,是佛事活动之所。东西配殿,属明清造型,是僧人食宿之所,据说有僧人居住可溯至民国年间。外院的参天柏树,据说有数百年之久。然如今入正殿,殿内空空,只有一张香案。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左右两壁上面,依然遗存着伏龙擒虎壁画,栩栩如生,十分精美。据说,这是明、清时期的古画,弥足珍贵。由于年代久远,几经官方和民间修缮,现存原始壁画还算较为完整。
   出门来,凭高一望,古寺四面环山,满目松柏,令人悠悠。据说四季常青,桃李环抱,野芳飘然,泉水潺潺,凉风习习,历为骚人墨客云集避暑之地,也是天然休闲旅游之地。诗人选胜以南天门(已废)、伏虎岩、温凉泉、凌云桥为最佳。登临南天门,满山景色,尽收眼底。如今,古寺与为王家庄惨案而立的烈士陵园,遥相呼应,引得来者络绎不绝。
   从清凉山下来,有些恋恋不舍。听说,寺内曾有暗道,直通山下村落。还相传,一县吏不得升迁,乃疑与此暗道有关,便填堵。往事已矣,来者惜惜,不仅思之,更要探索,以求古为今用。诗曰:“青山虽美好,古寺更留人。尽忆千秋事,还读万卷春。碑虽堙史字,石却显先魂。只要存心溯,尘封亦有闻。”
  
   四
   从清凉山出来,过榆洪线,我们又辗转来到了岚峪乡西部的麻池垴村。
   这是我第三次来这儿,也曾写过来感之文,但现在读来,只恨才疏短引,羞于见人。但麻池垴的确是一个秀丽而宜居的好地方,其最亮眼的人文景观,莫过于在榆社首屈一指的农业学大寨历史遗迹,这也是全县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1964年留下的有关时代烙印的建筑,那就是楼窑洞。一看到它,就会立马翻起那个时代的记忆。或许,正是因为村子偏僻,才得以幸存。
   对于这个只有98户244口人的小村落来说;对于这个耕地仅有500余亩,以种植谷子、玉米、核桃和零散养殖为主的小村庄来说,这个建筑是十分宏伟的,它分上下三层,下两层全是窑洞,每层17个窑,共34个窑洞,第三层是平房,共20间。榆社首部红色抗战电影《榆社1945》,就在此处开机拍摄。这处建筑,是现任麻池垴党支书记曹永红的爷爷曹玉亮当年组织村民盖起的,曹玉亮是学大寨时期的村党支部书记,是当时全县赫赫有名的“学大寨红旗标兵”,这一建筑足以见证那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
   麻池垴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无污染、环境好、红土耕等优势。来过麻池垴的人都知道,麻池垴人不仅有着传统的纯朴民风,还有着勤劳善良的美德,而且人人都爱干净,除亮化了4200平方米的墙面外,每条街道、每个小巷,年复一日,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家每户的家里、院子里,也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尤其是每到下雪后,村里人都会自带工具自觉地加入集体扫雪的队伍,不仅自扫门前雪,还要把村子里大街小巷的雪都扫了,还要把十多里长砼小路上的雪扫完,直到公路出口处。村民们,从来没有人去计较谁做得多谁做得少,也从来没有人嚷着得报酬。难怪乎下雪后有人开车出行,只要是进麻池垴,就不愁路滑崖险。有人笑着说,下雪后你的车只要行到岚峪乡,看到马路上没雪的地方就到麻池垴了,即便在城市,这也是很少见到的情景。
   麻池垴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不仅绘制了400平方米的文化墙廊,且学风厚重。报刊、网络在报道麻池垴村的情况时,被称为岚峪乡的“大寨村”,也成为麻池垴人心中宜居的桃源。
   难怪乎这是一个令城市人流恋的地方。在蓝天白云下,在明媚的阳光下,花团簇锦的“大寨院”,就是休闲的别塾。在清新的空气里,在瓜果的飘香里,带着孩子走进追梦的试验田,认识、采摘,其乐无穷。在清风拂面中,到养殖园、核桃园、玫瑰园信步,安然惬意,浅吟田园诗,真不知身在何处了。
   麻池垴,这个田园般的名字,将深深烙在我们每一位来者的心里。诗曰:“村村有月空,月照却无同。君道君乡亮,他说故里明。输赢谁易定?前后尔难封。只看枝儿叶,凋时落老丛。”
  
   (编者注:百度搜索,原创首发)

