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走当年路,品“救命粮” (散文)

精品 【八一】走当年路,品“救命粮” (散文)


作者:一文独秀 秀才,2553.0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12发表时间:2020-07-07 09:01:38
摘要: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重走当年知青之路,再尝当年的“救命之粮”,以教育儿孙不忘感恩,懂得节约……

【八一】走当年路,品“救命粮”  (散文)
   一
   岁月悠悠情,青山依旧在,飘逸的白云牵走了老佘尘封的记忆。这次重走当年知青之路,对于老佘来说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是真情使然,也是老伴的遗愿。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都无怨无悔。
   他走在当年熟稔的小路上,手轻轻地抚摸着那棵曾经倚靠过的槐树,脚踩在松软的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响声,不禁想起52年前的事来……
   记得那是1968年,当时他才18岁,读高二,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他跟着同学们义无反顾地下了乡,当了一名有知识的青年农民。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下乡伊始,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小公主、小公子”个个卯足了劲儿,几天下来,累得不成人形。小佘被安排在生产队长苏一毛的家里住,为此苏队长还特意把自己女儿苏玉芬的小床腾出来给他睡。吃的呢,只有黄瓜、豇豆加照得见人的稀饭。
   第一天上工就是学插秧。拔好的秧苗不会用稻草锁成一把把,还洗不干净,根部沾满了泥巴,最要命的是速度还很慢,比一般的农村妇女要慢一倍。什么东西软软的、黄黄的,扒在小腿上,痒痒的,一抹,一拉,一挤,是蚂蝗!他第一次见到这种“吸血鬼”,第一次被它咬破皮。有一个跟他一起下乡的女生没见过这阵势,吓得像惊慌的鸭子一样扑腾着上了岸。最要命的是挑秧苗,一担虽说不是很重,只有百儿八十斤,但是对于城区长大的孩子来说那简直就是千钧的重担。可怜柔嫩的小肩膀被磨红了,被磨破了皮,火辣辣地疼,这瘦弱的小身板像是用几根火柴棒临时支起的架子,随时都会散掉。
   这一天受的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晚上睡在稻草床上,浑身疼痛,到半夜肚子饿得咕咕叫,醒了,他流下了一滴眼泪。
   第二天,鸡叫两遍,苏一毛的家人便起床了,准备吃喝后便吹哨上工,小佘也拖着疲惫的身子起床,说句实话,若不是没有办法,他一万个不愿意起床。又累,又痛,又饿,还没有休息好,脸色难看极了。
   “今天割稻、打稻,佘志明同学你没做过农活,我安排你们几个学生割稻,这是镰刀,小心手!”苏队长递给他一把亮闪闪的镰刀和一顶灰色的草帽。
   天蒙蒙亮,东方才泛出一点儿鱼肚白,队长苏一毛便拿着哨子在巴掌大的生产队里转了一圈。生产队总共只有两百来人,能上工的只有九十多人,登上高处一声大叫便能让所有站在屋外的人听到喊声。
   “开工啦,今天打稻,圩心的十几亩稻田,妇女和孩子割稻,劳力(南方方言,即成年男性)打稻,带上工具出门啦。迟到的扣工分啊!”苏一毛先吹一通响亮的出工的哨子,然后扯着嗓子喊话。紧接着便能听到一通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孩子们的哭泣声。人们揉着蒙眬的睡眼,迷迷糊糊地走在上工的路上,陆续来到了指定的稻田。小佘也跟着人流来到了稻田,这要是来游玩的肯定要赋诗一首,可是当下没有这心情。
   “生产队90多人共分成九个小组……三个青年学生学割稻,由张小花带着。”张小花就是苏一毛的老婆,也是我的姑奶奶。我们这个生产队叫余粮组,上面派来了三位知青,除了小佘,还有一男一女,男的叫叶圣虎,女的叫钟欣雨。被蚂蝗吓得惊叫连连的就是钟欣雨,她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她哪吃过这样的苦啊?
