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探幽】元宵节上灯(散文)

精品 【看点•探幽】元宵节上灯(散文)


作者:陶桃 秀才,267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6发表时间:2020-07-28 06:44:17
摘要:故乡是一块让人沉下心来静思的地方。圆圆的月儿挂在树梢上,月光如水。我无法左右时间,但可以拉近思念,将烟尘往事埋在月光里,静静地,静静地独享……

【看点•探幽】元宵节上灯(散文)
   暮色苍茫,鞭炮炸响了我,忽然发现今天又到了元宵节,已是十几年没在家过元宵节了,只有混沌的记忆,忽又感到一种现实与虚构的陌生。
   思念打开守护尘封已久的记忆。灯光点点,爆竹声声,再次彰显出隆重春节过后元宵节独有的气韵,让人再次闻到那种令人心动、很舒服的硝磺味。
   正月十五上灯是我们这儿一直以来流传的风俗,我们尹姓祖先是在明洪武十三年由伯能祖偕兄弟六人和叔刚迁到山东肥城等诸县。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去给祖上送灯,照明。太阳落山后,袅袅的炊烟微微地敞开双臂,紧紧地拥抱熟悉的村庄。二叔领着我们来到村东北角的林地。先给先人挨个儿地烧纸祭祀,在祖上安息的地方,每个坟头前插一只蜡烛,点燃。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问候和温暖,我们恭恭敬敬地点着。默默静立,与先人进行神交。二叔口里念念有词,告诉先祖们过元宵节了,请他们一起过元宵节,并让他们佑护家人平安幸福,健健康康,希望未来生活越来越好。这也是作为人们的一种美好期盼存在的。烧完纸钱,见没有了明火,就对每个坟头磕三个头,离去。而那灯也照亮了我们每一人的心扉。
   回到家,家里已收拾得差不多了,按照吩咐,每间房子里都要点上一支小蜡烛。矮桌子被抬出来,摆上祭祀用品。有几样青菜、炸品、点心和酒等,开始祭天拜地。祭拜完毕,再燃放一大卷鞭炮。
   奶奶用面粉和玉米面做面灯,里面倒入豆油或菜籽油,用棉花捻细做成灯芯。面灯做成十二生肖的样子,栩栩如生。奶奶虔诚地做着,我们围在一边认真地看着。每个房间都点一个面灯,而水井、灶间、猪圈和鸡舍也要点上一个,以期待风调雨顺、粮食满仓、猪鸡满圈。待第二天收回面灯,做饭时把面灯切开,放到玉米稀饭里,真香,真好吃,简直是美味,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是我幸福的日子。后来逐渐懂得做食物跟过日子是一样的道理,认真做才会有味道。
   没过几年,小红色的蜡烛普及了,这样奶奶也就不用再辛苦做面灯了。我也就没再见到面灯,而弟弟和妹妹更是从没有见过和吃过奶奶做的面灯。
   渐近黄昏,每家每户大门口都点上两只小蜡烛,或是把大红蜡烛切开点燃。而这时,可气的就是,那些意志薄弱,抵挡不住诱惑的半大小孩手里拿着一根棍子,等别人把大门口的灯点上,等点灯人离开后,就用棍子把蜡烛拨下来拿走。而最可气的就是我的一个同伴,竟还把我家的蜡烛给挑走了。我急速跑出去追,而我没有逮住他,只是见他的身影熟。
   凉风淡淡,明月清清。远处响起了美丽的烟花,光彩夺目。站在大街上,静静享受着这氛围带给的快乐,忘记了是在梦境里还是在现实中徘徊。直到每一根蜡烛都燃尽熄灭,我多么希望这一场景就像农村的大戏,既然等那么久开场了,就永远不要谢幕。只可惜美总是这样,转瞬即逝,只可短暂欣赏,不可拥有。不禁有些茫然,只有等下一年了。而艰苦的日子总是过得很慢。
   和爷爷分家后,我们搬到了村后部,每年元宵节也是依照传统上灯。每个房间点上一支蜡烛。有时风大,屋顶上的蜡烛被吹得快要灭了,就用砖头四下围起来。站在屋顶,四下扫望,星星点灯,把元宵节的晚上渡上不同的色彩。分不清天空和大地了。近的远的,影影绰绰。硬生生地把人置于一种恍惚的幻境中。震撼如此强烈、亲切和幸福。我陶醉了,贪婪地呼吸着元宵节特有的混合着烛烟味的空气。这幸福像美丽的花朵一直盛开在我的心里。而村子南边的陶阳矿灯光辉煌,发出隆隆的声响。
   而这时,开始有小孩有手提灯笼了。那时,买不起灯笼,只得看着那些提着小红灯笼的小伙伴,满满的羡慕。后来不知是谁发明了手举的简易灯笼,不仅用来炫耀,还可照明。用一张大点的纸裹起来,做成一个纸筒,把一根玉米秸杆伸到纸筒里,裹紧下半部分并用绳子或细铁丝绑好,上半部分用浆糊粘紧,再把小蜡烛插进玉米秸杆里。一个简易照明灯做好了。点燃蜡烛时,就把纸筒往下一捋,点亮后,就把纸筒往上一捋。我给妹妹也做好一个。我俩一人一个,高举着灯,带着心盛劲儿,跑到大门外,和别的小伙伴比美去。整个人一直处于一种很幸福的状态。有些大人们也聚到大街上。微风中,飘着蜡烛特有的味道,夹带着我们欢快的笑声,醉了少年的彼此。而大人们也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将往事的艰辛与忧伤消匿得无影无踪。最后都说自己做得最好,我们争得面红耳赤,每个人似乎想有付诸武力的冲动,这时往往大人都争叫着自己的娃,该回家休息了。
   记忆中,董庆喜的哥哥,特别会做转灯。每到元宵节,他家靠街的屋角就会转起一个红红的灯笼。灯笼一转,这一年就什么病都没有了,健健康康过一年。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圆圆满满,以此辟邪祈福。有希望,日子才会美好而充盈。真馋人:红红的!还会转!我曾模仿做过几次,但都没成功。那时,找不到会做的方法。不像现在百度一下,就能现学现做。我感叹科技的进步,谁能想到社会发展的这么快。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们一天天地长大,生活逐渐告别了贫穷和落后。
   而现在,搬进了楼房,安安静静地活在那时的记忆中。一些从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传统正渐离我们的视线,而正是这些传统能发出道德和约束的力量,是我们值得珍惜的财富。当一些人对西方世界的物质生活眼花缭乱的时候,切莫忘记我们东方的古老文明传统!记住古老文化中的精华,传承下去,乡村文化的根不能断,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而恰恰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坚守好。
   一个人走在记忆的深巷,一个个先人已逝,对他们的思念无法释放,郁结在心里,我用一生去珍藏。生命留给我的除了忧伤,还有无暇的美丽。故乡是一块让人沉下心来静思的地方。我也明白没有永恒的存在,只有永远的失去。
   圆圆的月儿挂在树梢上,月光如水。我无法左右时间,但可以拉近思念,将烟尘往事埋在月光里,静静地,静静地独享……
   (作者注:原创首发)

