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秋梧飘絮】两地书,书世情

精品 【秋梧飘絮】两地书,书世情 ————ran.t小说《两地书》读后小感


作者:秋梧飘絮 探花,14702.7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035发表时间:2010-02-05 20:31:47

【秋梧飘絮】两地书,书世情 一提到《两地书》这个名儿,脑海中就慢慢浮起卓文君那首“落墨极妙,颇见机趣”的《两地书》: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有敏思之才的她依照司马相如的十三个数字,挨次镶嵌进去,其感情,顺沿着数字的递增而递增。乏味的数字一走进文学领域,顿时给人诗意盎然的感觉。而陶然的小说以《两地书》为名,先声夺人,相当的吸引眼球,让读者有强烈的阅读欲望。作为他的一众粉丝中的骨灰级别的我,带着一分钦慕、两分仰望、三分新奇、四分欣喜、十分期待的心情走进《两地书》,犹若走进大观园,眼中无处不美景!即使手中的笔很是稚嫩,却也要书下心中浅淡的感触。
  
   洋洋洒洒两万字,讲述了一个红尘中的故事,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到你会忽视它,而陶然以他生花的妙笔娓娓道来,浓浓淡淡铺开去,从从容容收回来,告诉我们,故事不是生活,而生活就是故事。
  
   《两地书》分三节,形式看似独立实则阡陌交错,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最后的尾声更是画龙点睛,完美糅合,升华了主题。
   上部:此地,她的。这个她,是余逦。余逦春节回家,却刻意和母亲保持着距离,不亲近也很少搭理,皆因母亲曾经外遇,难以启齿的羞耻感像阴云一样笼罩了她的整个少女时代——学校同学的含沙射影,邻居的指桑骂槐,让她像头受伤的小兽,张牙舞爪反击之后自己舔舐着伤口,高三的志愿执意填报了外地的大学,是逃避也是解脱……拒绝了父亲周末全家出游的建议,到乡下看独居的外婆,听外婆唠叨母女之间、婆媳之间的琐事,亦忆起儿时外婆对自己的妥帖照顾。在屋后的责任田边,与蔡昌平短信交谈,开着慎重的玩笑定下了婚姻大事,为了抑制羞涩欣喜带来的想去看他的冲动,赶紧踱回家,刚巧看见外婆翻箱倒柜地寻找“小花帽”,往事如昔,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离去之前,希望缓解外婆和舅舅舅妈的矛盾,然而饭桌上的“搛菜”成了婆媳战争的导火索。在油船上管理账目的舅舅遭遇意外,全身60%皮肤烧伤,住院当口,兄妹之间的误会冰释了。回去的路上,余逦在车上看到父母之间的默契交流,懂得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仅仅是家庭和责任,而在于相扶相守中。
   下部:此地,他的。这个他,是蔡昌平。蔡昌平在余逦走之后,先是享受独处的清净,然而几天的功夫竟不惯起来,才有了短信的迂回试探,以及最终确定关系的喜悦,放假回家,昔日同窗好友——“风尘三侠”之一的丁慧来访,两人感慨了一番爱情和婚姻,只是小心翼翼地回避一个名字。送走丁慧,蔡昌平怀揣心事,下意识地骑车来到了“朱雀桥”的“清风雅叙”,“前尘隔海,古屋不在”,时光荏苒,一个不注意间,清雅的茶庄已被豪华的酒楼代替,当年的痕迹只剩下门外一眼喷泉,然而眼见着对那年那事那人的凭吊,也要随着喷泉的被拆而烟消云散,涌上心头的何止怅惋二字?过去的美好只能怀念不能沉湎,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句话“怜取眼前人”。
   尾声:此地,他们的。这个他们,是余逦和蔡昌平。夜里的电话是余父打来的,告知了她舅舅脱离危险的事情,期期艾艾希望趁机可以使她和母亲之间僵持的关系有所突破,然而她不领情。身边已是丈夫的蔡昌平温情询问,在他的劝慰和点拨下,她将心比心,心结打开,两声语气不同的呼唤——“妈。”然后又是一声“妈!”将所有的芥蒂解开,还原,不,更深化了母女情。而蔡昌平曾经困扰的心结亦同时解开,因为他深深明白,爱,就是最亲的人,永远在一起。
  
