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五年庆】读书几则(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五年庆】读书几则(随笔)


作者:刘开阳 秀才,195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30发表时间:2020-06-27 08:54:05

(一)伯服
   多年前读《东周列国志》,读到周幽王迷恋褒姒美色,而褒姒也很快就怀上龙种,为周幽王生下一个大胖儿子。周幽王对此当然是当然是大喜过望,对刚刚到来的儿子宠爱无比。书中对此的描述是:幽王爱若珍宝,名曰伯服。
   读到这里,不禁有些疑惑,不知道周幽王为什么要给自己心爱的儿子起“伯服”这个听起来怪怪的名字。既然是爱若珍宝,自然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丢了,那为什么不叫真真、爱爱、怜怜这种感情色彩浓厚的名字?又或者伯邑考、姬旦、姬发这样古意盎然的名字?
   就在前几天,几个好朋友组织家庭聚会,当初的青葱少年,都已经霜鬓斑斑。男人还好一些,聊的是三山五岳、五湖四海,而女人们的话题就单调多了,几乎都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清晰可见。而女人们的话题一下子点醒了我:原来,周幽王虽然对儿子爱若珍宝,但希望儿子长大以后,并不是做那种袅袅婷婷的公子哥,或者没有主见的墙头草,而是要做天下的共主,四海的君王,所以名字才叫做伯服。
   周武王征服殷商坐稳江山之后,开始论功行赏、分封诸侯。能够裂土分茅的人,除了立下大功的姜太公,劫余的殷商贵族之外,其它大部分人,或者是姬姓的家人,或者是姬姓的姻亲。为了表示谦恭,为了表示亲密,为了表示自己不是孤家寡人,从后世开始,历代周王称呼齐公、卫公、郑公各位诸侯,不是伯父就是舅父。这不但是对各位诸侯的尊敬,还有对中央政府与诸侯国之间枝叶相护、同生共荣的期盼。
   王者并不因为对别人的尊敬而降低自己的地位,然而,如果这个王者没有足够的才智、品德,那么谦卑的称呼,很可能就会成为别人轻视自己的第一个裂缝(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没有才德的上位者,通常态度骄横的原因,他怕别人看出自己的虚弱。)。“小屁孩,毛儿都没长全”往往是做长辈的人轻视对方的第一句话。于是可以想见,当西周的历史车轮走到周幽王的时候,历代周王的威信早就多次受到质疑了——周公旦曾经训政于成王,而周召共和更是前车未远。德行有亏的周幽王,料来日子更不会好到哪里去。从《东周列国志》上的记载来看,很多诸侯都不赞同周幽王的施政策略,“甩脸子”给周幽王看的情况一定时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当他每一次称呼那些位高权重、裂土分茅的诸侯为伯、为舅的时候,心里难免嘀咕,这些老家伙不会当真吧,不会因为我尊他们一声叔叔伯伯,就会给我甩脸子、拿架子吧。
   在这方面无可奈何的周幽王,把希望寄托到了儿子的身上,希望他能做得更好。伯服,就是要让拱卫王室的诸侯,再一次臣服于周王的威严之下。
   “伯”这个字,在当时是与“霸”字相通的。后来的春秋五霸,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春秋五伯。意思是说,这五位诸侯,不止是武力强盛,更是道德典范,并且还能够慑服他人。显然,春秋五伯比春秋五霸这个称谓更贴切、更传神。如果我们以后世来解释前生,那么“伯服”的含义就更昭然若揭了。
   后来,周幽王的长子宜臼撺掇申侯联络犬戎进攻中国,导致西周遭受劫难,未必不是从伯服这个名字开始的。因为弟弟真的要“伯服”的话,他这个当哥哥的,除了靠边站,还有其它选择吗?
   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后来汉武帝时候的戾太子之祸,不过是“伯服”的另一个版本而已。钩弋夫人生下儿子之后,所住的宫殿被称为“尧母门”,这就表明汉武帝有意要让最小的儿子继承大统。这给了江充等小人窥视戾太子的缝隙,于是,巫蛊之祸就产生了。
   这两件事,都是由身居高位的父亲为儿子取名字不严谨造成的。儒家认为,“爱人者以礼立人”,真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二)吸血旱魃
   世人传说,有的妇人会生下鬼一样的孩子,如果不能马上抓住将它杀死,就会飞走,夜晚又飞回来吃妇人的奶水,大多数这样的孩子都会使产妇心力交瘁,最后往往致死。所以俗称为旱魃。旱魃也分男女,女旱魃将家里的财物偷出去,男旱魃将外面的财物偷回家。
   有一次半夜醒来,看见同事小王正在利用计算机打电子游戏,大约是到了紧张关头,就见他手脚并用、歇斯底里,键盘敲得噼里啪啦乱响。只不过一会儿工夫,已经是满头大汗。一张脸更是憋得通红,两只眼睛精光迸射、充满血丝。怪不得小王白天上班的时候,像中了符咒一样总是没精打采,原来是晚上有它在作祟。而这个逞凶的那个家伙,大大的脑袋,荧荧地闪着蓝光,冷冰冰的样子,像是永远填不满的沟壑,怎么看怎么像传说中的旱魃,于是我给它起名叫做“吸血旱魃”!因为这个旱魃首先觊觎的,不一定是金银财宝,而是人的精力、青春和生命。
   过去有人把围棋叫做“木野狐”,意思是说,它像狐狸一样妖媚,能迷惑人心。据说围棋本来是尧帝为陶冶他儿子丹朱的情操,平静丹朱暴躁、易怒的性格而创造的一种游戏。谁知道创造出来以后,连神仙都十分喜欢,比如传说中的福禄寿三星,就经常下棋消遣。至于烂柯局、呕血局,应该是神仙耐不住寂寞,在人间露的一小手,如此看来,就怪不得凡人也要痴迷了。
   现在这个游戏机,与当年的“木野狐”有点相像,只是木野狐消磨的,不过是人的时间,耽误人的壮志,但它也能助人修身养性,不能算一无是处。而今天这个“木野狐”呢,却让人形销骨立,两眼放绿光,几乎是百害而无一利。
   大凡世上之物,可以爱好,不可以沉迷。爱好是一种愉悦,沉迷是一种折磨。刘备喜欢编草鞋,稽康喜欢打铁,这就是爱好。一草一木,一枝一叶,只要你喜欢,就可以带来愉悦。宋徽宗喜欢画画,本来是个风流才子,却被人骂做误国的蠢材。东昏侯萧宝卷把皇宫弄成菜市场,却因此让国家更加乌烟瘴气,最终连自己的性命也搭上了。他们就是把兴趣发展成沉迷,最终亡国亡族亡己。
   2000年的时候,宁夏的时候,有位三十来岁的同事,平常喜欢玩网络游戏《传奇》。有人偷走了他的灵盔、宝甲、战刀、骏马,结果这个人三天不吃不喝,一个人乜呆呆躺在那里,眼见一条小命就要追随宝物而去了。幸亏他老婆贤惠,花了七八百块钱的人民币,重新给他配齐装备,这才算起死回生。
   喜可?悲可?恨可?
   儿子今年12岁,学习不太努力,成绩不算太好。我观察他的言行,发现原因就是心思都用在电子游戏上面。本来就只是普通人的资质,再加上心不在焉,如何能有好的结果?
   希望他早日从吸血旱魃的控制范围内挣脱出来,做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孩子。
  
