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宁静】放胆文章拼命酒(随笔)

精品 【宁静】放胆文章拼命酒(随笔) ——醉话连篇之四


作者:自咏诗 童生,659.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66发表时间:2020-08-10 13:15:12

先说说两年前昆山发生的那件糗事。
   五千年文明是喝出来的。自然,炎黄子孙就是在五千年酒精的陪伴、浸泡下生存、发展、壮大着。被酒精浸泡了五千年的炎黄子孙,这样的民族,哪个的血液里没有流淌过酒精,自然而然骨子里也就有了也就凝聚了“酒性”,更准确的说是具有了血性。由此造就了一个伟大、绵长的民族,和他独一无二的文化。
   这种浸入骨髓里的血性,有它的两面性。
   往好的一面说,高大上到民族气节,武将不怕死,为国捐躯不缩头;文官不贪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惧坐牢。
   另一方面,则是冲动,借酒撒疯,使酒闹事,欺凌百姓。古人文雅些,将这种行为称为使酒闹事,今人则直白些,叫做借酒撒疯、醉酒滋事。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事,莫过于发生在昆山的某海龙被杀之事,这是2018年最轰动,也最搞笑的一件事。一个人被杀,竟然给予社会大众那么多的欢乐,真值得这个社会认真反思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水浒传》十二回杨志卖刀的故事,让人拍手称快,对杨志寄予极大的同情。在众邻舍的见证下,开封府尹只以互殴的罪名轻判杨志二十脊杖,发配北京大名府了事。大家别忘了,刀是杨志的,又一直攥在他的手里。
   我记得北宋的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个姓朱的人经常使酒闹事,也就是借着酒劲儿撒泼。一次在陇州防御史巩咸的酒席上,巩咸借着酒劲儿拔出身边的宝剑,面对客人笑道:“这是我新铸的一口宝剑,有哪位不怕死的,上来试一试?”旁的客人一笑了之,姓朱的晃着身子走了过去,笑道:“我就不怕死,我愿一试!”说着将脖子伸了过去,巩咸也不客气,口里说着“你可是自愿的。”宝剑一挥,朱某便人头落地,死于非命。
   孙光宪写到此,叹息:“惜哉,死非其所!”我读过这则纪事后,非但没对朱某的死产生同情,而且觉得很搞笑。这位秀才才学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平日里使酒闹事,狂的没边是可能的,估计以其这样的习性,其学问也好不到哪儿去。这时他就忘了“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这一至理名言。
   最近发生的昆山花皮囊被杀新闻,虽然与杨志卖刀杀牛二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比《水浒传》小说中的情节更精彩,更让人津津乐道,更发人深思。由于他的一身海鲜纹身,有人称他为龙哥,不过看这身手,真不好意思与哥挂上钩,有辱那些当哥的高大形象。一副臭皮囊的小混混而已,某姑且称他为花皮囊。
   社会在发展,北宋的朱某、牛二搞笑程度可远远不及花皮囊了。同样是被杀,花皮囊可是持刀在手去砍杀别人的。
   正常情况下,车子撞了人,又逼的对方连连后退不敢计较,正好登车绝尘而去,丢下被害者自生自灭,后续事留给警察去处理。
   偏偏花皮囊见怂人压不住火,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泼皮架势,明明已处于上风状态,还要跑回去到宝马身上取来杀人利器。后来花皮囊以身试刀,证明这的确是一把真正能杀人的刀,不是放在车里用来吓唬人的。
   据说这位花皮囊是喝了酒的,而且是酒驾。花皮囊有酒气壮胆,凭借着满身花绣、宝马良驹、人多势众,颇有不将对方置于死地不罢手的架势,最终上演了贻笑天下的一个“自戕式的被杀”。在他那简单的大脑里可能认为,绣上一身的纹身,我就是爷了;手握一把利刃,我就是侠了;同样是被杀,也比牛二更二了。
   同样提醒大家,刀可是花皮囊自己的,而且他真的想要杀人。不像牛二,死缠活缠的求着杨志去杀。也不像朱某,逞一时之勇。
   社会对这样一件新闻最先的发声是什么呢?
