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河】家乡的小山溪(散文)

精品 【山河】家乡的小山溪(散文)


作者:宁星 秀才,156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91发表时间:2020-07-25 09:13:13


   一
   宛如嫦娥遗忘的纱巾,绕过田畈,绕过村中央,又绕过田野,绕出山谷,绕向天边。家乡的小山溪,那清凌凌的水,那甘冽纯净甜美,像乳汁哺育着祖祖辈辈的村民们,并相依共生,以此赖以生存,繁衍生息。我曾为家乡有这条小山溪,和有这一方好水而感到自豪与骄傲。我不仅心生敬畏,还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无法忘却,她的眼眸、她的倩影、她的欢声笑语……和抹不去的乡愁。
   小山溪的源头,是从巍峨秀丽、峰峦叠嶂的大梁山的广袤山脉腹地山涧里,汩汩地流泻而至,是从海拔一千多米高的大山尖主峰的泉眼里,淙淙地流淌而出,而它长年云雾缭绕、古树参天、草木蓊郁。
   小山溪,一般七、八米宽,三千多米长(村所辖范围),河床以岩石山脉分布占多数,剩下的便是石块与沙砾。岸堤有的是大石块砌成的,经受住几百年来滚滚洪水的冲击;有的岸堤是怪石嶙峋的山崖,涨水时惊涛拍岸,卷起朵朵浪花;有的是旖旎的堤岸,杨柳、小竹子婆娑,桑树、古樟等各种树木绿意盎然;也有溪边芦苇绿,芦花白。小山溪之上有两座六、七米长的石拱桥;有一座石板桥,由人工打凿的两块五米左右长的青石板建造而成;华夏的人工巧匠们,把巨石打凿与建造得如此完美,如此坚固;它们从远古而来,历经沧桑,以小桥流水的景致,挺立于岸与岸之间;在上面生了青苔和长青藤,添了古韵之灵气;如今“文物保护”的字样标志,已赫然醒目。
   小山溪,从村的中央蜿蜒流淌而过,有五百多米的距离。到目前为止,两岸多数还是泥墙木头房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炊烟袅袅。
   平时,水位有深有浅,有水潭多处,有的水潭一人多深,也有浅水从石头的缝隙间汩汩流淌,当然涨水的时候水位也会平至堤岸。小山溪上分布着一座座大石块垒砌而成的石坝,目前有四座还存在完好。有石坝就会形成白浪瀑布,终年昼夜不断,深夜躺在床上,有时候会听到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干旱时只听到流水的潺潺声,淙淙声,倒像摇篮曲。古时,建造石坝是用于农田水利灌溉与两座水碓房。
   村头一座石坝,村尾一座石坝,对应村头一座水碓房,村尾一座水碓房。水碓是利用水力资源,以一个立式木结构的水轮机为动力机械,来带动力的工作。水轮机直径有四、五米长,周边宽有二米左右,装有板叶,即蓄水的槽格,它像大大的汽车轮胎耸立着。转轴上装有一些彼此错开的拨板,拨板用来拨动碓杆。每个碓用短柱子架起碓杆,杆的一端装一块圆锥形石头,石臼里面放上准备加工的稻谷,流水冲击水轮机转动,带动轴上的拨板臼拨动着碓杆的梢,碓头便一起一落地进行舂米,加工粮食了。
   还可以通过大圆盘的碾槽碾碎茶籽粉来榨山茶油。水碓房,也有人叫榨油作坊。碾槽,是用众多木头拼凑而成,状如“凹”字,表层由铁板包裹着;大圆盘直径有三、四米长,上面有八个一米多高,正方形的木墩,用木头横杆错综复杂均匀地稳固在圆盘之上,木墩底部安嵌一个铁饼轮子,来滚动碾槽里的茶籽,碾碎。
   小山溪水源丰富,流水不竭,水流较大。石坝拦截溪水,通过悠长的水渠,引到水碓房的水轮机上。水渠未段有木板闸门,通过它可以对水轮机一开一关,或慢或快。
   两座水碓房历史悠久,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并以此舂米加工粮食,榨茶油等,依赖水碓房生活过日子。水碓房也名声在外,四邻八乡的乡民会挑粮食到这里加工,或到这里榨山茶油。六、七十年代有了机械加工粮食,再后来有了电动加工。然而,利用水碓碾碎茶籽粉一直沿袭到九十年代。
  
