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晓荷】从乡村凋敝到田园牧歌的守望 (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晓荷】从乡村凋敝到田园牧歌的守望 (作品赏析) ——评凌仕江散文集《蚂蚁搬家要落雨》


作者:余懋勋 童生,57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10发表时间:2020-08-06 20:01:34
摘要:如果说,散文集《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是凌仕江书写西藏的代表作,那么,散文集《蚂蚁搬家要落雨》就是他书写故乡的代表作。这本书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就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热捧。因为作者笔下的故乡书写,循环不息地折射出他对生活的理解、生命的思考,以及关注一代代“出走者”的命运,触动了读者的心灵,给人以美,启人以思。

【晓荷】从乡村凋敝到田园牧歌的守望 (作品赏析)
   凌仕江在进入自己的散文时代之前,有过漫长的青春诗歌写作经历。除了双重文本互通的便捷关系,他的敏捷思维与创作激情是他持续爆发的关键,这是许多创作者可遇不可求的文学创作状态。他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坚持三个方向:一是写西藏;二是写故乡;三是写日常。他在这三个空间维度进行创作,互相辉映,并且在写作方法上追求异质化,以独树一帜的观点、异军突起的脉络、不落窠臼的行文,探索表达方式、创作角度的突破与创新。他在2010年获得第四届冰心散文奖后,紧接着又在2012年获得第六届老舍散文奖。
   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都是我国文学奖中重量级奖项,代表了中国散文最高、最专业的水准。
   凌仕江的写作风格于豪放中渗透细腻,于诙谐中鞭挞负能,于点线中勾勒全景。他以独特的个性和非凡的气质,被文坛誉为“用灵魂贴着西藏地平线独语的写作者”。他20世纪70年代出生在中国著名教育家、革命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先生故居四川荣县,90年代中期穿上军装,到父亲战斗过的青藏高原历练,2000年后成为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西藏军区文工团创作员。
   凌仕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并以西藏为文化背景的系列散文崛起于文坛而引人注目。同时,他心中眷恋着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时刻不忘对故乡的深情回眸。他在尽力挥洒才情书写西藏的同时,也以优美的语言、睿智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书写故乡。如果说,散文集《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是凌仕江书写西藏的代表作,那么,散文集《蚂蚁搬家要落雨》就是他书写故乡的代表作。这本书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就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热捧。因为作者笔下的故乡书写,循环不息地折射出他对生活的理解、生命的思考,以及关注一代代“出走者”的命运,触动了读者的心灵,给人以美,启人以思。
   《蚂蚁搬家要落雨》真实鲜活的内容体现了非虚构文学的特质。
   散文是真实的艺术。散文写作反对虚构,强调写实。散文作家要对真实的人物、事件、景物及其情感进行叙述描写。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是散文的传统,也是非虚构文学作品的特点。该书收纳50余篇散文,以“老屋”“嫁妆”“江湖”“麦田”“陪伴”为单元分为五个小辑,每篇散文内容都跟故乡有关,作者或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人和物都是真实的、鲜活的。
   凌仕江的创作关注社会公共议题,文笔流畅,叙事方式独特,内容生动感人,引发读者关注。他以“忠于事实,还原真实”为准则,用鲜活的文字,有生命力的文字,有温度的文字,细致记录,详尽研磨,再现场景。他是一位真实的讲述者,其作品是在现场观察、记录或者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可以被认为是“真”的经验。娴熟的写作技巧,使他的文章有血、有肉、有骨头,有力度、有广度、有深度。随着章节选题的需要,不同的文字跳跃到纸面上,镶嵌到文章里,娓娓道来,或柔情婉约,或潺潺流水,或思酌月光。让人读后产生遐想,富于联想,逐步产生情怀,形成共鸣。
   作为一部乡村题材的散文作品,《蚂蚁搬家要落雨》所呈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严谨、客观在这里似乎让位于细腻与千丝万缕的情感交汇,通常在田野调查中处于主体位置的客观描述,在这里只是每一段落的导读,鲜活的文字描述与作者的主客观情景体验一跃成为文本的主体。