   事情还没查,先蹦出专家发声,第一时间就要给骑车男定罪,定什么罪名恰当。而对于花皮囊及其同伙应承担什么罪责连提都没人提。凭什么你们就敢第一时间给人入罪,显摆你们法典读的多?就数你能?这个社会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太多了,如过江之鲫,滥到满世界讲课,硬从老百姓兜里掏血汗钱、保命钱。有此一问。
   事情发生后,对于保护现场、保护证据也没人提起。首先是作案的宝马是否及时的彻查和封存,要弄清楚里面还有没有更大的刀具甚至是威力更大的枪枝,这可是将来为骑车男辩护的关键。我想骑车男即使在当时那样危急的情况下也想到了这一点,这才提刀紧追不舍。可是我们的专家们对此发声了吗?没听到。有此二问。
   再有别忘了,2018年可是打黑除恶年吔!已有网友发声,花皮囊是收取保护费的,车上随时带着凶器,有这样的线索还不该顺藤摸瓜挖出这一为害地方的小团伙?有此三问。
   有此三问,这才是正理!
   对花皮囊的死,应浮一大白,说句“妙哉,死得其所!”做一件好事并不难,这个标准对花皮囊却很难,但他终归以自己的奇葩死法,为这个社会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也让世人记住了这个名字——某海龙,一个比牛二还二的混混。
   让人欣慰的是,几天后昆山警方、检察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真该为他们点赞点赞再点赞!不知那些第一时间发声的专家们作何
   感想?
   这样的酗酒闹事比比皆是,小区里、大街上、火车上、飞机上……如今让人司空见惯,这能算酒文化吗?
   算了,到此为止。下面还是拣些轻松点的话题吧。
   前面说了几篇文人与酒的故事,澄清了一些酒文化中似是而非的东西,下面再谈些酒文化的种种趣事,议论也少些,离现实也远点儿,这样最好,写起来也轻松了。
   “放胆文章拼命酒”,一个文人的气节、风骨、胆识都体现在这句诗里,不媚上不唯上,无媚骨,才能写出好文章。
   文人偏爱酒,这在前文已经写过,这里再说几句。
   由于古时成书极难,许多文人、藏书家们得到书珍惜异常,甚至到了吝啬的程度,往往束之高阁,秘不示人。以注《左传》而闻名的西晋学者杜预,就曾告诫儿孙“书勿借人”,唐朝的杜暹更说:“鬻及借人为不孝。”
   古人为了借到书,只得通酒礼之好,即借书必须送礼,而礼品主要是酒。至少是在宋代,形成借书必先“以酒醴通殷勤,借时还时皆用之”的习俗。送酒,当然是为了喝,可见文人爱书,更爱酒,酒和书的关系该是多么的密切!
   古时有一种大型的盛酒器叫“瓻(chi)”,《广韵》注:“瓻,酒器。大者一石,小者五斗,古之借书、盛酒瓶。”酒器与借书之意同一,更可说明书酒难分了。
   最初,“借书一瓻,还书一瓻”,借书、还书各送一瓻酒,不送酒不能借书,不送酒也不能还书,否则下回就不借给了。后来发展为“借一瓻,与二瓻、索三瓻、还四瓻”,借时送一瓻,还书时送二瓻,等到主人索要时就要送三瓻了,而待到主人费力追回时则须送四瓻酒了。
   文人之间不单借书、还书要用酒,互相之间还要赌读书、赌酒量,以博闻强记和海量自豪,并受到别人的尊重。
   古人读了那么多的书,那是要记到脑子里,溶化到血液中,要随时拿出来用的。说一件事讲一篇文章,不单是背诵出来就行了,那要把出处、背景、版本以及相关的其他东西一一讲说清楚。那可不像现在,趁人不注意上厕所去百度一下,回到饭桌上再人五人六的侃天说地。这种人放到古代,让他找一篇文章的出处,给他半年时间也不够。因为那时的书太珍贵了,太难找了。
   北宋有个名流叫张伯玉,字公达,福建建瓯人,在福州为官时,造福桑梓,人们尊称他“端公”。他有两个外号,一叫“张百杯”、一叫“张百篇”,是说他一次饮酒可饮百杯,须臾可作诗百篇,故朝野闻名,名重当时。他是宋仁宗天圣二年进士,博学多识,曾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改文章。
   当时有一士人自负博闻强记,诵目成章,加之酒量豪阔,堪遇敌手,闻张伯玉之名颇不服气,便修书一封托朝廷中有名望的人从中引荐。
   张伯玉接信后大喜,遂邀士人来家,说:“委屈尊驾专程看我,非常欢迎。我虽然已经老了,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仍未遇到对手。你既博闻多才,且又酒量大,真堪敌手,我实在高兴。”于是让家人摆酒席,两人开怀痛饮。
