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阴阴夏木话读书(随笔) ——简园主任读书记
一生唯爱读书。
人以群分,故朋友大多都好琴棋书画,摄影篆刻。多年的经营,简园夏日的葡萄架下阳光斑驳,浓阴宜人,成了朋友心仪的聚会之处。
来两三人,或弹琴,或下棋,或泼墨书画,或拍些人物影像。之后,便以简园做道场,经典书籍便是无言的讲经人,我们各抒己见,海阔天空,甚是热闹。天长日久,自成风景,美名其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最大的感受,读书和做人一样,要坦荡而真诚,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不为。首先,读书最忌势力。急功近利,只寻找着能立刻用得上的东西,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其二,随意翻阅着书本,却用窃贼的眼光扫视着字句。将认为值钱的东西偷出来占为己有。这样的结果,是将唯一能够理解的东西,当作整本书的全部,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不仅导致书完全变了味,还污蔑了整本书和作者。
零碎分散的知识越多越糊涂,只有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庖丁解牛一样对整体的熟悉的把握,如此读书才真正能使自己成为智者。
有所为,读书如交友,读万卷书朋友总有千把个,但刎颈之交,不过一两个。也有人说,读书就是找自己精神上的亲人,精神上的血统。这是心灵的安身立命,也是一个人成就的依托。伊莎多拉·邓肯被问及老师是谁,答曰:贝多芬、瓦格纳、尼采。其实那个教过他?但她找对了,只要找对了,或成功或不成功,但绝不会失败。
所以说,读书如寻宝。不能信步由缰,率性而为,读书需要静下心来,用心记住书的目录、序言和跋——这张寻宝图,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生命体验、审美幻想,主动地构建文字里的世界,去创造性的还原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文字。这样才是真正的读活。保证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不论是一千年前的珍本,还是五百年古籍,都不会走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心灵的足迹,有了寻宝图的指引,既能走进去,也能活着走出来。而活出来,不在一时一地,活出来,需要一辈子的功夫。这就是读书需要的本钱——天性和学问。
看不懂,那是缺少本钱。
读宽厚是基础。不能限于一人一书,要防止阅读偏离方向,最好同时研读几本比较经典的类似的书,如同与友人数人聊天,大同中有精辟的见解,存疑中智慧的争辩。如我看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同时参阅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作者不同的视角,各抒己见,观点万花筒一般,魅力倍增,甚是有趣。这时,最关键的还要把书中所罗列的书籍,或问度娘,或者翻书看目录提要,一路慢慢看下去,深入下去,就有了一种“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种感觉,倍感时光珍贵。不知不觉中,日积月累,慢慢胸中汇集文字雄兵百万,粮草充沛,不但“厚”,切是“雄厚”,攻城略地,再不是难事。
读书不能一味图快,还要知道在何处踩刹车——就是要做好读书笔记。点刹,一脚刹,各不相同,效果大异。点刹就是几个关键词,星星点点,点到为止;一脚刹则是畅叙幽情,潇潇洒洒,痛快为止。
仅仅读宽厚还不够,还需要一个由宽厚至读单薄的过程。通过大量的阅读,思考,沉淀,从而用极简来对付极繁,实现深入浅出。不是理性的思考,而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加以体验和验证。这个过程,就是要梳理出文章的核心、灵魂、精髓。要一针见血,一语道破,一言以蔽之。这个薄,是一种大道至简的“简”,一种去粗取精的“精”,是一种融会贯通的“通”,一种举重若轻的“轻”。
阅读的终极目标是读活。有了上面的过程,就可以把自己放进文字的世界,不管刀枪剑戟,还是森林沼泽,我们都有能力让自己活着出来。最终,是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让文字来照亮自己,温暖自己,保证自己的一生有质量的不断地向前延伸,以弱身御强世。这样,投向世界的目光也会变得温柔,迎向世人的表情也会变的亲切。即使说话,也会像苏轼夸和尚一般:“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
美好到无以言说,这就是读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