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秋】花溪(散文)
一
花溪,这个要多美有多美的地方,光是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
花溪于我,就若故乡。时光回溯二十三载,我在贵州农学院读书,曾漫步于花溪河边,百步桥潺潺的流水洗净我眼中的迷离,龟山上的花香鸟语萦绕在我心间。坝上桥下激流飞泻,抛珠溅玉,下游那一湾碧潭,是人们划桨泛舟和游泳的好去处。此情此景让我十分羡慕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花溪情结从此烙在心间。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花溪区选调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考试,接到录用通知的那天让我欣喜若狂又黯然神伤。喜的是从此我可以留在花溪—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了,伤的是今后要回到生我养我的故土—水城的日子就屈指可数了。
生活和工作在这个地方,让我对花溪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花溪原名“花仡佬”,一是明末清初在这里生活的人以仡佬族为主,二是因为仡佬族妇女的服饰较花哨。清康熙年间,花溪青岩镇出了一位大学者——《康熙字典》编纂人之一周起渭,字渔璜。远离故土身在京城的他因挂念家乡,写下《花溪石漾图》寄乡情:“春风吹钓丝,偶逐蜻蛉起。还同花溪鱼,演漾花溪水。长空写潭影,澄怀澹如此。出处偶然事,论心付葭苇。”从那时起,花溪声名远扬。
抗日战争时期,很多文人雅士前来贵阳避难,他们发现了花溪的自然风光,认为“花仡佬”之名不雅,只取其“花”字,加上溪流的“溪”字,从此正式命名为花溪。
二
花溪除了有山环水绕、生趣昂然的花溪公园,还有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青岩古镇,还有溶洞密布,泉瀑飞泻的天河潭,还有三面临水、民风淳朴的镇山村,还有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的红岩冲峡谷,还有霜叶灿烂、层林尽染的黄金大道……
春天来到花溪,盛开的迎春花、桃花李花在花溪河两岸邀你入怀,河内鱼翔浅底、河面白鹭翩飞。
夏天走进花溪,奇秀的山和灵动的水让似火的骄阳顿时失了颜色,到十里河滩寻一幽静处,坐看山色青青,卧听水声潺潺,轻易便觅得内心的清凉。
秋天拥抱花溪,不必怀揣什么念想,或走、或游,或坐在黄金大道的石椅上,看阳光从树枝缝隙里透过的斑驳影子,听落叶投向湖面的声响,感悟你一直在寻觅的某个梦境。
冬天探寻花溪,有雪赏雪,无雪到天河潭赏石桥、探溶洞、访古迹。洞里温暖如春,洞里山水相连,山中有水,水中有洞,洞中有潭。洞内钟乳石玲珑剔透、形态各异,犹如天上人间。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中蕃曾隐居此地,诗人的村寨,如今仍随处可见水车、水碾、水磨和香粑车。
我刚参加工作的地方是花溪最偏远的高坡苗族乡。走进高坡,便走进了高山、峡谷、峰林、草场和梯田。工作之余,我曾去过高坡云顶草场上放歌驰骋,宛如置身塞外草原,一眼望不到边。每年的“四月八”,随着苗岭上芦笙和花鼓声响起,数千名身着盛装的苗族同胞在草场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庆属于他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花溪青岩古镇的城墙、石坊、石街和石巷,向人们诉说着她沉甸甸的历史。这里有“九寺八庙五阁一宫”等三十七处保存完好、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在这里,寺庙、道观、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与小镇和谐共存,香火与祷告将岁月共同绵延。爬上修建于六百年前的明城墙,寻觅古驿道前人的足迹,依稀还能听见金戈铁马的回响。在抗战时期,这里不仅是浙大南迁的分校落脚地,还是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的安置点之一,妥善地安置了疏散转移过来的党和军队高级干部的家属。那时,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和李克农家属皆被安置于此,周总理父亲的故居现今犹存。