   你一杯,我一杯,当对饮到三十多杯时,士人仍然谈吐机智、雄辩,议论风生;张伯玉则一如从前,好象没事一样。又喝了十几杯,士人自觉不支,辞以酒醉不能再喝。张伯玉微微一笑说:“君果然海量,然而酒量就到此了么?且看老夫为你再喝几杯。”于是又独自饮了数十杯酒,士人色变,吃惊不已。
   张伯玉手指室中的四柜图书说:“我已老迈,今不如夕,所学已忘记许多,现在所能记住的只有这四柜书了。请你随便取一卷来,待我为你背诵之。”士人从柜中挑出一卷书来,乃是艰涩难懂的《仪礼》一书。张伯玉对士人说:“你打开书听我背诵。”士人按照张伯玉的话打开书,但听得张伯玉背书琅琅,诵之如流水,一字不差。
   士人叹服,拜倒于地,由衷地赞叹:“端公真奇人也!学生夜郎自大,先生是皓月当空,学生只是井底之蛙。”
   张伯玉这位老夫子的脑子像不像台计算机?好歹也是台486吧。其实真正的大学问家都有这样的风采,陈寅恪、顾颉刚、王国维等等国学大师,个个都是满腹经纶,都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老朽观他们是要昂起头去看的,高山仰止、望尘莫及。老朽而今天开七秩,年青时也曾下过很大功夫背诵唐诗宋词,如今已忘却十之八九,但信口背上几百首诗词歌赋还是可以的。
   古诗说:“放胆文章拼命酒”,表现了一个人博大的胸怀、深邃的学识和诗酒的豪纵,观之张伯玉其人,足可当之。
   我们讲酒文化,是说附着在酒这种奇妙物质上的文化积淀。实在讲,酒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精神的寄托,酒以其特有的醇、浓、香馥,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印下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脚印。这一负担是沉重的,而由于这沉重感又反过来益发加重了酒的浓洌和辛辣。
   中国的文化仰仗着酒,中国的文人更仰仗着酒,中国的文化是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来体现其博大精深的。文人以酒助兴,助豪情,解忧愁,抒胸臆,来抒发丰富的感情世界。
   故此宋代诗人刘克庄有词道:“酒酣耳热说文章”。没有酒,封建桎棝下的文人们焉敢放肆;没有酒,焉能狂放;没有酒,孔孟之道下的文人们、道学家们,又何能写出狂放恣睢、豪放不羁的放胆文章?

共 39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与酒和文章有关的随笔。从标题理解为放胆创作文章,拼命喝出酒的豪爽。酒为杯中物,神奇又普通,似水并非水,无色无定形,亦随杯方随杯圆,杯倾它平。温情如水,浓烈似火。世人莫名其之妙,却为之津津乐道;须眉为其友,解味无几人。爱酒恨酒的人都很多,是情感发酵的催化剂。除忧解愁欢乐水,乐极生悲成狂药。令人若仙、令人着魔,显风骨之清,露幽灵之浊。更有诗仙李白,酒后诗百篇。谈古论今,酒与文章有必然的联系。随笔从《水浒传》《北梦琐言》说起,到当今的黑恶花皮囊之死,再又回到北宋。酒也许深入作者的骨髓,融入血液,对酒文化之娴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对酒的理论,论深入简出。我估计是拼命喝过酒之后,才有这高质量的随笔。一篇精彩的随笔,鼎力推荐文友共赏。【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816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0-08-10 13:17:26
  欢迎老师投稿支持宁静!祝老师在宁静创作愉快!
浩渺若尘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0-08-10 13:20:42
  看到老师的《醉话连篇》,估计老师应该是好这口,如李白诗仙,酒后文思涌泉。问好
浩渺若尘
3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0-08-10 14:02:25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4 楼        文友:自咏诗        2020-08-10 17:04:53
  感谢若尘社长对《放胆文章拼命酒》的点评编审!若尘的点评比我的这篇文章都要好,若是再充实些内容,完全可以另成一篇酒文化的文章。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