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鹿角人文荟萃(随笔) ——魅力鹿角之三
一、吴氏双子星座
鹿角地区的吴伏一屋场自吴文高始,往下五代,可谓群星璀璨,出过4位举人,几位县官,为皇朝奖掖名誉的男女多达数十人,其中,尤以吴敏树和吴士迈最为突出,他们二人一文一武,我称他们为吴氏家族的双子星座。
先说吴敏树。
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号南屏,晚号乐生翁、柈湖渔叟等。因筑书斋于家乡南屏山,学者称其为南屏先生。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经史学家,晚清文学标志性人物。
年轻时,吴敏树受教于孙万伟先生和秦石畬先生以及岳麓书院,道光十二年(1832)乡试中举,时年28岁。嗣后,于1833年、1836年、1844年、1852年4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落榜。1845年至1851年,在湖南浏阳县做过几年微官——训导,相当于今天教体局督导室主任。天国战争其间,在平江县岑川躲过几年兵灾,也在鹿角洞天观组织过忠信团保卫家乡,还在城陵矶帮助政府收过盐税,其经历极为简单。
吴敏树一生主要从事读书和著书立说活动,他熟读四书五经,像屈原的诗,杜甫和陶渊明的诗以及《论语》这样的古籍,他都可以倒背如流。对易经、诗经、春秋三传、四书和史记颇有研究,写下《史记别钞》《易象补义》、《春秋三传义求》、《国风原指》、《四书考异》、《论语考异》、《孟子考义发》、《孝经章句》等学术著作。他的文学创作也颇为勤奋,著有《柈湖诗录》7卷,其中,尤以五言诗成就最高;著有《柈湖文录》8卷,像《书谢御史》、《君山月夜泛舟记》、《与梅伯言先生书》、《程日新先生家传》、《先考行状》等文,都是脍炙人口的上等佳品。
吴敏树出身豪富,但是,他淡泊名利,从不追名逐利。他所追求的就是读好古文,把诗文写好,写出美好的诗文就是他人生最终追求和最高境界。1828年,吴敏树二十四岁,他写下一篇《励志赋》,把自己一生所要追求的东西袒露于众。
吴敏树遇到了一个两难选择,攻读时文,则科举一定可以顺遂,从秀才而举人,而进士、翰林,但是,可能会丢了古文;攻读古文,则可以学着写好古文,写好诗,但是,科举不一定可以顺遂,他的老师秦石畬先生的例子就摆在眼前。离开科举,名声不得显扬,祖宗不得显扬,这于过去的读书人是一个莫大的痛苦。
就是这个二难选择让吴敏树陷入到深深的痛苦之中。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攻读古文,选择了学习写好古文和诗这个途径,“指千秋与遐契兮,求可宝之令名”。
有一年秋天,吴敏树写下一组《秋风篇》,诗曰:
(1)秋风夕起,秋虫夜吟。幽人独坐,其声感心。
(2)感心如何,曾不得语。慨然永叹,空堂延伫。
(3)小人之情,但营一饱。谓我何求,我思远道。
(4)天地长久,人生百年。烈士心悲,有时自怜。
1842年,吴敏树的好友毛西垣回到了新墙老家,吴敏树去看他,赋诗《西垣到家偕退庵往访因留宿》,中有二联说“山川故雄莽,才气浩纵横。富贵一朝事,文章千代名”,他这里明确说到写出美好的传世的文章是千秋万年的事情。
至于如何才能写好诗文,如何才能把诗文写得可以传下去?吴敏树有自己的看法。
吴敏树认为,要学会写文章,要写出好文章,第一就是要多读书,读熟书,书读熟了,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要词语有词语,要典故有典故,要句子有句子。
吴敏树认为,写好诗文的第二个要素就是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就是浩大刚正的精神,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精神层面充盈着正气,这样,写出的诗文才会有力量有生气。
吴敏树认为,写好诗文的第三个要素就是文和行都要合乎古文之道。
吴敏树认为,好文章可以扬名天下,流传后世,高官只能显赫一时。他说,总结前人的经验,韩愈、欧阳修、柳宗元、归有光、方苞他们之所以能写出好文章,就在于他们都崇奉古文,都是喜爱、熟读古文的结果。
经过几十年的刻苦磨砺,吴敏树终于成为晚清文学标志性人物,
吴敏树去世,岳阳才子吴獬撰挽联云:
饮罢密云龙,最难酬床下拜时,便许我称一流人物;
归来华表鹤,应犹念草间吟者,愿学公起八代文章。
杜贵墀撰文说:然近今称古文者,必首曾文正及先生。曾文正谓先生文,字字如履危石,落纸乃迟重,绝伦也!(见杜贵墀《南屏先生传》)
郭嵩焘撰文说:自少读书常兼人,为文章力求岸异,刮去世俗之见。见者惊叹,以为非常人……湖南二百年文章之盛,推曾文正公及君。而君意趣旷然,无忤于物,而物亦卒莫浼。(见郭嵩焘《南屏先生墓表》)
再说吴士迈。
吴士迈和吴敏树是共祖父的堂兄弟,他比吴敏树小5岁,吴敏树在诗文书信中总称他为“六弟”。
其实,吴士迈也是个读书人,只不过他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因为家财豪富,捐资朝廷得中书科中书衔。
研究吴士迈一生,发现他走的是吴敏树之外的另一条路,如果说吴敏树走的是著书立说之路,那么吴士迈走的就是经世致用这条路。
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对于抵御和抗击太平军还是一件新鲜事,这时期的曾国藩还在家中丁忧,时事中还没有“乡勇”、“湘军”一说,湖北巡抚常大淳却找到吴士迈,请他出面组织渔勇在洞庭湖担任阻击太平军重任。
他们二人并不熟识,湖北巡抚常大淳为什么到岳阳来找到吴士迈出来担此重任呢?
