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我曾经是一个兵(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我曾经是一个兵(随笔)


作者:蜀西小鱼儿 秀才,288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99发表时间:2020-07-27 00:21:37

(一)
   我是1978年2月底,在灌县武装部应征入伍的一个热血青年。背起背包,怀揣梦想,跟着一百多名同乡,从灌县武装部坐汽车到灌县火车站,乘专列到成都东站,再转乘到重庆的特快列车,一路风驰电掣,大江小河在背后转瞬即逝,村庄与房屋像星星一样,洒落在巴山蜀水之间,看着窗外景物,心中竟莫名其妙地万分激动,我在心暗暗庆幸,终于走上自己想走的路。最终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奔驰,我们终于到了重庆,当天在重庆朝天门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乘“东方红”一号油轮,油轮十分豪华,有一百多米长,分四层,我们坐的都有铺位,相当舒适,伙食也很好。但是,长江的水质就没有家乡的水清晰了,都是淡黄色,记得当时带队首长还分批领着我们参观了毛主席坐过的舱位,舱位用红绳隔离起来,毛主席用过的茶杯、烟灰缸、看过的报子都存立在那里,船上的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同时,部队首长为我们上了一课,他高声地讲:中国人民解放军,要时刻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时刻热爱毛主席,给中央保持一致,自觉拥护华国锋主席等等。
   油轮经过万县、到山峡这段时,大家都出去看,看山峡的雄伟和两岸连绵不绝的高山,真是山连山,中间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两岸层层的悬崖壮美而陡峭,站在船头,仰望都看不见天,好像只有一条夹缝一样,把天空和太阳全部遮蔽了。就是在这白天,江上也亮起了航标灯,油轮不断地拉响汽笛。到了三峡出口,天陡然宽大起来,江边有许多抽沙船在作业,声音杂乱。到达宜昌码头,团里派车来接,按先前临时分的班依次上车。
   新兵连驻地离师部留守处不远,旁边有一所中学,我们每天就在操场上训练。经过短暂的队列训练,新兵连的任务就完成了。我也被分配到168团2营8连。
   1977年或1978年机械副连长郝北平(河北)管机耕班。六连在沙洋从事水稻栽种和军事训练。
   分到六连时,六连营房在沙洋,当时的通讯地址是560部队73分队。内部还是为168团2营6连。我们刚到时,在连部的墙上看见挂了许多锦旗和奖状,有的上面写的是八连,有的写的是六连。李林连长说,以前是八连,现在是六连,都是一个连,这是我们的连队史,是我们的光荣,你们到了部队,要安心学习,认真工作,争取为我们连队再创辉煌!
   沙洋因尉迟恭在荆州任总管时,在汉津口旁的琼台山修建城堡,取名沙洋堡,而得此名。沙洋镇地处汉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北端,东临汉江与钟祥县、天门县隔江相望;西濒漳水,与当阳县毗临;南滨长湖,与江陵县、潜江县交界;北靠荆山余脉,与掇刀区、东宝区接壤。沙洋位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结合部,毗邻汉江,水运畅通,素有“汉江明珠”、“小汉口”等美誉。
   沙洋还有全国排名第三的劳改农场。具说,许多知识分子都曾经在这片热土上生活过,而且许多都是名人呢。
   我们连队就在农场中间的一片土地上,主要从事种植水稻,给全师在天山筑路部队提供有限的大米给养。