共 23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元宵节放灯的传统可能在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这里叫作“送灯”,也就是给逝去的先人们送一盏灯,以照亮他们黑暗的生活。其实,放灯或送灯只是一个载体,一个承载对先人无尽思念的载体。而在放灯或送灯的过程中,年轻人和小孩子们只是看个热闹,并没有太把放灯的虔诚性放在心上,到后也只是一种沿袭,沿袭着父辈们对先人的祭祀形式。往年放灯或送灯还怕引发山火,现在好了,集镇上卖的有电子焟烛,开关一拧就能照上一个星期,而且不怕风吹雨淋,不怕引发山林火灾。只是少了过去放灯的那种隆重气氛。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729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7-28 06:45:58
  一篇真情满满的情感和民俗散文佳作,欣赏了,问候陶桃副社长!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陶桃        2020-07-28 07:13:48
  谢谢武总一大早就为看点忙上了,谢谢辛苦编辑和精彩编按,祝您天天开心,敬茶!
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07-28 07:42:15
  国人崇拜灯是渴望光明,给祖坟上灯,是对先人的怀念,灯的演变是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的风俗,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有很多的意义,很多的故事。
回复2 楼        文友:陶桃        2020-07-28 08:41:26
  谢谢老师来访,祝生活愉快,万事如意!敬茶!
3 楼        文友:天生我才        2020-07-28 11:54:54
  回忆过去才能感知现在,记忆里不但有我们的童心,还有我们对亲人的怀念。真情满满,感同身受。敬茶老师。
回复3 楼        文友:陶桃        2020-07-28 15:25:14
  谢谢天生我才老师赞赏,祝文丰夏安!
4 楼        文友:王菊梅        2020-07-30 09:17:35
  元宵节上灯,祭奠先人的载体,承载了晚辈的虔诚和思念,所上之灯的演变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但老师的传统没变,情怀没变,思念更没变。佳作欣赏!问候陶社。
天上的星星之所以遥远,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的私生活!
回复4 楼        文友:陶桃        2020-07-30 18:59:40
  谢谢王老师赞赏,祝文丰夏安!敬茶!
5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8-01 09:03:07
  恭喜佳作斩获精品。祝贺陶桃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5 楼        文友:陶桃        2020-08-01 18:36:37
  谢谢武总赞赏,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6 楼        文友:五色鲜人掌        2020-08-04 22:29:48
  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刻骨铭心的童年生活,在爷爷奶奶及爸妈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有时在想,要是我们永远停留在快乐的童年里永不长大多好,呵呵!欣赏学习了,问好陶社!遥祝夏安!
回复6 楼        文友:陶桃        2020-08-05 19:27:10
  谢谢五色鲜人掌老师赞赏,祝文丰夏安!敬茶!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