   (三)好读书不求甚解
   上小学学习语文,都是逐字逐句学习,然后串成段落,最后融合成整篇文章。老师传授知识唯恐遗漏,学生学习惟恐不及。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考试,而要想考个好成绩,试题答案更要一板一眼,不许走样。
   上初中开始有古文课,学习简单的诗词歌赋。其中就有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老师逐句解释: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忧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一句一句解来,本来气势磅礴的文字,顿觉少了诗味,而且意思既不可解也不通畅。人的头发哪里就能有三千丈了,就算是夸张,也有点太不着调了吧!而且镜子里的秋霜飞到人的头上,这是什么诡异操作?那么,为什么朗朗上口的千古诗篇,一旦肢解之后就如此不堪了呢?千载之上的诗仙,见后生小子如此肢解他的诗歌,更应该气得胡子乱翘吧。
   再到后来,读书读到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开始心里还十分生气,这样离经叛道的话也敢说出口,而且还能千古流传,将师长置于何地,将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置于何地?如果考试的话,按照这种“不求甚解”的皮里阳秋笔法,又如何能取得好成绩?
   前一阵子,中央电视台科学与教育频道连续播出XXX老先生解读的《红楼梦》。头三讲真是不错,听了老先生对这部名著的剖析,真有让人醍醐灌顶的感觉。觉得过去那种草草读书的方法,真是对这部名著的亵渎。然而,等到他老人家继续发挥,开始喋喋不休地解秘秦可卿身世的时候,就忍不住有些不耐烦了。譬如对面站立一个美人,开始欣赏她美丽的脸庞,窈窕的身材,乌黑的头发,还有纤腿、蛮腰,觉得非常好。可是接下来,不去欣赏她温存的性格,动人的笑容,反倒对裹着三寸金莲的缠脚布开始使劲。非要找出裹脚布的长度,布料的来源,针脚的数目,包裹的形式,为什么又臭又长等等!到了这个份儿上,真想把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送给老先生,大哥,别解了,求您了!
   古今中外,各类书籍之多,何止汗牛塞屋、充梁满栋。只要能够流传下来,必然凝结了作者的心血,其中自然有可取之处。而一旦落入作者设定的“圈子”里,很容易就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要是你准备刨根究底,穷究到底,那么,终其一生不能完成,也并非虚言。
   我是个感性的人,读书到动情处,很少有不为之泫然而涕的时候。然而放下书本,转眼间就能释然,所以常常自诩读过百家之言,能知三教之事。写东西喜欢堆砌的毛病,大概也是半瓶子醋不满的结果,然而正因为陷入不深,所以看到高山大河才会浮想联翩,看见花开月圆才会触类旁通。而且在比较中,我读出了《史记》的雄浑,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通俗,苏东坡的旷达,儒家的端正……也许,这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带给我的益处。而某些书蠹,写文章、做学问专门深究墙缝、嘎啦,下笔千言却不能有一字打动人心,这样的“甚解”,又有何用?
   当然,不求甚解,不是不解,而是把握住文章的神髓,选取有益部分就可以了。
  
