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留下一片桃源地(散文)

精品 【浪花】留下一片桃源地(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29589.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94发表时间:2020-06-22 04:51:52
摘要:位于胶东半岛一角的留村,不为世人所知,告诉你,我去了,且几次进村,介绍给你,那里是当世的世外桃源。

【浪花】留下一片桃源地(散文)
   一
   哼着《最炫民族风》的歌词,“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我就想起了“留村”,留人,留美,留下历史,留下一片桃源,也是一个可以留住人心的地方。
   胶东半岛的石岛湾畔,有明珠遗落。从犬牙参差的“木也岛”沿海走起,不到三五里,在甲子山脉下藏着一个桃源胜地,名留村。
   四十年前,听到这个名字,我望文生义,解释为:历史留下一个村。这个“留”字意味深长,我始终想从历史的遗存找到合适的解释。藏在海之隅,遗在深山。一定别有洞天,一定为人知之甚少。
   留村,建村可追溯到元代至元年间。大约在1335年前后,程氏一组从河南洛阳迁徙至此定居,据说是理学家程颢之后裔。始祖走到此处,东向南向,黄海浪绕,正北正西,群峰拥抱,认为此地可久留,遂名“留村”。
   还有更远的传说,可追溯到黄巢起义,一股黄部被追赶至此,一山间老妪收留了残兵,以百姓身份安居下来,留下了起义军的部分人丁,于是给了“留村”名字。颇有“留得青山在”的忍辱负重意味。
   历史的痕迹已经消退无色了,如今,这里人丁繁盛,深居静穆,成了现实版的世外桃源地。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五六个部委推荐留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于是,其名震耳,其藏才露天见日。
   我询问留村几个老者,他们说,“此地可留”,便是村名的出处。求简厌繁,就像村口挂着的路标,写着五六个响当当的名号,都匿在木牌的后面,正面只有个“留”字,十分简陋,却耐人寻味。几根原木,削出平面,刻字其上,字下只一句将村落的品位道出——请走进世外桃源。
  
   二
   这样说吧,如果你是一个画家要来留村写生,不必找一个最佳的角度或地点,任何一个位置,都得取景的最佳点,每一处都有意想不到的东西扑入你的眼,诗情画意可以被随时唤出。
   狭仄的村路,只容一车驶过,但路边两处空地可避让交错的车辆。几曲转来,才见民舍,还是被古墓遮住90%的样子。举目去看,村子房舍掩映于绿荫之中,襟山随势,惹趣而居;带水跌泉,生出不老的灵性。山水,在这里不以资源而存在,而是结缘村民以为友,他们尊重朋友,就连架设在溪上的桥,也是随山势而用几根石板擎住,栏杆是山中百年枯死的原木稍加修葺而成。村民告诉我,这才是老样子。“老样子”三个字,他们最喜欢。就像在溪边坐着濯足的程旭醒老汉,96岁了,捋顺飘飞的白胡子,指指透着黄褐色的栏杆说,在留村,不怕说老,四五十个老哥们,谁也不能说谁很老,都是耄耋之年,一起看老了时光。
   三月的阳光,被浓密的林木过滤一遍,充满了绿色味儿,承载在漫流的雾气里,越过树巅,袭击了山坡的茶园,轻烟似地弥漫在村路上,亲吻着行人的衣角,有的在头上盘桓着,这是留村的迎客方式。
   阳光与云雾在留村好像结怨了,互相斗法,追逐着,嬉闹着,纠结着,不相让,共缠绕,阳光是忍不住的角色,从雾气里穿出一条直上直下的隧道,给云朵镀上金色的边缘后,直落于地,就像激光的光柱,我都想抱住了,只是耀眼,不敢靠近。
   俏皮的云朵,驻留此地,就不肯溜走。一老人说,或许这些云朵几百年前就在这里,迟迟不肯离开。我发现,在这里寻找诗,多处都是。云从树隙洒下,不断印着变幻的图案。追逐溪流的云朵最努力,给溪湾里的浮萍盖住太阳,为溪中的游鱼送上移动的玩具。穿过村子的两条山溪,分不出谁大谁小,是“姊妹溪”,唐代诗人朱放句云:“三月暖时花竞发,两溪分处水争流。”姊妹溪在出村时汇于一处,我要将诗句改一改了:“两溪合处水相亲。”
