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征文“夏天里的故事”】让英雄流血不流泪(散文)

编辑推荐 【绿野征文“夏天里的故事”】让英雄流血不流泪(散文)


作者:笔痕心曲 童生,50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29发表时间:2020-08-05 15:14:50

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1945年9月3日(以日本政府在美军密苏里号舰上签订投降书为准)。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分三路进军我东北。从黑河过江这一路8月12日已经到达嫩江,宣布嫩江解放,日伪政权垮台。前辈们说的815光复,是指日本政府口头宣布日军无条件投降,在全亚洲放下武器。实际上,嫩江提前三天已经建立了新政权,同时,组建卫戍区,抗联老战士夏凤林任副司令,即宣布建立中共东北委员会嫩江支部。9月15日,夏凤林组建人民自治军编为嫩江省人民自卫军第九支队。与此同时,国民党的力量也延伸到嫩江县,组建了光复军一个团,妄图消灭共产党自治军。当时,主持嫩江地方事务的是由苏联红军支持的地方治安维持委员会,12月初,嫩江组建了首届民主政府,县长扈惠民,副县长范革人。苏军撤离后,嫩江处于国共之争,兵慌马乱,盗匪四起,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乱扒地”状态。我的故事就从这里讲起:
  
   一、南烧锅的枪声
  
   南烧锅,是嫩江知名绅士董殿臣的酒厂。这里经常汇聚一些嫩江知名人士黑白两道、国共两党、军政要员、乡绅豪强,可以说,裙带关系十分复杂,伪满时期的宪兵队长(日本人)都认董殿臣为“干老”,威望气宇可见一般。许多人都想在他那里寻求点什么。那是1946年5月,新的嫩江县政府改建两个月左右,光复军在匪首杨化泉率领下,纠聚一帮杂牌军两千余人,从北、东两个方向扑来,大有踏平嫩江县城之势。首先进城的是光复军营长孙云卿,一路没有遭到抵抗,直扑南烧锅。董殿臣听说后,告诉屋里人不要惊慌,我去接他,他是我干儿子,不敢把我怎么样!待他敞开大门,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呢枪声已响,老人倒在血泊中。客厅里的共产党留守人员听到枪声后顿觉大事不好,各自带上武器从后门翻墙逃跑。砖墙两米多高,个子小的、身手一般的人须有人帮助,作者的姨夫邓长林绰号邓大个子又是领导,待把部下送过墙去,光复军已经到近前,还没来得及举枪还击,他和战友董士卿便倒在墙根下,身中数弹牺牲了。
  
   二、反目成仇
  
   日本倒台后,嫩江各派头面人物经常集聚在董殿臣家里高谈阔论,发表见解,议论未来国共两党谁能在嫩江执政,东北开进多少部队,国共两党谁的势力大?谁能说了算等等。在各执一词中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特别是苏联红军走后,他们的讨论就更加白热化了。有一次董殿臣请客,参加者有:夏凤林、范革人、胡为舟、邓长林、王福仁、孙云卿、关作舟等人,(那时他们真实党派身份还没公开)当时,都在苏联红军支持下的地方治安维持委员会里任职或当差,主持和管理地方事务,互相都心照不宣。特别是夏凤林和范革人,众所周知是抗日功臣,自然担任领导职务。席间,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中国未来走向、国共两党合作、嫩江谁来主政?等等。话不投机形成两种观点,越吵越激烈,声音越来越高,孙云卿嘴里有些不干不净,大家都站了起来,大有剑拔弩张之势,董殿臣劝说不听,情急之下骂了孙云卿几句,孙云卿不服,还顶嘴,董殿臣一怒之下掀翻了桌子,终于制止了争吵。董殿臣怒从心中起,威在胆边升动用了家法,喝令孙云卿跪下,孙云卿无奈面向董家祖宗家谱跪下一个时辰,认罪服(法)。其实,大家在争论期间,观点已经明朗,董殿臣也发表了意见,明显地倾向共产党,这时,夏凤林邀范革人出去方便一下,再也没有回来。他们清楚地知道,今天的场面不好收拾,所以即早退席,一走了之,让他这帮干儿子、干女婿和干老爷子闹去吧!其实,董殿臣亮出观点后,孙云卿的闹剧就是冲着他来的。后来,这帮人都为孙云卿求情,董殿臣不依不饶,干儿子、干女婿都跪下后,方解除对孙云卿的跪罚。从此,埋下了祸根,孙云卿暗暗咬牙切齿、怀恨在心,准备寻找一切机会出这口恶气,才发生南烧锅惊心动魄的血案一目。
  