   劳改农场创建于1952年8月,1957年底,经湖北省委批准成立湖北省沙洋农场管理局。1971年12月,经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为地区级单位。沙洋农场地处湖北省荆州地区江汉平原中北部,与荆门、天门、潜江、钟祥、京山等三市两县300多个乡镇村邻界。南北长58.8公里,东西宽36.5公里,跨地面积2146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足,物产丰富,故称鱼米之乡。汉江纵贯场区南北;汉宜、荆潜公路交错其间;距焦枝铁路荆门火车站51公里,水陆交通方便。沙洋监狱是全国第二大的监狱,下辖13个监狱,遍布天门,钟祥,潜江,沙洋,京山等县市。更因为“文革”期间,在这片土地上,曾有40余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队、大专院校、省直单位在此创办“五七干校”,
   六连的营房是砖木结构的红砖瓦房,四周有高大的槐树,连部前有一个大操场,食堂有点远,在马车排那边,连队有专用食仓。右边是沙洋劳改农场,离我们只有一墙之隔,左边是一条公路,公路往上是劳改农场的砖厂,往下一公里处是炮兵团,再往下几公里是女子监狱。
   劳改农场好像关的都是政治犯,老人俱多,他们有种菜的,有养鸡养鸭的,看见我们,他们会说:黄班长好,并双腿并立,做立正状。事后我问老兵,为什么他们会叫我黄班长?老兵说,因为你穿的是黄色军装。不知是老兵糊弄我,还真有其事,至今我也不知道,但是,那时,管理劳改犯的武警穿的是白色上衣。
   六连是个加强连,有四个排,一排管理场部前面那片土地,二排管理129(以亩数命名的)三排管理白虎滩,马车排好像是管理机械化操作和运输工作的,可能相当于后勤排,马车有好几辆,马都是比较老的马,马的身上有阿拉伯数字,老马死了都要土葬,不能食其肉,我见过一个老兵,因为马死了还流了眼泪。听说有匹小青骡(32)号是立过战功的,说是在中印反击战中运送彈药时押送战士牺牲了,它独自把弹药运到阵地上,(当然这些只是耳听)还有大黄马,(60号)在大比武时(64年)得过冠军的称号等等。马车排还养了许多水牛。牛也可以拉车。
   在沙洋,老百姓戏称我们是没有坦克的“庄稼兵”,因为,我们干的就是农活,有自己的鱼塘,养鸡,养鸭还养猪。有一次我和副班长李桂田就用牛拉车去田里,拉了一大车马粪,还有一次去场部拉麻袋,我俩睡在麻袋上,不用看方向,牛自己就把我们拉回连部,因为牛一停,班副就说到了,赶快下车干活,我睁开眼睛,真的是到了,当时我感觉真的是太神奇了,牛也知道路线,还会给汽车让路。
   睡在牛车上,班副还告诉我,76年6月份的时候,汉江上游连续下了十多天暴雨引来一场少见的洪水。当时部队接到湖北省军区打来请求支援的电话,连长和指导员立即向宜昌师部留守处首长报告,(因为当时团、营都在新疆〉副连长立刻集合队伍。指导员作了简单动员,连长下达命令,全连全副武装赶往白虎滩那段汉江堤,连队还去一个骑兵班,每人500发子弹,10发照明弹,担任巡逻,还有一个机枪班担任警戒,两个班接到的命令是,凡有人在防洪中搞破坏或逃跑,可以就地枪决,因为参加抗洪的人,大部分来于劳教人员。连队到了江堤时,天空乌云密布,洪水泛滥涌向江边,战士们背着枪参加了抗洪,用沙袋加固江堤,沙是从江堤下,两百米之外的农田里挖的,机械排在那儿用推土机作业,但每一袋沙土都需要人工装,需要人工搬运到大坝上,大坝有十多米高,是斜坡,用木板搭的,木板上钉有横条,这样人踩上去就不滑。炊事班一天一夜要送四次饭。我们连在上段加固江堤,827炮兵连在下段,大坝上有老百姓,有劳教人员,应该是劳教人员有百分之七十,坝上人山人海。人声、雨声中夹杂着水声。当时沙洋粮站的大豆等粮食一车一车地拉去扎沙洋渔场(渔苗圃)的口子,在那个年代,连老百姓的思想觉悟都很高,吃、活、拉全都在堤坝上,也不分白天,还是黑夜,就是一个劲干活。当兵接受的是命令,劳教人员接受的是任务,而老百姓是自觉参与进来的,劝老百姓离开,他们就是不走。
   经过军民和劳教人员十多天的共同努力,洪水终于退了,江堤和大坝保住了,同时,没有一个劳教人员失踪,当时,他们的伙食比我们好,吃肉的时候,见他们有半碗净肉,回锅肉或红烧肉,而我们吃的总是有菜混在一起。
