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年味”丢在哪儿了?

精品 “年味”丢在哪儿了?


作者:江苏黄云峰 探花,1880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69发表时间:2010-02-07 01:21:49

旧历的“大年”越来越近了,现在已经是阴历的腊月了,可我浑然没有感觉到“过年”的味道。想童年时候的光景,喝了腊八粥就已经闻到“年味”了,大人忙着办置“年货”,小孩则开始吵着嚷着要鞭炮和新衣服,家家一片节日的祥和气氛。可现在不知为什么,别说过了腊八,就是“除夕夜”,除去北京大街小巷的鞭炮声,我丝毫感觉不出任何“过年”的味道。我常常想,这“年味”究竟丢在哪儿了?
  
   “年味”丢在我们富裕上了?我是五十年代的人,想象自己的童年,天天都是以黑窝窝头充饥,平时除去生病几乎看不到白面馍馍,更不要说吃肉了。小时候盼着过年就是能吃上好东西。“腊八节”过后,妈妈就开始天天张罗着蒸各式各样的“面食”:白面馍馍、菜馍馍、豆囤子、花糕、花卷、发糕……;阴历的二十过后,则开始炸各种各样的食品:炸丸子、炸鲤鱼、炸带鱼、炸酥肉……;二十五过后则开始煮肉,不论是猪肉、羊肉还是鸡肉,都一起放到大锅里,煮出后孩子们可以“放开肚子”去吃了……。“过年”对童年时的自己来说就是一道“大餐”,一桌“盛宴”。孩提时代的“过年”是一个长长的(一年)期盼和长长的将近一个半月(从腊月到正月十五)的幸福!
   现在富裕了,用农村老大爷的话说“天天都像在过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对“过年”已经没有什么期盼了。
  
   年味丢在了我们的“忙碌”上?旧历的“大年”正是农村的农闲季节,人们有充裕的时间准备各式各样节日的食品,有充裕的时间走亲访友。我的家乡在山东的西南部,每每大年初二过后,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初二一般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孩子回姥姥家,最为隆重。初三、初四、初五……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是走亲戚的时间,一年没见面了,这个时候亲戚都要走动走动,聊聊家常,说说一年的见闻,此时的人们都变得亲亲尊尊、和和气气。
  
   现在的人们都“忙了”,“忙”的已经不分季节了,忙着挣钱、忙着干事业、忙着谈生意,哪有时间“过大年”?
  
   年味丢在“删繁就简”上了?往昔的过年最盛大的事情莫过于拜祭祖先和神灵了,要在家中摆很多很多的贡品、要烧高高的香火、要行繁复的礼仪、要放长长的鞭炮,整个家中萦绕着浓浓的鞭炮和香火的味道。除去敬祖先,还要敬天神、敬财神、敬土地神、敬灶神、敬门神……每个神灵的牌位前都要摆上贡品,点上香火和蜡烛,此时的家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神灵。
  
   长长的香火、响亮的鞭炮、繁复的礼仪、温馨的蜡烛、丰盛的贡品成为了旧历“大年”最为真切的“符号”。现在一切一切的神灵,一切一切的礼仪、一切一切的贡品都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饺子和鞭炮,旧历的“大年”已从一杯陈年老酒变成了一杯淡淡的白开水!留下的只是人们的叹息声!这“大年”怎么一点“年味”都没了?
  
   中秋节已经简化成了吃月饼,端午节已经简化成了吃粽子、“过年”已经简化成了吃饺子……凡是能简化的我们都简化掉了,凡是能省略的我们都省略了,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最为实用、最为“删繁就简”的民族。所以端午节被韩国人抢了,七夕节被情人节替了,春节已越来越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了……
  
   除了发展经济,除了挣钱,我们的民族还需要其他的东西,还需要传统的文化。很难想象,以后我们的子孙过的是全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之类的洋节日,他们的身上还能有多少炎黄子孙的“元素”?

共 13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言之有理。我们的日子多了些什么,又少了些什么?应该有的,不应该有的。意味深长的文字,值得深思!【编辑:梅暗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007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暗香        2010-02-07 01:22:24
  言之有理。我们的日子多了些什么,又少了些什么?应该有的,不应该有的。意味深长的文字,值得深思!
爱哭爱笑,爱静爱闹。
2 楼        文友:夏冰        2010-02-07 08:31:31
  年味淡了,这是一个普遍的感觉。究竟咋回事?细想,真是挺怀念少小时候。那时,年的诱惑力有多大啊!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3 楼        文友:孺子小牛        2010-02-07 21:51:37
  不错的文章,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我个人认为现在过年淡了,人们好像都不太重视传统的东西了。
无限怀念鲁迅先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