   读后感应该偏重于“感”,可是请原谅,即使我尽力提炼浓缩,故事梗概依然如此详尽。这个世界除了“事”就是“情”,事由情,情生事。把事和情完美地融汇,刻画人物时既有强烈的外在冲击,也有细腻的心理活动,因此你不能不赞叹作者的谋篇功夫和表达技巧。
  
   先是亲情。外婆和儿子儿媳之间、余逦和母亲之间、母亲和舅舅之间、余逦和外婆之间,三代人之间的事林林总总,“和邻对骂,拉上父亲上门较量”,那些从她嘴里出来的字字句句尖锐泼悍,其实是对母亲的维护。尽管她“一回家就到卫生间刷牙,因为她说了脏话,脏得她自己都憎恨自己。刷着刷着,泪水就留下来了”,我想那些泪中,除了屈辱,亦有不悔的吧!“小花帽”外婆翻箱倒柜找帽子,找到之后“笑着瞪她一眼”“掸掸尘土”,说“你那时人小,头也小,现在套不上了”,无论动作、神态,还是语言,满满都是疼爱,而余逦,从外婆买珠花缝成一顶“珠光宝气”带辫子的帽子,欢天喜地地戴上,“不舍得脱下来”,在自家的墩子上、而后是在被子前,然后在路上唱戏,我行我素不管不顾,她是让大家都知道她的开心和骄傲,不仅仅是因为一顶小花帽;“医院放悲”,外婆一边数落一边流泪,那些埋怨和心疼,恨不得以身相代的神色,使得天下当了父母的人儿,无不感同身受;萧忆敏和哥哥“一母同胞,本来是最亲的。因为她闹出了风流韵事,又因为萧忆方待母亲并不周到,两个人各有各的心病……平时却极少走动。”萧忆方“艰难地睁开眼”,“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下”,“极缓慢极缓慢地点了点头,微微张开嘴……”在妹妹懂了之后“欣慰地吐了口气”,过了好一会说“我……也……明白……你”,由这些细微的动作,萧忆方的形象马上丰满、立体起来,你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心里的焦急、无奈和欣慰;而萧忆敏来到病床前“想拉他的手,粗粗一看,他浑身上下竟没有一块能碰的地方”,此时的辛酸应该不亚于母亲,“于是轻轻喊了声哥”,喉咙有点哽,看懂了萧忆方的唇语后,“吸着鼻子说,我都明白。”两兄妹的“明白”穿越了旧时和今日的时光,所有的猜忌远去,留下了彼此的理解。“电话连线”中,父亲解释有个饭局才那么迟打来(即使迟也要尽快打来,因为好消息是不能延误的),告知她舅舅已经从鬼门关拣回一条命来,余逦大喜,要求父亲务必记着问候舅舅一家,而萧忆敏得知女儿还是不愿和自己通话的时候,默默走开,想了想又折回来说,“你让她注意冷暖,这阵子是春寒”,舐犊情深溢于言表,当余逦理解了母亲,反把电话拨过去时,那声“妈。”、“妈!”叫得人百感交集,而后的嘱咐“我……我这边挺好,你跟爸爸也注意身体”更是让母女俩的泪哗啦啦流了个痛快……桩桩件件终究落在“血浓于水”上,虽然不甚圆满(外婆和儿媳火药味还算不上散去),还是心生慰藉,毕竟骨肉牵连,休戚与共啊!
  