   我发现,人文的色彩不会因为简陋而失色。村口蹲居在巨石上的凉亭,就像白鹤白鹤晾翅,时时都在觊觎溪中的鱼儿,云游显翼动,风袭欲腾飞。鱼儿以为飞檐入水是来逗玩的,村民说,莫让鱼儿太寂寞。我问是什么意思,他们说为难了留村的鱼,不能见大世面。横卧溪上的桥,高高儿欲倾,我疑是元代的一幅山水画卷从此徐徐展开,入村就令人怦然心动了。
   云雾抚摸过时光留存的海草房,莫非白雾遇到了同类或是知己,白色的纯洁,为房舍覆盖一层轻纱,颠覆了青砖红瓦的概念。黑白分明的老屋,在这里变幻成红白相间的戏剧里的角色,只有门楼的青砖配合着幽深的庭园,让色彩以绘画的动感方式而存在。如果说古村落都是一幅褪了色的老照片,而这里却在当初就是一幅旧照片,不过,褐红色的屋墙石头,真像昔时的彩照,颜色始终是后期涂抹上去的感觉,照一张照片吧,这里的背景颜色还有着与时俱进的新鲜感。细看,却是从远古走来的样子。
   穿越的概念是否就是因这样的美妙而产生?我拿不准。
  
   三
   走进留村,是不期而然神游于熟悉而远遁的风景的感觉。古老而不笨拙,青山为背,流水是弦,背倚操弦,因村路都颇似羊肠小道,所弹就一定是山野里的农耕小调,真像周杰伦吟唱的《梯田》曲。声浪越细越好,生怕惊动了山间的绿,树下的影。
   刻记着一个姓氏的程氏祠堂,并不气派,但庄严,就像一座被赡养了有些年岁的老者,沧桑的气味从门上的对联就看出了,一盘先人留下的石碾诉说着曾经的农耕日子的古朴。这里的书院、小学堂,都是以看守甲子山的姿势呈现的,不招摇,只等轻轻的脚步迈入。门上的匾额,石头上的刻字,所有石头、桥涵、农具之类,都有些年代了,是一幅侥幸逃过一次次浩劫仅存下来的样子,是从厚土中掘来的活化石,是垂泪的石人悄然变身。遥远,是古村的观感,仿佛是被世界遗忘的一个角落,突然从深山翻出来,成了有人迹却无破坏的桃源,她的好,不是因为旧,也不是因为居于此的程氏家族的风光来历,而变得弥足珍贵,她就是一个美好得令人不胜唏嘘让人百感交集的梦,一睡几百年,我来唤醒,我觉得自己做一个打更人,是十分幸运的。如果怀着深情,谁来都可以获得唤醒梦的旅行体验。
   看古村落,常常让人心绪归远,而觉得疲倦。留村,几条纵横的村路就像一个具体而微的棋盘,虽不规则,却是用个把钟头就可以将原貌记下,很将就那些懒得走步的人,是温存的感觉,温存得令人想轻轻呼她一声,却不知怎么称呼。也是画中游的感觉,跋涉之苦刚刚感觉到就有了失望的意思,好在溪水的喧闹给了游人对话的机会,捡起百年留下的路边石子,投一枚进水,也是与古老对话。留村人看见了也不打紧,他会笑你顽皮而已。
   所以,我必须劝你,走留村的石板路,不要发急,可以像在舞台过千军万马那样,一翘腿可以千里,两脚落下的时长要尽量慢吞吞。海草房的墙壁不是青石砌垒而成,是带着血色的褐红色花岗岩,据说这是几亿年前地壳变动造就的血色,血色里布满了血丝,那是千年目视不眠而劳累的见证。脚下的石板路,都是碎石砌成,一色太单调,杂色之中以褐红色为主,有走红地毯的感觉,只是石头与石头接触的缝隙里窜出了绿草,告诉你,这里的生命从来没有停止,你要格外珍惜,其实,踏上也无妨,只是我不忍。多少留存的东西都曾经被践踏过,可还是鲜活着。这种村路的格局,完全是原始的,任何一点修补可能都会破坏她的情调,据说,几百年,村路就没有用夹杂一块现代开采的石头来修补填充。这种自觉保护已有风格的做法,让我肃然起敬。所谓的村民素质,原来是以传承不变为鉴定标准的。
   最简单的石板路都是读不透的古籍,我觉得我的解读还是皮毛。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应该不是以远为主题,是说反复踩踏,总有意犹未尽之感吧。
  
   四
   美丽乡村建设并不以重建为务,在未建房舍的空白处,添上凉亭,盖起村民活动室村委会。建筑的格局完全是努力吻合古房舍样子的,褐红色的基座,青瓦飞檐,不敢仿古,立石刻记始建年月。至于游客接待室、根雕艺术馆、各色民居旅馆、古旧堂、美食屋等,都设在旧屋里,那些沿街的老窗上还贴着过年的剪纸画,只是红纸的颜色已经斑驳。甚至屋子的名称都是竖起一块原木牌,或者干脆是在门前随便置一块石头,刻上几个字。各家的字自己写,即使耄耋老妪也操笔自书,找人“捉刀”可就丢人了。
