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谈谈“吃”的事儿(散文)

精品 【浪花】谈谈“吃”的事儿(散文)


作者:范思朦 秀才,2194.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14发表时间:2020-07-20 05:28:34
摘要:关于吃的一些思考,人在吃饭之余还应该有所思,而不能一直保留在口腹之欲。

【浪花】谈谈“吃”的事儿(散文)
   人离不开吃。古人说:“食色,性也。”食可维持生命,这是天性。老师给我们讲生命逻辑时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人活着才为了吃饭。关于吃的话题,从今天开始讲起,几乎可以一直讲个没完。
   人在吃饭之余还应该有所思,而不能一直停留在口腹之欲上。中国的先民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吃不饱饭的。翻开《资治通鉴》,可以看到饥饿的记载:“七月,蝗,人相食。”易子而食在古代中国,是一个悲剧,但是也是一种无奈。人都有恻隐之心,要不是被逼无奈,谁愿意同类相食。即使在那些所谓的盛世,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还是有大批流民和灾民食不果腹。史书写的都是一个大的时代特征,盛世时期,从整体来看,的确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但是具体到每一个灾难降临的个体,则常常是悲剧。有些很有意思的例子,足以印证我们中华民族经历的这些关于吃的苦难。我们国家的猪品种,占世界品种的三分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猪遗传资源。但是这些猪,不论体型如何,不论毛色如何,不论地区差异,清一色都是脂肪型猪。何谓脂肪型猪?大肥猪啊,长一身的油腻,膘厚三尺以上。我们国家在大约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从国外引进一种白猪,即瘦肉型猪,要改善吃的品质。在中国古代,能吃到肉应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难得吃一回肉,谁还不弄点“油大”的,吃点肥肉解解馋呢?因此,久而久之,那些长不肥的猪要不是被淘汰了,要不就被“改良”成了胖乎乎的“存钱罐”一样的肥猪了。最近看《中国食辣史》,里面讲到一个很值得思索的现象。辣椒在大约四百年前传入中国,最初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的。最早将辣椒食用是始于贵州地区。这里面有一些气候和文化的因素,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贵州当地的苗族同胞因为长期缺盐,而不得不探索“以辣代盐”,以辣味来满足口味的“清淡”。食用辣椒的方式得以快速而广泛的传播,也为当时缺肉少油的人们找到了一种下饭的佐料。可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对于吃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感伤,一直有一种在饱餐和美味方面的渴望。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大量生活在农村的人民就是在这样一种对食物又敬畏又困顿的环境下过了一辈又一辈。
   回望历史,那些祖祖辈辈靠种田养猪为生的人,其实生活得并不是想象中的快乐。李绅的《悯农》早就这样说过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历史悲剧,既有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的原因,也受到科技发展的制约,也正是因为这样,才铸就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
  
   二
   时光流转,回到当今的中国。记得有一次记者问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中国人民会不会再吃不饱饭。袁隆平轻描淡写地说“不可能了”。他说出这句话,不仅仅表达了一个农业科学家对于自身研究的自信,也说出了当今中国人在粮食问题上的从容。也正是以他为代表的大批农业科学家,在田里,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才让我们填饱了肚子。从贫穷走向温饱,我们付出了太多的辛苦,流下了太多的汗水。在农家吃饭,吃不出饕餮盛宴,也吃不到山珍海味,但是,能吃出农民从骨子里透出的那种温暖。这种温暖,可能才是最珍贵的“营养”,才是最可口的“味道”。吃饱饭得到了保证,人们才寻觅吃饭之外的滋味和体验,这是吃的延伸与进步。
   之前,我听一位工作在南充山区的老党委书记闲聊,讲到他曾吃到过的一碗最香的饭。那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乡镇工作,要经常下村。那时山高路滑,很多地方还是杂草丛生。他们下村的时候往往一走就是一整天,并且全靠步行,遇到天气热的时候,那真可谓钻进了人间蒸笼。在这样的环境下,走到筋疲力尽,是常态。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不久,还没有怎么见识过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那天,下村办事,需要一户一户走访群众。年轻气盛的他在刚开始还能勉强应付,但是越到后来越觉得饥渴难耐,饿得头昏眼花。一个刚刚吃饱饭的时代,食物中缺少脂肪,吃得多,饿得快,没过多久,肚子就饿得咕咕直响。大约一点左右,他实在走不动了。他走到一户群众家中,做完了走访工作,正准备走。这家的一位老妇人说:“小伙子,还没有吃晌午吧,我看你都饿得走不动了。”他不好意思开口,站在老妇人面前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妇人没有理会他的腼腆,继续说:“坐下歇一会吧,休息一会再走,我给你倒碗水喝。”
   他也怔怔地坐在了老妇人家门口的小板凳上。老妇人进屋给他端来了一碗水。水不烫,温度正适合喝,他端起碗,先是浅浅地喝了一口,然后一口气将整碗水喝个精光,把一个碗喝得底朝天。他觉得这是他那段时间以来喝过的最好喝的水,简直比任何汤都好喝。老妇人笑眯眯地看着他,说:“小伙子,你再坐一下,我给你煮一碗面,吃了再走。”他此刻觉得这个老妇人更加具有慈母般的温暖,他的脚步和内心都无法拒绝这个要求。按照往常的惯例,他本应该是回到乡上吃午饭的,但是今天,他留了下来。
  