   (四)《三国演义》
   夜读《三国》,战鼓隆隆。曹阿瞒狡诈多端,善于弄权;孙权宽容忍让,步步为营;刘备仁义天下,礼贤下士;一时多少豪杰,并世称雄。不过越是读到后来,就忍不住生出些须遗憾来。
   据说罗丹完成铜像《巴尔扎克》的时候,问他的弟子:你看这雕像哪一部分最美?弟子说左手最美,于是罗丹挥斧就将雕像的左手砍去。罗丹不愿以一手之美来影响它的整体美。从而使它成了艺术珍品,流传百世。
   《三国演义》描写的场面不可谓不宏大,人物不可谓不众多,性格不可谓不鲜明。开始时诸侯割据,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曹操攻打袁绍,一夜三惊,一波三折,何等惊心动魄;郭嘉临终献计,智取乌桓,何等老辣深沉;而自以为不失为富家翁的何进,在政治方面又显得何等天真。
   然而等到诸葛亮出山,多少奇人异士黯然失色,天下战事,再没有悬念可言。诸葛亮本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能耐可以上天入地,可正因为过分夸大,让诸葛亮成为《巴尔扎克》雕像伸出的那只左手,使这部巨著只能流于演绎了。
  

共 41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这四则读书笔记感悟很有心得。从《东周列国志》周幽王给儿子取名伯服联想出此乃致乱之源。对于电脑时代种种沉溺于电脑游戏的深思,如同古人在把玩围棋时一样是需要一个适度。解读古人诗词最主要的是领会他的诗歌韵味之美,而不是大白话的翻译,如同解读《红楼梦》一样,过则不及。读《三国演义》指出诸葛亮的过分夸饰恰恰让整部作品失色。因此,好读书不求甚解,并不是不解,重要的是把握住神髓。文章四则读书感悟信手拈来,皆有独到的见解,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识功底,扎实的生活累积及敏锐的洞见,让人学习受教。佳作推荐共赏。【编辑:萧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0-06-27 08:55:20
  感谢老师精彩分享,创作愉快,期待更多后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