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凤凰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凤凰•凤】老树下(散文)

精品 【凤凰•凤】老树下(散文)


作者:仇育富 秀才,142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44发表时间:2020-06-23 11:29:57

【凤凰•凤】老树下(散文) 盐城秦南镇,又名"秦南仓",素有"积谷粮仓"之美誉,里下河平原上一个不起眼的村庄,却因一个英雄的名字出了名。这里的村落人们一直习惯把它称之为“庄子”,张家庄、李家庄,我的小爷爷跟家族里的大多数人都一直生活在仇家庄,70多年前我小爷爷就英勇就义在村前的老槐树下,而这老槐树也和我小爷爷一样出名,小爷爷走了,这棵近百年的老树一直被家族里的人保护着,被仇氏后代的子孙世世代代的敬仰。每年初夏时串串白色的槐花引得孩子们争相采摘,族里的妇女们也会采摘一些回去做各种糕点给孩子们吃,
   据老人们说,仇氏祖上都是从明初“洪武赶散”时从苏州阊门过来的,落户于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至今有600余年历史,至我这一辈也已是19世,仇家庄是爷爷的老家,父母生前就常惦念着老家,一有空就会回去看看,我们兄妹们只有在老家有大事去上一回,到老家必会坐在村口那棵大树下息上一会,因为总有些同族的老人坐在树下的石凳上聊着家常,每回见我们到来就会起身相迎,询问远道的家人:从海里来的吧?
   老家人习惯叫我们这些离海边近的人为“海里人”,我们则称他们为“西乡人”,每次来到老家那棵具有标志性的老槐树下总是移不动步子,喜爱听村里的仇姓老人说说过去的事,特别是我小爷爷的故事。
   小爷爷是我爷爷的小弟,抗战时才30出头,他被组织安排在秦南做地下工作,发动村民惩治汉奸和亲日派,组织百姓为部队送衣筹粮,还领导着一支地方游击队袭扰周边的和平军(汪伪的反共和平救国军),那时的小爷爷一直活跃在西乡的抗日前沿,被当地百姓视为保护神。
   “以前这棵树上吊了一口大钟,有儿童团负责在这里放哨,一遇到和平军下乡这口钟就会被人敲响,村里人能根据钟响的声音判断出是要集合还是要撤离。”老人们对我介绍着。
   “德余老爷一有事就来到这棵老槐树下找人传递消息,这里成为村里的一个固定联络点,许多消息都是从这里送进送出的。”小爷爷的名字叫仇德余,小字辈们都习惯称他为“德余老爷”
   1943年10月的一天夜间村里的钟声再次响起,还在梦乡中的村民听得要撤离的钟声都从被窝中跃起,拎上早已准备好的包袱就往事先预定好的地点撤离,小爷爷则拎着手枪挨家挨户地检查有可能落下的村民,直到和平军进了村他还没来得及撤离,一场遭遇战就此打响,小爷爷边打边撤,很快便打完了枪里的子弹,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不幸被俘。
   和平军将小爷爷绑在村口那口大树上,将未及撤离的老弱病残都赶到那里,用马鞭抽打着小爷爷,要他交出村里还有哪些人是共产党员以及村民逃离的去向,见小爷爷一声不吭,他们便疯狂地用皮鞭抽打他,小爷爷咬紧牙关,直折腾了半夜他们都没能从小爷爷嘴里得到一点有价值的情报,天亮的时候外面下起雨来,他们又把小爷爷带到村部吊起来拷打,还架上火,用烧得通红的铁块在他身上一次次的烫,一共烫了40多块,整个屋里都弥漫着人肉被烤熟的味道,小爷爷一次又一次的被折磨着昏死过去,又一次次的被冷水泼醒,想不到这些在电影电视上的镜头却发生在我小爷爷的身上,但任凭敌人使尽各种手段都没能让小爷爷吐一个字。
   据村里的老人说:和平军一直把德余老爷折磨到天亮,又从早上折磨到下午,老天也被他的不屈感动,那天的雨下得特别地大,和平军使尽了所有招数都没能让小爷爷开口,未及撤离的村民越聚越多,他们听到屋里清晰地皮鞭鞭打就如打在他们心上一样的难受,就这样他们站在雨中一个也不肯离去,朝着关押小爷爷的房子失声痛哭,雨水和着泪水往下流,可惜他们手无寸铁,无法营救小爷爷。
   直到下午时分雨才停下来,村部再次传来和平军气急败坏的声音:“你到底说不说?不说打死你!”村民们同时也听到了小爷爷最后一丝声息:“你们就是打死我,我也不能出卖我的同志和族人。”这是他们听到的小爷爷最后一句话,接着又是一声声的马鞭抽打的声音。
   傍晚,和平军又将小爷爷架到村口的大树下,族人们也都跟了过来,他们手中有的拿着馒头、果品,有的手中拎着酒瓶,还有的拿着香、纸、烛,知道和平军要杀害他了,准备为英雄送行。和平军把已无法站立的小爷爷用麻绳捆绑在大树上,七八个和平军排成一排举起了长枪,枪声响过,小爷爷的头慢慢地垂了下去,一无所获的和平军收队开溜。此时,族人们不顾一切冲到小爷爷身旁,解下他身上的绳子,让他躺在老槐树下,点上香烛,摆上馒头和果品,倒上小爷爷生前喜爱喝的酒,所有在场的村民不论老少齐刷刷地跪在泥水中,口中一齐哭喊着:“德余老爷,吃一口吧,一路走好!”
   后来村民们回忆当天的情景时说:那天老槐树上落下了很多的树叶,把中了10多弹的德余老爷的遗体几乎都盖上了,可能是老天都被他牺牲时的惨烈所感动。
   许多年过去后,村里变化很多,但这棵老槐树还是被村民保护了下来,德余老爷的后人把房子建在离大树不远的地方,开了个小卖部,并添置许多石凳放在树下供族人休息纳凉,为来这里休闲的族人们提供茶水,让仇氏的后人们在这片流过祖先鲜血的红色土地上畅享幸福的时光。

