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三十年河东 (散文)
今夜,秋风送爽,到处弥漫着桂花的香味。站在2019年的时间坐标上回望,与这座小城已结缘30年了。
1989年,我从家乡的镇中学初中毕业,中考没达中专线,只过了一中录取线。那天,我正光着膀子自家承包地里耪豆子,三哥骑着飞鸽二八大扛从县城回来,让我参加高中入学面试。
面试穿短裤显然不妥,父亲就在一中门口的那条服装街,花七块钱买了一条长裤。是那种松紧带裤腰的直筒,化纤布料,针脚粗糙,线头毛毛叉叉的,灰白条状花纹感觉像蛇皮袋子。进了一中大门,距离面试所在的教学主楼尚有一段距离,父亲说骑上吧。迈腿那一瞬,嘶啦一声,右裤筒炸线到大腿根!只好半边裤腿卷起来,半边吊着,很难为情的参加了面试,没通过。
那时,县城有两所高中。一中有1文3理共4个班,二中1文1理两个班,班均50人左右。阚疃和张村两个大镇也各有一所高中,人数更少。一个上百万人口的县,高中在校生只有1500人规模,高考升学率也只在5-10%之间。一中落选,二中就容易得多。当时二中没有楼房,教室是那种带走廊的红色瓦房,站在外面就可以直观面试现场。居然会问英语字母第七个是什么!后来知道,生源不足,凡报名皆录取。
那个秋天,在小城西北角一个叫黄寨的村子租了间民房,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自此也与小城结下了不懈之缘。
小城前身为晚清一驿站,1965年始建,至我读高中,经20余载发展,城区面积约有4平方公里左右,街道呈南北两纵、东西六横格局。楼房尚稀罕,百货大楼的三层灰白楼房是最繁华的商场,一中有一栋4层的教学楼,县医院住院部是三层的,县委和县政府办公楼是四层的楼板红砖平顶房,新华书店、几家银行的五层、六层办公楼是我读高中后陆续建设的。街道旁的法梧,树冠互相连接,林荫遮蔽,夜晚橘黄色的路灯从枝叶间投射下来,迥异于乡下黑黢黢的村落。
黄寨是典型的城边村,大都是一户一院的红砖瓦房,边角弄个旱厕,院内打一眼压水井,两边都盖上厢房,出租给学生或外来做小生意的人。村子里的巷路极简易,3米的水泥楼板一分为二,一块接一块横铺在下水道上,既硬化路面,也兼排雨污。楼板之间接缝并不严密,骑自行车通过会呼嗵嗵一阵响。雨水、生活废水以及旱厕里的粪便都是直排,夏天味特别重,蚊子和苍蝇到处飞,暴雨过后,污水四溢。
那时,农村开始流行盖砖瓦房。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两座土窑,自己烧砖,前后庄找几个木匠和瓦工,搭搭手房子就盖起来了。质量并不可靠,几年沉降下来,裂墙是比较常见的。烧砖是我最早接触的工业生产,制作砖坯的泥土需要细腻、无砂礓,经和泥、摔坯、晾晒、装窑、烧制、浸水等多道工序,都是力气活,三间瓦房起脊,乡里汉子得蜕一层皮。城里人的住宅基本就是两间正房和两间厢房,厢房一间给孩子住,一间做厨房,正房里间是主卧,外间是客厅。人口多的,就在客厅里再夹出一个隔间当卧室。城里的家庭是优越的,户口和商品粮形成的差别,在城乡之间经纬分明。
嫌吃食堂贵,就自己在出租房里做饭。家里蒸一锅馍,玻璃瓶里装上酱豆、咸菜,自家种的萝卜、白菜、土豆、洋葱,周末装一蛇皮袋带到学校,就是一周的伙食。同学洲家是粮站的,分享过他家的西瓜辣椒酱,鲜香可口,至今犹记。一周家里给两块钱,一多半要买烧火用的煤油。为了节约燃料和时间,烧饭的程序都经过认真的综合统筹。冬天还好,夏天馍特别容易长毛。因为吃饭总是对付,整个中学阶段一直都有胃酸倒流的毛病。高考结束那天,我与杨同学路过县医院门口的水果摊,烈日下的香蕉发出特别诱人的香味,凑份子买了两根,那是人生第一次吃香蕉。
周末往返,都是骑家里的破自行车。晴天还好,下雨的时候就作难了。乡下的泥巴路要扛着自行车走。还有一段砂礓路,破自行车没链盒没挡泥瓦的好处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汽车很少见,更不用说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了。大街上常见那种前面带木斗的人力三轮推车,一块钱随便城南城北都给送。