在枕水而居的石头村落“镇山村”,有中国布依族生态博物馆。这里原是明王朝戍边军队的一个屯军要塞,清代中叶后成为以布依族为主的民间聚居点,村民以李、班两姓为主,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走到镇山村,就进入了石头的世界:石板铺就的场院,石头砌成的院墙,石板镶嵌的墙壁,石片铺盖的鱼鳞状屋面。村子依山傍水而立,古树石屋再加上老人的布衣长袍,给人一种远离尘世、淡泊宁静的意境。
三
在花溪公园葫芦坡以西,有一所庄严肃穆的衣冠冢。这里是曾经安葬过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的地方。戴安澜将军为黄埔军校学员,抗战爆发后,因屡建战功由团长升任旅长,先后血战台儿庄、浴血昆仑关,为抗战立下汗马功劳。他在率军出征缅甸时壮烈牺牲,其灵柩多次辗转后运回贵阳,经当时的市政府与各界人士商议后,选取了他曾寓居过的、山清水秀的花溪作为其安息之地。四年后,戴安澜将军的灵柩从花溪随家属东归,迁回故乡安徽芜湖。为了寄托对这位抗日名将的缅怀和思念,花溪人民在戴安澜将军原葬处修建衣冠冢,以将军穿戴过的一双皮靴和一顶军帽入土。在戴安澜将军的塑像之下,雕刻着周恩来总理题写的“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在游花溪后作《木兰花》一词,其中“良云草草亦难忘,一夕花溪同卧雨”一句,道出了花溪山水如画之美,又带有几分因战乱而颠沛他乡的惆怅。著名作家巴金与萧珊在花溪公园东舍喜结良缘;徐悲鸿大师与廖静文女士的订婚仪式也是在花溪河畔举行的。
解放后,碧波荡漾的花溪河上,曾留下周总理邓颖超这对伉俪泛舟绿水时的悄悄话。陈毅元帅来到花溪,写下了《花溪杂咏》七首诗赞美花溪。其中第一首是“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短短几句,便把花溪之美描绘得如此传神。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花溪天然景致犹存天地间。
四
花溪,我的第二故乡,就是这样一个风景浪漫自然、人文底蕴厚重的地方,居然被我熟视无睹了。从乡镇调回机关,那时每天上下班都要从花溪公园里穿过,而我来去匆匆,只是把它当成每天的必经之路。
如今,夏天的脚步渐渐远去,我甚至来不及看清她的模样,就这样从我身边飘然而去。
前段日子,因脚骨折,我不得不待在屋里休养,窗户成为我打发漫长时光的一个点,躺或坐的时间长了,我便拄着拐站到窗边,欣赏窗外的风景。窗外楼下的道路两旁长着参天大树,大树底下草丛里开着各色各样的小野花,随风飘扬的绿叶与低矮的竹篱笆构成了一幅如诗的画面。而以往从未认真欣赏,以致这风景被忽略了。
抬头仰望远方晴朗蔚蓝的天空,我不禁细细地反省自己的过往,是否太匆忙了一些?我错过的何止是这个夏季的风景?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于我而言,正是缺少这一点。
之前的我忙这忙那终究没忙出什么来,一直忽略了住在一个风景名胜区的事实,以致错过了那么多美好的风景。我不想再继续忙忙碌碌,我不想等到临死之际,才发现世间如此美好,最后抱憾而终。我要停一停自己忙碌的脚步,去好好欣赏身边美丽的风景。
今日重又走进花溪公园,西舍后面,一叶小舟静浮水面,两三只水鸳鸯从它的旁边轻轻游过,泛起的涟漪悄悄揭开了公园一角的静谧。横卧在河里的石墩,一个,两个…共一百三十六个记录着游人踩踏百步桥的每一个脚印。站在麟山的山顶往下看,映入我眼帘的花溪公园就像一个村姑,各个景点是她的头、四肢和身体,安然地静卧在大地山水间,那样自然,那样质朴,仿佛从来不曾被这红尘纷扰。
这个我去了若干次的公园,此刻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震撼。
过去的岁月,我是错过了多少美丽的风景,忽略了多少默默绽放的美?也许是为了梦想,也许是因生活的一地鸡毛而加快了脚步,但现在想来,真是太傻了。为什么不放慢些,稍停片刻,用心去感受?
今后,除了去花溪公园,我还要去十里河滩,去黄金大道,去天河潭……去呼吸那里纯净的空气,去听听大自然的音乐会。想想,双脚踩在湿润的泥土上,耳畔有小鸟的歌声,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投射下来,一切将会是多么美好,安静。傍晚,还可以躺在云顶大草场的草地上,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去,等待夜晚满天繁星的到来,在帐篷里伴着溪水的潺潺声和甜甜的草香入眠。
未来可期,出发吧,我要去找回那些曾经错过的风景。
跟随美女老师笔下的描述,也算是花溪一游。长了见识。
祝美女老师文琪笔丰,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