共 507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榆社的山乡》是榆社王跃东老师声情并茂的一篇游记。任家垴,是老师来过多次的地方。还是惦记那个三十年前的老土屋还在?恍惚中看见战友结婚的场景。进了村子,五棵五星杨映入眼帘。朱德将军过夜的情景,烈士们滴血的刺刀光影上闪烁的情景进入心扉。俄而下了山坡,一列列崭新的青砖瓦房,新颖而光采夺目,引人兴奋不已。整体乔迁入住的喜悦,多幸运,不禁心生羡慕。又看了旧村的村貌,老态龙钟的唐槐,老槐侧,有一间任氏祠堂。铁锁锈迹斑斑的土楼。聆听着槐上的莺啼,陷入了沉思。这儿的记忆,读文中的乡愁,甜美的伊喉,我的多情,被紧紧地连在一起。在笑声中醒来,不禁羞涩;韩村,是一个距离任家垴不远的村子。有一条砼小道,只是大车不能通行。这里是滩地居多,。过去以种植玉米为主,每亩除去成本,一年下来,农民一亩收入也就不足600元。现在村里集资加上扶贫补贴,建起了鹌鹑养殖厂,填沟壑出租建了养羊圈,村民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带动了闲余劳动力就业,真乃喜事连连。砌上了石堰,种上了花树,美化了生存环境。还建了亭台小公园,使人人笑逐颜开;清凉寺,真是个避暑的胜地。林间隐隐的过往,触动着每一处敏感神经,禁不住想长吟,却一瞬而去,或许此时无声胜有声。古寺静静地伫立于林间。立门外,但见两棵苍柏直视天宇,不禁感慨大自然的神奇。走进院门,但见正方有三间大殿,两侧各有三间配殿,这些殿宇,均为明、清所建,如今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院正北方为座后殿即毗卢佛殿。殿内置高5米石雕佛像及供桌、香炉等,是佛事活动之所。外院的参天柏树,据说有数百年之久。出门来,凭高一望,古寺四面环山,满目松柏,令人悠悠;麻池垴村,是一个秀丽而宜居的好地方,其最亮眼的人文景观。莫过于在榆社首屈一指的农业学大寨历史遗迹,这也是全县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1964年留下的有关时代烙印的建筑,那就是楼窑洞。它分上下三层,下两层全是窑洞,每层17个窑,共34个窑洞,第三层是平房,共20间。是现任麻池垴党支书记曹永红的爷爷曹玉亮当年组织村民盖起的,曹玉亮是学大寨时期的村党支部书记,是当时全县赫赫有名的“学大寨红旗标兵”,这一建筑足以见证那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麻池垴人不仅有着传统的纯朴民风,还有着勤劳善良的美德,而且人人都爱干净。除亮化了4200平方米的墙面外,每条街道、每个小巷,年复一日,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家每户的家里、院子里,也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 麻池垴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不仅绘制了400平方米的文化墙廊,且学风厚重。报刊、网络在报道麻池垴村的情况时,被称为岚峪乡的“大寨村”,也成为麻池垴人心中宜居的桃源;散文笔酣墨饱,带着喜悦看榆社的山乡变化,歌颂祖国扶贫政策的及时性,有效性。歌颂榆社人的勤劳和团结,营造了桃花源一样的麻池垴。纯朴民风,让人羡慕的宜居环境。似有打造《桃花源记》之意。语言流畅,脉络清晰,描写生动,引人入胜。力荐赏读!【编辑:极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624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极冰        2020-06-19 11:05:16
  感谢老师赐稿山河如画!o(* ̄︶ ̄*)o
极冰
2 楼        文友:极冰        2020-06-19 11:06:37
  您的散文写得很有精气神。有美景,有前景,让人心情舒畅,赏心悦目。o(* ̄︶ ̄*)o
极冰
3 楼        文友:极冰        2020-06-19 11:07:51
  扶贫政策惠及农村,农民受惠,心情愉悦。不花一分钱的新房子,让人羡慕!o(* ̄︶ ̄*)o
极冰
4 楼        文友:极冰        2020-06-19 11:11:03
  麻池垴既有学大寨的楼窑洞,又有传统的纯朴民风,还有着勤劳善良的美德,而且人人都爱干净。这太有诱惑力了。领导得当,人人素质高。真有世外桃花源的感觉。o(* ̄︶ ̄*)o
极冰
5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20-06-19 11:37:20
  谢老师,问好。
6 楼        文友:极冰        2020-06-25 13:40:04
  恭喜老师散文喜获精品。祝贺榆社王跃东老师!o(* ̄︶ ̄*)o
  
   请加我QQ438533094 微信sysy015988,我拉您入群,便于交流学习!o(* ̄︶ ̄*)o
极冰
7 楼        文友:极冰        2020-07-20 08:21:25
  老师,您的此篇在征文中获奖了。现在即将发奖,请加我微信,我拉您入发奖群。(=_=)
极冰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