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乡村人物(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乡村人物(散文)


作者:太行樵夫 布衣,34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60发表时间:2020-07-21 23:26:31

一、大洋马
   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三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期间,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少丧心病狂的死硬投日分子。他们为虎作伥,危害乡里,死心塌地地充当侵华日军的汉奸、走狗,我们村的“大洋马”就是其中之一。
   “大洋马”是一匹马,也是一个人,一个汉奸。这个人姓张名富,个子不矮,一张白白净净的刀条脸,常年留着一抹小胡子,眼睛不大,却总是射出凶光。据说小时候他就因为打架不要命出了名,天不怕地不怕,把老实人往死里欺负,偷桃摸瓜,坏事做绝。有一次他和另外一个贼横贼横的小混混约好了去河滩里打架,刚见面,他二话不说先下手为强,三拳两脚就把那人撂倒了,这还不饶,随手捡起一块儿碗大的鹅卵石生生把那小子的腿打残了。那家大人当然不干,十几个家族兄弟拿刀动杖找上门来,他却一点儿不惧,从屋里拿出一把菜刀来,撸起裤管儿照着自己的大腿肚子就砍,顿时鲜血迸流,一下子把那群人都吓跑了。这次打架,更使他名声大震,一群歪毛淘气,不务正业的二流子五体投地地拜服在他脚下,为他卖命。
   闹日本以后,他的手下已经纠合了百八十号人。事变第二年,看到日本人的势力强大,他便心甘情愿地投靠了石亭山上的鬼子。几年间,他和鬼子一道凶狠地残杀了不少抗日爱国人士,石亭的百姓们真是把他恨得牙根都痒。当时,当地太行山区活跃着一支深得民心的八路军二十五团,团长就是大名鼎鼎、使鬼子闻风丧胆的开国少将马辉。马团长几次想除掉这个祸害,都因为他狡猾多端,没事的时候总是躲在石亭山上的炮楼里不敢出来而找不到机会。
   石亭山,孤零零的一座小山,最著名的“亭山晚照”便是涞水八景之一。每到夕阳西下,金色的晚霞辉映着挺拔秀美的小山,像给小山上镀上了一层层金辉,霞光四射,炫目多彩。顺着四十八层石阶拾级而上,小山顶上是约二亩大的一片平地。站在山上极目远眺,一片片树林,一簇簇村庄,郁郁苍苍。四十八口大水缸顺序排开,常年储满清水。山顶上的四个角上还有两个人合抱都搂不过来的四棵四季常青的参天大柏树。一座古老的大铁钟磨光透亮,戳在山上有一扇门高,悠扬深远的钟声一响,据说五十里开外的涿州城都听得清。由鬼子中队长毛立带领的一个三百人的鬼子中队就驻扎在山上。老百姓说:“小鬼子算是占了个好地方啊!”