   三、认干亲带来的烦恼
  
   作者在少年时代曾经听三姨和知情老亲及了解嫩江情况的老人都说过,董殿臣的干儿子特别多,伪满宪兵队长都是他干儿子。什么孙云卿、关作舟、胡为舟、王福仁等等,就连作者的姨夫邓长林也是新认的干女婿。据说还有两成关系呢?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一是老关系。董殿臣的外甥范玉江与作者的舅舅张其祥是磕头弟兄,实际就是干兄弟,我舅舅称董殿臣为舅舅,我姨夫邓长林也就随着称呼舅舅。二是新关系。苏联红军进嫩江后,董殿臣的日本干儿子宪兵队长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他敏锐地看出假干女婿邓长林举止言谈很象共产党里的官员,于是生出由假变真的念头,主动找作者的姨夫到家里喝酒,席间,提出要认三姨为干姑娘并选择第二天阴历八月十五就办(即举行仪式)。时间紧,问题又来得突然,姨夫沉思了片刻,便欣然地答应下来,当天下午董家派车赶到百里之遥的科洛乡、双泉村接我三姨全家进城谒见干老(俗称)。当然,结亲认干爹干娘也要做些准备,包括见面礼,烧香、磕头、上供、改口等等,总之,忙活大半夜。家里人哪里知道董殿臣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个个都非常高兴,糊里糊涂地认为攀上高枝,当时,董殿臣是嫩江头号财主,那时,嫩江还没有阶级阵线的说法,因为,还没搞土地改革划定成分,众亲戚对这门干亲都没有疑议,只觉得来得很突然罢了。时间进入1947年土地改革该定结论、划定成分的时候了,作者的姨夫家因受董殿臣的牵连划定为富农,送给抗联打飞机场时的四匹马一挂车也算做现有财产,加之姨夫不明不白地死在董家,当时县委没有处理结论,土改工作队和农会不依不饶,直到建国时姨夫的邓氏家族都在受阶级斗争氛围里的压迫和打击,无奈,姨姨与舅舅们决定,把17岁花样年华的表姐主动嫁给大她17岁农会主任穷光棍,总算顺口气。出嫁时,家里人只能偷着哭。建国后,邓家也找过几次姨夫死因和他的党籍及职务、功绩等问题,都无下文、石沉大海。在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中,最了解姨夫的夏司令(夏风林)和他托起翻墙逃命的战友王福仁等两人都不在嫩江工作,夏司令南下后再没回嫩江,王福仁在南烧锅逃脱后追到讷河县找到部队,主动向夏司令做了检讨、承认了错误并把南烧锅发生命案经过做了汇报。他哭着告诉夏司令,我的连长邓长林和副连长董士卿可能牺牲了。因为我翻过墙后爬起来时听到机枪咕咕地在院内扫射。19年后的1966年嫩江县进行点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清理阶级队伍时派工作组,找到内蒙牙克石林业局搞外调,找到王福仁同志证明了为抗联打飞机场送给四匹马一挂车的事。外调人员寻问邓长林的牺牲原因?问与夏司令的关系?问与董殿臣的关系?问与孙云卿的关系?王福仁在办公当场一概回避,特别是在证明信上签字盖章时,看了又看才动笔签字出证,才在询问记录上盖章。当送外调人员出办公室后。王福仁又送到院外,才吐露真情。他含着眼泪说,冤枉啊!由于没有夏司令的政治眼光和没听他的劝告酿成大祸,抗日功劳一笔勾销还搭上性命,教训惨痛啊!由于我们和董殿臣的关系,导致阶级成分问题也给晚生下辈造成政治上的压力,真是作孽呀!我认真地出据证明。请求社教队核查后,认真纠偏改正过来,让我的战友为革命流血不流泪,死而无憾!王福仁在办公室为什么不正面回答外调人员的询问呢?后来了解到,王因没听夏司令指示与董殿臣的关系和造成的后果,当年受到党纪处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全党都在大抓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牙克石林业局职工干部还不了解他犯错误经过及与董殿臣的关系,所以不敢声张,恐怕引来后患,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四、机遇与命运
  
