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走出传统写作圈子,探索小说创新之路(赏析) ——读作家崔彦的长篇小说《暴雨》
茫茫人海,行色匆匆,沉浮于世,不加思读,这是我的生活写照吧!然而,女作家崔彦的长篇小说《暴雨》,却打破了“不加思读”现状。
那是在2015年下半年,在一个书摊上有一本崔蔓莉写的集子叫《情感录》信手翻来,颇有新颖之处,就五元买下这本书。带回家,书却进了“冷库”这几乎成了贯例,至今书箱还存着1980年出版的世界文学。
没有读过,不是我不思进取,而是上帝总是把我置身于红尘喧嚣之中,要么“疲于奔命”,要么苦闷烦恼,那有心思坐下来静心读书?崔彦和我都是作协会员,在群里我以为她就是崔蔓莉,后来再把《情感录》一看才知崔蔓莉是南方的作家而崔彦却是同城作家,不久,在群里得知她的长篇小说《暴雨》出版发行,很遗憾,我没有买到这部书,但是崔彦告诉我,省图书馆可以借到。果然如愿以偿。
在拿到《暴雨》的当晚,我在电脑上忙完其他事已经是一点二十分了,可是我颇有兴趣地看了十几页。
首先,对《暴雨》的第一印象就是赏心悦目,细腻而优雅,且构思新颖。既有意识流的风格,又有先锋小说诸多元素,打破了传统小说的人物、故事和环境的模式。
从线索看,全篇是以“我”和“军”为主线,其次几条副线索,五色彩缤纷,增加了结构上的审美感,也为揭示人物情绪变化和拱托人物起到了很好作用,却没有丝毫的“雕塑痕迹”,各线条流畅、自然,过度没有点滴牵强附会的感觉。
读完这部小说,乍一看似乎给人一种多头绪,且有点“支离破碎”的感觉,但细细想来,即从这种“碎片”中看到碎金般的光彩。
因为在每个“碎片”中贯穿着主人公肖雁对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渴望,以及现实中却是那么让主人公痛苦的曲折。主人公的形象不是机械的描摹,而是亦步亦趋成熟丰满,巍然屹立在读者的心田上。面对尘世间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主人公没有颓变、消沉,而是勇敢地挺立在暴雨之中,问天问地,声讨世间的不平,她的心灵深处像地下的溶岩稍触即发:
雷雨来临之前一把寒光闪闪的长剑
劈开腐朽多年的胡扬
我借这把长剑给森林里所有树木做了手术
砍掉切割了每株树木的腐朽部位
每个野兽身上的野蛮和病变之处
森林变得青春温和了起来
我拿着这把血腥的长剑走出了森林
看到了许多霉烂腐臭肮脏丑陋人的心灵
我给他们做了手术
在给他们做手术之前先给自己做了手术
通过铿锵有力的诗句,把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主人公由一个涉世之初的柔弱女子,经过心灵上暴雨的袭击,现实磨砺,变得铁骨铮铮的女强者,这正是《暴雨》最成功之处吧。
从通篇看,作者没有一味遵随传统小说写法,而是注重意识,不受现实制约,纯主观的展现。意识是“自我”的感觉,是“自我”的表现形式,是“自我”的等价物。作品中始终保持着两个不可分割的特点:一,“流动性”,即没有“空白”,不间断,始终在“流动”;二是时空性,即不受时间的束缚、感觉中的“现实”和“过去”保持着联系。例如,从第一章高大威武的军人“军”的出现,到小说的结尾部分思念军的情结始终如一。
在第一百章“军又是两三个月没有消息了,不知他前行路上又遇到什么苦恼”的疑虑意识中,作者借《诗经•秦风》中的千古名篇作为抒发,而不是冗长的静态心理辅写。这种“语境”的运用,把主人公此时此景的心潮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再没有那种“语境”可利用而超过《诗经•秦风》的“语境”引用。
在最后一章“艾希”的出现,以及之前出现的几位异性爱慕追求者,给主人公这条悠长的“意识河流”溅起了几朵浪花而已,继而,又被一泻千里的主流所淹没: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足矣,军的身影又在我眼前浮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的声音总在耳边,那么清亮!那么悠扬!起坐披衣向窗外张望,梧桐沉默,树影斑驳,一轮钩月总是挂在天上。”这种细微如丝的描绘,妙趣横生,恰至好处。
从表象看,此时,“夜深人静”以及“我披衣向窗外张望”的静态,然而在作者的意识犹如波涛汹涌,浪涛拍岸,发出巨澜的轰响:
花了落了
如同外的雪花纷纷扬扬
洁白沧桑,一地忧伤
任凭风儿带她列国周游
一缕香魂安葬到哪里都无所谓
花儿的眼泪留到眼角
怨恨分明在心底
那团团簇簇层层叠叠的花瓣
就是花儿的心事重重
悉肠百结
流年似水心事成灰
花空空开过
世间的经历比花儿想象的要残酷的多
寒风蹂躏
暴雨践踏
一绪香魂无处躲藏
只挣脱枝头