原来,清史《吴士迈列传》说:道光二十二年崇阳民乱,劫盗肆掠,士迈选乡里,得百人。人十为队,日习技,勇复造木城,为防守计,费皆自出。
道光二十二年是1842年,崇阳民乱,影响到岳阳,31岁的吴士迈组织乡勇绥靖地方。常大淳看中吴士迈的是三点:一是他有一颗保境安民之心,二是懂得组织队伍,三是他有钱有经费,且愿意捐资做公益事业。
国家的危难摆在那里,容不得他拒绝,吴士迈挺身而出。
这一次吴士迈挺出虽说失败了,但他的家国情怀却得到了升华。
败下来的吴士迈远离现实,隐居深山反思。
吴敏树在《送六弟惕安往游军中序》这篇文章中是这样回忆的:吾弟以此大悔憾,匿居深山中数年,坐卧念之。而湘乡曾侍郎始倡义旅,及今北抚胡公初下时,皆走书以请,皆辞未出。盖弟既前惩常公事,而先叔父母茔地未定卜,乃更卜地毕葬,益读史书,尽取古名将帅事迹,推其成败得失所由,久之意有自得者,于是去港口之役又六年矣。
他所遗憾的是他的阻击战未获成功,常大淳这么信任他,他的渔勇若是将太平军阻击成功了,武昌就不会丢失,常大淳就不会举家自杀,伯乐还是伯乐,千里马还是千里马。
他悔恨自己的眼光不够毒,虽然看透了社会混乱,人心混乱,却没看透晏仲武在内里开花。
吴士迈自诩有才,甚至是自诩有军事才能,结果一上战场,真刀真枪干起来,却还不是做将帅的料。以前读一肚子书都读到哪里去了啊?出师未捷身先败,能不悔恨吗?
曾国藩和湖北巡抚胡林翼派人来请他出山,他不出山。只在山中读书,只读兵书,读尽兵书,然后研究历史上各位将帅的成败得失。
1857年,读了六年兵书的吴士迈要出山了。这时候,湘军和太平军正厮杀得精疲力尽,他要去闯荡一下,看哪个将帅可以用他。
吴士迈要出山,吴敏树在一边替他担心。吴士迈出山显然不是为了要做官,而是为了打仗,为了施展才华,为了报仇雪恨,但是,有人会让他带兵打仗吗?这就是吴敏树所担心的。
吴士迈想事也是太天真了,你一个空人往湘军军营里跑,谁把你当一根葱啊,谁把军队交给你去带。这时候的湘军将领都是老兵油子了,手里有兵就可以打下一个地方,打下一个地方就可以抢到一盆金银,谁把这好事让给你吴士迈啊?
吴士迈和这些湘军将领想的不在一条轨辙上,他如何能够顺遂?
当然,湘军主帅里面也有诸如曾国藩、彭雪琴、左宗棠和郭嵩焘这样的有眼光又不爱财的人,但是,要使用吴士迈,他们也有顾忌呀,一是他们并不具体知晓吴士迈的才能,只知道他在1852年“出师未捷身先败”。二是他们还要顾及下属呀,下属都是身经百战的人了,要提升一级都很艰难,凭什么让吴士迈一来就带许多兵呢?还有一系列的问题,湘军其实就是后来中国军阀的雏形,那就是谁招来的兵谁带,你吴士迈没招一个兵来,你带谁呢?
