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向前走,就此爱上那圣洁的荷塘(随笔)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每个人的一生开着四季,而朱自清的庭院只有春,从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开始,他那么明丽的绽开在岁月的时光里,无论时代背景是发黄的纸片,还是肥硕的思想,他一直都是独立绰约的丰姿站定,成了岁月里谦谦君子的模样。读他的文字,每每掩卷,总不免让人想起幽深昏黄不明的庭院,徜徉在荷花池边,微微低下头去,眼睛里闪烁星星一样的光的人,在那夜空中流淌着悠然暗伤的眸光。
不管时光过去多久,朱自清文中流淌的感情有一种文人的风骨和内敛之美,涌动着一种孤独但不凄凉,有一种内心内省的坚韧,但不孤高。无论是从灵动的《春》里扑面而来一种生命“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还是打着旋儿从你的脚下溜走时间,“去的尽管去,来的尽管来”跃动在《匆匆》里,抑或是《生命的价格》里生命本不该有价格;想到人货市场里的土匪和老鸨们,让“人货”演变为“人祸”,而竟然有了价格,七毛钱将一个五岁女孩贱卖,由此想到自己孩子,寒噤连连,感叹“钱世界里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们的危险”。他对人的情感和生命的探究都保持着极大的热忱。
《背影》中,开篇那句“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让人眼噙泪。一个人须臾,用锋利的刀划破内心的慌张,那该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家中的光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这样朴实无华的字句,是对每个中年人的救赎,也是对儿女的提点,如同那句“最近两年不见,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让人在感受凡人之乐时,思索那句“儿子生平第一座要翻越的高山是父亲”的话来。
明明他是彷徨而又迷惘,慌忙而又不踏实的,但是他却能用刀鞘阻挡那些虚伪着带笑的幻影,将自己内心的彷徨,无情地撕裂深深掩埋时,为我们呈现出清新、自然、典雅的美文。“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快意恩仇引出渴慕之情谐调,山歌唱女引怅惘幻灭”他的情感是恣意的,任凭风把自己狠狠的摔碎,然后一个人让心飘在荒野的大漠里,又驱散意志使他陶醉,哪怕“暂时宁静去,思绪又如潮涌”即便是在美妙的歌声里陶醉,他依旧为歌女的身世抱憾,而生起不足。“因为爱着自己的妻子,而爱一切女人,因为有子女,而爱一切孩子。”他的文字是美的,但推己及人的爱与悲悯,更是一股温情,在写景抒情的篇章里,成为自然风光之外最打动人心的部分,丰富了人间的色调,将浓郁文人的诗情构筑在漂亮的精神内涵里,拓展了文字的艺术风格。
时光的珠帘带着华彩晃动,朱自清的文字是这华彩中带有朦胧气韵的璀璨的珠玉。即使匆匆回头,也会有一线一线的光亮射出,如果你驻足静听那汩汩的涌泉一般的情怀,就会在适合自己脉络的流动里寻找到不属于繁华,也不归属于黑暗的一种况味,带着朦胧的宁静美,会让你有淡淡的惆怅,又会让你感受到些许不安,但他帮帮你拓宽着思维,在景色里梳理情绪,在叙述里挑动意念,也会让你徜徉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经脉里,感受融合了西方思潮的独特格局。
他曾在《论雅俗共赏》开篇说到“素心人”读书人的乐事,着力“共赏”,结合中国文学史发展,提出文学作品应该争取让更多人阅读。看起来,他在照顾大众审美阅读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一直都是一个想“超然”又不断在内心“挣扎”的矛盾体。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有暂时逃避的一面”,又有“我只是‘温情中和的一面’”“更有暂时超然的一面”,他怀念自己的勇气,想念暴雨里固执坚硬的躯体,但深陷在无尽的森林里,又如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他是心乱如麻,但是却在笔端出了最美的花。
他有清幽饱和的花香,他有绰约卓然的花蕾,他有高挑夺人的独立。他骄傲地盛开,开放出自己的性格,眸光里每每新生的硬核是超越时光的清歌。
风来了,风去了,风来了,风又去了。“月色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热闹着他们的热闹,守候着自己静远,“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只在今生守侯,凝结成一缕情思。挂在池塘边的风波里,有云烟,有露珠,还有出水时独一的圣洁,淡看流水来去!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