   1945年8月12日嫩江县城解放。
  
   抗联老战士夏凤林等人随军回到嫩江开展工作,建立党的组织,同时,着手组建部队。9月15日建立人民自治军。邓长林感到公开露面干革命的机会到来了,于是他第一时间找到夏凤林说明来意,请求恢复党组织关系。夏凤林在抗联时就认识邓长林,了解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所支持抗联工作的情况,又耐心听取他在五常县入党前后的经过和所做的工作及其介绍人的情况,其中,有一位介绍人夏司令曾见过面,是1937年后,从关内派来搞地下党抗日工作的。情况属实后批准其恢复党籍,同时,邓长林还推荐了王福仁同志,夏司令也认识,把情况介绍后,夏司令发出口头邀请,第三天王福仁也到职了。从此,他们两位跟随夏司令身边,又都是党员协助抓党务工作,抓部队组建,招兵买马。开始称支队,后来改称十一团,再后来与一团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嫩江省军区九团。他俩开始在司令部工作,改编后下连队带兵当连长。那时,新招募的兵员成分复杂,二流子、兵痞、懒汉等,国民党光复军乘机渗透、用金钱收买,领导层与之勾结也大有人在,例如;胡作舟等人,再加之有些干部,在执行任务时碍于地方裙带关系,护短!完不成任务,部队十分难带。夏司令把情况向上级汇报后,上级决定把部队调离嫩江换防。命令通报后,有些连级以上干部提出退役,留在地方工作,其中就包括邓长林和王福仁,他们不理解夏司令和上级战略意图:一是搞换防,是打击国民党光复军用金钱收买、勾结哗变的阴谋;二是防止裙带关系影响有些干部不好开展地方工作;三是离开家乡后对部队整体素质提高及教育、管理都有极大好处。我姨夫他们提出到地方去工作,夏司令当即指出:“你们没有政治眼光和带兵的耐心,也没有与我同甘共苦把部队带起来的信心与决心”。他严肃地说:“最根本的是你们故土难离,怕流血牺牲,离不开老婆孩”。接下来,又语重心长地提醒他们:“董殿臣能保你们什么?孙云卿心黑手辣迟早会跟你们算账的!现在的董殿臣管不了他了,孙云卿手中有人有枪势力大,还能认他这个干老吗?孙云卿已经不是当年抗战时期的孙云卿,有民族气节,有爱国之心,为抗联让路提供信息,为老百姓办事的孙云卿,他现在卖身投靠国民党,已经变节了,当上光复军大营长啦,与共产党为敌,与我们为敌,你们不要为那点乡里乡亲,干亲拉爪的裙带关系抱有幻想,吃亏在后面呢”!结果他们几个连级以上干部执迷不悟,硬要留下来,还没来得急到县政府报道,光复军乘着夏司令带着部队刚走的机会进了嫩江,孙云卿打头阵就带着人马直奔南烧锅,其结果死的死、逃的逃、犯错误的犯错误,辜负了夏司令一片箴言,机遇擦肩而过,错误毁掉英名,这就是命运的结论。
  