   留村最有恋旧色彩。村西是元代古墓群,大约保存了十几处元代古墓,据说当初有四五十座古墓,只是在历次运动里相继被蚕食,但这也是胶东地区现存最完好的元代古墓群了。直径约为三米的圆形古墓,完全是蒙古包的样子,墓基约30厘米高,石座上雕刻着吉祥的动物图案,麒麟、牛羊骡马、虎豹雄狮,这些图案与汉族人的图腾崇拜大致相同。我想,汉族人的墓地坟茔早就难见踪影了,唯留元古墓,历经700多年,依然卧在蓝天下,不能不说是有着更多的可读信息的。元汉两个民族相融相亲,足以看出民族大融合的痕迹来。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不是一句毫无厘头的空话。我听村中一位年岁很大的程姓村民说,他的祖先便是蒙古族人,世代融合,通婚结亲,汉族里有蒙古族,蒙古族里有汉人的血脉。历史还留着有型的记忆,很多内蒙古的游客都把这里作为他们的朝圣祖先的一个祭祀地,特别是从“元代古墓群博物馆”看到那些出土的物件,追念先人,缅怀友谊,不胜感慨。
   我们总希望有一条时光隧道,真的,留村就是这样的时光隧道,她可以将游人引入一个保持了很久的原生态的世界,是现实版的桃花源,无需故弄玄虚说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
   如今的留村人不怕炫富,说:“开门溪,喝水泉。”接待我们的往往是舀一瓢泉水,游览之后,一饮而尽,真的是酣畅淋漓,淋漓尽致。
   清新而充满润泽气质的微风,是经过甲子山过滤几遍的精品,尘嚣因此而远遁;飘逸的云朵,亲吻了山绿,匍匐在溪流之上,做着生动的写生画;苍茫的绿色田野包围着百十户人家,如画似诗;跌宕起伏的山岚,泼下绿意,熏染着古村,历史的风姿很难保存,而在这里却原貌依旧,是奇迹,还是应然?我想,都有。眼前的一切是今天的,是可亲见的,也是属于昨天的,是怀古的场地。很多怀古靠的是古籍记载,而这里的一石一木,仿佛刻着文字。可以将历史揽在面前,手捧着历史的影像,做一次深情的怀旧。也可以时不时地将思绪放在祖先的故园,与之对话。这里没有被工业文明的烟囱熏浊玷污,顽强地厮守着传统的农耕模式,固守着原始的风貌,不肯随波逐流。这在现代文明无情地改变大地的今日,更是难能可贵了。管理者在这里找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范本,于是,也诞生了胶东半岛十几处古村落,每一村都是鲜活的样板,皆有古色,但古韵不同。留村,是一个代表作,已经刻写在当代的“市志”里。
   如果游览之后,将村落的样子复原一下,就会发现留村的人文精髓了。留村的道路设计并非杂乱无章。原来是跟北斗的形制差不多的格局。这个设计,据说是凸显了“天地合一”的理念,当然,其持久保留并非因为这样的理念,而这样的设计足以看出留村先民们对美好的向往与坚持。
   最让留村村民满足和看好的是,四周有山,甲子山,以甲子纪年,也可纪山,寓意是时代恒久,年复一年,山可轮回,人会安于岁月。村南是笔架山,据说,山下还有砚池、墨石等象征物,我想,所谓耕读文化绝不是一种揣测,而是有着实物可印证的,村里曾经出过进士举人就是明证。我曾经在距离留村五六里地的镇上中学教书,教过的程姓学生十几人,曾经有一个学生“标榜”自己是程颢的后人,我哂笑之,那时我认为这个学生跟我开一个天大的玩笑,几番游览留村,我相信他出语有据。他们以程氏后裔而自豪,以恪守这片世外桃源而感到值得。
  
   五
   其实,留村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开阔,更生动。山溪跌泻下来,在村南形成几个连环的池塘,荷花戏水,草木依塘而生,一派繁盛,纯粹而自然。村中无论老幼,闲来提个马扎子垂钓,真的是“怡然自得”。村南是洼地,溪水浅薄,有五六十亩的水稻田,耕牛正在翻地,日光射进水田,波光点点,翻起的地垄就像凝固的浪花。在北方,能够有一片水稻田,那才是最值得荣耀的,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农人可以吃到稻米,简直就是珍馐玉馔,且水稻品质一流,香满稻粒,用村民的话说,拿外地的稻子五斤换一斤都不干。村民近水开地,小的地块有个乒乓球案子大小,种点菜蔬,没有事从溪沟舀水灌之,一老者告诉我,种点小菜园就像儿时玩耍,一辈子不老的童心都在指尖大小的园中。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意趣。村南是大片的良田,耕牛犁地,正忙春播。所谓的“耕读生活”,如今,其内涵拓展了很多,村中的年轻人都去海上劳作了,距家三五里,他们称海上养殖海带为“海耕”,我想,这不仅仅是劳作方式和地点的转换,更有一种自豪的胸怀,还是诗人陆游看得准:“人间随处有桃源。”特别是遇到生产力极大解放的时代,桃源,不再是一个深匿绝境不为人知的逼仄空间了。
