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容斋说“出生入死”章与“养生热”(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容斋说“出生入死”章与“养生热”(随笔)


作者:听雨斋 白丁,4.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24发表时间:2020-07-24 19:33:22

《容斋续笔》卷九“生之徒十有三”条云:
   “《老子》‘出生入死’章云:‘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王弼注曰:‘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极,十分亦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其说甚浅,且不解释后一节。唯苏子由以谓‘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无思无为之妙’。其论可谓尽矣。”
   容斋所引老子的一段话,是通行本《老子•五十章》的上节。意思是,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不幸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却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厚自奉养,因妄动而自取死地。可见,一个人掌握摄生之道,善于养护生命,是何等重要!
   洪容斋认为,王弼的解释浅显,而且没有解释后面一节,只有苏辙的解释比较精当。
   “出生入死”章后面一节文字写的什么呢?“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老子在这里用夸张的笔调,进一步强调掌握摄生之道的重要性。一个善于养护生命的人,任何外患——无论是兕牛猛虎,还是乱世的兵戈扰攘——都不能使他受到伤害,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其无死地”。其旨归无非是“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三十九章》),修道可以全生。庄子说:“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庄子•达生》)这句话对老子的“以其无死地”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只要人能够依照自然天道行事,那么外患就不能伤害他,他也就不会因此走向死亡地带。
   老子的“十有三”,是概而言之。人间百态,生死纷纭,在摄生之道的意义上,不外乎三种情形。苏辙谓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似深得老子之旨,其实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实以佛解《老》”(朱谦之:《老子校释》)。“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是故空中无色,……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对人生本质的看法,老子道学是明显不同于佛教的。从洪容斋对于苏辙的称许可以见出,以佛解《老》在有宋一代颇为流行。
   在中国,长寿是福的观念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尚书•洪范》首先提出“五福”的概念,而“寿”居“五福”之首。短命总是不幸的事。《论语•雍也篇第六》:“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据《孔子家语》,颜回卒时年仅三十一。而“寿”的概念是与“天年”的概念,即人的自然寿数相联系的。寿福就是尽终其天年。关于天年有代表性的说法主要是两种:100岁说和120岁说。《黄帝内经》提出100岁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洪范》则持120岁说:“寿,百二十岁也”。120岁的天年期限与现在的长寿调查资料是相符的,自古至今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也有不少。“天年”亦称“上寿”。《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晋•嵇康《养生论》:“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养生问题的本质,不仅是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幸福的追求,也有深潜的生存焦虑和对疾病、死亡的恐惧。大凡乱世,社会动荡,生命无常,生存的焦虑尤其来得强烈。在东周之世,正是政治动乱、礼崩乐坏,使人怎样立身处世、全生避害以及生命颐养的方法——广义的和狭义的养生——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先秦诸子之学,都对养生尤其是人的心性修养的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理论热情。老子道学,它的清静无为、专气致柔的养生、养气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上的自然简约的主张,对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影响人的寿数的不外乎三大因素:遗传,环境和行为。出生入死,这是自然规律。人不可能长生不死,但人通过行为的选择,至少可以努力避免“生生之厚”、“动之死地”的妄动——厚自奉养,或服食药饵以求长生不死。老子本章文字就是对人们的劝告。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在揭示“生生之厚”、“动之死地”这种社会现象时,是放在两个阶级的对立的结构中进行叙述的。《老子•七十五章》:“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人民所以用生命去冒险,或者说不看重终其天年,是由于统治者过度地保养自己的生命,而不顾人民的死活。这是出现乱世的重要原因。在老子的时代,“生生之厚”是统治者和“富贵之人”的通病。但是,民虽不畏死,却畏老贫病。创立于东汉末年的道教,最初是民间底层人民的宗教。它奉老子为教祖,继承了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仙信仰,以长生为目标,内外修炼、治病祈福等成为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广泛招徕道众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来,由媒体所强力推动的“养生热”一直持续高温,各种养生节目、养生专家、养生秘笈、养生膏方、养生食材,等等,争奇竞秀,此伏彼起,鱼龙混杂,真假虚实,令人眼花缭乱。一方面,它折射出因生存资源,如食物、水等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加上求医之难所引发的广泛的内心焦虑甚至恐惧,这也因此使“养生”成为牟利者的噱头,掘金者的富矿;另一方面,是养生行为的非理性化,表现为情绪左右了理智,养生崇拜取代了科学养生,盲目地以身试“养”,病急乱投,自然难免上当受骗,甚至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因此,2500多年前老子的劝告,避免人为因素、妄动盲从而自蹈死地的养生警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共 22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听雨斋老师的这篇关于养生之道的随笔,主要阐述了养生的重要性和有关注意事项;引用了我国古代道家祖师老子的养生观,认为应顺应自然,“顺天应人”,不可妄动。应遵从天道,不能执意孤行自己的想法,胡乱养生求长寿。人的寿命长短一在于先天遗传,更重要的也在于后天的养护。但这种保养应遵从自然法则,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去除杂念一心向善,不乱补不乱服药,不盲信社会上一些所谓的养生讲座,不上那些打着养生旗号敛财的骗子当,而保持一颗纯净明朗的心,以道家倡导的顺天道和佛家秉持的慈悲向善为行为准则,修身养性固本强身,心宽无欲,自然会体健寿长天年有期。文章讲述层次分明,议论有据,哲理性很强。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养生学习材料和文学性很高的议论文。佳作推荐欣赏!【编辑:刘银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银科        2020-07-24 19:39:48
  这是一篇胜过养生科普的好文,是知识性和哲理性的完美结合,对普及和提高人们的养生观念意义深远。感谢赐稿,欢迎继续支持!
2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0-07-24 19:46:44
  要想长寿,养生是关键!好文学习了!问候老师!期待精彩继续!
峥嵘岁月
3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0-07-24 20:03:07
  全看了受教了!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4 楼        文友:听雨斋        2020-07-25 07:40:09
  谢谢银科总编和诸位师友的点评,鼓励!
5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7-25 12:59:35
  学习!推荐大家都来养生,不吃鲜味
活到老学到老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