   回到连队,战友们都疲惫不堪,倒头就睡。后来连队还得了多面锦旗,荣立集体二等功,还涌现一批五好战士,有的战友在那次抗洪中火线入党。
   我们班也到过附近的青泥村、中进二队支农,好像是插秧机坏了,去帮助插秧,全是女青年,一边一个,当兵的在中间,她们比我插得快而好,才十多米,就把我包围在中间,还把我的秧苗捡了,我没有秧苗就更慢了,她们就一阵轰笑,更坏的是,她们有多余的秧苗就给我抛来,她不事前告诉你,冷不丁地抛来,整得你一身稀泥巴,引来一群笑声。好像还去帮助管理棉花,中午在那里吃的饭,伙食还行,比连队的好,还有西瓜、香瓜招待我们,香瓜的味道至今没忘,我们四川没有这种香瓜。
   (二)
   六连当时在沙洋地区,各种文艺活动还是很有名气的,特别是在蓝球比赛中,真可谓打遍沙洋(包括沙洋县和五七油田)无敌手。我下连队时,连队最突出的战将有:王大贵、吉小虎、张天喜,(张天喜是我们四班的班长)、高喜、张步引。当时连队有节庆活动或看坝坝电影时,拉歌也是一流的团队,那声音真的是响彻云宵,记得我在部队过的第一个八一节,就是在当时的场部看电影,放影前都是要拉歌的,那个时候168团就我们一个连队在沙洋,我们常去附近的827炮兵连看电影(他们用的是小钢炮〈六O炮〉),常常与他们拉歌,我们叫兄弟部队,因为连队与连队间相隔不远,他们放电影要请我们去,位置留的是最佳地带,反之,我们连也是把好的位置留给他们,当时还有武警部队驻在沙洋,大家关系都很好,那个时代,看电影是最热闹的了,当时附近的生产队放电影,我们连队一要去看,路上那一二一的调调喊得很起劲,也很整齐,第一次看见录音机,是王全忠副指导员拿出来,让我大声唱歌,录了进去,然后放出来,我当时问了句:指导员,放了一次声音,以后就没有了吧,王副指导员说,可以放很多次,声音都录进磁带了,只要磁带不断就可以放出声音,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太天真了。还有就是过节时,每个班都要包饺子,我只能当搬运工,副班长李桂田去炊事班排轮子,没有人敢给他抢他位置,他是耙田高手,都不敢得罪他,那个班得罪他,他在耙田时做做手脚,就是排长来了,也难断公道,所以都不招惹他。
   每当这个时候,北方来的战友是最威风了,手杖麻利,面皮翻飞,包出的水饺摆成一排排,道像是一队队士兵,在等待首长来检阅,非常壮观而美丽。连队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吃过水饺,就是双扣大战或者打球,翻高低杆。
   我们在沙洋从事的水稻种植大都是机械化操作,那田呀真的很大,如果是用人工栽秧,估计一个上午就载不到头,水稻收完了,还要去挖排水沟,挖排水沟时,有好多好多的泥鳅和黄鳝,当时咋不知道整来吃呢?反正没见过有人整来吃。沙洋的热天,真的热得难受,起马有40度,两个蛋都热烂了,走路就痛,真是苦状难看。
   沙洋镇不大,都是红砖房,有大石桥,镇上人不多,我们时常会去镇上买牙膏信封之类的东西,交封信也须要去镇上,镇上人讲当地话,我们也不怎么听得懂。
   连队周边有许多莲藕,藕田里放养鱼,热的时候,脱来只穿条大裤叉,泡在水里,把头露在外面,有时还能睡着呢,鱼儿总是游来打扰你。总之,沙洋虽然很美,但你要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呆下去。沙洋的冬天没有预兆,似乎是一夜来临,梨树上的梨子都还没来得及收完,就是一树梨花了,做早操时,脚下发出响亮轻脆的声音,风直往领口贯,原野、草丛村庄被雪包裹着,除了白,似乎没有其它色调了。国庆节的时候,连队放水网鱼,是我们连队自己的鱼塘,当时有一条大鱼,一米多长,有一百四十斤,炊事班就用这条鱼做了几道菜,鱼肉做的红烧肉,四方块,没有鱼刺,炒鱼片,片片大,也是没有鱼刺,还有鱼丸子,老兵说,这个国庆节是吃得最好的一次。