   去年孟春我游留村,今年孟夏再游,仿佛自己是留村的人,昨晚再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读至末句“后遂无问津者”时,心头一紧,其中包含着陶公几许惋惜之意,莫非告诉我,我们可以错失,但不能无动于衷。
   留村,我怎么解释你的名字呢?哦,留下一片桃源地,这处桃源正在不断扩展;留存后世一处文化遗产,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留村,是留人念想的古村落,我爱留村。
  
   2020年6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19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留下一片桃源地》,是一篇游记性质的带有古色古香的优美散文。作者开篇点题:胶东半岛的石岛湾畔,从木也岛沿海走起,不到三五里,在甲子山脉下藏着了一个桃源胜地,名留村。毋庸置疑,这就是作者即将为我们深情解读的“桃源地”了。顺着作者的漫游古村落的足迹,我们会看到一个怎样的远古的村貌呢?古村的传说告诉你,留村,建村可追溯到大约在1335年前后,理学家程颢之后裔一族从河南洛阳迁徙至此定居,故名“留村”。或是黄巢起义,一股黄部被追赶至此,被山间老妪收留定居而得名“留村”。无论真假,这“留村”的悠久可见一斑。狭仄的村路,只容一车驶过,村子房舍掩映于绿荫之中,襟山随势,成趣而居;带水跌泉,生出不老的灵性。就连架设在溪上的桥,也是随山势而用几根石板桥擎住,栏杆是山中百年枯死的原木稍加修葺而成。一切的布局都是老样子,就连在溪边坐着濯足的96岁的程老汉,捋顺飘飞的白胡子,都老得鹤发童颜透着古风。三月的阳光与云雾,轻烟似地弥漫在村路上。追逐着,嬉闹着。穿过村子的两条山溪,叫“姊妹溪”,给古老的村子带来了灵性。村口蹲居在巨石上的凉亭,就像白鹤亮翅,云雾抚摸过时光留存的海草房,黑白分明的老屋,褐红色的屋墙石头,细看,却是从远古走来的样子。走进留村,是不期而然神游于熟悉而远遁的风景的感觉。庄严的程氏祠堂,一盘先人留下的石碾诉说着曾经的农耕日子的古朴。这里的书院、小学堂,都是以看守甲子山的姿势呈现的,不招摇,只等轻轻的脚步迈入。脚下的石板路,都是褐红色碎石砌成,有一种走红地毯的感觉。美丽乡村建设,即使盖起的村民活动室村委会。建筑的格局完全是努力吻合古房舍的样子的,游客接待室、根雕艺术馆、各色民居旅馆、古旧堂、美食屋等,都设在旧屋里,那些沿街的老窗上还贴着送的剪纸画。村西是元代古墓群,大约保存了十几处元代古墓,完全是蒙古包的样子,石座上雕刻着吉祥的动物图案,麒麟、牛羊骡马、虎豹雄狮,这些图案与汉族人的图腾崇拜大致相同。苍茫的绿色田野包围着百十户人家,如画似诗;跌宕起伏的山岚,泼下绿意,熏染着古村。留村的道路设计并非杂乱无章。原来是跟北斗的形制差不多的格局。这个设计,据说是凸显了“天地合一”的理念。村南是笔架山,据说,山下还有砚池、墨石等象征物,村里曾经出过进士举人就是明证。用作者的话说,“留村,我怎么解释你的名字呢?哦,留下一片桃源地,留存后世一处文化遗产。”这篇散文,作者用妙笔生花的文字,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远古留下的现代版的世外桃源的山水画。读之,如临其境,古色生香,小桥流水,如闻其声。文中精彩,不一一列举,还是读者围观分享吧。倾情推荐,美文共赏!【浪花诗语编辑:习之乐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624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6-22 05:03:06
