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传习录》读后感(随笔)

编辑推荐 【看点】《传习录》读后感(随笔)


作者:月亮的梦 布衣,24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22发表时间:2020-07-07 06:47:32

【看点】《传习录》读后感(随笔) 读书读出快活就是功夫。一本《传习录》初读我用了一个月,再读用了一周,还是没有把心读亮。
   第一次在《论语》中读到曾子曰:“传不习乎?”“传习”二字是指师徒之间思想的不断传授与研习。而明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传习录》的书名正是取自这两个字。因为喜欢读《论语》,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王阳明的语录体著作《传习录》。书中蕴含着“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万物一体”等思想理论,是了解阳明心学最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捧起《传习录》我先读了这本书的“序”和“跋”。
  
   一、读门人徐爱序
   王阳明的妹夫徐爱在《门人徐爱序》里说写道:“孔子对子贡说,予欲无言。他日则说,吾与颜回言终日。”为什么呢?因为子贡喜欢专门研究圣人的言语,拘泥言语,死抠书本,所以孔子用不说话来警示他,而颜回对孔子的话,默默记住,融会贯通,全都化为自己的学问,所以孔子能和颜回谈论一整天。也就是说,对于王阳明思想先生的言语,我们不能只是注重言语,而是要认真付诸实践,知行不合一,相当于白读书。
  
   二、读王阳明所写之跋《朱子晚年定论》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是王阳明所写之跋。他认为朱熹晚年对自己早期的思想多有匡谬纠正,因此,编纂了《朱子晚年定论》。他从事于朱子之学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也没有收获,学到朱子的确定之论,三个月就有所明白。因此王阳明斗胆告诫大家,不要像他那么晚才悔悟。如果想要在语言之外直接探求本原,真打算验证学问的必然无疑,这就必须要靠自身努力,王阳明先生编辑这些文字就是为学者指点迷津的。
  
   三、细读《传习录上、中、下卷》
   《传习录上卷》共130条语录。我们熟知的“知行合一”即出自《传习录》的上卷,另外,上卷中还包括“心即理”、意之所在即是物等哲学观点。他指出圣人之学的关键之处在于身心之学,强调身体之外的躬亲力行,不能把圣人之学当成纯粹的知识来传教;如果只将圣人之学谈论于口耳之间,不用于实践及思考,则无法领会这些知识的精要,也无法发挥这些知识应有的作用。
   《传习录中卷》共41条语录和8篇书信。在中卷中,王阳明阐述了“知行合一”所涉及的问题,还讲述了心学的基本内容与其立言的目的。在这一部分,他全面畅谈了自己的学术宗旨,并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解释了一些有关人心本体的疑问,以及不同人所表现出的不同情形。
   《传习录下卷》共143条语录。下卷主要是讲述“致良知”的思想,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是说,人心的本体至纯至洁,不为善,也不为恶。人心有了意念,才导致了善与恶的滋生。能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只有人心的良知。而“格物”,则是为善去恶的关键。“格物”之“格”,其目的在于去除心之不正,以扶正人的思想和行为。心学里的“善”“恶”是什么呢?心学里面的“善”,是《尚书》“允执厥中”的意思,就是“妥当、恰到好处”的意思;“恶”就是失准的判断。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无咎,无善无恶。
  
   四、再读王阳明的思想
   “心即理”就是“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在王阳明看来,“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最佳的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最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就是为善去恶,是在所有的内心选择与行事中恢复本性之善。致良知就是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原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功夫即本体,将知视作为本体,那么行的功夫也自然蕴含于其中,两者相即不离。人的认知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一谈到“知行合一”,马上就在想这“知”不就是“知识”嘛,行就是实践,“知行合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还有人把“知行合一”理解成我知道了,我就去做。还有理解成言行一致的。这些观念都不是心学说的“知行合一”的意思。那么真正的“知行合一”是个什么概念呢?
   “知行合一”的“知”,在心学里指的是“知觉”的意思,不是知识,如果你理解成“知识”,整个意思就完全变味了。我们讲“行”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为“行”就是行动。开始去做事了就是“行”。实际上完全不是这回事,“行”是分三个顺序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我们心里感知到的一瞬间,心头的一涌动;第二阶段是我们心里情绪发动起来,开始的心理活动;第三个阶段才是我们真正去外放的行为。
  
   五、反反复复读最喜爱的经典语录
   1.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四句教法”: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4.光不仅在烛上。
   5.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6.心既理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7.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8.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於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於始学时去夫外好。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则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而所生,故知是错。
   9.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10.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读书的目标为了调节内心快乐生活。这本《传习录》是“生活”的哲学。生活是靠体验的,没有体验就没有成长,正如王阳明所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我们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磨练,时刻保持“诚意”之心,才能拔本塞源,祛除功利之心,使本心纤尘不染。如: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张文宏教授、李文亮医生,有仁心,明是非,懂羞恶,故皆为我辈之楷模。还有逆行武汉之白衣天使,坚守岗位之社区干部,宅于家中之万千子民,皆为知行合一之忠实实践者也。又如:近日之熊芳芳者,名师也。却课外有课,不务正业。不以育人为宗旨,却以钱财量短长,明白者不齿,糊涂者感叹。却不知熊芳芳者已走下神坛,沦为孔方兄之追随。追孔方兄本不为怪,怪只怪在名师岗位上也。熊芳芳者,其行为知行合一者乎?非也!
   《传习录》值得一读再读。对于我个人,学习《传习录》,简单的目的是让自己在年轮的转换中不妄求、不迷失、不自我、不自卑,达到忘记名利声色的境界。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

共 28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本文是作者研习《传习录》的感悟之作,也可算作对《传习录》的评介,有很大的启迪意义。推荐赏阅。【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7-07 07:53:12
  没有读过《传习录》,现在基本上有所了解了。问候月亮的梦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陶桃        2020-07-08 21:26:30
  谢谢老师赐稿,祝老师文丰夏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