   其次是友情。着重刻画“风尘三侠”中的丁慧、蔡昌平、章小娴之间的喜怒哀乐。青春是部太匆匆的书,一页页翻过去,当我们站在时光的某个路口回溯,可曾数清欢乐几许,惆怅几许?丁慧和章小娴,蔡昌平和丁慧,章小娴和蔡昌平,有些事描述得很详尽,例如毕业车站送别,丁慧为爱情跟随孙潜,她家里没有一个人来送,却来了一大帮的朋友同学,场面蔚为壮观,却又理所当然;赠礼一节,“章小娴送了一罐子红绿黄蓝的幸运星,全是亲手折的”,幸运星能否带来幸运,我并不知晓,只知道一罐子里面至少有一千个,即使是心灵手巧的女孩子,亦要费不少心力和时间,此间的情谊不谓不重。“蔡昌平送了个不倒翁,是一男一女在接吻,说祝你们相爱到老”,这何尝不是对他们爱情的深切祝福?至于后来实在是忍不住用泪眼相对,大抵是心里想着此去经年不知何时能再次相聚吧,真是“相见难,别亦难,怎诉这胸中语万千”,引人共鸣。再例如茶楼中的聊心事,“蔡昌平半开玩笑说他缺个女朋友,偏偏眼前两位玩成了兄弟姐妹,一往那上面想就跟乱伦似的”,证明他是想了,而两个女子的反应不一样,章小娴“笑了笑”(意味深长?)丁慧已经有男朋友,严重警告不许打她主意。章小娴提醒蔡昌平找女朋友要“细细地挑,别饥不择食”又说:“反正我把话撂在这儿,你有了伏击的对象,要先带给我把关,我说行,她才能升级做你正式的女友。”然后“带着撒娇的意味,用自己的茶勺敲他的杯口,一面追问‘答不答应,答不答应’,说急了,却大咳起来”。蔡昌平在受了丁慧的责怪之后笑着说“好好好,答应答应。”看到这里,大概读者要会心了,这是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感情,友情已满爱情未竟,只差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了,何止蔡昌平,那股复杂的意味在每个人心里涌动,又甜又苦。明笔花雨缤纷,暗笔也是精彩纷呈,你只有在看似闲笔的一句两句中窥见端倪,例如丁慧和他打电话时的一句“他颇想同她回复从前的亲密无间”,亲密无间需要“回复”,证明其中定有缘故,此为伏笔;丁慧来看蔡昌平,行注目礼时“她觉得蔡昌平最大的变化是人又显得开朗了,那时她真担心他会一蹶不振”一个“又”字,说明了蔡昌平原来并不开朗,或者是有段时间不开朗,因何不开朗?甚至会被人担心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奥妙,在尾声中“找一天也要把章小娴的事原原本本地向余逦倾诉”才显露出来,让人感叹原来如此的同时,亦要对作者的明暗掩映、精心布局予以足够的敬意。
  