于是,吴士迈在大江南北花几年时间走了一个大圈,又灰溜溜地回到了吴伏一。
1860年,吴士迈在岳阳招募三千乡勇,训练一段时间后,带到了曾国藩帐下听令。但是,他又没成功,还是退了回来。
退回来的吴士迈开始建设君山,在君山隐居了4年。这时候,太平军也被湘军剿灭了,朝廷最大的隐患得以消除。
就在吴士迈、吴敏树要在君山登高赏月时,左宗棠被朝廷任命为陕甘总督,招吴士迈入幕,56岁的吴士迈一蹦三尺高,等了多少年啊,从1852年土星港失利一直等到现在,整整过了14年,终于有人重视他了,他能不答应吗?吴士迈急忙从君山划船回家,着手招募旧部,带着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往陕甘大地进发。吴士迈还能不能生还啊,他的队伍还能不能生还啊?吴士迈不去想它,哪里黄土不埋人哪!
清史《巴陵吴士迈列传》载:(吴士迈)领兵即赴兰州,当先屯驻泾州、平凉等处……同治七年,因剿办三水等处逆回,宗棠为士迈奏请赏加员外郎衔,并赏戴花翎,以示俊异,优诏报可。五月,与民团击斩回逆马艳魁等于陕西灵台县境。八年六月,率所部由陇州剿秦安陇城镇回逆,并毁平康坪堡回巢。
1870年,吴士迈的军队已经驻扎在甘肃天水的秦安了,吴敏树赋诗《寄六弟秦安》,诗曰:浩然楼上春眠热,秦安城外鼓声歇。梦回楼上有灯花,恍惚营门乍飞越。花门不是九边人,原是秦家兄弟亲。湟池遂令翻渭水,舟子不敢通河津。缇群山上隗嚣死,聚米图成无陇坻。夜入河州笳吹静,晓行狄道炊烟起。凉州应得谢艾来,天水亦识姜维才。诸葛攻心为上策,莫言九地惊天雷。三年东山思零雨,家在柳花春岸住。凯歌一声军士舞,宗岳人归耕我土。
这时候的吴敏树和吴士迈思想轨辙开了岔,吴士迈还在想着建功立业,吴敏树却劝他看开点,你已经老了,快点回来吧,别把一把老骨头丢在西北边陲。
果然,吴士迈61岁那年,因为积劳成疾,在军营去世了。
吴敏树听到这消息悲痛欲绝,老泪纵横,这么好的一个兄弟,一把老骨头就抛在了几千里外塞北高原。
吴士迈一生很看重军功,也建有军功。但是,他的人生远不止建有军功这件事。来到吴伏一,我们在“吴敏树大道”边,可以看见一块“吴退庵施粥处”石碑。1848年洞庭湖发大水,沿湖两岸房倒屋塌。1849年仍是大水灾,自三月至六月久雨不止,县境滨湖堤垸多被大水冲溃。这年春,饥荒最甚,吴士迈和吴敏树兄弟子侄辈十几人天天在路边架锅熬粥,施赈灾民。
吴士迈是个豪富,他从父亲和叔父那里继承了两份巨额财产,他没像一般的纨绔子弟样去挥霍这笔财产,而是把它们用到了该用的地方,创建鹿角敦善堂,维持敦善堂和救生局几十年的正常运转,他投入了一大笔银子。
1860年,从大江南北退回来的吴士迈在君山投入大量银子建造九江楼,吴敏树曾用大量诗文叙写过九江楼的雄阔比得上岳阳楼。
吴士迈还在九江楼东西数百步各建一小轩,东倚赭树曰“赭屋”,西在竹中曰“碧薖”,他还建了听涛阁、朗吟亭。
如今的君山已成为旅游胜地,其实,吴士迈就是筚路蓝缕的开创者。
吴士迈还是个大善人,有一年,他拿出五千石稻谷赈济饥荒中的贫民。
吴士迈乐善好施的传统被他的后人继承下来,他的长子昌煐用私产长期在岳阳开办育婴堂,昌煐死后,他的长孙期鋆又接着将育婴堂开下去,直到耗尽全部家产。
二、儒医吴汉仙
吴汉仙是鹿角陈吴大屋人氏,其实,吴汉仙的先祖就是从吴伏一迁出来的,陈吴大屋里的吴姓人口都是吴伏一的正宗子孙。
吴汉仙(1876—1848),字捷三,别号柈湖医叟。
光绪2年(1876)12月初1日,吴汉仙出生,长到2岁时,父亲巽卿公去世,母亲刘氏带着孤儿寡居,靠着耕种半亩水田和给人纺织维持生计。生活艰难,吴汉仙自幼懂事,他勤奋读书,立志继承祖上行医世业。
光绪19年(1893),吴汉仙18岁,补博士弟子员。光绪24年(1898),吴汉仙23岁,入泮,为弘扬母德,吴汉仙向朝廷为母请旌获准,督学户部侍郎吴树梅旌示数百言、并亲书“画荻风清”以表其闾。光绪30年(1904),29岁的吴汉仙正式跟祖父南塘公学医,在鹿角城乡行医。
民国12年,吴汉仙在鹿角古镇设立平民施诊所,为穷苦百姓看病抓药,廉价施治。
民国13年,吴汉仙在新墙古镇创办杏林救助会,开展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