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塔希提岛的诱惑(散文)

精品 【流年】塔希提岛的诱惑(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653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37发表时间:2020-07-21 10:34:52

【流年】塔希提岛的诱惑(散文)
   塔希提岛在南太平洋,是法属波利尼西亚向风群岛中的最大岛屿,也被港台翻译为大溪地,是西方人认为“最近接天堂的地方”。
   去年三月份,我曾经到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旅游。那里的天空,像被圣水洗过一样,清明,湛蓝。天上飘着一些白云,也如悠然飘逸的蝉衣,洁白而透明,豪无挂碍地凭空高悬。
   那里的夜晚,是漫无边际暗蓝而透明的水晶石。水晶石屏幕上,凭空悬着一弯明晃晃的月亮,还有数也数不清的一闪一闪亮晶晶的童话世界般的星星。
   那里的空气,纯净,清新;吸一口,清莹,轻爽。
   那里波涛汹涌气势恢宏的海岸线,那里生长着庞大的原始丛林和亚热带雨林的群山,那里起伏跌宕绵延无际的草原,都保留着大自然的原生态风貌。
   那里生存着鸵鸟、袋鼠、琴鸟、考拉、塘鹅、银鸥等世界上品种最多的动物,还有许多我见都没见过的树木花草,这些从远古里走来的生物们,既保存着与生俱来的古朴和野性,也和当地人彼此相依,和谐融洽,共生共存。
   很遗憾,我虽然去了南太平洋,但我没有涉足塔希提岛。即使没走进那里,我也不揣冒昧,斗胆揣测,既然塔希提岛也在南太平洋的地界里,既然它被称为“最近接天堂的地方”,它的美,也一定不会逊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其实,塔希提岛这个名字,也就是最近这几天,在我阅读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才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
   在《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里,小说的主人公画家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是伦敦的证券经纪人,生活在比较完美和谐的中产阶级家庭,有一个深爱他的妻子和讨人喜爱的一儿一女。
   某一天,他就为了“我要画画”这个理想,就抛弃了亲人和优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离家出走。先是在巴黎,然后,又辗转各地,一边学习画画,一边过起了颠沛流离衣食无着的流浪汉生活。
   最后,为了躲避纷繁芜杂的世俗社会,也为了自己的绘画向更理想的境界提升,他来到塔希提岛这个纯净而更接近原生态的美丽岛屿。如果说,创作出独具特色超凡脱俗的画作,是他人生唯一执着追求的理想,那么,美丽而野性十足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这个岛上早就生存着而且最接近人类本真生态的当地土著人,就是他孕育和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最好基地。
   小说里的布鲁诺船长曾经这样对“我”描述过他第一次亲眼看见的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上的家园的情景:“思特里克兰德的家却是另一种美,伊甸园一样的美。啊,我多么希望你也能看看那迷人的仙境。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静谧之所,头顶着湛蓝的天,被各种各样的苍翠大树环抱。那里的色彩数也数不尽,凉凉的空气中香气沁人心脾。这个人间天堂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他就住在这样的地方,毫不关心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也忘了他。”
   在这样的伊甸园里,有他的土著妻子埃塔和他的光着屁股的儿子以及刚出生的女儿,还有一位蹲在地上抽烟袋的老太婆,一位身上只裹着一条帕利欧——一条很长的或红或蓝的棉布——的男青年,一位用凤梨叶子编制草帽的十五六岁的女孩。而思特里克兰德也同样光着脚,身上只裹着一条帕利欧。思特里克兰德已经融化在这个伊甸园里,同化于当地土著人。
   在塔希提岛,思特里克兰德经常仰望天空,仰望月亮,痴迷于大海的湛蓝,痴迷于岛屿的迷人风光,再加上与纯真质朴的土著人朝夕相处,六便士的蝇头小利,早就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他就在这样的伊甸园一般的世界里,以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物风情为题材,不懈创作,创作出他人生最辉煌的一幅幅画作。塔希提岛,是画家思特里克兰德最好的精神家园,也是他绘画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无疑,不管是缺衣少食的流浪汉生活,还是在塔希提岛的避世生活,按一般世俗标准来看,都充满了困窘和艰辛,都是自找苦吃。但是,思特里克兰德却并不这样认为。他所追求的,是超凡脱俗的精神高地,是标新领异的艺术创作。为了自己所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凡俗世界里或者说一般人的生活标准里的困苦和艰涩,都被他忽略不计。
   更重要的是,在远离世俗烦嚣的伊甸园里,他真正是一个自由人,完全不用再顾及任何人的利益和感受,不用再考虑其他人所引以为圭臬的规则和标准,完全可以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意愿,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也正因为此,他才能创作出独具特色并成为世界经典的艺术作品。
  
