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五谷之趣——稻谷(散文)

精品 【八一】五谷之趣——稻谷(散文)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53.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93发表时间:2020-07-18 10:27:07

【八一】五谷之趣——稻谷(散文)
   稻谷是对大米和小米植物的统称。古时称稻,即为水稻;谷是有芒子实的总称。谷子,旧时称稷、粟,亦称粱,皆五谷之一。故乡蓉城乡下称未成熟的稻谷为秧,成熟的籽为谷,脱皮后称米,蜀中大多如此称谓。
   《史记·夏本纪》上载:“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由此可知,中国种水稻的历史久远,可追溯至公元前二十七世纪,以至更久。
   旧时有“南稻北麦”之说。华夏地大物博,地域气候相差甚远,南方温润多水,故多种水稻;北方干而寒冷,适于小麦生长,故多植小麦。
   曾记二十几年前求学,同窗多来自五湖四海。有一北方同学,从未吃过大米,见其白而有光润,一股清香,一顿竟吃两三碗。春节放假,衣物书本一概不带,仅购二十斤大米,喜笑颜开归家,意为家人尝新。然蜀中物产丰富,天府之国,既可生麦,亦能种稻。
   旧年朋友从北方寄一小袋大米,谓之“五常”,颇为好奇。后查资料:“五常大米,黑龙江五常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成熟期产区昼夜温差大,大米中可速溶的双链糖积累较多,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五常大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饭粒油亮,香味浓郁。”于是方知,稻谷南北均产,北方更为珍稀,故自惭见识浅薄,不知其事!
   故乡处蓉城之北,山丘相望,河流纵横,四季分明,适宜水稻生长。春分前后,山村溪桥柳细,桃谢李飞,菜花渐盛,农人初忙。于是集市买稻种,菜园理种棚。先取谷种,去空壳,净杂质,再盛清水,置谷种于水中,浸泡一二日。门前菜园向阳处平厢垒土,呈方形状。厢中铺草灰农肥于前,垫细土于后,浇春水二三担,浸透。取浸泡的谷种,均匀布于厢中,再铺细土,上盖薄膜,以防春寒谷粒受冻。
   三五日,谷粒破壳吐叶,长约一寸,黄绿似针尖,一日开叶,三日分叉。几日暖阳,秧苗由黄而绿,长至三寸有余,便可移栽。
   村口小河边向阳的水田,先去杂草,翻泥土,阳光下晒几日,雨后初晴,掏泥成垄,再筑堤。取厢绳作尺,划整为零,厢宽一米见方,长依水田形状,用扁担抹平淤泥,再均匀施肥,浅水浸泡,如此二三次。待淤泥硬皮,便取秧苗,连根带土,食指与拇指取苗,再轻轻压入泥中。半日或一日,只见秧田绿意点点,疏密均匀,行排有序。
   儿时曾听父亲讲过,只要无雨,小秧一日稳根,三日返青。其余便交由日常管理——白日放水,夜间蓄温;晴天除草去虫,雨后垒垄施肥……一月两月,秧苗分蘖,初一二枝,后成绿荫,于是秧田一片青绿。
   夏初时节,蜀中地热渐起,万物并莠。最忙唯农人,披星戴月,以天地为画布,锄犁为彩笔。早收如渲染,晚种似工笔,挥汗如泼墨,点染山村,浓淡相宜。
   乡下农忙,快乐与汗水相伴,收获与希望同随。
   山弯田野,收菜籽,除乱草,筑田埂,清沟渠,引水浇灌。犁初耕,耙细平,于是水田,一碧绿水,当闻布谷啼鸣。
   犹记得春末夏初时节,父亲整田,母亲拔苗。插秧时厢绳作界,步幅为尺,左手握苗,右手插秧,疏密全由步幅决定。最喜弟弟,取一秧盆,放入水田,其上满装秧苗,一手推盆,一手分苗。有时调皮,用力过猛,盆翻人倒,满脸满身全是泥土,如泥人之状。半日起身,先拭脸上泥水,再望父母,带笑而泣。父母见状,一边责骂,一面“哈哈”大笑。
   及至夕阳西下,山弯炊烟袅袅,水映彩霞,秧苗行排齐整,水田一片青绿。于是伴暮色,闻蛙声,嬉笑归家,晚饭时全家围坐,常听父母讲桑麻之道,盼风调雨顺,以期秋来五谷丰盈。
   蜀中旧时乡俗最重插秧,曾读《郫县志·风俗》上载:“时值春深,绿暗红稀,流澌渐活,土膏乍酥,简车竞响,缫声隔林,布谷交啼,子规在树。田畔水鸣,浮浮碧陇,黄花涨天,遥闻袅袅纤歌,发于桤弯柳曲间。味其语意,大都设为男女相赠答之词。其歌必以‘石榴花’叶,盖即此以起兴也。清音婉转,听者怡神。凡插秧者必终日恒饮,方能入水。”故劳动也是一场娱乐,蜀人休闲之情久矣。
   夏日炎炎,蝉噪一片,水田秧苗正盛。阳光下,水汽升腾,沿田埂而走,只觉热气逼人,由腿到身,恰似蒸煮一般。犹见水流,“汩汩”如秧苗抽穗之声。
   山村夏夜,朗月星稀,山弯虫鸣不息,蛙鼓阵阵,轻风之中,当闻一阵稻花香气。
   犹记得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至今羡慕古人——多么惬意的享受!眼有明月;耳有蝉鸣、蛙声;鼻息之间,有五谷之味,即使一人漫步于黄沙道中,便也不会孤独了罢。
   几阵秋雨,谷粒渐满,由青而黄,稻穗低垂,谦恭如君子之状。想起儿时爷爷讲稻谷与稗子的区别:“饱满的谷子总是把身子压得很低,中空无籽的稗子却张牙舞爪。”所以入稻田,一眼便可见谁是稻谷,谁是稗子。
   收割稻谷,当在白露前后。清晨山村,轻风白雾,禾尖坠露,阳光下晶莹闪烁。母亲割稻子,弯腰躬背,一起一伏,一畦稻子,全倒于地;父亲拌谷子,高举稻把过头,谓之“雪花盖顶”;再绕身半圈,谓之“黄龙盘腰”,但听“啪啪”之声,谷粒脱落,飞奔乱窜。半日时间,只见父母满身稻草,灰头土脸,一畦稻田,便仅剩下残禾土堆。
   谷子去壳,便是大米。新磨的大米,圆润光滑,洁白晶莹,如珍珠般。百姓人家一日三餐,哪能舍离?若遇丰年,倘有余粮,母亲便于大锅中煮成米饭,过滤米汤,趁热加入酒曲,再盛装于土坛之中,密封存放。七八日后,开坛一闻,当有一股酒的甜香,故乡人因其味道,取名“甜酒”。记得儿时冬天,天寒地冻之时,母亲烧开水,取甜酒放入其中,再添红糖,煮成甜汤,喝一口,顿感全身暖意直流。
   婆婆说,新收谷子,磨成新米,当先祭天地。
   于是念及稻谷之德——五谷之首,生于天地,以飨生灵。春种、夏长、秋收,汗水浇灌而成。其青而直,满而曲,胸中自有一片纯净!
  