   其实,六连在沙洋就是一支庄稼兵,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可是,在这平凡的特定岁月里,知青从乡下,走进军营,早晚回去有工作,农村来的,抱着走出家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多一份阅历罢了。同时也为有准备人准备了上进空间,这里也是人生的大舞台,按自己预设的轨迹自先后登场。有人认真学习,奋发向上提了干。有人不怕劳累,勤扫操场立了功。有人团结同志,顾全大局入了党。部队生活就这么淡而无味又色彩纷呈。
   1978年底,六连换防宜昌搞冬训(当时以为要参加自卫还击战,大家还写了决心书、请战书)。六连留下一个加强班的兵力,是从各班挑选出来的骨干力量,由排副许正齐带领,镇守营房,为前来换防的连队留下了有生的力量。
   沙洋农场原属168团管理。1979年交由十二支队后勤部管理,1982年又转交与兵办(后改为武警交通指挥部)农场,陆化庚调入农场任场长。1983沙洋农场官兵迁往北京大兴庞各庄,沙洋农场也完成了历史使命,交与地方。
   (三)
   1978年12月底,六连接到命令,从沙洋火速赶往师部留守处宜昌基地结集,只留一个加强班镇守沙洋营房。
   到达宜昌师部留守处后,六连经历了一段时间艰苦的战备战术训练。不是新兵连那种队列训练,完全是战备要求的那种训练,每天在地上摸爬滚打。有时,一夜三次紧急集合,都是全副武装,要求带完自己的所有日用物品,长跑十多公里。如果检查发现有没有带走的东西,包括书籍和笔记本,一律充公。我们练习射击和投弹,记得当时越野训练,因为天天在地上爬,我把绵衣里的绵花都磨出来了。那个时候,我们都心里明白,这是战前急训。

共 13070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蜀西小鱼儿的随笔《我是一个兵》,以饱满的深情,回忆了自己当兵时的种种经历。有新入伍时的激动和新奇,有种水稻和军事训练的辛苦,有文艺活动中的欢乐,还有冬训时预备上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决心。在宜昌结集,观看了越南军人对中越边境的百姓的种种暴行,更加激起了参战的热情。长途跋涉到新疆,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新疆草原,海拔高,到天山修防雪墙,寒冷又缺氧,很多战友成了雪地上的雕塑,把自己永远留在了那里,向军人们致敬,有你们在,祖国安宁,社会安定。而你们的无私奉献更是祖国的盾牌。当过兵的人更看重战友情谊,本文深情演绎,感动人心。推荐欣赏!【编辑: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0-07-27 00:28:11
  战时多训练,平时多种田。基建工程兵还有一个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完成艰苦的工程任务。军人伟大,致敬当兵的人!感谢鱼儿老师的倾情演绎,使我们了解了军人那火一样的情怀和威武不屈的随时听候战争召唤的刻苦训练和生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1 楼        文友:蜀西小鱼儿        2020-07-27 12:44:56
  谢谢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7-27 13:31:10
  我们现在还是兵!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2 楼        文友:蜀西小鱼儿        2020-07-27 16:53:28
  呵呵,职业兵呀!
3 楼        文友:砖头儿        2020-07-29 10:58:45
  向老哥致敬!!!
回复3 楼        文友:蜀西小鱼儿        2020-07-31 23:53:31
  谢谢贤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