  远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读怀才老师的《留下一片桃园地》,不一样的背景,不一样的故事,却都用精美的文字,表达了故事一样的精彩。请欣赏怀才老师新时代的“桃花塬”。感谢投稿浪花,问候作者,笔健文丰。遥握夏安!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22 06:32:20
  谢谢习之乐哉老师精心编辑,编按精美细腻,说到了心坎上。时代给了我们自由表达的机会,也给了我们很多难得的美景,用心感受,用笔书写,是一种唯美的感觉。我写的这个留村,是经过几年沉淀,才写出来的。现在每年夏季我必进村一次,享受桃花源般的意境。希望读者喜欢。再谢习之老师编辑。遥握!
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6-22 06:45:15
  留村,给人留下一片桃源地,怀才老师用深情灵动的笔墨为我们留下诗情,留下画意,留下时光暖暖……还别说,湘莉真动了心思,要来看“九大桥”、“半月溪”、“南桥村”,留村可留我?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22 06:51:12
  当然,留村就是留住每一个走进去的人。留下你的热爱和美。尤其像湘莉老师这样的美女作家,留村更欢迎,欢迎您用最美的笔墨来书写她的过去和未来。我每年夏季进留村,看来真的是应了留村这个名字啊。您来吧,我陪你游览这片桃源地。
3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6-22 06:46:23
  能在江山浪花,近水楼台读到怀才老师的美文,已是很荣幸的了。能读到怀才老师的《留下一片桃园地》更是一种美的享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流传千年,时读时新,陶冶了一代又代后人的美好心灵。怀才老师的佳作,无疑是《桃花源记》的再现和继续。而且是赋予新时代深刻内涵的“桃花塬”,读了过瘾,如果能跟着怀才老师,亲自踏上这块历史遗留的古村落,留村。那更是身临其境的美的享受了。再次感谢怀才老师献给浪花的这篇妙笔生花的美文。遥握!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22 06:54:53
  很理解习之老师对怀才抱器的鼓励,溢美之词多了啊,怀才抱器只是想将故乡的可以让我们激动和回味的东西留下来,写出来,当然,也希望用美来濡染心灵。虽然去曾经两度游览泰山,但对泰山文化知之还是甚少,也是通过习之老师的“泰山系列”散文的阅读,才让泰山这座举世闻名的名山在我的心中高高耸立起来,丰满起来。我们都是故乡的捉刀人,不遗余力地表现着这个时代下的故乡美,是责任,更是心愿。谢谢习之老师再度留言鼓励。遥握,问候夏安。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6-22 08:35:22
  好文!打破常规的移步换景的写法,深挖历史背后的故事,精心剪裁,以写生法让一幅幅古色古香,绚丽多彩,内容生动的画面呼之欲出,如身临其境的妙感。湘莉再次拜读佳作,为佳作点赞!怀才老师辛苦了,拥抱一下吧!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22 10:41:52
  谢谢湘莉老师雅评。这篇小文,酝酿很久,是的,不想按照移步换景的写法写成简单的游记,而是随心而走笔,重在表达一种对美对历史的感悟,或许不能达到这个效果,我努力了。谢谢湘莉老师鼓励。遥握。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06-22 08:56:16