   三
   他看到老妇人慢慢走进菜地,去采摘一些新鲜的蔬菜。菜地不远,他仿佛能听到老妇人长满茧疤的手触碰到青菜枝干,青菜枝干被掐断的清脆的声音。老妇人一脚深一脚浅地在菜地里走动,他觉得这样的步伐真是好看。老妇人慢慢走进厨房,把灶膛里的草木灰轻轻扒开,放点干燥的柴,轻轻一吹,火重燃了起来。老妇人慢慢地将水舀到锅里,水从缸子到锅的途中滴水不漏。老妇人打了两个鸡蛋在水中,再将灶膛里的火稍微灭一下,怕火太大,将鸡蛋煮散。老妇人朝锅里轻轻吹了一口气,锅上笼罩的烟气就散开了,两个鸡蛋也由透明变得雪白。老妇人将鸡蛋轻轻捞起来,放在准备好的碗里,碗里早已经准备了酱油、醋、花椒面等佐料。再放了一把挂面在锅中,把洗净的青菜也放入锅中,然后将火再次弄得熊熊的。火光印在老妇人的脸庞,皱纹清晰可见。最后将切好的葱花撒在煮好的面上,热气腾腾地端着向他走来。
   他端起这碗面,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他一点也不见外,好像找到了自己家的感觉。长时间工作给他带来的疲惫和饥饿一扫而光。他后来给我们说,那是他吃的最好吃的一碗面,时间过去了几十年,记忆犹新。老妇人的面,仔细想来,应该没有多少特别之处,面的劲道和今天的挂面相去甚远。鸡蛋也是普通的鸡蛋,佐料和青菜更是乡间常见的品类。让那位老党委书记念念不忘的,应该不是面的本身吧。
   人间自有温情在。在物质不是十分丰富的年代,关于吃,我们除了吃饱和享受味觉满足这些基本需求之外,还将许多精神得以传承。农村的人朴实无华,他们不会过多地说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坚守着大自然给予他们最基础的“道”。这些“道”,是不论学问高低,不论家庭贫富,不论相貌美丑,都存在于意识里。因为身在农村,人们所享受的东西都是来自自然的馈赠。厚德载物,他们继承了这种精神。走到川东北的农村,村民们会热情地接待来客。在他们堂屋坐定之后,主人都会很热情地招呼客人“喝开水”。这个“喝开水”并不是单纯地喝一杯热水那么简单,一般都是会用白糖水煮两个荷包蛋。这种如今在城里看成香饽饽的“土鸡蛋”,就是农村人招待客人最简单而又最真诚的方式。之前有下乡工作的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走家串户给群众畜禽打疫苗,一天之内居然吃了七十多个鸡蛋。这种热情,恐怕只有在农村才能感受得到了。
   吃饭,饭本身的味道,可能在饥饿面前退居其次了,情感才是吃饭的味道。一碗汤,几个鸡蛋,没有什么特别,一旦在特定环境下,就产生出不同寻常的滋味,因为凝结着我们的记忆。
  