   队长苏一毛话音刚一结束,便引来一阵哄笑。
   “苏一毛想招一个做女婿吧?千万不要看走了眼,又招一个王一毛,李一毛的,哈哈!”金大勇揶揄道。
   这一说把众人的眼光吸引到了苏一毛的脑袋上,果然只有一缕黄发,听说这是小时候害癞痢造成的。
   “胡说什么呢?这是公社的意思,要照顾他们,他们是知识分子,谁像你大字不识一个,扁担倒了都不知道是个‘一’字。”苏一毛虽然只读了个小学,可说起话来还是头头是道。训得金大勇沉默不语。
   这时,小佘和叶圣虎脸红了。不远处准备割稻的苏一毛的17岁女儿苏玉芬脸更红了,她把头埋得低低的,生怕别人看到她的脸。别人家都是好几个孩子,唯独苏一毛家只有一个孩子,因为他的婆娘不生,这个孩子还是他婆娘的妹妹生的小女儿,领养过来的。
   妇女们带着三位青年学生割稻,有文化的人可能吃不了苦,但是学起来还是挺快的,一会儿就能上手。小佘卷起裤脚,踏进冰凉的稻田里,脚边裹着的水草一绊一绊的,痒痒的,别说,还真舒服。他们弯着腰弓着背带动着金黄的稻穗一闪闪的,呈波浪式前进。小佘等三个青年学生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稻田中间留下了三条黄色的小路。割得最慢的要数钟欣雨,她还没割几株,就直起腰来用她那粉色的小拳头轻轻地捶一捶,眼睛深情地望着远方……这一年一度的“双抢”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她不禁这样想,再看看自己曾经拿笔的细嫩的小手,现在已经被磨得通红。
   “妈呀……”一条水蛇从钟欣雨的胯下轻快地穿过,直奔佘志明而来,吓得她连声惊叫,拿着镰刀的右手一抖,划破了左手食指,鲜血直淋,这要是放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身上,就跟被蚂蚁咬了差不多。
   佘志明也吓得丢了镰刀就跑,直接站到了田埂上。那条水蛇早已经游进了没有收割的稻田中。众人唏嘘不已。
   张小花连忙用镰刀从自己的破毛巾上割一个小口子,然后一扯,扯下一块小布条,将钟欣雨受伤的手指紧紧包住,最后淡然地安慰道:“没事,过几天就好了。”再看看钟欣雨,身上、稻田里淋了不少血,这个平时连杀鸡都不敢看的人,今天流血的事确确实实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现在受伤的食指还一阵一阵钻心地疼,像有一只小鸡不断地在伤口处啄食一样。
   这一年,从七月中旬一直累到年底,佘志明的手上、肩上、脚上都结满了厚厚的茧子,脸上的肤色也变得与农村的土地颜色很接近。城市知识青年的光环渐渐地从他们三人头上摘掉了,与当地的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生活似乎又归于平静……
   可是,平静中往往蕴藏着更大的波澜。
   第二年春天,出现粮荒。去年晚稻因虫灾、旱灾而歉收,导致今年口粮严重不足。眼见着家家的米缸都快见底了。苏一毛愁得仅有的一缕黄发又失去了一些,最后一抓全掉了,成了没毛的癞痢头。
   社员们肚子饿得前胸贴着后背,上工时连一桶水都挑不起来。小佘他们三人也不例外,钟欣雨去年刚来时长得像一朵洁白的玉兰花,现在像一片枯黄的树叶,如今,连每月的例假都变得极不规律。
   苏一毛家里也断粮了,于是他给大家放半天假,带着大家去大自然中找吃的。妇女们挖野菜,挖蕨类植物的根茎,刮下树皮……
   男人们下湖捉鱼、摸蚌、捡螺丝,在浅滩挖藕,抓野鸭……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那么好的运气。总有人饥肠辘辘,空手而归,没有任何觅食经验的佘志明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些弄到了吃的社员笑嘻嘻地从他面前经过,他就靠在那棵小槐树下,苦思良策。他本来想抓鱼,可是水那么深,简直比登天还难,至于蚌、螺丝等那些东西一闻就感到恶心,更别说让他吃了。再说了,就是这点东西,也被大家捞得差不多了,只在湖中间有,可是水太深了。至于野菜,早已被心灵手巧的妇女们挖空了,钟欣雨也挖到了一些,能撑过几天。比较容易做到的还有两种:一是去附近的山上挖一种没有任何营养的“观音土”,就是用来烧瓷器的一种白泥;二是去扒树皮,可是味道稍好的榆树皮早已被抢光,几棵榆树在寒风中裸露着,生命垂危,其它的树皮还是很多的,如桑树皮、皮树皮、柳树皮等。可是这些树皮味道极差,苦涩难咽,吞吃这种东西就像做胃镜插管一样难受,没有几个人能咽得下的。有一个老人吃坏了胃直接病死了。
   为了活命,小佘只好四处找味道稍好一点儿的树皮吃。在一次出门觅食时,他有一个重大的发现:生产队的小屋里还有几袋米糠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了。这些猪饲料本来是用来养猪的,可是猪早已病死了,从此这些米糠便静静地躲在了旮旯里。
   小佘忍不住抓了一把塞进嘴里,吞得眼泪真喉咙像有万根钢针扎上去一样,火辣辣地疼。不吞又能怎么办呢?肚子里早已没有一丁点儿粮食。趁着没人,他扛起了一袋(糠很轻的),收了起来。
   第二天,叶圣虎跟着钟欣雨来找他,问他有没有吃的。
   佘志明犹豫了一下,看到钟欣雨那“病歪歪”的样子,他的心一软,说:“给你们吃可以,但是一定要替我保守秘密。”
   当佘志明真的抓出一把分给他们吃时,他们的吃相比小佘之前的还要难看,还要痛苦,但是在饥饿的驱使下,最后每个人还是强吃了好几把。
   有时张小花及苏一毛也发现了家里多了可疑的米糠,他们也装作不知,有时还从袋子里弄点米糠和点野菜做成糠粑吃,味道好多了。
   在最艰难的一个月里,三个青年学生就靠这几袋米糠活了下来了……
  
   二
   如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51年,老佘来到了生产队原来的晒谷场前,这里已经是绿草如茵,它的东面是生产队小屋,不过早已不见了踪影,那屋旮旯里几袋救命的米糠似乎仍完整地放在那里。那事,那人,那景仍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老佘,怎么是你?”苏一毛的女儿苏玉芬居然还能认出他来。
   “你是……”
   “我是苏玉芬啊,当初要不是你嫌弃我没有文化,我肯定嫁给你了。哦,钟欣雨呢?”