   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可以说我是饮着溪水和吃着石斑鱼长大的。家乡这里的石斑鱼不大,有一、二两就算大了,我见到过最大的也是半斤多重,腹背上有一条条蓝色的横条,不像那些地方的石斑鱼肥大(从网上看到的),样子也不一样。石斑鱼骨刺微小柔软,肉质绵嫩,味道极鲜。当然,只有家乡那得天独厚的溪水,才能孕育出这样鲜味的石斑鱼。它以“鲜味”见长,超越了任何珍馐佳肴。父母常常用家乡的山茶油,将石斑鱼两面煎之金黄,再倒入黄酒,加入生姜,加入清水,或放几瓣大蒜,或放几把咸菜或霉干菜,就这样简简单单地清烧。鲜香味便飘动,便扑鼻,便撩拨着味蕾……便终生难忘那一口鲜味。
   要吃鱼,就要捕鱼。那时候,捕鱼的工具以及手段极为简单,尽管天天捕,年年捕,但鱼儿依然很多,鱼资源总是取之不竭。钓鱼的钓具和饵,是就地取材的。钓竿,是用从山崖上砍来的野山竹。鱼钩,是用老虎钳将别针弯成的钩。鱼漂,是用剪成小段穿在鱼线上的鸡毛杆或鸭毛杆。沉石,是用捏成一团的牙膏壳。饵,是用从菜园子地里挖来的蚯蚓,或从卷心菜上捉来的菜青虫等。那时我还很小,经常跟着父亲搬着小板凳,屁颠屁颠地去小山溪钓鱼。每当父亲钓到一尾石斑鱼时,我便欣喜若狂地跳着。父亲提着鱼竿,特意让我去抓岸上活蹦乱跳的鱼,或解脱鱼嘴上的鱼钩,再放进浮着几条树枝的木桶里……当大一点的时候,我便自己制作钓具,自己去钓鱼了。
   还有一种是用虾兜(抄网)捕鱼。一根竹篾弯折成三角形的架子,套上网兜,便是虾兜(抄网)。网兜是以苎麻线为材料,村民利用手工编织而成的。虾兜原本是以捕虾而制作的,因而网兜的洞孔编织得较小,但不妨碍也可以用来捕泥鳅、石斑鱼。村民们常常腰系一只像葫芦一样的鱼篓,循着溪边的水草丛、旮旯等位置一路捉过去。捉时,还要配一件赶鱼架,也是三角形的,底部套上数个滑动竹棍筒,手柄比虾兜长。虾兜(抄网)对着水草丛或旮旯时,将赶鱼架一点点向虾兜(抄网)方向推,或有时索性用脚去扫一扫。忽然,一提虾兜(抄网),无数小虾们在兜底里活蹦乱跳,于是用手掌一捧一捧地捧进鱼篓里。有时,虾兜(抄网)里也有泥鳅之类的鱼。那时,鱼虾真多,常常捕捉到满满一鱼篓的小虾回家。
   还有一种捕鱼的方式很特别,夏天水量较小的时候,我会去看大人们到村头的那座坝体上捕鱼。坝是在高低不平的岩脉河床上建造的,经过常年溪水冲击,坝体已“千孔百疮”——有洞穴、旮旯、缝隙。把虾兜(抄网)穿过潺潺的瀑布,对准这些位置,然后用木棍搅动一番溪水,再提起虾兜(抄网),有时获碗把石斑鱼,有时一二个不等,有时空空如也。
   再有一种是用“渔筛”捕鱼。选用废旧的茶籽筛,它原是用来分拣茶籽与壳的工具,在上面钉上四块木板宽一米,长二米的方框,这就是捕鱼的“渔筛”了。盛夏干旱而溪水变小的时候,便可以用锄头簸萁挑着“渔筛”等工具前去小山溪里捕鱼,这时我已是少年了。选一个容易围垦和拦截的水流位置,摆上“渔筛”,垫空,在“渔筛”首上方横一块三十厘米宽的木板。溪水流过木板,坠落于“渔筛”里,形成了落差,如果鱼一进来,那么就出不去了。绾上裤脚和衣袖,经过一阵子的忙乎,溪水被拦截到“渔筛”里,再去折些树枝遮盖在上面。若空闲,一天里隔几个小时就来摸一次鱼,总是没有空手的,或多或少罢了。有一天晨曦我又来摸鱼,当我掀掉树枝时,哇!“渔筛”上白茫茫一片哩!漂亮的,新鲜的,活蹦乱跳的,可爱的石斑鱼!我要用手一尾一尾地抓放到鱼篓里,享受着捕鱼丰收的喜悦。回忆此情此景,仿佛,我浑身的细胞都被激活了。
  