将自己花一瓣一瓣地砍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那撕心裂肺的痛苦
无人能承受
可惜花儿的爱人已经走远
可怜花儿一世相守
独自愁
留下遣言
花儿在伤口处
花落在伤口处
作家用诗人的情怀和诗的意境和手法,表现主观生命之流的万般风情,人世沧桑,以及欲念的骚动。对于传统小说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之路。作家本身是一位很有才气和灵性的诗人,娴熟自如把诗的表现手法用在“刀刃上”,不能不叫人叫绝。诗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是心灵碰撞的火花。在典型环境中运用诗的手法,显得简洁凝练,以及高度概括的功能。诗歌手法在这里的运用,起到了拱托气氛,把情节的发展推向高潮。
作者用诗歌手法写小说,不是简单的移花接木,就象一个栩栩如生的金属雕塑,某些部分的焊接打磨,一定要认真,点滴瑕疵,会破坏整体艺术形象的审美感。可是作家崔彦做到了,不能不令人叹服。
传统小说的心理小说以叙述故事为主,结合对客观现实和人物外在行为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注意表现精神活动中的理性内容和自觉的意识。而“意识流”的小说则要求表达意识活动的一切领域,尤其强调发掘无意识的领域,描写意识活动的非理性内容,以及它的复杂性和变幻莫测的流程。意识活动在某条件下,决不是一个条理化和脉络清晰的体系,而往往是回忆伴随着回忆,理智混杂着情感,清楚的思路交织着混乱纷繁的感受和印象。《暴雨》在表现“军”之后出现的几个异性朋友,也同样彰显意识流的风格。
当今,文学受到经济浪潮的冲击,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给小说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伴随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各种思潮和文学流派融入当代文学的一切领域。阅读的群体中,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在电视•网络视频出现后,只要不是因工作关系或者从事文字写作的人,中老年人几乎不看书。网络阅读青年居多,这个群体的读者文化素质普遍在大中以上,传统思维的小说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这个群体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表现手法,以及审美标准,都要求很高。掌握不了网络读者这个要求的作家,即是书已出版,在他的心目中不过废纸纸一堆而已。
鉴上所述,新的读者群体,新的观念,新的文学流派,应运而生。先锋派文学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先锋文学”就成了中国年轻作家首选之列,象崔彦这样一批青年作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就成了当务之急。
何为“先锋”?出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其义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十九世纪初,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专为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现代文学流派。简言之,先锋派文学就是现代主义文学。先锋派小说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陷入不可自拔的情景之中和不断回味探索之中。
《暴雨》的层次结构和表现手法变换运用,显现出先锋小说的特质。例如构成以肖雁、军和叶紫为主线基本故事框架。作家没有刻意去鞭鞑叶紫的第三者身份,而是揭示了故事中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注重人物个性化的挖掘,使人物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达到一种审美的升华和感染力的穿透效应。
崔彦作为文学陕军一战士,摒弃了过去一直在农耕文学绯徊的写作现象,用意识流的风格,先锋文学的特征和手法,给文学陕军营造了一道耀眼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