   再说爱情。每个年龄段的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表现在这篇小说里,更是机锋处处。余逦父母之间的爱,没有惊天动地,却在柴米油盐之中深刻——是在余逦喝鸡汤呛得咳嗽时,余英言的“慢慢喝,锅里还有。”侧头问萧忆敏:“是还有吧?”,意欲打破母女俩不说话的僵局;是“看妻子憔悴疲惫,闪闪缩缩,他也想找些话跟他说,又怕言多必失,让她误会;不说呢,又显得连他也嫌弃了她。唯有涉及到女儿,夫妻俩有商有量,亲近融洽,也不用怕她多心。所以每一次余逦回来,余英言就很高兴,因为当天晚上和随后的几个晚上,他总能围绕着余逦,和萧忆敏谈到半夜”,寡言的丈夫尽力呵护妻子的体贴跃然纸上;是余逦看电视时在房里的一声“明天星期天,我们出去玩玩”,正是竭力创造一家人的相处机会,弥合母女裂痕;是“余英言安抚好司机,便回头看萧忆敏。”坐在副驾驶室的位置上还吃力地频频回头安慰;是换了座位后,坐在妻子身边“伸手轻轻握住她的手”,所有的怜惜尽在一举一动之间;是打电话给余逦时的迟疑,“你妈在旁边呢……要不要跟她说两句?”这点点滴滴,是一个男人对妻子最大的宽容和怜惜,属于看透风景还有细水长流的爱,它是无声的,我是动容的。
   丁慧和孙潜的爱,有一波三折,有山穷水复,有柳暗花明。他们相识相知相爱于大学时期,感情基石牢固,认准了他,丁慧义无反顾,不惜与父母决裂,与孙潜双宿双飞,共沐爱河。这是“在学校里风花雪月,毕业后又用想象补充想念”,美好得对方所有的缺点都是优点,然而“结婚以后总归和谈朋友时两样的”“等到结了婚,天天守在一起了,他身上的毛病就自动暴露了。又冷淡,又自大,又专断,还有其他好多说不上来的,总之不少!我算是看透了!”这些浸透了哲理的妙句,正是爱情与婚姻、浪漫和现实的交锋,入木三分。然而夫妻之间难免磕磕绊绊,只要男人先转身,表现出赔礼的诚意,女人总是心软的,心软得风情万种。这是世间的爱情常态,就像一条河流,偶有石块阻隔撞击出浪花,终还是方向不改,一径往东。
   余逦和蔡昌平的爱,该是属于日久生情,两处旖旎。在实实在在的相处中,彼此信任,彼此依赖,渐渐地,感情如丝似缕地渗入到骨髓里,再难剥离。很少恋人是靠发消息交流行踪、袒露心迹的,他们是。从路上讨论的“七天长假怎么过”,到农村田边的互诉衷情,确定关系,再到丁慧来访时余逦的嘘寒问暖,悉心关怀,而后是蔡昌平在喷泉旁边,彻底放下往事,急切告诉她“想你了”,尤为出彩的是“开始用的是句号,后来又改成惊叹号。”对应前句“余逦脸上发烫,用眼角瞄了瞄左右,才简短地答他:‘好的’!想了想,又把感叹号改成句号,变成‘好的。’发了出去。”一个是把感叹号变成句号,刻画了女孩子明明很开心而不忘保持矜持姿态,一个是把句号变成感叹号,是男孩子真诚而急迫得直抒胸臆的表达,微妙的心理透过标点的转换而益加力透纸背。“淡极始知花艳”,陶然就是这样交待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进展,让读者捉摸不透却又有迹可循,妙极。当然,最为让人信服的还是余逦接到父亲电话的那一夜,他细心地为挂了电话的余逦掖好被角,柔声询问母女不合的原委,认真倾听中的言语回护和安慰,引导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还有那声轻轻的“对不起”,在她给母亲打电话时“替她捧着电话”,最后抱着流泪的余逦,心里下的那一个决心和对未来生活的遐想,在读者的心里唱响了一首关于“幸福”的歌曲,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作品之所以精彩,还在于作者着墨刻画主角的同时,亦让配角不失光彩,一饮一啄之间,个性凸显。例如丁慧来看蔡昌平时,他的母亲担心儿子和有妇之夫有瓜葛,弄清来龙去脉的时候笑了笑说,你别嫌妈啰嗦,也是为你好。他父亲却接口说:“你有哪件事不是为了人好?”他是对她严格控制他的烟酒表示抗议。他母亲看着他父亲说:“你真的假的?”他父亲忙说“上个厕所”,借机溜了。这样的一个小细节,读来如历历在目,一个关心儿子生活、体贴丈夫身体的女主人就站在了眼前,用心良苦地啰嗦着唠叨着……这一幕画面如此生动,就好似寻常百姓家常常见的,想不入心都难。再例如丁慧的父母,从当初的“拍桌子打板凳”不同意她嫁给孙潜,送都不送她上车,到现在夫妻之间闹矛盾,一大家子全全上阵陪孙潜来接她,除了感叹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之外,不由得赞作者敏锐的洞察力,精准的表现力。
  
   除了情感的醇厚,文学积累的丰厚亦是文章的一大亮点,淡雅得不经刻意雕琢或层层过滤,却显其本色,亮其风采,只随心随性的几句,却宛若轻风拂进丝丝清香的朦胧,正如“犹抱琵琶半遮面”那般的美丽,又如“东风无力百花残”那般的冷峻,例如“世间的百态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分”,透出睿智的况味;再如“有一只煮鸡蛋,外婆把它剥了壳放在酱油碟里,那筷子把蛋夹成两半,头朝下浸在酱油里,看上去像两个光屁股的娃娃,把头闷在水里比赛憋气。”多幽默机诮的比喻!再如“古代和现代,大约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可是一旦有另外一个孤独在远远回应,那就是极大的幸运,极大的幸福”,无端端地鼻子微酸,稍稍失神了。再看到“蔡昌平忽然很想化身为一颗水珠,用许许多多伙伴兴奋地上升又迅速地跌回,再上,再下,周而复始,循环不休,只求共同品尝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一起经受升腾飞扬,苍凉坠落,怎么样都好,就是不能把他一个人撇在这世上。水珠折腾、跳跃,全不知来日大难,只在旦夕之间。明天,一切就都结束了。”这是难得的抒情,透出收敛了的惆怅,压抑了的悲哀,让忧伤不绝如缕……如是种种,俯拾皆是,它造就了文章的别具一格,不仅没有削弱小说的感染力,反而增加了阅读的乐趣,使人咀嚼再三,品味再三。
  