胃酸难受的时候,就吃一粒苏打片。偶尔感冒,十字街口有个专门包药的窗口,土霉素、安乃近等几种药搭配,块把钱六包吃两天,管经的很。有一天,正上着课呢,不经意瞅见父亲正站在窗外。出来见他,坚持要带我去县医院。感觉奇怪,问为啥?父亲说东头魏老妈子家的狗疯了,要我去打疫苗。想起几年前,曾被那狗咬过,小腿上留下很深的一个洞,流了很多血,魏老妈子说狗牙臭,从她家墙上挂着的红辣椒串上捡大的拽下一个,撕开皮直接贴伤口上。当时,我对于打疫苗,不懂,也怕花钱,很是不以为然,坚决不去。
时光的隧道里,三十年不算长,但对于人生,足够发生太多的改变。高中毕业后,我去外地上了两年大学,然后一直都在小城工作、生活,亲身经历、见证和参与了小城大建设、快发展的过程。三十年前的向阳路东西长不过2公里,现在10公里也有了,直接修到了东城大桥,小城已西拓至淝河东岸。不要说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偶尔回来会迷路,城区几十条道路,我也有不少叫不上名字。几十个小区,30几的高层和多层洋房比比皆是。人们在公园广场散步、歌舞,在好又多、兴客隆、大润发购物,在湿地公园骑马荡舟,在未病村健体养生。纵横交织的景观水系,郁郁葱葱的树木草坪,每一季都花香四溢,每一处都干净整洁。宽阔的马路,十几路电动公交车、各种品牌的私家车川流不息。小城,到处流动的是幸福,记载的是繁荣。这样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是10年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而今,又到一年入学季。三哥的微信圈里发了张照片,是一家人的升学宴,老家北邻的黄小庄已经出了全县第三个高考状元。县一中今年一下子考上了三个清华,一本达线九百多人。这几年,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县财政投入近20亿元,城区学校每年都在增加,乡镇校舍焕然一新。暑期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各类补习班、兴趣班,乡下的孩子一多半都到县城来上学,家底丰厚点的则送到阜阳、合肥等大城市去了。以前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觉得这说法更多的还是心愿吧,最终还是要靠经济实力支撑。入学难,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的阶层固化,素质教育与高考工厂的是非争议……当下教育问题似乎越来越多了吗?我想,从另一个方面看,恰恰反映了国人对教育更加强烈的重视,对教育质量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
今天,民以食为天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小城人豪爽好客,加上人口多,街头数百家大大小小的饭店,夜不闭市的大排档,似乎啥时候都是客满的。如果说随处可见的外卖小哥、各色风味的饭店酒馆代表着小城人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那么雨后春笋般的健身房、瑜伽馆以及各类减肥瘦体美容机构,则意味着小城人对健康、高品质生活的新追求。
小区的广场有一个大大的绿色铁皮箱子,外壳喷了“旧衣物回收”五个白色的大字,每次路过都会下意识看一眼。我的母亲毕生操劳,一直记得她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家里衣柜总是满的,有些尚半新的衣物就直接放回收箱了。当年那条炸线的裤子,曾是我不忍的记忆,更是今生宝贵的财富,让我理解人生命运与时代命运之间的关联,接纳父辈的不易,珍惜亲情的温暖,传承血液里的责任,热爱美好的生活。
一直觉得,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生活在一个好时代。作为70后,我们躲过了动乱和饥荒,人生最好的时光得以与国家发展最快、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同步。一个时代的幸运,能够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生活质量都得以整体改善。如夜风里弥漫的桂香,渗透每一处角落。
作者老师笔触细腻,情感丰沛。拜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