   我们看到,随着作者的远征,故乡已经越走越远,那根若有若无的血脉之线也越来越缥缈。但有一点,无论故乡怎样苍茫,远去的背影里,却是作者难以搁浅的屋舍草木“大写生”、父老乡亲“大画像”:父亲、母亲和他们的亲戚,哥哥、姐姐、妻子、儿子、画家朋友雪冰先生、代课老师谢义超、发蒙老师何秀英、虎榜村的邻里乡亲、光棍和寡妇、儿时的伙伴……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在漫长而短暂的自我生存里,或挣扎,或奔走,或盼望,或隐忍,或朴实,或善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多舛的人生。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苦难与泪水,贫穷与煎熬,只有遥不可及的梦想与希望,支撑着他们固执踬踣的残躯。在这个多棱的世界里,残缺与诗意,苦难与喜悦悄然并存。
   “庄稼没有人种了,房屋无人住了,野草把路都长满了,我原来所在的村子里有500多人,现在只有20多人了,我刚迈出城的脚,不知该往哪里走,一时之间,总感觉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村庄里青壮年劳动力一个不少地被一条路带走,带去远方,带走遗忘,带到繁华的城市就再也没有回来。他们抛弃了村庄,没有得到城市的宠爱。多年以后,他们又会带着儿子的儿子和女儿的女儿,带着一生最痛的伤来到这里寻根,好像他们根本没有来过这个村庄,没有出现在这里一样——他们终究死在回不去的路上。”(《问路者》)读到这样的文字,一幅衰败的乡村景象浮现在我的眼前,过去的田园牧歌突然不见了。
   我惊叹于凌仕江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深刻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一个写作者智慧的表现。他对故乡场景的真实书写,乡村农民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引发了读者深刻的思考与缅怀。
   在虎榜村的村民当中,水田、隆生、玉龙等人的生活片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水田七岁那年,天天饿得在家翻箱倒柜,却找不到一颗籽儿,啃别人家的高粱杆,被人发现后挨打的场景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后来,他经历了苦难的生活又成了下落不明的失踪者。
   隆生是个贫困的孤人。虽然他的内心有一种正常人的渴望,可是别人看都不会看他一眼,甚至当他不存在。
   玉龙长得很清秀,是村里出了名的好人。他曾有过两次恋爱经历,却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他结束五十八岁的生命,也没有尝到真正的女人体香。
   水田、隆生和玉龙是虎榜村光棍的典型代表,他们人生经历和个人命运令人感叹令人扼腕。作者笔下的父老乡亲、风物人情、自然山水,反映了虎榜村的真实面貌,展示了让我们触目感怀而又忧伤揪心的底层世界。故乡聚集了作者的情爱与无奈,聚集了作者的忧思与呼告。与此同时,那些已经离开故乡走向远方的人们,在城市边缘挣扎的人们,蜗居在城市里又始终牵挂故乡的人们,都不得不凝聚自己的沧桑,放逐自己的思念。这不仅是虎榜村的现实场景,也是当今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
   《蚂蚁搬家要落雨》个性张力的语言塑构了修辞性叙事的形式。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在构思中有了立意,有了题材,有了结构作品的行文思路,就需要表达。表达作品内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体裁也有其侧重的表达方式。但总的看来,各类作品常用的基本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运用好这些表达方式,就可以使“无形”的构思成为“有形”的作品。凌仕江创作故乡时,不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些表达方式,而且在组织语言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个性。他的散文形散神聚,运用的材料、结构、表达手段等随意灵活,不拘一格,作品的意趣、情志又融为一体,集中地贯穿全文。他的散文追求诗意,往往表现为像诗那样蕴含激情,创造隽永的意境和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他的散文语言流畅易读而朗朗上口,意蕴丰富而发人深省。
   七岁那年夏秋之交,作者由哥哥领着第一次去大姐家。大姐家的屋门口,码放着几排泥瓦和泥砖。“我穿行其中,怎么数也数不清,它们排兵布阵的架势看上去十分壮观。但在阴雨天里,它们只能躲在稻草衣下面,悲伤哭泣,它们等待阳光的心情可想而知,惊恐、忧虑、急切,它们恨不得早一分钟被阳光吸干身上的水分,然后争先恐后地被光着膀子的大姐夫,用拖车推进红火火的窑子里密封烧烤,一周后,它们就以脱胎换骨的姿态获取崭新的生命意义,继而怀着美丽的心情,迎接主人前来认领与挑选,它们再也不必担心什么,个个都有美好前程,远方等待它们的不仅有正在长高的华丽大厦,还有乡村一年年多起来的红砖小屋。”(《七岁出门远行》)短短的一段文字,作者把在砖瓦厂当烧窑工的大姐夫,泥瓦和泥砖,城市的华丽大厦,乡村的红砖小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并且以拟人的手法给砖和瓦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读起来美妙有趣。