   四
   如今的农村,早已经不是之前那样贫穷。村道路的贯通,网络的覆盖,让农村与城市和谐地对接上了。农村有的是青山绿水,成为居住在城市的人周末踏青休闲的好去处。而城市有的物质和新观念,也在慢慢进入农村。如今再到农村去,说到吃,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感觉了。
   我一直认为,乡村才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想想我们每天居住的城市,早上一出门就是堵车,堵车之后进入繁忙的工作,看看窗外的车水马龙和钢筋高楼,完全感受不到一点放松。而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那个时候的生活无忧无虑。春天去看各种植物的生长;夏天可以去池塘游泳,看到老人们在树荫底下乘凉;秋天就懒懒地晒太阳;冬天就跑到田野里踏雪,或者生起一堆火来。身在农村,生命的周期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运转,尊重四时的规律,人活得平淡而充实。在这样的环境下,关于吃,实在是一种享受,因为我们早已经摆脱了物质匮乏的窘境,收入也提升了许多,如今的农家,也夜就很关注到吃的品质了。
   小鱼小虾或者黄鳝之类,在早些年的农村鲜有人吃。时过境迁,这些东西都早已成为桌上的佳肴。而这样的转变,其实不是因为粮食不够,恰是因为物质足够丰富。这些东西,不算正餐,不是维持人生存需要的必备食物。只有满足了胃的容量,才能考虑到口的享受。如今农村很多地方,都有一两样拿手好菜。这里是粉丝烧鳝鱼,那里就是蘑菇炖鸡;这里是粉蒸羊肉,那里就是软烧小河鱼。听听这些名字,都让人腮腺涌动,分泌出许多口水。除了菜之外,吃的环境也很重要。农村的环境已经不是当初的那种又脏又乱了。在乡下,许多文化创新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走进那些有格调的屋子,很难想象当初这些屋子是怎样破旧。屋子外面一般还有院子,长满各种好看的植物。墙上还有年画、装饰,屋顶还有飞檐,再弄上好看的瓦当,分明是一座世外桃源。我曾经去一处农家乐看到诗意的农家就餐环境,名字就很有味道,华意轩、水竹园,这些都是见怪不怪的名字了,充满着农家的诗意。还有肆芳、依山、花宿等,好像是从诗里挑出的字眼。其实这些一整套的打造,都是为了衬托屋子中间的那一桌子饭菜。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中吃最具有农家味道的饭菜,其实是对于食物的尊重,更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
   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是农人一直不变的法则。国家设立秋分这一天为“农民丰收节”,实际上也是代表了农村丰收的希望。农村其实早已经丰收了,那种饿殍遍野的景象可能只存在于老人晚上讲的故事中了。丰收其实并不单单指仓廪实,让人吃饱其实是最低要求。脱贫攻坚,关于脱贫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不愁,三保障”,吃穿不愁,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从物质的需要走向精神的提升,这也是我们正在走的路,其实也是目前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要做的事情。乡村振兴,从吃的方面,就可管中窥豹。人们对于吃的追求,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目标。几千年来,从满足口腹之欲的“真”,到温情常在的“善”,再到花团锦簇的“美”。中国农村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和开拓,不断追求高贵的美食品质,创造了属于新时代的食物文化。
   “活着一张嘴”,这话本身是发愁于吃,现在却是一种生活情趣,是不能亏待一张嘴。
  
   2020年7月20日首发江山文学
  
  

共 42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俗语讲,食不言,寝不语,这是老规矩。但吃饭之后有所思还是十分有必要的。作者的这篇散文《一饭一思,走向丰收的季节》很新颖,读了这篇文章,应该有所悟。饭后所思,不能只保留口腹之欲。作者最知道,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饭后之余,想到了五千年的食文化,想到了历史上朱门酒肉臭,想到了人民的食不果腹。想到了“以辣代盐”,以辣味来满足口味的“清淡”,想到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历史悲剧。居安思危,我想这是作者的一个明显主题。忆苦才能思甜,时光流转,回到当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人民不仅填饱肚子,而且能吃出温暖和幸福。作者谈到的那个老党委书记,年轻时下乡调研,饥饿难忍,让村里老妇人发现,只是一碗普通农家面和两个煮鸡蛋,就让老书记感觉吃到了天下最美的饭香,以及得到的最大的温暖。人间自有温情在。在物质不是十分丰富的年代,关于吃,我们除了吃饱、还将许多精神得以传承。川东北的农村,村民们会热情地接待来客,那怕“热开水”,一个煮鸡蛋都能让你感到温暖,这应该就是一种最朴素的“道”的传承吧。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吃,的确是一种文化,精准扶贫,走向共同富裕,其中,农村传统的吃文化,面向社会,面向未来,走向乡村振兴,脱贫致富才是正路。这篇散文,作者从一饭一思的立意展开,博古论今,反思以往,歌颂当今。文思清晰,语言醇厚,列举精当,给人以启迪,让人有感悟。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佳作推荐,美文共赏。【浪花诗语编辑:习之乐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727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7-20 05:36:25
  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也许是人和动物的一个明显区别。饮水思源,就是一种思考,饭后遐想,也是一种思考。范思朦老师的《一饭一思,走向丰收的季节》,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思维,敬请赏读。感谢投稿浪花,问候作者,夏安!
回复1 楼        文友:范思朦        2020-07-21 09:04:05
  谢谢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7-20 07:07:53
  有典籍里的引述,也有生活里关于吃的生动故事,还有温暖不俗的吃的见解,文章写得纵横捭阖,很有深度与情趣。使我们对于吃这个习以为常的事有了不一般的认知。怀才抱器拜读,问候作者,谨祝笔健!
怀才抱器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7-20 13:52:39
  肆芳、依山、花宿这种更加有味道的名字。其实这些一整套的打造,都是为了衬托屋子中间的那一桌子饭菜。如此感悟,很实在,也非常有味,将文章提到一个高度。对生活的悟性,往往决定了文章的品质。很喜欢作者这篇美文。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范思朦        2020-07-20 21:38:25
  谢谢喜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