   小说最忌平铺直叙,而陶然的裁剪转换功夫相当独到,无疑是顶尖高手。看他把过去和现在穿插,承转接合极为自然流畅,若论武功,便是“凌波微步,踏雪无痕”,若论技艺,当是“浑然天生,天衣无缝”,它是另一种别致的玲珑剔透的美丽,美得头角峥嵘。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一篇《两地书》,书尽世间情,可感,可叹,可敬,可歌,可泣。记得陶然曾经在《由〈三重门〉想到的》中这样评价曹雪芹:“‘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既大雅又大俗,既灵性又务实,既有极尽精湛的艺术形式,又有极其深刻的醒世内涵,而且不着痕迹,不动声色,这才使得“红楼”成为迄今无人可以超越的高峰。”我想,陶然亦是一座高峰,他的文章风格已然自成一家,既温柔敦厚,又跳脱灵秀,既知性,又感性,雅俗共赏,纵然他很谦虚,而恰恰是这谦虚,更给他添了几分绝世风采——至少在我们的眼里。
  
   附:ran.t的小说《两地书》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91514

共 621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故事,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真正的好文字、好故事,一定逃离不了生活的影子,只是更浓缩、更典型而已。哪怕穿越,哪怕玄幻、网游,哪怕诗词,都离不开生活的影子。但说来,生活的浓缩有两个大方向,一个是瑰丽,一个是朴实。瑰丽如李商隐的诗,朴实如白居易。 陶然兄的文字很生活,走的是朴实的路子,也就是生活化。当然,还不能说陶然兄就已经走到了朴实的极致,但他确实走得很远了,所以信手拈来的芬芳泥土中,如果细看,就会发现正在萌芽的绿色,以及正在孕育的蓓蕾。朴实之中的瑰丽,是需要细品的。大巧不工,化腐朽为神奇,就是形容这种境界。 飘絮的文字走的其实是另一个方向,向来,她的文字都很诗意,瑰丽,也生活。想来女性的文字多是走这一条路线的。但没想到的是,她也能写出这么地道朴实的文章。这篇读后感很质朴,几乎已经到了不考虑文字表述方式的地步了。记得曾经一个朋友说过,“当一篇文章到了不去考虑表述方式的时候,那一定是作者感觉到真实距离他最近的时候”,深以为然。想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的心里也是被种种思绪充斥,用最真的笔触来记录着自己的感觉。 陶然兄的文字我就不做赘述了,这里大多数人都知道。作者的这篇文章可以看得出用心,将《两地书》丝丝缕缕地拆解开,再按照归纳出的条理重新摆放组合,不再追求故事,而是深入的剖析,然后引导,将《两地书》中所要表达的几大重点,一一罗列。这番功夫,甚至比写一篇好的文章下得还要大。 从一篇文章中分析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容易。而分析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之后,进而还能分析出作者的性格、为人,更难。那是要花大力气的。很幸运,飘絮做到了。作为本文的作者,她对待文字的态度,很值得我敬佩。而这篇文章中表现出来她的分析能力,也很值得学习。 看得出,其实,这篇读后感没有完全展开。陶然的文章向来厚重,涵盖太多,所以分析他的文章也很难。如果作者完全展开,再发挥一下,恐怕这篇文章就成了一部中篇小说了,虽然那样更细致,却稍嫌累赘。所以作者只是点到即止,大的条理指出来,细微之处,就留待大家去品读,去挖掘了。这样的文章才是真的好文章,就像所有的好文章都要留点余韵给读者挖掘、思考、联想一样。如果过分追求尽善尽美,反而会不再完美。这点,作者做得很好。 抛开陶然兄的《两地书》,这篇文章是很详尽的分析,是很好的读后感,如果先读到这篇读后感,再去看陶然兄的《两地书》,就会发现,能从中多了解很多曾经被忽略的美妙。所以个人感觉,最好的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读,这样效果更好。 很好的读后感,很难得,因为作者的用心,因为详细的分析。所以……推荐!——编辑:擎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006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擎霄        2010-02-05 20:33:30
  絮絮,用心的文章啊!哇哈哈,赞一个先!不过感觉有些仓促呢……