   吉他一直是作者异乡生活的精神伴侣。他忘不了许多年前背着吉他,走在故乡小路上的那道风景。他把有关吉他的故事写得生动感人。“在它的六根青丝里蕴藏着迷彩河流与珍珠瀑布。在一阵和弦的伴奏声里,目光常常停下来,眷恋一个地方犹如歌唱一位情人。随着大拇指撩动第一根单弦,一头黑发便在风中如花盛开。”“和新兵连的老班长在一起,吉他不叫吉他,东西南北兵都跟着老班长叫——我的女朋友。日子久了,老班长和‘女朋友’的故事,就在雪花歌唱的边防线上弹成了传说。”“我明明被吉他之弦所律动——但是活在理想边缘,我却把曾经的最爱遗忘在青春深处。”(《落满灰尘的吉他》)叙述语言优美流畅而富有诗意,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作者很善于描写很善于叙事。他把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讲得一波三折,感人至深。因为“阳光热线”电话结缘,一个像山口百惠的女孩子爱上了一个像三浦友和男孩。男孩去西藏当兵时,请求父亲帮助女孩圆梦,并且接受了女孩为他编织的毛衣。虽然后来男孩知道了女孩是跛脚,但是他仍然决定要娶女孩。可是就在男孩回来的前夜,女孩发生了车祸,女孩再也不能醒来。这场悲剧把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毁灭,将爱情之美写到了极致,甚至比艾米笔下的《山楂树之恋》还美。(《纯羊毛爱情》)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在川南荣县的乡下。过去荣县叫荣州,曾官至清朝监察御史的赵熙在此留下过诗书画印之墨迹,宋代诗人陆游曾多次行吟至此,留下诗篇多首。吴玉章先生故居所在地蔡家堰,与他所在的虎榜村算作邻村。至于故乡的历史,村民们都不知道。作者根据故乡现存的早年遗迹,根据虎榜山头的观世音菩萨,根据光绪年间留下的碑文,根据观音菩萨两侧的对联,推测故乡曾有过的人丁兴旺、丰收喜悦、天地祥和之象。“在虎榜山的周围还有一些山。高高的山壁上有洞口。小时候,曾跟着一些伙伴费力地吊着壁崖上的藤条爬进洞,里面真可谓别有洞天。房间、床铺、灶房、储水池及生活用具应有尽有,但却不知主人家是谁。我想观音菩萨一定知道,只是她说这是不能说的秘密。”(《和隆生一样的人们》)这样机智巧妙的描述,既言之有理又回味无穷。
   作者运用修辞性叙事的方法,给每个篇章赋予了诗意,有奇思,有妙语,让读者去想象去体会。“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竹林子里的坟墓越来越多,顿觉一种空寂油然而生,就连园子里的蚊子也瞄准我的臂腕和大腿疯狂吸血,待了几天便觉得心粗气浮。难道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故乡生活吗?”(《最后一枚橘子》)文章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情绪,使读者陷入无尽的思索。
   《蚂蚁搬家要落雨》富含哲理的佳句给读者提供了思考的价值。
   其散文集聚焦社会底层,反映普通小人物的生活片断,以生动、具体、真实的艺术形象打动人感染人。作者在叙述描写过程中,必要时穿插了一些哲理性议论,发表画龙点睛的感想和看法,可以使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和事物的本质有所了解,对作品中局部、整体的立意加深认识。
   老鼠总要吃庄稼,母亲恨之入骨,见到老鼠就打。作者却记住了老师说的“保护动物,人人有责。”他在文中叙述了一位司机遇见老鼠也要减速或停车让道的事例。他还议论道:“读懂了老鼠,你也就读懂了庄稼。读懂了老鼠,你就会懂得,原来我们贫穷的不仅仅是生活,还有灵魂。贫穷而能静静地看着老鼠在阳光下与你共处,不去伤害它,你也就不再鼠目寸光了。我知道,你该是快乐的。”三言两语,讲透了人与动物的关系。
   结束了第一份不懂爱的恋情之后,儿子参军踏上征途去了遥远的地方,母亲最担心的是儿子的个人问题。作者在议论中阐明了战士的责任和义务,母亲的思念和牵挂。
   “作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不管征途的号角将他吹响何方,其身心都能随遇而安,把苦难酿成精神,把效忠家园当作成就梦想和功名的唯一。
   而作为战士之母,无论儿子离她多么遥远,宽阔的思念就像大海,里面装着的永远是儿行千里的牵挂,眼睛里无限制地凝望着中国西藏,尽管没有战争,但她依然想着和平年代的硝烟是否依然弥漫。”(《一九九二年的初恋》)
   作者在散文中多次提到母亲。母亲喜欢庄稼,不喜欢草。“在一个农妇眼里,草就是她和朋友亲密的敌人,草就是庄稼藏匿的毒,这是乡村哲学,也是母亲的哲学。”然而作者生活在城市,却真正赞美草。“与草相依,是我保留的草根的唯一气息,草是这个城里我最核心的朋友。”(《不喜欢草的母亲》)这就是草与人的关系,一种辩证的关系。庄稼地里不需要,城市绿化却离不了。同样是一棵草,长在田园里就会被人们铲除,长在绿地上就能被人们保护。
   作者以富有智慧或蕴藉隽永的文字,形象化地阐释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见解,表述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的独特体悟。他不是枯燥地说大道理,也不是纯粹依靠严谨的逻辑推理,而是借助形象化的表现手法来阐释自己的内心感受,故而使文章既富有哲理,又不失生动,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理趣美。
