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难以忘怀的“粥”(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难以忘怀的“粥”(散文) ——粤西人的吃粥情结


作者:李景保 白丁,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59发表时间:2020-08-22 15:36:57

【流年】难以忘怀的“粥”(散文) 这几天,由于种植牙,不能正常进食,每天吃粥。吃粥对我们广东人尤其是粤西人来说再也普遍不过了。粤西人爱吃粥,是因为地处祖国南方,全年春秋两夏少一冬,气候炎热。夏季早早的到来,迟迟的离去。烈日之下,喝上一碗温淡的稀粥,顿时清爽全身,沁人心扉,清热止渴。如果再来些咸菜,诸如手抓豆角叶、咸菜苗、萝卜干或螃蟹酱,那就是“赛神仙”了。
   到外地上大学,才知道外地的粥与粤西的粥大不相同。外地煮的粥都是粘粘的、稠稠的,而粤西地区乃至广西的北海、钦州、防城港等白话方言地区煮的粥却是稀稀的,米粥和米汤自然分开,清清白白,本地人称之为“三滚粥”。即烧开三次,中途加二次水,然后熄火,这样煮出来的粥刚刚透芯。当地人只有“熬汤”之言,没有“熬粥”之说。“三滚粥”能清热止渴,这也应与本地炎热的气候有关。
   广东人管“吃”叫“食”,“吃粥”即“食粥”,而粤西人把“粥”和“干饭”分得很清楚,“粥”即是“粥”,“干饭”称作“饭”。如问你今晚是“食粥”还是“食饭”,即为你今晚是“吃粥”还是“吃干饭”;平时人们常用“你吃饭了吗?”来打招呼,在粤西即为“你食咗没?”,把吃的对象给省了,以免发生误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水平很低,粤西人一日三餐几乎都是粥,好一点的家庭“圩日”才吃上一顿干饭。于是,看一个家庭的家境好不好,就看他平时“食饭”次数多不多,这对姑娘嫁到的人家好不好的是个最直接的判断。
   我的家乡在粤西的化州。一条大河从化州北部奔腾南下,到了化州城开始进入开阔的平原,大河也由脱缰的野马变得温顺起来,平缓的大摇大摆的流向化州南部,然后弯弯延延的穿过吴川县,从吴阳镇流入南海。这条大河叫鉴江,是广东沿海河系中最大的河流,也是省内第三大水系。我的家就在化南的长岐镇,改革开放以前叫长岐人民公社。长岐镇位于鉴江入海的三角洲地带,属冲积平原,丘陵山头很少,每个村落都被密集的竹林紧紧包围着,有些竹子还长满了刺,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我住的村子离鉴江只有一里多地。
   每天清晨,袅袅的炊烟会从平原村落的竹林中升起,伴着鸡鸣犬吠声慢慢地唤醒沉睡了一天的大地。生产队那时,每家的媳妇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煮一锅粥,男人们即饿着肚子到自家的自留地干点私活,赶在生产队出工前回家喝一两碗媳妇刚刚煮好的粥。那时候粮食严重不足,各家各户都要精打细算安排好全年的用粮计划。米总是不够的,那就用杂粮充,用的最多的就是红薯。红薯是中国农村百姓吃的最普遍的杂粮之一。红薯有的地方叫地瓜,在粤西叫番薯。用番薯充到米里煮的粥就叫番薯粥。
   那时候村子里的各家贫富差异不是很大,平时有鱼有肉的家庭多是家里有一个“公家人”,当地称为“做同志”的。我家人口不多,就父亲母亲和我跟姐姐,四口人,在村子里就算中等水平。我母亲特别重男轻女,对我疼爱有加,对我姐姐即简单粗暴。吃粥时母亲总是把勺里的米汤倾出来,然后把浓稠的粥盛给我,姐姐总是吃很稀的粥。一旦姐姐装上稠一点的粥,母亲就会说她不谦让弟弟,或者干脆一筷子警告过去。虽然姐姐吃稀粥,但仍长得墩墩胖胖的,因此有个“大树”(有胖傻妞之意)的外号,我却又黑又瘦。直到读高中,化学老师说,粥的营养好大部分在米汤里,后来姐姐对母亲也要怪不怪的了。但至今我依然觉得母亲重男轻女着实过分,每当我吃粥时常想到我姐姐。
   恢复高考后的一九七九年,我考入了化州一中。那时没有双休日,从周一到周六都有课,晚上还有晚自习,学习紧张而充实,只有星期天是自由的。星期天最吸引同学们的是离学校不远的化州旅社门前的粥摊。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早餐粥,有猪肉粥、猪肝粥、鸡肉粥、鸭肉粥等等,味道好极了。街道的居民和我们的老师也经常到这里吃粥,旅社门口刚好是个三叉路口,马路的另一侧就是人民医院,每天早上往往被吃粥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单车铃声、汽笛声、吆喝声、叫骂声响不绝耳,好不热闹,生生一幅清明上河图。
   我最爱的是鸭肉粥。粥里的鸭肉被剁成一块块小方块,米汤的浓香和鸭肉的鲜味融为一体,姜粒把腥味化解,本地产的酱油和入其中,汤汁被进一步提鲜。这样一碗鸭肉粥,既清甜爽口又余味无穷,口口都会刺激你的味蕾。摊主还很会注意粥的卖相,会把买粥的铁锅斜着放,看上去米粥和米汤一分为二,然后把颗颗鸭肉挑出来放在粥的上面,向人展示自家的粥料足、实在,让人欲罢不能。我每次吃完鸭肉粥,都会感到共产主义的来临,自叹“人生如此,还有何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粥已成为粤西人的一种家乡记忆,那些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的粤西人,对家乡的粥有一种莫名的依恋。远离故土回到家乡,就想吃到那一碗粥。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日三餐吃粥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虽然粤西在广东还是相对落后,但温饱已不成问题。人们日常生活早已“饭”多“粥”少,平时吃粥不是因为生活困难,而是一种生活习惯。
   粥,仍然是粤西人的生活元素。
  
   (2020.8.15于桂林)
  

共 21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方水土一方“粥”。身为粤西化州人的作者,将家乡的粥描写得色香味俱全。我们不仅可以在文字中品味到粥的味道,更能从与粥相关联的时光中,品味到粥之所以如此的缘由所在。也会一番品味后,加深粤西粥独特的味道,而深深理解社会发展到如今,物质已然不再匮乏的时代,粥仍是粤西人重要的生活元素。作者的文字,若粥的香气般浓郁香馥,读过后会心生向往,会同探寻这碗粥的今时往日。佳作,流年推荐赏阅!【编辑:平淡是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0-08-22 15:37:55
  曾去过广州,对粥的印象极为深刻。跟我们北方不同。感谢老师支持流年,祝福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李景保        2020-08-23 11:23:33
  谢谢编辑!粤西的乡土气息我难以忘怀。
3 楼        文友:霞中子        2020-09-11 12:06:24
  写得很好!
但写真情与实景,管他埋没与流传。
回复3 楼        文友:李景保        2020-09-14 08:54:06
  谢谢韦老师!还得向您好好学习!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