   “她五年前就去世了。唉,不说了。我这次来想看看这里的土地和故人,顺便带点当年的‘救命粮食’回去。你能帮我弄点米糠、树皮、野菜吗?”老佘郑重其事地说,“我跑了一百多里就是为了得到这些东西。再这几年恐怕来不了啰。”
   “好吧,你稍等。我去找人办这几件事。”说完苏玉芬泡了一杯茶放在树下的石凳子上,自己跟着她家那只跛腿老花狗走开了。
   老佘想起妻子钟欣雨临终嘱托:“一定要回到当年下放的地方,带一点米糠、树皮和野菜回去,让孩子们尝尝,让他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五年来,他一直得不了空闲,今天终于下定了决心……
   过了一个小时,苏玉芬带着三个年轻人来了,这三个后生分别是他的两人侄子和侄女。
   “姑,这是榆树皮和野菜。”还没有出五服的侄子苏世强和侄女苏小芹先回来。
   “这是米糠,我花了几倍的米价才弄到手的。”侄子苏世龙累得气咻咻的,“你们不知道吧,现在农村没有人种稻子了,都是买米吃。这点米糠是别人养‘野鸡’用的饲料,一只野鸡的价钱是一只家鸡的三四倍。我死皮赖脸地求他才卖给我20斤。花掉了我两百块。”
   “哦。好,这是一千块钱,你们辛苦了!”说着,老佘便把钱塞给到了苏玉芬手上,她死活不要,最后拗不过,只好收下200元。
   临走时,老佘留下了联系方式和自己的现在住址。
   老佘手上提着这些曾经的救命粮,走向了自己的小汽车。站在车前感慨万千,久久不愿离去。这一离去,不知何时还能再回来。
   “呜——”汽车点着了,他眼眶里噙着泪水,越离越远,最后消失在茫茫的乡间公路上……
  
   三
   “回来啦!”老佘一打开门就喊起来。
   大女儿佘龙娟也带着儿子娘家来了。
   父亲带回来的竟然是野菜、树皮和米糠,佘龙宇感到很吃惊。
   外孙、孙女、孙子们围拢过来,很好奇地看着袋子里的东西,问道:“爷爷(外公)好吃吗?”
