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小城故事(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小城故事(散文)


作者:海滨 童生,898.3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25发表时间:2020-07-03 12:30:46
摘要:河南潢川的故事


   笔者有幸在“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河南信阳地区潢川生活了十余年,使人生阅历和知识获得了丰富的积淀。潢川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中国南北方文化交融的地带,在这样一个多种区域交叉的点上的确能大长见识,虽然小城属于五六线城镇,但是,文化的积淀就如同流经她的那条河流里的泥沙,取之不尽,今天笔者说几个历史小故事与朋友们分享。
   古之光州
   说到光州,自然要提宋代文豪司马光。小学生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的光既是指光州,因为司马光出生于光州。
   光州是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的称谓,大致为今天的河南省潢川县一带,光州城即今潢川县城。
   潢川历史悠久,周代设黄国,黄国古都即在如今潢川隆古。西汉在此建弋阳县,东汉设置弋阳侯国。三国时期隶属魏国,魏在此设立弋阳郡(弋阳县为郡治所)。
   光州设州始于隋开皇年间(唐712年),光州州治从光城(今光山)迁址至定城(今潢川)。清雍正二年光州升格为直隶州,直属河南行省。民国二年(1913年)全国政区改革,废州立县,光州本可改称光县,嫌与邻近光山县分不清,因而州治更名潢川县,因潢河(淮河支流)穿城而过缘由,而<左传>中“潢”是湖连成河的意思,“潢”也是现存的少数繁体字之一。解放后,1952年10月,潢川专署并入信阳,潢川县归属信阳地区行政公署。
   历史上的光州统领光山(今光山县、新县)、息县(今息县、淮滨县大部)、固始、商城(今商城县、安徽金寨县西半部)四县。
   光州自古为江淮河汉的战略要地,有“河洛重镇,吴楚上游”之称。自公元220年至1952年,光州历朝历代均为豫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原诸侯向东南沿海边域开辟探索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各氏族南迁北移的重要枢纽,故苏、浙、渝、赣、沪、川、闽、台等地也有许多光州志族谱。
   黄姓渊源
   说到潢川不得不提黄姓。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据《竹书记年》文献载,黄国源于黄帝公孙姓轩辕氏,崛起于中原,是古代淮河流域的霸主。早期称为黄夷,是东夷集团的后代,九夷的一支。
   综合说法黄姓起源有三:
   1、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①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被封建立黄国(在今河南潢川)。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②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③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
   有文字记载较为准确地是: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立了黄国。黄国为赢姓黄氏,黄国建立于公元前2148年春,故城在定城西十二里隆古。
   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的记载,是黄夷(尹)最早的记载。从黄姓最原始的族源少昊氏的黄夷来说,黄氏无疑起源于少昊嬴姓。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夷,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
   西周分封天下,中原形成诸侯百国并存局面,至春秋时期,七个大诸侯国渐渐吞并了小国,形成七强之势,史称“七国称雄”;其中南方楚国称霸,而介于南北方之间的黄国不服,借地域优势,近与江、道、柏、弦及随国等小国结盟,远与北方齐、宋、郑、卫、鲁等大国修好,曾一度与楚抗衡。
   黄国,史实见于《左传》,始于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公元前675年,楚文王“伐黄,败黄师于踖陵,遂还”。可能是被黄国的抵抗精神和强大武力感动,楚军并没有一鼓作气灭亡黄国,在惨胜之后匆匆回国。而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宋、江、黄四国会盟。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国国君逃到了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带兵所灭。约传衍五十代黄国被楚国吞并,地名依然称黄邑。
   此后,黄氏流民普遍南迁。
   黄国的后代黄歇后仕于楚,被封为春申君,地位仅次于楚考烈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楚考烈王没有儿子,黄歇为这件事发愁,就寻找宜于生育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虽然进献了不少,却始终没生儿子。后来赵国李园把他的妹妹献给黄歇,并立即得到黄歇的宠幸,并有孕。后来黄歇将李园的妹妹进献给楚王。楚王把李园的妹妹召进宫来很是宠幸她,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楚幽王,另一个楚哀王,把李园妹妹封为王后。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抢先入宫,并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棘门,李园豢养的刺客从两侧夹住刺杀了黄歇,斩下他的头,扔到棘门外边。同时就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而李园的妹妹原先受春申君宠幸怀了孕又入宫得宠于楚考烈王后所生的长子便立为楚王,这就是楚幽王。
   古黄国处于江淮之间,守东方诸国西入淮河上游的门户,当南楚北进中原之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黄国属东夷之国,处于楚与中原之间,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机地融合了中原文化、东夷文化、江淮文化与楚文化。
   因黄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被楚所亡是在情理之中。黄国文化在保留东夷本土文化因子的基础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在器物制造技术、纺织技术、雕刻与绘画技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超过当时的中原文化水准。其墓葬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自成一格,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既是一个文化的传播区域,又是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区域。
   黄姓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升为第7位。
   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后,作为战俘和流民的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黄氏望族,以此为基地再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秦汉时期,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回到河南固始,其后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土著结合形成了今壮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另有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入台湾地区是在明末时期。
   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
   由于黄姓主力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所以受中国北方几次战乱的伤害较轻。黄姓在中国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宋、元、明时期,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时期,黄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排在第9位。黄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27.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福建,这两省黄姓大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53.5%;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广东、河南,这四省的黄姓又集中了24.5%。全国形成了以赣浙、闽粤、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黄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黄姓大约有2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排在第7位。江西仍为黄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23.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两省,这两省黄姓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这三省的黄姓又集中了30%。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黄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83%,净增加了100万。黄姓人口分布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闽粤桂两大块黄姓人口聚集地区。
   李自成“九洗光州”
   由于历史原因,光州的许多历史没能真实地保留下来。然而,民间的口口相传,却保留了一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比如“李自成九洗光州”。
   现在的河南人民间相传系“山西大槐树”移民等多种说法。为什么会从山西移民到河南?这就要说说明末的闯王李自成把河南人杀光了的传说。
   明朝末年,陕西遭大旱之灾,百姓颗粒无收,陕西省米脂一位叫李自成的少年离开家乡,四处流浪、乞讨为生;到了河南洛阳地界讨饭时,却没有人施舍给他,有一次饥渴难耐,发现路上有西瓜皮,正要弯腰捡起时,竟然有个当地人迅速将瓜皮翻过去,再踩上一脚不让他捡,还取笑他……被羞辱的李自成怀恨在心,从此便偏执地认为河南人比其他地方的人都坏,暗暗发誓,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一定要把河南人挨家挨户杀个干净,以报此辱。
   明崇祯二年时年23岁的李自成揭竿而起,起义反明;后称“闯王”,势力扩大之后,开始了“三杀河南,九洗光州,”“水淹开封”等行为。据明史记载:“十二月初十日乙酉,贼闯王、操数十万,围光州,舁大炮二十座,攻城,燃二炮,城崩。城中顷刻火作,贼乘而入,官吏士民,屠僇无遗”。
   按《豫变纪略》所载,李自成、张献忠军队曾在商城、罗山一带疯狂杀人。
   上世纪80年代曾有人在当地调查,发现当地的村庄大多数是清代及以后建立的,明代及之前的鲜少。
   根据顺治《固始县志》记录,当地人口在清初只剩下数千丁,估计不超过两万人,人口损失率达80%以上,清顺治二年固始县的垦田面积只有明万历年间的1/10。因而,此后清政府即从山西、湖北、江西等地迁移了大批民众充实河南。
   民间传说:自明崇祯八年(1635年)李自成破光州开始,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年左右,李自成和张献忠在光州“九洗光州”!
   明代河南的城市人口并不多,但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个人财富要远胜于乡村。李自成在河南屠杀的多为城池居民,也就是对明代河南“精英”阶层的一次大清洗,使得200多年的发展结果毁于一旦。
   明末天灾人祸交加,百姓痛苦不堪,这种情况下,发生农民起义是很正常的。然而贫苦农民的代言人却是李自成、张献忠,他们不仅报复官府,也杀了许多无辜的良民,给社会经济文化造成巨大破坏。李自成进北京后,立马就摇身一变成了作威作福的皇帝;张献忠在四川做了大西王后,也是随心所欲地欺压百姓、滥杀无辜。
   在历代农民起义中,像李自成那样取得巨大成功,又迅速溃败的,绝无仅有,不能说没有原因。
   崇祯十六年(1643)正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他得到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知识分子的辅佐。改弦易张,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提出“均田免粮”的主张。在民间传播歌谣“迎闯王,不纳粮”,得到老百姓的广泛支持,势力大增。李自成听从了牛金星的意见,于1643年十月占领西安,改西安为西京。李自成即皇帝位,国号大顺,拥有步兵四十万,骑兵六十万。1644年正月,李自成大军东进,一路凯歌,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城,明朝灭亡。

