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新】老三届(随笔)
多年前的夏日,小小的我时常盯着对面邻居家那棵出墙来的树出神。
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那是枣树。大约是十里八乡唯一的一棵,也不知道主人家是从何处移栽的。枣树长得有些秀气,枝干并不粗壮,高高的枝桠,高出了围墙许多,绿色的枣一串串地垂落着,招引着过往的人。从未吃过新鲜的枣子,自然生了几分向往。
邻居家的门时常紧闭着,偶尔开扇小门进出。每次路过,不免好奇地多看两眼。
第一次跨进那扇小门时,带着些紧张,院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有果树,有花草。花种在瓷盆里,还泛着些光,与常见的种在旧盆瓦罐的不同,显得更加秀气,与花相得益彰。
总之他们与别家总有些不同,最不同的大概是他们家的大儿子。
我们刚搬到东河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也不大串门。放学时,他们家是必经之地。一日,在枣树附近,站着一位面目清秀,穿着衬衫的大男孩。他主动地打了招呼,声音低沉沉的,脸上的神情微微地动了动,没有笑意。我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出于礼貌,轻轻地“嗯”了一声便穿过马路回到了家。
回到家,将此事和家人说起,大致听说了他的故事。一直未记起周遭的人是如何称呼他的,大约是某某家的儿子之类的,不像村里的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属的外号,但他没有。因了第一次的相见,大约可以称他为“书生”。
他的故事是那个年代里特有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上大学是农村孩子一个美丽的梦,却也是困难重重的。记得老师在高三时天天和我们念叨的一句话: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此一比喻极贴切形象地描绘了当时高考的激烈。
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考上了县里最好的一中,学习很认真,成绩不错,家人的期望自然是高的。然而事与愿违,高考接连失利,复读了几年,他都未考上心仪的学校。一直到了第五年,仍未考中,家人大约放弃了希望,想要他开始新的生活。
听说,那年夏天,夜晚时常传来嘶吼声、哭喊声,是村里最令人不安的夏夜。他的精神开始有些不正常。书生的家人带着他看医生,病情反反复复,但没法痊愈。从此,他便留在家里。每日里,和父母亲一起下地做农活,读书的事彻底没戏了。或许,因为在学校里待的日子久了,埋头读书,他的脸清秀且白净,完全没有农村孩子的感觉,像张苍白的纸。
书生一直都特别地安静,即使肩上背着锄头,走在夕阳里,也是默默的,与周围的农人有着不同的神情。
最初,觉得精神失常的人有些可怕,会随意地吓唬人,远远地望见他便躲开了。而后观察了几次,发现书生很安静,不认真看,很难发现他的异常。他时常站在二楼的走廊上,靠着阳台上栏杆,看着路上的行人,寂然无声。他时常站在门口,看着放学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从眼前经过,不时地自言自语,脸上偶尔露出笑意。
每次出现,他的衣着都是爽利的,大多时候是衬衫,很好地衬出了他的文气,与村里的农人不同。傍晚,他时常一个人沿着路走向村子的各个角落,背影里藏着一种孤独。他很少与人交谈,即便有,也是极其简短的句子。
他家就在小卖部隔壁,周围的邻居时常聚在小店门口看电视,那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小彩电,也是我们的欢聚地。店门口摆着两张长条凳,他时常默默地站在后排,神情专注地盯着电视。插播广告的时候,大家便开始聊天,孩子们坐不住,追逐嬉戏,有时会绕到他的身边,甚至撞了他,他也不恼,反而还笑着,似乎这热闹也是他的。
上中学后,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学校,便很少再遇见。偶尔假期看见,他的精神似乎好了些,打招呼的时候有了笑容,声音的语调也高了些。
印象中,某一年的初夏里,他出现在家门口的情形。依然是穿着格子衬衫,干干净净的,手里捧着个小碗,里面装满了我一直想要的果子——红枣。我恰好在院子里,他缓缓地走了过来,用低缓的语调说:这些红枣给你们吃。我有些慌张,他顿了会,用眼神示意着,我这才缓了过来,接过他手中的碗,转身进了厨房,把红枣倒了出来。碗递还给他时,他的脸上有了淡淡的微笑。
后来再遇见时,我的紧张感少了许多,偶尔也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的回答依旧简单,没有改变。岁月在书生的脸上并未留下太多的痕迹,他的清秀未被时光淹没,只是,全然没有少年郎应有的朝气。
工作后,回去的时间越来越少。每次回去,可以看见他依旧在路边落寞地走着,一个人淡淡的,身形有了些伛偻,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沧桑了不少,眼神变得呆滞了些。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未主动打了招呼,只是将头扭了扭,没有任何表情地看了一眼,便继续往前,低着头,似乎已经不认识了。
二十余年,他一直在这条路上来回地走着,一个人。他家院子里的枣树依旧在,不知道每年的枣子是否依旧?原本簇新的灰色水泥围墙,也变成了深灰色。周围的房子有些已然无人住了,门前不知何时种了棵香叶树,长得分外茂盛。植物很是有趣,没有人的地方,它们会长得更加放肆,大约是人气吸取了它们的精华,因此不够了。
近日不时读到一些新闻,和高考有关。农家人的希望依然没有改变,读书依然是孩子实现梦想的最佳途径。虽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上大学仍是不容易的事情。已经少有人为了考上大学,艰苦卓绝地复读了一年又一年。
当年流行的称呼,此种复考生,称为“老三届”,其中带着些戏谑,也带着些肯定。少年人生的第一个关卡便是如此不易。
书生也是老三届,只是,他没有迎来自己的春天,便已然消耗了自己的精神,变成了一棵没有生机的树,只有呼吸,却无法思考。
问好月影老师,遥祝夏安,编创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