   三
   七十年代之前,村庄还没有安装自来水。村民吃水要到小山溪和水井里挑。每天早清晨,就要先到小山溪的清水头(还没人洗涮的位置)担水,水气氤氲的,要担满一缸水,满足一天的饮用。扁担两头连挂着担水铁勾,那时候,我也要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挑着空水桶去挑水,水担勾总是晃动着“叽呴,叽呴”的声响;来到溪上,舀上两半桶水,摇摇晃晃地往家里挑。
   当时,一些外乡人,对我村的好水羡慕不已,便掬一口溪水喝:哟,这水真好!那时在驻村干部或者说工作队中,有一位同志她的家乡坐落于宽阔的田野上,说:“你们村的水真好啊!真清呀!我们村人天天吃黄泥水,用黄泥水嘞。”这样说,家乡的小山溪难道是天造地设,与生俱来的吗?但是也不能否认祖辈们对小山溪的围垦,开凿,建设,维护等一系列的艰苦付出,与呵护!
   小山溪也是天然的理想的生活用水。埠头,有的是人造的,有的是自然生成的岩脉、岩石。从石级下去步入埠头,淘米,洗菜,洗碗,洗锅盖,给鸡鸭等开膛破肚,整理内脏,拔毛……家里有什么东西要洗洗涮涮的都统统放到小溪里洗,或蹲着,或坐着,或挽上裤腿趟在水中。洗得干净,洗得清爽。连夏天洗把脸涮个牙,洗个头也在此呢。
   小山溪是天然的浴池。生产队时的“双抢”时节,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时节,是村民们极其忙碌辛苦的时节,傍晚收工回家,泡在这清凉的溪水里,涤去燥热、疲劳,涤去一身泥一身汗,而舒服,惬意。每天傍晚,村中这段小溪,有收工回家的男女村民,还有小孩们,那时村庄人多;有的泡在溪水里,有的用毛巾擦洗着袒胸露臂的身体,有的在揉搓衣服、毛巾等,有说有笑,熙熙攘攘的,热闹了寂寞的乡村。一直持续得很晚,已是明月星空。
   当然,赤热炎炎的盛夏,小山溪也是少年我的最爱,一酷热就浸在溪水里,搏击,游泳。父亲对我私自与小伙伴去游泳管得特别严,父亲怕我被水淹死,一旦被发现,骂我的声音如雷惯耳。但是游泳太有诱惑力了,还是瞒着父亲偷偷逃去游泳,不过区域是选在脚能踩得到河床的“瑶池”,脚踩不到河床的水潭,我们不去啰。
   浣濯的女子是一道风景。两岸埠头,每天皆有女子浣濯,洗衣裳、洗鞋袜、洗被褥,置石板上或搓衣板上揉搓,不时把衣裳甩至溪水中漂一漂,不时用棒槌敲敲打打,不时用板刷涮涮,不时涂抹肥皂。水中倒影着清秀温婉的村姑,辫子长又长的,有像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王昌龄的《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江山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亦可以说,浣纱女是指西施。沉鱼落雁的西施传说,世上有几人?但我的家乡小溪两岸村姑随处可见,清纯、朴素、辫子长长的;有清脆欲滴的棒槌声声,有埠头两岸女子们浣濯的一道道风景。
   经常有三五成群的妇女半边天一起浣濯,边洗边家长里短,偶尔会出现这种场景:有的妇女一激动,便使劲敲打棒槌,或一下子将正在洗的衣物扔在水里,站起来,说:“……你说气人不气人!”而正对面的妇女却躲避地说:“咦,轻的,你的水溅到我身上了!”……
   祖祖辈辈,小山溪灌溉着农田。通过一座座石坝,引溪水到两岸近百亩的良田。小山溪也是从这田野、阡陌穿流而过,弯弯曲曲的。“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对岸秧田拔秧忙”,这就是田间插秧的景象。从犁田开始灌水,到插秧,生长,扬花,结穗,到金黄沉甸甸稻谷成熟,需要大量的溪水灌溉。清清溪水浇灌的稻谷,稻香传千里,那美味的稻米,特别滋养人。
  