   张富因为对毛立忠心耿耿,十足一个铁杆汉奸,毛立对他信任有加,极其赞赏,是毛立跟前的大红人。毛立曾把自己视若珍宝的一匹大红马送给了张富,这匹马,一身火炭红,鬃毛齐整,眼睛雪亮,嘶鸣起来两只前蹄向上抛起,响遏行云。真是一匹好马呀!张富每次跟随鬼子出来都是骑着这匹大洋马,耀武扬威,好不张狂。所以百姓们直接给他起了一个“大洋马”的外号。
   马团长手下的锄奸队员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做掉这个汉奸的办法。终于,机会来了。原来,“大洋马”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非常好色。走在路上,看到谁家的姑娘有点姿色,想方设法也要搞到手,是个见了女人就走不动路的家伙。传说如果谁家结婚办喜事,新媳妇必须要陪他先睡一宿。乡亲们真是恨不得把他一刀刀剐了,挫骨扬灰才解心头之恨,却敢怒不敢言。这一次,马团长故意放风出去,说一整个团都要开拔,使“大洋马”放松警惕,又传嚷说村里有一家结婚办事的,新娘子长得十分的俊俏,宛若天仙一般。
   这一回,“大洋马”在探明消息后,实在坐不住了,他带了十几个人鬼鬼祟祟下山来了。他万万没有料到,他的死期到了。原来,那位装扮成新娘子的是一个面目清秀的十七、八岁的八路军战士。当他手下那十几个随从进到院里刚把住门,“大洋马”进到屋里,还没等扯下盖头,一把硬邦邦的德国造毛瑟驳壳枪顶住了他的腰眼儿,同时,一个连的八路军战士迅速冲进院里,三下五除二解决了把门的十几个人,一齐把仍在垂死搏斗的“大洋马”按倒在地,五花大绑拎了出来,硬是把他生擒活捉了。
   还有一个小插曲,捉住“大洋马”后,把他先扔在了一个黑屋子里,有几个民兵轮流看守。有一次他斜起眼来,极其蔑视地对一个民兵说:“你最好别拿着个破枪在老子面前晃来晃去。你敢不敢给老子松绑,你信不信我用一支手能把你的枪夺下来,一支手把你撂个骨碌子!”那民兵说:“你死到临头了,你就吹吧!”“大洋马”仍然是煮熟的鸭子,肉烂嘴不烂,他对民兵说:“少废话!把马豁子给老子叫来,我有话对他说。你们不配跟老子说话!”“马豁子”是谁?就是赫赫威名的马团长。原来,马团长在一次战斗中被一颗子弹打穿了嘴唇,经过了白求恩医生的一次手术,还没有等到第二次手术,白求恩医生就牺牲了,马团长的嘴巴上就永远地留下了一个明显的伤疤。日伪汉奸们因为恨死了马团长,才给马团长起了这么一个外号。
   又过了几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晋察冀军区召开了公审大会,围观的群众多达数万人。会上,列数了“大洋马”罪恶昭彰的种种恶行,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响彻云霄。最终决定对“大洋马”执行死刑,立即执行。这下,可为人们除了一大祸害,当地百姓们无不欢呼雀跃,拍手称快。
  
   二、王老五
   我小的时候,王老五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是一个民间说书艺人,可他并不以说书维持生计,说书只是他的一种爱好,他是个买卖人,常年挑着挑子以卖菜籽和各种小调料为生。他还是一个复古主义者,总是穿着一个一遮到脚的青布大襟外袍,后脑勺上留着一个不大的小辫子。印象中,他很少和人说话。可是一旦说起书来,他的嗓门和气势就像冲开闸门的洪水一样一泻千里,石破天惊。我敢说,他说的评书一点儿也不亚于单田芳、袁阔成等诸多当代大家。他在说书时从来不打磕绊,该紧紧、该松松,张弛有度。该吊胃口时肯定吊你胃口,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时刻抓住每一个听众的心理,把一个又一个故事推向高潮。确实令人赞叹:高手在民间啊!
   那个时候,冬天猫冬时,天气异常寒冷。可在我们家的三间土坯西屋里,却天天暖融融的,因为每天都有一屋子人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坐在炕里头的王老五那声若洪钟般的说书声,当然听书的大都以老年男人居多。人们抽着烟喝着茶心神专注地听着,被一个个迷人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杨香武盗没盗得那个九龙御杯?济公是怎么惩治那个恶少的?雷明陈亮的轻功真有那么了得?萧太后的头发真能治病?为什么别人的头发就不行?