共 682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的叙述,丰富的内容,叙述河南潢川的故事,再现了潢川地区的古老厚重的历史人文。作者在信阳潢川生活了十余年,潢川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中国南北方文化交融的地带,北望中原千里沃野,南接江淮万里长河,有着厚重的文化的积淀。作者在文中叙述了潢川的几个历史小故事,潢川是古之光州,流传着司马光的的故事;潢川不得不提黄姓,文中介绍了黄姓的渊源;文中介绍了李自成“九洗光州”的传说。作者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了河南潢川的历史文化,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0-07-03 12:32:16
  生动的叙述,丰富的内容,叙述河南潢川的历史故事,再现了潢川地区的古老厚重的历史人文。感谢赐稿支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20-07-03 13:39:19
  势力的人很多,但不妨碍我们成长,自己强大,世界自然美好。
   早安[微笑][微笑][微笑]
3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20-07-03 13:41:10
  势力的人很多,但不妨碍我们成长,自己强大,世界自然美好。
   早安[微笑][微笑][微笑]
4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20-07-03 13:41:57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无论这个世界对你怎么样,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勇敢、充满希望!早安,朋友们!
5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20-07-03 13:42:37
  [咖啡][爱心]把朋友放在心上,是对缘分的珍惜;把思念藏在心里,是美好的记忆;把友情存在心中,是一曲甜蜜的旋律。 [握手][抱拳][拥抱][拥抱][咖啡][玫瑰]早上好
6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20-07-03 22:55:48
  春的柔美,夏的奔放,秋的静谧,冬的素裹一幕幕浮现……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