   三
   其实,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小说中人物是有原型的,就是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
   高更的生活经历和思特里克兰德大致相同,也是为了自己的绘画理想舍弃证券经纪人生活,一生坎坷艰难,最终,隐居塔希提岛并埋骨于此。
   更令人唏嘘感叹的是,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最终也步了思特里克兰德和高更的后尘,在他52岁那一年——也就是1926年,在法国境内的地中海度假胜地里维埃拉,他买下了玛莱斯科庄园别墅。他的后半生,一直到1965年——也就是他91岁逝世时,除去旅行,基本上就是在这里度过。
   实际上,思特里克兰德以及高更的塔希提岛和毛姆的里维埃拉,都是他们最理想的人生家园,是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生活的乐土,是他们艺术和文学创作的宝库和圣地。
   毋庸置疑,这世界上,确实就存在这么一类人.
   他们在自己的出生地或者天天工作的地方,就像过客,那里再熟悉不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只是他们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在这个驿站里,他们始终有一种陌生感,压抑感,整天在亲人和朋友、同事之间相濡以沫,也无法排解他们的孤独和压抑。他们的灵魂,始终在在最熟稔不过的精神异乡挣扎和漂泊。为了自己的某一个人生志向或者对心灵自由的渴望,他们很可能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心灵故乡。
   也许冥冥之中,有一天,上帝的意念之手,指引他们来到了他们从未涉足的一片土地,这一片土地上的所有一切,所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就像“似曾相识燕归来”一样,让他们倍感熟悉和亲切,让他们感觉,这里,就是他们日思夜想的伊甸园。
   这处伊甸园,是他们人生最大的诱惑。在这个伊甸园里,他们也许依然是孤独的,但这种孤独,是在自由天地里的孤独,是完全可以放纵自我的孤独。在这里,隐匿于孤独里的焦虑可以被清明和纯净过滤成澄澈宁静的天籁之歌,蜗居于孤独里的拘束可以被直视无碍的辽阔莽远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埋伏于孤独里的沉重可以被大海波涛和浩荡的海风席卷而去,埋藏于孤独里的理想种子可以绽放绚烂无比的花朵。
   思特里克兰德如此,高更如此,毛姆更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塔希提岛,就是人类最美好的精神家园的代名词。
   四
   我们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和以上三个人有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而且。他创造的许多高质量的五言诗歌和一些精短散文,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魏晋时期文学创作第一人。
   在陶渊明的脑子里,别人以为荣耀富贵的仕途官场,只给他带来精神的折磨和痛苦。一生中,他数次辞官,最后,为了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在彭泽令上挂冠而去,回归家乡浔阳柴桑,躬耕田亩。
   在故乡田园,他尝遍了“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的稼穑生活的辛劳。原始的农业劳动,艰辛的付出,换来的也不过是“寒馁”度日,“粳粮”不饱,“粗絺”遮体,偶尔,喝上一杯“薄酒”,就是最奢侈的时光。
   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苦。在自己家乡的田园里,他的心灵是自由轻松的,他完全可以遵从自己的意愿活出自己想活的样子。想下田劳动就下田劳动,想喝酒就弄一杯薄酒喝喝,想弹琴就拨弄三两弦,想邀好友聚一下就招来三五故旧把酒言欢,爱养菊就把篱笆墙外院子里种的到处都是,想读书就展开书简翻读几行。当然,他最大的爱好是吟诗。锄完地,回家的路上,就可以吟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与老朋友围坐一起,薄酒言欢,就可以吟出“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还可以吟出的“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采着菊花,一抬头,遥望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就会脱口而出。他的《归田园居》、《饮酒》、《杂诗》等系列,大都是在故乡的田园生活中率性而吟的。
   和思特里克兰德以及高更、毛姆有差别的是,在陶渊明心里,故乡的田园生活和他理想中的塔希提岛是重叠的。
   北宋诗人林逋,也是隐士中隐得很有个性的一个人。
   他少年时即好学,诗书画俱工,和当时的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诗文大咖范仲淹、梅尧臣,都有私交往来,且有诗唱和,其诗书画,还被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大咖极力推崇,这样的人,要想考取功名,涉足仕途,也许是手到擒来。也确实有许多人劝他出仕,他却说,“我所追求的,并不是家室和功名富贵,我只觉得青山绿水适宜于我的性情。”终生未出仕。
   他执拗于恬静和清高,对名声也白眼以视。不管是诗书画,他吟了即弃,写了就丢,画了就扔。有人问他,“你写完诗以后为什么不抄写下来,以便传于后世?”他竟然回答:“我正是那隐居山林之人,并不想靠自己的诗博取一时名声,何况后世呢?”亏得有心人偷偷记录下来,他的诗才流传下来三百余首。
   他最有个性,最让后人感叹不已的是他的“梅妻鹤子”:终身未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我们不妨管窥蠡测,从他的诗句里窥视一下他何以如此的心灵奥秘。从他的“众芳摇落独暄妍”,我们可以窥视到他钟情于梅花在百花凋零时候却独自盛开绚烂妩媚的孤傲风情,从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经典名句里,我们可以窥视到他既爱梅树的枝条稀疏横柯斜伸的姿态,也爱梅花的淡然清香。从他的“鹤闲临水久”和“文禽无事等闲来”的诗句里,可以窥视到他喜欢的是鹤的悠闲恬静。
   他长期生活在杭州,却有二十多年从不踏进杭州城一步,只隐居于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他的诗句,“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此中自是蓬莱阙,何处更寻姑射人”;“表里湖山极目春,据鞍时此避埃尘”,都彰显了他对西湖山水孤山表里的溺爱和对世俗社会仕途经济执意回避的决绝心态。也彰显了只有在这里,他才能充分享受到人生的自由、悠闲和淡静。
   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画家思特里克兰德和实际生活中的画家高更的塔希提岛一样,西湖山水孤山表里就是他的精神家园。他在孤山亲手种植的梅花,亲自饲养的白鹤,已经与他高洁的人格融合一体。而这里的所有一切,既是他诗书画的最好题材,也是激发他创作的最蓬勃旺盛的原动力。
   以上诸人,既是超凡脱俗的真“隐士”,也是为着实现心中的理想追求大作为的人,他们“隐”于精神家园,和他们执着一念的志向,高度契合。这样的人,世间少有。
  