据说,看过偶滴文章并能留下评论滴人,会被幸运女神眷顾…… tel:18653282033,QQ:691683305
2 楼        文友:擎霄        2010-02-05 20:36:39
  细致是足够了,也不知你将《两地书》读了几遍?条理也够清晰,看得出投入不少精力呢!
   其实,要是能在语言的把握上保持你以往的风格,或者做点修饰,效果想必会更好哦!
据说,看过偶滴文章并能留下评论滴人,会被幸运女神眷顾…… tel:18653282033,QQ:691683305
3 楼        文友:擎霄        2010-02-05 20:40:23
  排比的堆叠,长短句的运用,很不错!新意的同时,有一种震撼的力量!兄弟,加油!你的文章越来越棒了!
据说,看过偶滴文章并能留下评论滴人,会被幸运女神眷顾…… tel:18653282033,QQ:691683305
4 楼        文友:ran.t        2010-02-05 21:14:26
  感谢师妹下的这一番苦工夫,极细的用心也被你剔出来!霄兄的编者按同样精准细致。祝二位新年佳作迭出。
5 楼        文友:婉若清扬        2010-02-05 22:25:42
  刚看完《两地书》,也看了絮絮后面的评语,独立成文,再细细读过,作者与评者,都是文采极好,用心文字的人。学习了。问好。
在尘世里浮沉,唯愿自己心不迷转,始终能固守自己的内心,保持一种愉悦宁静的心情,感受周遭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
6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0-02-06 10:40:55
  霄霄,你洋洋洒洒的按,让我好生激动。感动得无以言表。呆立良久,心中有好多话,却不知从何讲起……嗯,抱抱兄弟!
   这是我第一次写读后感,读后感本身是我的弱项,何况面对的是陶然师兄的大手笔。其实是战战兢兢的,很惶恐。之所以当做文字发出来,则是因为是鱼儿的希望。
   如此文字,停停走走,犹如意识流,想到哪写到哪,正如你所说“丝毫没有考虑到什么表达方式”,只为描述心中的感受,文笔粗糙,顾此失彼。投稿之后曾经有些后悔,偷偷跑到后台想退稿了之,然而转念一想,是霄霄帮编辑,你是自家兄弟,咱不怕丢脸。而最笃定的是,真诚实在的你,会给我指出不足之处,这才是我最盼望得到的。
   一路走来,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而这一点点的进步和你的悉心指点分不开,虽然你很忙,不常来,但是只要你来了,寥寥数语的点拨,我都会有收获,这收获“随风潜入夜”,再次谢谢!
7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0-02-06 10:43:50
  陶然师兄,我的细细碎碎肢解了你的佳作,知道你不会生气,却生怕你会叹气……呵呵,好在霄霄如此解读,也祝你新年新气象,呈现给我们更多的佳作。我,依然偷师。
8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0-02-06 10:45:24
  清扬,很开心你来看我。其实,你的文采更是我学习的榜样。好姐妹,不说两家话,在一起就是。呵呵~~~~
9 楼        文友:小人鱼在天堂        2010-02-06 10:48:20
  小秋,如此细心认真地解读师兄这篇小说,这样的人纯以文字为乐,其用心仔细令人动容。
   像此性情中人,也只有我梧桐方有,并且不止一两个。
   喜欢小秋这篇文字,一如喜欢小秋一样。抱。
河南省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副主席、《西平文学》副主编。
10 楼        文友:擎霄        2010-02-06 11:06:10
  哈,然兄,清扬,鱼鱼!大家好!
   絮絮是在进步,而且进步很快,但这主要是你自己的努力,我可不敢居功,弱项都能发挥这么好,要是强项还了得?!呵呵,其实,感觉,你的文字主要走的是艺术化的路子,所以看到这篇文章真的很吃惊,破而后立的感觉。本文中涌现出很多优点,是你原来的风格中所忽略的,所以如果能糅合起来,以后的文章肯定会更好!
   尝试自己的弱项,是进步的一个捷径哦!
   抱抱兄弟,记得开心!另外,还是那句话,多尝试,然后飞快进步!我可是等着看絮絮的精彩文章呢!哇哈哈……
据说,看过偶滴文章并能留下评论滴人,会被幸运女神眷顾…… tel:18653282033,QQ:691683305
共 23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