   四
   现在,小山溪还在。依然溪水清澈,依然有鱼儿游动。
   如果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东西要退出历史舞台,但青山绿水是不能退出的,只有永葆本真。
  
  

共 43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 【编者按】这篇散文写得非常有情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自豪感。散文述说的是家乡的小山溪。那条小山溪。宛如嫦娥遗忘的纱巾,绕过田畈,绕过村中央,绕过田野,绕出山谷,绕向天边。祖辈的村民以此赖以生存,繁衍生息。小山溪从巍峨秀丽、峰峦叠嶂的大梁山的山涧里流泻而至,从村的中央蜿蜒流淌而过,两岸泥墙木头房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小山溪分布着大石块垒砌的石坝,形成白浪瀑布,终年昼夜不断,建造石坝是古时用于农田水利灌溉与两座水碓房。村头村尾各一座石坝,渐成立式木结构的水轮机进行舂米和加工粮食,还可以用来榨山茶油。这两座水碓房历史悠久,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就是饮着溪水和吃着石斑鱼长大的。石斑鱼的鲜香味飘,是作者终生难忘一口鲜味。去小山溪钓鱼。每当父亲钓到一尾石斑鱼时,作者便欣喜若狂地跳着,享受着捕鱼丰收的喜悦。外乡人来此,对作者家乡的水羡慕不已,掬一口,好甜!小山溪是天然的生活用水,淘米,洗菜,洗碗,洗锅盖,夏天洗脸涮牙洗头也会来此,更是天然浴池。直至当下,小山溪还在,依然清澈,鱼儿游动。只有青山绿水,才能永葆本真。文字十分朴实厚重,结构紧凑。语言精美,值得一读。极力推荐!(编辑:悍雨啸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725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20-07-25 09:14:24
  很不错的一篇散文,铿锵有力且细腻,学习领读了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2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20-07-25 09:14:53
  作者的文笔不错,读来很有感受。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3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20-07-25 09:16:03
  感谢作者赐稿佳作,奉茶问好,期待您的更多精彩,欢迎继续赐稿山河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回复3 楼        文友:宁星        2020-07-25 09:29:45
  谢谢老师编辑,辛苦了!
4 楼        文友:极冰        2020-07-25 09:35:49
  感谢老师赐稿山河如画!o(* ̄︶ ̄*)o
极冰
5 楼        文友:极冰        2020-07-25 09:52:33
  把家乡的小水溪的动,静。远观,近看写尽了。把小水溪的捕鱼之趣写得灵动有趣;把小水溪的水质纯净烘托到极致。把浣濯的女子这幅画描摹得唯美。学习了!o(* ̄︶ ̄*)o
极冰
回复5 楼        文友:宁星        2020-07-25 10:05:32
  哈哈,谢谢老师的赞美!谢谢鼓励!
6 楼        文友:极冰        2020-07-25 09:56:03
  您的散文写得极有诱惑力。石斑鱼的鲜美,调动人的味蕾。 “现在,小山溪还在。依然溪水清澈,依然有鱼儿游动。”引人想踏入其中。o(* ̄︶ ̄*)o
极冰
7 楼        文友:极冰        2020-07-31 10:21:31
  感谢老师散文加精!请加我微信SYSY015988 或者QQ438533094,我拉您入山河文友群,方便交流。我签名图片上的群号查不出来。
极冰
8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20-08-02 10:56:23
  祝贺你的作品荣膺精品之榜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