  留村,美在原始古朴,美在历史悠久,美在人文情怀!那美得令人窒息的山岚云朵溪水,那不宜喧哗的氛围,那从石缝间顽强生长不忍踩踏的绿意,那古色古香、斑驳错落的建筑,留村人看老了时光的从容恬适,闲看云卷云舒的逸致心情,让我们读出了留村人与世无争的淡泊和修心养性的沉敛。怀才老师不愧是大家,文字灵动,诗情漫溢,桃花源般的留村胜景如一幅有层次有年代的画卷缓缓铺展,养眼润心,令我心驰神往!拜读佳作,濡染心灵,沉醉不已。问候老师新周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22 10:45:10
  非常感谢罗老师的深度解读,为小文增色了。一处保留着古朴和深度的村落,无愧历史名村。我想努力解读出一种历史的韵味,写出我对留村的感受。小文可以给读者好的读感。谢谢罗老师美评。看到罗老师的散文,别开生面别具一格,文采斐然,恣肆溢美,很受启发。很喜欢。问候罗老师,谨祝笔健。
6 楼        文友:岚亮        2020-06-22 14:22:01
  现在的杭州,有一地叫留下,我没考究过它的来历。留村,随着怀才老师的文,我去逛了一圈,读后的感觉,还真是值得留下。本文拟人的笔法细腻浓厚,使文章生动有趣形象了许多,有出神入化的感觉。兄长功力非凡也,小弟拜读学习了!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22 15:06:32
  自结识岚亮弟原来,怀才抱器文深受濡染,才有点灵性的感觉,但相比亮弟文章,云你之别啊。每得亮弟雅评,奉为宝贝,每字都走心, 见情见趣。这篇小文是怀才抱器酝酿有些时日才下笔的,总想写出一点不一样,谢谢亮弟鼓励。问候亮弟,谨祝笔健。
7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0-06-23 04:28:45
  怀才老师的文章总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赏读“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开阔,更生动”的现代版的桃花源——“留村”的同时,想到了过年期间因疫情而擦肩而过的皖南绩溪仁里古村落。那里是个典型的徽州古村落,依山傍水,留存着大量元明清的徽派建筑,文化积淀深厚,是古徽州名副其实的“程朱阙里”。绩溪也是现代学者胡适的家乡,正像文中所说的“眼前的一切是今天的,也是昨天的,是怀古的场地”。人生苦短,落日流年,待得疫情过去后,诚邀怀才老师一起畅游皖南,感受古徽州的徽风徽韵。梅骨最近有点颓废,正在调整心态,争取月底前发稿。向怀才老师问好,为美文佳作点赞,感谢一路有您!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23 05:53:51
  感谢梅骨老师拨冗美评。怀才抱器知道梅骨老师很忙,所以一直也不敢打扰。梅骨老师的点评,在浪花在江山都是美品,是佳酿。我也深知,作为古村落,胶东半岛一带很少,这里在春秋时被称为“蛮夷之地”,可见其文明程度早就被忽略,但随着进步,这里也发生了巨变徽派建筑文明,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若有时间,一定去安徽走一遭,好好看看。曾经只是路过,青砖粉墙的黑白颜色就吸引了我,真实喜欢。我认为,黑白是最为丰富的底色,所有的颜色都有黑白衍生。所以,在建筑里我很喜欢黑白色。胶东一带主要是海草房建筑,代表着岁月的颜色,顶为白色,墙是赭红,或青色,也颇有看头,似乎岁月在颜色里不再变化,一直看遍沧桑而不老了。很期待梅骨老师的佳作,一睹为快。遥握。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6-23 21:44:59
  忍不住再次拜谈!湘莉不多留墨,只留一句:像一杯美酒,醉了心扉!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23 21:51:30
  谢谢湘莉老师美评。希望可以给读者这样的美感和享受。想想这篇文章,我觉得还是这个时代的好,给了古村落以生机。生活好才安居,日子好才悠闲。精神境界提高了,保护村落的意识就增强了。问安湘莉老师。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