   “好吃,当年我和你奶奶(外婆)就是靠吃这些活命的……”老佘饶有兴趣地给孙辈讲着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了迷。
   老佘亲自下厨,孩子们鼓起了小掌,激动不已;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脸愁云……
   厨房里不时传来锅碗瓢盆的声音。孩子们在游戏中流下了期待的口水。
   “好啦!开饭啰!”老佘系着围裙像个大厨。端上来一碗野菜,碗榆树皮、一碗糠粑,还有一碗野菜汤,共三个菜,一个汤。
   一家三代,除了在英国的大儿子和在外市的小女儿没有回来,其余的儿女都在家。整整围坐了一桌子。孩子们先动筷子,被大人制止了。
   “这是我和你们奶奶(外婆)51年前的救命粮,今天我就带着你们来吃一回,完成她的遗愿。”老佘说完便带头夹了一点野菜放到了嘴里吃,只见他眉头略微一蹙,马上又故作镇定,吞下了那筷子野菜,还啧啧称赞。
   儿女们也动心了,纷纷拿起了筷子,每人夹了一大口,直接往下咽。唉呀,怎么一点儿油盐都没放?还这么粗糙,想吐掉,可是当着老爷子和孩子们的面也不好这么做,也就强忍着吞下去了。
   三个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每人一大口,吞了一半吐了出来。
   他们用疑惑的眼神乜斜着老佘。
   老佘没有说话,从书房里拿来一个录音机,播放妻子临终的愿望:“一定要回到当年下放的地方,带一点米糠、树皮和野菜回去,让孩子们尝尝,让他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你们要是不吃,你们走。我一个人吃。”老人流泪吃着榆树皮,这比之前的皮树皮、桑树皮、柳树皮好吃多了,可是今天怎么就这么难吃呢?儿子与女儿不想吃,就这样在一边呆呆地看着……
   当他吃到糠粑时,那种痛苦的神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种痛苦比当年还要苦,儿子和女儿也跟着吃,一点点地吃,老人是大口、大口地吃,孙辈们也用他们稚嫩的小嘴去尝了尝,确实难吃,仿佛鱼刺卡在了喉咙,但是从大人们的表现来看,他们似乎也明白了一些道理。

共 614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和知青“救命粮”相关的散文。佘志明,年过古稀,不忘老婆临终的嘱托,为了让儿孙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感恩,节约粮食,决定重走当年知青之路。他来到当年插队的地方,购买了榆树皮、米糠之类的东西拿回家,忆苦思甜,品当年的“救命粮”。但儿孙们吃的很少,佘志明吃了大部分,但由于肠胃不好,引起腹泻,住进医院,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当他出院回家,家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点剩饭剩菜也看不见。老佘的良苦用心总算没有白费。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情真意浓,感人至深。毛泽东曾说过:浪费就是最大的犯罪。现在人们生活水平虽然越来越好,但浪费粮食现象比较严重。如何杜绝浪费,不光要讲道理,还得采取有效办法。文中老佘为教育儿女爱惜粮食,费尽周折,亲力亲为,重走当年知青路,最终效果显著。人物语言生动形象,场景描写尤为精彩。苏一毛、苏玉芬的语言生动有趣,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学插秧、割稻、打稻和吃救命粮等一系列场景画面感强,引人入胜。细节描写很到位,两次品“救济粮”,人物表情细致入微,让人身临其境。首尾呼应,主题鲜明,形散而神不散,浑然天成。品“救命粮”是文眼,也是关键词,能够很好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自然流畅,感情真挚,表达淋漓尽致。虽然老佘吃救命粮住院,但有惊无险。最终儿孙们理解老佘,改变浪费粮食的不良习惯,让人颇感欣慰。文章很有现实意义,节约粮食,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点做起!好文章共赏,感谢赐稿八一文学,祝老师创作愉快!【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708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0-07-07 09:20:43
  陆游说:“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从古到今,勤俭节约是一种好习惯,是一种美德。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好文章再次欣赏,祝老师笔丰快乐!夏日好心情!
淡淡的云彩
回复1 楼        文友:一文独秀        2020-07-07 10:21:15
  辛苦美女编辑了,遥祝夏安,事事顺心!
2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7-07 17:58:47
  十八岁的青春,1968年的下乡,吃过苦,也学到了很多对今后生活中有帮助的东西,比如在逆境中成长,比如独立的生活习惯等等。文章中的情景,我很熟知,所以对此篇文章有种亲热感。好文章,珊瑚学习了。问好老师,遥祝夏安。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回复2 楼        文友:一文独秀        2020-07-07 19:44:00
  感谢总编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指导。
3 楼        文友:墨林        2020-07-07 18:02:41
  榆树皮,野菜,当年都是救命粮。吃过苦,才知道今天的幸福。祝创作愉快,期待新的精彩!
墨林
回复3 楼        文友:一文独秀        2020-07-07 19:45:30
  感谢社长莅临指导。
4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0-07-07 21:39:29
  无论什么时候,粮食都是宝中宝,人人都要爱惜。一篇好文,感谢作者分享,问好老师!
春草葳蕤
回复4 楼        文友:一文独秀        2020-07-07 22:14:26
  是啊,节约是一种美德,永远不能丢。遥祝老师夏安,笔丰,佳作连连!
5 楼        文友:皋狼常青树        2020-07-08 09:47:14
  悠悠岁月,真情难忘。那是一生中挥之不去的过往,那是人生的历练,苦难淬炼精神,奋斗创造财富,由此也确立了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青春意气,垂垂老矣,不老的是精神财富,一代代赓续不断,把初心使命传承下去。文章立意新颖,主题突出,描写生动,文字凝练,朗朗上口,好文欣赏,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一文独秀        2020-07-08 10:34:18
  品得真美,学习了。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