   五、两面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邓长林两次来嫩江。第一次是探亲探路。第二次是搬家。那时,邓长林的哥哥姐姐弟弟及家眷早已投奔王福仁家族而来,因为,在五常县二道河子乡时就是屯亲,后来又把外女又嫁给王家大儿子王儒做媳妇,老亲加新亲,所以1935年举家搬到嫩江。开始,在河大泡子生活,(即嫩江农场的场部所在地)那时,邓长林在五常已经参加抗日救国会,积极要求进步、靠近党组织,因此,没搬家来嫩江。当探亲来到河大泡子后,认为,嫩江一带可以搞抗日活动,日伪统治比五常松散,生活也比五常好混,但,河大泡子就在日伪统治的公路边上,敌强我弱不适宜党的地下抗日工作,提出搬家。通过走亲串门调研认为:搬到距离公路较远,四不靠的双泉村更合适,有山、有水、土地又肥沃、消息又闭塞、村型又大、站上人居多热情好客,便于团结相处,切又可以开展党的地下抗日工作。原来,在五常时距离哈尔滨较近,日伪力量雄厚党和民族抗战活动十分困难,经过调研了解嫩江的情况后,决定,回五常把家搬到双泉村定居,同时,把河大泡子的哥哥及弟弟家也都搬到双泉村一起生活。那时,姨夫虽然排行老二,但是,当家主政。因为,姨夫有文化、口才又好,善于社交和治家,哥哥和弟弟都认账,全家人都支持,并同爨聚餐一把伙食。每当姨夫外出,家里家外大事小情包括农业生产都由三姨一人执掌,井井有条,可谓夫妻旗鼓相当。半年后的1938年邓长林利用打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的农闲时间,把抗日救国会初型建立起来了,其骨干只有三人,他们在保密中活动,在串门中宣传,通过吹风不断地扩大影响,吸收可靠人员宣传抗日主张、民族存亡和我党统一战线政策,包括中国人要抱团抵制日伪摊派和抓劳工等等。时间象流水一样,从春种、夏锄到秋收就是一年,通过生产生活和过日子及屯邻交往,邓家在双泉初露锋芒,影响不胫而走,在村里的范甲长提议,各个屯大爷推荐,报科洛乡的保长批准,邓长林任双泉村财粮。从此,走上两面人的道路,明处是村官暗地里是抗日救国会会长。1942年以后行政保甲长制变成行政村长制,邓长林被推举为双泉村村长和科后的村长孙云卿平起平坐,一年后孙云卿就升为科洛村村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长),下辖双泉、石沟、科后、柏根里四村。他们在上下级中交往,在接触中了解,在施展才华中相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们发现对方都有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心,而且,都善于谈吐和应变及交友之道。通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应付日伪政府差事外,也都心照不宣地为抗联做了大量群众工作,包括送情报、送物资。科洛作为朝阳山根据地的支撑点和后方物资“供应地”石头沟的王景祥(王枪手)双泉的邓长林、河大泡子的王福仁、老新建(搬迁后的东明村)的蔺德喜、南山弯(现在的嫩江农场老一分场)的老商家等都做了大量筹集运送工作。抗联在科洛村及其周围(包括开拓团)进行大小战斗3次,平均一年一次,其情报都是科洛村提供的。特别是抗联在科洛村境内建立密营两处,日本人多次组织搜查都无果而终与伪村长孙云卿的巧妙周旋不无关系。据科后老站上人说:“孙云卿在北京读过大学,是抗日救国学生会的积极分子,是党组织把他派回家乡搞抗日活动的,815光复后他蜕变走错了道”,云云。还有的人说他没有政治眼光,有才无德白瞎读了那些年大书等等。总之,在嫩江史料中他是坏人形象。日伪时期的摊派项目很多,什么“出荷粮”派劳工等等,群众都不愿意拿粮出工。以双泉村为例村官都是两面人,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经常交不上差,完不成任务,可是,为抗联送食品、医药、包括马匹那些大户富户在救国会的组织、号召下都非常积极主动。比如:邓家,在1939年7月为抗联十二团打嫩江一号飞机场摘掉一挂车贡献四匹好马。那时,邓家哥几个新搬家到双泉刚起步,生产生活处于爬坡状态,还有赊欠和外债,但是,邓长林是抗日救国会会长,必须以身作则,他深知自己是共产党员,虽然脱离了党组织,没有了监督也要自觉作为。(那时嫩江乡村还没有党的组织)

共 980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朴实大气,有理有据,又跟优盘,事件清楚,文笔清新自然,当时抗战时期,我们多少英雄豪杰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大无畏精神鼓舞着他们,不怕流血牺牲,辗转在抗日前线,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有的载入历史的史册,有的默默无闻,更有甚者被误会误解,得不到平反昭雪,抿心自问何其残忍,不能要英雄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同时,痛泪长流。英雄万古英灵永存。推荐好文章。问好大哥,祝福你文思泉涌,全家幸福平安!【编辑秋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