   2020年7月7日于金犀庭苑
  

共 23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很多人没有见过稻谷,只见大米。文章详细地书写了稻谷的生长成成熟后成大米的过程,大米,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粮食。稻谷的成长需要一定的天时地利,加上辛勤的劳动。将稻谷种子在水中浸泡一二日,然后再铺草灰农肥垫细土,上盖薄膜,如侍侯婴儿一般。三五日便吐叶,长约一寸,一日开叶,三日分叉。这些文字若是没有平日里细心观察,写不来的。等秧苗长至三寸后便可移栽,这就是所谓的插秧。秧苗在合适的水田和温度里快速成长,其中需要人工除草去虫施肥等一系列烦杂的劳动。几阵秋雨后,谷粒渐满,待风轻晴好之日收割。经摔打成谷子后便可脱粒成大米。文章细腻地描述了稻谷的由来与成长的过程,并详细地书写了劳动中的快乐与辛苦,儿时爷爷的讲解,弟弟劳动时的窘态,以及制作甜酒的情景,细致生动,读后心生感激,是稻谷养育了人们,是父母教育了子女,是劳动锻炼了意志,感谢稻谷,感谢辛勤的人们,稻谷“生于天地,以飨生灵”。文章最后的一句话:“其青而直,满而曲,胸中自有一片纯净!”才是文眼,让人心生欢喜。好文章,笔法流畅,文字清新,语言精彩。感谢老师赐稿八一社团,期待更多精彩。问好老师,祝创作愉快。【编辑:黄金珊瑚】【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721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7-18 10:28:34
  喜欢老师的佳作,喜欢那些接地气的文章,稻谷的成长过程虽然熟悉,但是真的写不出来,所以佩服老师的细心观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问候老师上午好,遥祝夏安。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2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0-07-18 10:59:27
  短小文章,飘满稻花香。好文,欣赏了,问好作者,感谢分享,精彩继续!
春草葳蕤
3 楼        文友:燕山客        2020-07-18 11:56:26
  很别致的文风,学习了。
燕山客
4 楼        文友:郭秀玲        2020-07-18 21:59:11
  古朴典雅,文学功底管窥一斑!学习致敬!
郭秀玲
5 楼        文友:墨林        2020-07-18 23:07:57
  以前总以为稻谷就是没打出来的大米,原来小米也是稻谷。文章结合历史文化和农事、家事叙述的更有味道。感谢赐稿八一文学,祝创作愉快!
墨林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