   每天天一擦黑,快到散场时,王老五总是镇定地故意大声干咳一下,然后一字一顿地说:我们——明天——再说!人们顿时冲开了很长时间的寂静,屋子里立刻笑语喧哗起来。总有人感到意犹未尽,堆着满脸笑容,凑到王老五跟前,又是斟茶,又是递烟,央求说:“老爷子辛苦!就再来一段吧!”此时,王老五总是一个劲儿地摆手,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呵呵笑着说:“不来喽!不来喽!!”一边说笑着一边下炕穿靴,提腿就跑。
   事隔多年,仍有两个疑问缠绕着我:他的书为什么说得那么好?他的说书技能究竟是怎么来的?有很多民间艺人隐藏在芸芸众生之中,不显山不露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其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是谁轻而易举就能成功的。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吧!原来,当每天夜半更深,万籁俱寂,我们都酣然入睡时,王老五却仍然在秉烛夜读,一字一句都了熟于心。你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那是和他天天在一起睡觉的孙子——我的竹马之交告诉我的。当然,那个时候王老五已去世多年了。
  
   三、张大文化
   “文革”时期,人们对成分特别看重。比如我们家是贫农,我们一家人就都感到特别骄傲。因为不论是招工招干,还是入党入团,甚至在学校加入红小兵红卫兵,都离不开一个好的成分。好像你家越穷越有理,越穷越光荣。相反,如果你家是富农甚至是地主成分,那你们家在全村人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批斗、游街、扫马路,时时处处都受人歧视和管制。别说招工招干,入党入团,就是当兵入伍都跟你家没有关系,你就死了那条心吧!跟你们不沾边儿,压根儿没你们的份儿。别谈尊严,就好比地上的烟屁,被人随意地踩来踩去,也像臭水沟里漂浮的糠皮儿,你们的尊严早已荡然无存。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我们村的“张大文化”,他就是地主成分,但不管武斗双方的哪一派掌权,对他都是敬重有加,甚至于在领导们眼里,他都超过了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
   早年间,“张大文化”就考取了保定第二师范学校,靠着家里殷实富足,后又供他念了燕京大学。因为他是我们村里唯一一个念过大学的人,所以才有了“张大文化”的雅号。是戏谑吗?其实多半儿是尊称。
   因为上了点年纪,身体又不是太好,他就从一个文化单位的领导岗位上提前退休回到了村里,那时候的他将近七十岁了。
   印象中,他不管对待任何人,哪怕是小孩子都极其和善,有求必应,好像他是一个永远没有一点脾气的人。遇到街坊邻居们有个大事小情,他都是拖着半病的身子前来帮忙,而且总是那样笑语盈盈的。感觉他总是在因为防止什么不测发生而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他那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我们村里肯定是顶绝拔尖的,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因此村里谁家有遇婚丧嫁娶的事,都是请他给管账写账,甚至于过年时候家家必贴的春联也都是他不辞辛苦,通宵达旦给写的。
   让全村人最忘不了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村西有一家失火了,把个屋子烧得面目全非,房梁都烧塌了。屋子没了,全家人暖心暖肺的唯一指望就没了,那个家也就垮了。一家子哭得伤心欲绝。这个时候,“张大文化”出现了。
   本来,“张大文化”家住在村东,跟突遭大难的这家人不是太熟悉,“张大文化”第一次踏入了这家的门,很快从兜里掏出四十块钱,全部塞到了当家人手里——那可是他省吃俭用积攒了多年的家底儿。那个时候,一斤猪肉也不过七、八毛钱,四十块钱完全可以拯救一个家庭。一家老小当时就呆住了,等醒过梦来才知道一向素昧平生的人家可是来救人的,当家的二话不说,“扑通”一下给“张大文化”跪下了。“张大文化”眼里也噙着泪水,赶紧相搀。当家人发誓将来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还上这钱,也要报答他的大恩大德。
   “张大文化”淡淡地说:“不说这些。你要想还也行,只是有一个期限,等下辈子吧!不到下辈子你给我也不要!”。听听!这话多暖人!还有什么能比得上救人活命情深义重呢?!
   那个时候,两派互殴,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不管哪一派上台,都对他另眼相看。别说是地主成分,就是富农、中农被整治,他也是毫发无损,稳坐安全台。甚至于阶级斗争最激烈的那些日子,都没人想到过他。好像人们都把他的地主成分忽略了,就像他是雇农一样。上至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下到普普通通的社员群众,没有一个咬他的,只是因为他的人缘太好了。都说人无完人,可他完全把这句颠扑不破的千古名言颠覆了,你就挑不出他一点儿毛病来!