   凌仕江笔下的故乡,没有震撼心灵的精彩人生,只有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奋斗场面,只有不怕苦累的劳动奔波;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有真挚洁白的情愫。普通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个平凡的日子。然而在这平凡的日子里,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人之常情。作者对故乡有怀念有伤感,有思考有批判。在这部充满温情的作品中,有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写,有对乡村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对乡村现实世界的焦虑,字里行间蕴含深情,由表及里,从浅入深,理性地抵达事物的本质层面,给人的启益是宏阔深远的。
   读懂了故乡的山水风物,读懂了邻里乡亲的命运,读懂了乡村环境的变化,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中,就不难理解《蚂蚁搬家要落雨》的主题了。散文中的蚂蚁是一种意象,象征着故乡中那些普通小人物。故乡的农村,已经从过去的田园牧歌走向一幅衰败景象了。其中的原因就是城市化进程太快了吧?!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阵痛。认真阅读这本散文集,我们可以从作者忧伤和焦虑不安的情绪中,领悟到作者对故乡农村的思考和批判。在城市化初期,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现在出现了一部分农民工不愿意留在城市,想回家乡创业,这样既能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又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在城市里虽然收入可能多一点,但是开支也大,而且家里老人和孩子没人照料。况且当前新农村的建设也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我喜欢凌仕江这本书,迷恋于他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隽永的文字魅力。因为通过文字,与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深度交流,我能够了解到他的成长经历,他邻里乡亲的生活状态,他故乡的真实面貌,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现状,同时,来自《蚂蚁搬家要落雨》那种如影随形默默流淌的影射,也再度让我重新审视与解读属于自己的故乡,并与凌仕江一起,点燃一眸从乡村凋敝到田园牧歌的守望。
  

共 596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从乡村凋敝到田园牧歌的守望,这是一篇描述一个时代背景的一篇文章,作者借用《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引申出《蚂蚁搬家要落雨》中的作家凌仕江对故乡乡村的生活的理解,生命的思考。文章前部分作者以按编的方式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了一位伟大作家凌仕江对文学的严谨以及对乡村真实状况地感悟。他的文章那是有血、有肉、有骨头、有力度、有广度、有深度的真实写照。随着改革开放,乡村的人们陆陆续续搬走。之后他们又带着最痛的伤回故乡寻根,好像从来没有来过这村庄,没有出现在这里一样,终究死在了回不去的路上。《问路者》呈现了乡村一幅衰败的乡村。凌仕江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深刻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衰败的乡村刻画淋漓精致。《落满尘埃的吉他》、《纯羊毛爱情》、《不喜欢草的母亲》等惊世之作精湛地衬托出了文章标题《从乡村凋敝到田园牧歌的守望》。精彩好文,作者博学多闻,文章描写生动细腻,情感充沛,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我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 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0-08-06 20:04:36
  感叹老师的博学多才,敬茶敬茶!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余懋勋        2020-08-07 06:31:42
  感谢陌小雨老师及时、快速、精心编发此文,这是对作者的鼓励!老师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学习。辛苦了,敬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