共 20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老树下有着怎样的故事?好题目吸引我们的眼球,追逐作者的文字,让我们亟不可待地往下看:原是仇家庄仇族人氏仇德余英勇抗敌的感人故事。作者笔触细腻,细节处理到位,情节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一位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遭受酷刑的仇德余不肯背叛组织、不肯出卖抗战者,宁可自己受苦受难,也要周全和保护同一战壕的战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人物,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更令后来者敬佩。他们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要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而顽强地抗战到底。血,总是热的!读罢这篇文章,我们仍能触摸到我们的血脉膨胀,仍能感觉到热血沸腾。故事详尽告诉我们,我们今天的幸福、安逸、祥和的生活环境,都是先贤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必须珍惜!遗忘历史,就是背叛!不忘历史,不忘惨痛的教训,我们才可以享受和平时代、迎接美好的未来!本文主题鲜明,笔墨酣畅淋漓,每一个字都深入人心、打动人心。好文共赏,倾情推荐! 【编辑:洛钧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626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洛钧天        2020-06-23 11:35:52
  此文真实。因为我的父辈经历过,那可是血淋淋的事实哦!我们今天的幸福,与英雄们的牺牲是密不可分的。珍惜我们享受到的一切,为先辈们致敬!
诗帅剑与酒,人物数风流!
2 楼        文友:仇育富        2020-06-23 11:57:09
  小爷爷是我家族中的英雄,老人们常常说起他的故事,借此文表达一下对长辈对英雄的纪念。
   感谢洛编的盛赞!
3 楼        文友:葛纪发        2020-06-23 14:13:07
  《老树下》文,讲述了一段历史,一位英雄,扣人心弦。1943年的苏北“和平军”是汪伪汉奸武装组织,助纣为虐,配合日军残害同胞,将仇德余这样的村民卫士即抗日战士残酷折磨死。这个比抗日剧更真实生动的故事感动后人,激励后人。笔者用质朴无华的文字表达了对英雄祖辈的崇敬和深情;而读者为之感动,以此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一篇颇有份量的好文,由衷赞佩[强][强]
4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0-06-23 17:54:20
  好文,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大凡农村村口老树都记载着一些传统故事,见证历史的沧桑和变革。作者抓住这一点,引出一个令人澎湃的壮烈故事,令人身如其境,感同身受。文章前后照应,过渡自然,文笔娴熟。
   建议:这是写历史故事,最好把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略微交代,哪怕是在后面加个括号。譬如“和平军”是什么。
   另,老树令人敬仰,可是什么树呢?虽然仅仅是个名字,但却少了某种亲切感和真实感,细节是真实的标识。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回复4 楼        文友:仇育富        2020-06-23 22:46:39
  沙老师的意见非常好,今天几位老师的点评我发现好几处问题,大树和屋里的场景模糊,标点错误,树名没交代,还是大家人多眼亮,我自己却没能留意,感谢各位中肯的点评!
5 楼        文友:逸田园        2020-06-23 19:57:16
  再读此文,感触颇深,因为我族下就有一位,长征时已经是师长,可惜在长征没能走过草地。我的老家也有一棵大树,是大樟树,都长空心了,小时候我们小孩在树洞里爬上爬下的。再有就是有一种感觉,能够留住沙老师,绝对是凤凰社团之幸,沙老师的点评,可谓是点石成金,每一次点评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有机会一定要拜会沙老师。也再次感谢凤凰社长毒辣的眼光!
壁立千仞,海纳百川
6 楼        文友:凌冰        2020-06-23 19:59:47
  仇老师的大作已细细赏读!好一棵伟大的老树!老树是历史的见证者!老树是革命的见证者,老树是英雄的见证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老树给子孙后代带来畅享幸福的时光!感谢仇老师,感谢老树!感谢各位老师各抒己见,热心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7 楼        文友:凌冰        2020-06-23 22:40:35
  更要感谢栽树的人,感谢革命前辈!
8 楼        文友:凌凤凰        2020-06-24 13:44:57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为仇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点赞。赞!
凌凤凰
9 楼        文友:宇蓝        2020-06-29 05:04:54
  老树下发生的事,在人们心中是民族气节的标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老一辈英雄不屈的脊梁。
   向作者老师致敬。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