   我长大以后,“张大文化”早已经去世了。但我却时常想到他,总觉得那时候的他隐藏得太深了。当然,那是个特殊的年代,他又属于特殊年代里特殊的人,他的那一套处世哲学在有些人看来也许再下去千年也不过时。他如此忍辱负重,为了迎合而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如临深渊,谨言慎行,当时他的内心里就没有感觉到一点儿苦?回到家里,一个人静下心来,难道他就没有感觉到一点儿委屈?难道他真是城府很深的“两面人”?
   当然,答案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
  
   四、半缸肉
   “半缸肉”是老赵家的大儿媳妇,因为她又矮又胖,小肚子上的赘肉快拖到地上了,所以,人们给她起了这么一个外号。
   说起这个“半缸肉”,那可是远近闻名。真是把人恨得牙根都痒。因为她姓邱,也有人叫她“邱瞎话儿”。她是顶着风都臭八百里,整天价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是有名的泼妇,母老虎。
   村里有人说,要是让“半缸肉”变成哑巴,一分钟就能把她憋死,因为她太能说了。站在人群里,你光听见她“叭叭”地说了,没别人说话的份儿。如果她说的是正经八百的实在话,也让人信服,可是她却不然,她是常常给人家胡编乱造,没一句实话。对于怎么把庄稼日子过好,她从不感兴趣,就是对张家长李家短尤其上瘾。三天两头有找她对嘴儿的,因为她胡说人家传到了人家耳朵里,人家肯定要找她问了。为了这个,她也没少挨嘴巴子,可她就是改不了胡说八道的臭毛病。对外人她阳奉阴违,明着不敢得罪,却背地里给人家无缘无故地编造,说得跟真的似的,让人不得不相信,可人家细一打听,哪儿挨哪儿呀!完全两码事!她的嘴巴子就又挨上了,可她照样还是狗改不了吃屎。要不有人说她是什么屎都拉,就是不拉人屎!
   有一次,她在背地里胡说一家的老公公和儿媳妇搞瞎巴,那人家能干吗?!那小两口在大街上把她抓住了,好一顿暴揍,把她的门牙都打掉了三颗。可算给大伙儿出了口恶气!自家人碍着面子让着她,不敢惹她,外人可不怕她,不惯着她!所以,对她们家里人她可是真往死里欺负,毫不惧怕。把公公婆婆,大姑子小叔子欺负得都不敢言声。她几乎天天登梯子上房大骂公婆一家。她给别人说起来,还好像她受了天大的欺负一样。

共 652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篇散文写了故乡的几个小人物,或褒或贬,各有特色,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地方印痕。大洋马是抗战时期为人不齿的汉奸,帮着日本人做了不少祸害乡邻的事,遭到当地百姓的切齿痛恨,终于被八路军的锄奸队设计生擒,执行了死刑。王老五是一个民间艺人,评书说得精彩非常,他并不以此为生,只是热爱这门技艺。为了能说好评书,他总是在别人酣睡时秉烛夜读,只这一份努力,足以让人敬佩。张大文化是地主成分,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地主出身的他却得到村民的一致尊重,这不仅因为他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更因为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他眼里,没有派系之分,只要需要,他就会帮,是那个年代难得的好人。半缸肉是一个女人的外号,她爱造谣生事,捕风捉影,还善于撒泼耍赖,是有名的泼妇,她甚至连自己的亲哥哥都不放过,可见其自私和可恶程度。这样的人下场只有一个,真正成为孤家寡人,被所有有良知的人们孤立,并必将受到谴责和惩罚。散文描摹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丰满,给人印象深刻。佳作,流年推荐阅读。【编辑:闲云落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0-07-21 23:27:52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祝流年写作愉快!
闲云落雪
2 楼        文友:太行樵夫        2020-07-22 09:15:36
  感谢闲云落雪老师的精彩评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