   五
   还有另外一种人,只是为了躲避世俗生活的纠葛缠绕,而隐居山林。
   中国历史记载中,最著名的,当属商周交替时期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
   他们弟兄二人,先是为了相互推让君位的继承,后是为了耻于天下宗周,宁死不食周粟,隐匿于首阳山,靠天天采薇果腹,终于饿死在首阳山。辞让王位,耻于宗周,要保持自己人生的清白和人格的独善,就是伯夷叔齐的人生志向。首阳山,就是成就伯夷叔齐独善人格的塔希提岛。
   之前,还有个许由,也很有代表性。
   尧帝要把君位传给许由,许由推辞不就,隐居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世俗浊言。
   许由这个人,似乎有精神洁癖,对官位的厌恶,几乎达到了零容忍的地步。当然,对自由选择个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毫不含糊和迁就他人的。
   伯夷叔齐弟兄俩和许由,都是意志坚定,坚决杜绝仕途诱惑和世俗名利的决绝之人,尽管他们的所做所为,往往是常人所不能理解或者难以接受的。
  
   六
   还有一些人,也被后人称为隐士。他们的隐,是半推半就的隐。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确实有一块塔希提岛的影子,但是,他们又不肯彻底弃绝世俗生活带来的名和利、餍足和幸福、温情和诱惑,因而时隐时出,半隐半出,与世俗社会若即若离,藕断丝连,斩不断理还乱。所以,他们的隐,既有清雅恬淡之名,也有优裕闲适之实。
   唐朝的王维,就是典型一例。他仕途不顺,又痴迷佛道,四十多岁的时候,就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拿着丰厚的俸禄,不忘为皇朝出力;又过着隐士的闲淡日子;在醉心于终南山优美风光的同时,还不忘吟诗做赋,捞取诗坛盛名。一举三得,悠哉游哉!
   中国历史上,像王维这样的半隐士,还是不少的。
   据说,现在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还有好些隐士,终日隐居深山,草庐茅庵,褐衣粗食,啸傲山林,与重峦叠嶂、峡谷溪流、千草百树、花鸟虫鱼同呼吸共命运。

共 643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人不免为金钱,不顾所有,伤害了亲人,伤害了朋友,让人厌恶这种世俗。官场更是如此,尔虞我诈,或相互利用,或你死我活,使一些善良之士无法忍受。从古到今,一些士者,都为摆脱世俗,脱离官场,摆脱名利,去苦苦寻找心中的世外桃源,做个超凡脱俗的雅士。古时有陶渊明解甲归田,大唐时有李白、杜甫隐居终南山。现在终南山中,还有人在隐居。当然了,有的人隐居,是为了东山再起,是有预谋的,让人嗤之以鼻。塔希提岛,就是人类最美好的精神家园的代表,亦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对有的人来说,看书让人沉静,书房就是塔希提岛;而对有的人来说,写字、旅游、垂钓,能陶冶情操,也是塔希提岛。让人心情愉悦的事,可以都是心中的塔希提岛。文章厚重,意蕴深刻,作者通过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得知主人公最终隐居于塔希提岛,画家高更也隐居于此,便对美丽的塔希提岛——这个接近天堂的地方充满了向往。由此延申到对社会的叩问,对人生追求的彻悟,真是一篇好文。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727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0-07-21 10:36:43
  读罢文章,不由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07-21 11:44:57
  是的,与你有同感!
2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0-07-21 10:37:42
  感谢大哥对流年的贡献。
   问好,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回复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07-21 11:45:21
  谢谢,又辛苦你了!
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07-21 12:00:49
  感谢玫瑰的编审和精彩的编者按语!希望能读到这篇文字的人,心里都有一座塔希提岛。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