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读《养竹记》(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读《养竹记》(随笔)


作者:听雨斋 白丁,4.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370发表时间:2020-07-10 09:10:14

【菊韵】读《养竹记》(随笔) 读白居易的名篇《养竹记》,可以怡性情,可砺心智,因此爱不释手。
   第一段围绕君子为什么爱竹养竹问题展开叙述。“竹似贤,何哉?”紧承设问,作者指出竹具有固、直、虚、贞四个方面的自然特征,对竹的观赏,能激发君子的联想和反思,进而起到砥砺名节德行的作用。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君子大多会在他们的庭院里种养竹子,随时观赏,借物自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被称之为草木中的君子,文人大多有种竹的雅好。《世说新语•任诞》载有王子猷借斋种竹的故事。据说王氏曾经短暂借住别人家的房子,却随即叫家人种上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爱竹养竹成了古代名士的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
   和任何自然物一样,竹也是由于它的某些自然特征与人们所崇尚的贤德特征具有相似性,从而成为君子比德的对象。所谓比德。比,即比附,象征;德,即道德,德行。比德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源自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就德教而言,比德说包含了寓德育于自然美欣赏的思想。在这里,自然美是德教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就自然美的欣赏而言,它强调自然美对人的关系,把自然物的审美价值归结为道德比附,由此成为人格美的象征。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则形成托物言志的描述方式的传统。至魏晋六朝,畅神说开始出现,与比德说双峰对峙,其实质则是强调回到自然美本身,强调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主要来自于它的自然形式,而不是道德比附。《养竹记》乐天老先生有关自然美的观点,显然是属于前者。
   第二段记叙东亭竹林的坎坷际遇,承上启下。作者先是点出东亭竹林系宅子原主人前相国关氏亲手栽植;接着写由于借居者弃置不管,筐篚者、彗帚者任意斩刈,致使郁郁葱葱的一片竹林,“枝叶殄瘁,无声无色”,“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然后写作者痛惜之余,“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使竹林面貌焕然一新:“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竹影婆娑,仿佛是对知遇的感激。作者在叙述竹林的遭际时,将长者、我与俗人对待竹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比写来,或贵之或贱之,从而形成了东亭竹林不同的命运。显然有深意存焉!它为文章末段富于哲理的议论作了铺垫。
   末段作者即事感怀,抒发感概,揭示作品的主旨。“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和首段呼应。人们因为竹似贤而爱竹养竹,那么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真实的贤者呢?作者将读者的目光从竹引到“真贤者”,引到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命运遭际的关注。“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向“用贤者”和社会建言,呼吁知贤重贤,乃是白居易写作《养竹记》的深层动机。
   白居易年少时就“敏晤过人“。五、六岁开始学诗,九岁便懂得辨别音韵。十六岁(一说十七岁)从江南到首都长安,写了著名的《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得到顾况的赞赏,因此而名声远播。此后白居易滞留长安三年,但找不到出路,发出了“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长安正月十五日》)的感叹。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白居易得到宣城观察使崔衍的推荐,参加乡试录取后被保送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贞元十六年中进士。贞元十八年冬参加吏部考试中“拔萃”甲科。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春,以“拔萃”登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这一年,白居易三十二岁。也是在这年白居易由徐州迁家到长安长乐里,借居前任相国关某原来的住宅,因此有了“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的事,也因此有了《养竹记》这篇即事感怀的美文。
   感遇,是唐代诗人常见的主题之一。所谓感遇,即有感于遇。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认为文学必须“补察时政,导泄人情”。他在《养竹记》里,将竹与贤者绾结,写东亭竹林的遭遇,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里贤者坎坷不遇的真实生存状态的反映。它融进了作者个人的生存体验,更凝聚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广思考。“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从作者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感概里,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希冀和企盼。他在为天下所有不能尽其才用的贤者作不平之鸣。
   知贤重贤,任贤用能,是一个永远具有现实感的社会课题,它也是政治清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比经济上的贪腐危害更大的是用人上的腐败。实现人事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比如,真正坚持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任人唯钱,任人唯色;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真正做到机会均等,程序公正,等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用。也只有这样,人才既不会被“无声无色”,“知遇”也会成为自然常态,从而也不必因为被擢用而特别“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共 19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听雨斋先生的随笔《读<养竹记>》洋洋洒洒写得如阵清风。竹本有君子之风,被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竹子谦逊有节,青翠有度,竹影婆娑,可以怡性情,白居易也自然爱竹,所以才写下这篇《养竹记》。但是,怡性情不是文人的本意,忧国忧民才是士大夫的情怀。于是,砺心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自然寄托着文人雅士的情感。白乐天不是散云野鹤,而是中央级别的高官、著名诗人,当他有感于“刑余”遭遇的竹子时,触动了他内心的伤;当竹林焕然一新,“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就发出“爱贤、举贤、用贤”的感叹。听雨斋先生又何尝不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兴家兴人民之福址。“知贤重贤,任贤用能,是一个永远具有现实感的社会课题,机会均等、唯才是用”,也是这篇随笔的主题。本文寓意深邃,文风靓丽,也有君子之风。点赞,问候作者,推荐欣赏。【编辑:水墨砚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水墨砚儒        2020-07-10 09:20:46
  听雨斋,闻其名就好像风萧萧、雨沥沥、绿映满室,雨声清脆,美文娱心,真是赏心悦目。这篇随笔写的漂亮,文以载道,好文。
2 楼        文友:听雨斋        2020-07-10 09:54:37
  老师辛苦,香茶奉上!
3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0-07-10 14:30:37
  老师文采出众,文笔功底深奥,学习了。感谢老师投稿菊韵,期待精彩继续!问候老师!遥祝夏安!
峥嵘岁月
回复3 楼        文友:听雨斋        2020-07-10 17:32:51
  谢谢诸位老师。
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7-10 16:12:05
  闲情逸致!美好文章 !快乐心情
活到老学到老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