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培训札记 (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培训札记 (随笔)


作者:定远牧人 童生,578.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16发表时间:2020-08-26 11:28:36
摘要:一次培训,万端感慨。


   培训札记
   文:张道云图:网络
   说来惭愧,平时不怎么出门,出了一次县就像出国一样满心的新奇,招来很多人笑话。当然,人家没有恶意,只是不怎么相信我能一直把自己关在家里。我的确管关住了自己,不是用门,是用心。我总担心出去几回便收不住心,心散了,漂泊感就会时时随着你,自己就成了一朵云。如果再被旅途之中的什么牵绊住,连家都不愿回,甚至找不着回家的路,那就害了自己。所以我尽量减少出门的次数,只要有推脱的可能我是能推就推的。若真的推不了,便只有时时警醒自己,记住来路,弄清去路,记住自己只是一个过客。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家,哪怕做条看门的狗儿也是值得的。
   出门在外
   不愿出门,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是别人的,一走出去,就会干扰谁的生活。一个人有一个人生活的圈子,在各自的圈子里彼此的安全系数就高些,大家自然相安无事;若是走出圈子,你中有了我,我中出现了你,保不准会有什么故事发生。人生有些故事自然有趣得多,世间有几个人能耐得住寂寞呢?可故事多了,就被连累了,每天不是这故事里的主角,就是那故事里的配角,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应付呀;哪怕在故事里跑个龙套,也是需要感情投入的,你说这有多累。可不嫌累的人多了去了,不知是自己的圈子太无聊,还是别人的圈子闪着金光引诱了他,他偏喜欢在别人的地盘里踏上一只脚,于是就有了侵略与防守,就有了矛盾与冲突,人世跟着也精彩,闹腾腾的,每天都有许多狗血剧情上演。
   于我而言,这是令人恐惧的,所以我不适应这个社会。可我又改变不了什么,只有一步步往后退去,不断缩小自己活动的范围,并保证自己不越过界去,同时也减少被别人越界的可能,这大约就是我不愿出门的原因吧。
    可世事难遂人愿,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最好的情况是你在必须出门的时候出门,并尽可能的不去打搅别人。你去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没必要大喊大叫,你这一嚷嚷是个什么意思呢,是一种炫耀,让别人给你喝彩?还是一种警示,让别人给你让路?或是预先招呼一下,让别人热情周到地接待你?哪样都不好,劳顿了别人,就增加了自己债务,还不如说走就走,谁也不告诉,完事儿再悄悄的回来,清清静静,这样多好。若出门是为了别人办事,那就另当别论,因为那已经叫做出差了,与出门不是一码事儿。
    本想今年和家人出一次门玩玩,这计划甚至在几年前就已落地了,但最终仍未能成行。不是出了什么岔子,生活一切都还正常,只是时间到了就想拖延。这样的拖延,每个人都有过,我严重一些。一些我不感兴趣的事情,若不是非做不行,我是能躲就躲,能避就避的。心里想,这样的事儿,做不做有什么关系呢,比如说朋友叫你出去聚餐,不能说这一顿饭吃了和朋友的感情就深了,不吃朋友就没得做了,若是真的朋友谁在乎这一次两次的相聚,若真的因为这一餐饭就淡化了友谊,这样的朋友没有也罢,所以去与不去结果并没两样,又何必勉强自己呢?
    这样考虑问题的方式左右我很多年了,一时半会儿改不了,所以对今年计划的出行还是犹豫起来。但毕竟是计划好了的事儿,反悔了总有种背信弃义的感觉,心里疙疙瘩瘩的,心意难平,于是就想法设法为自己找理由开脱,把自责降到最低限度,最好像没事发生一样。果真找了几个说得过去的借口,比如说新冠疫情肆掠外面不安全,比如说暴雨连绵洪水成灾道路不通,比如说天气炎热高温难耐不适宜外出,如此等等,好像都是在为亲人们着想似的,可其实呢,就是自己懒得走出去,因为无论外面怎样不堪,满世界都是外出行走的人,就没见世界清静过。
    可这次躲不了了,说是一次培训学习,必须得参加,没有丝毫妥协的可能。培训学习,这是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大好机会,错过了是真的损失。可培训与培训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培训是真金白银的收获,而有的培训却是浪费时间。不是说人家讲的水平不高,也不是说我们学得不认真,关键是讲的人、听的人以及策划者本身就没把培训这件事当成多么重要的事儿,或者干脆说就是应付一下差事。任务上面摊派了,你总得完成,大家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这项活动,自然就很难取得实效。培训这样的事儿,首先下面有进步的内心需求,然后上面有踏实的帮扶助力,这样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不然的话大家都是应付差事,讲的人粗枝大叶,听的人一知半解,唯一满意的大约就是组织者了,终于又完成培训任务,可以交差了。
    但愿这次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多少年出一次这样的远门,不能断了我往后出门的念想。庆幸的是,学习这件事不会和任何人纠缠不清,你学你的,我学我的,闷着头听讲就是了。
   窗外青山
   这是一间不错的客房。
   其实,客房都一样,一样的格局,一样的布置,一样的条件,如果你花这样的价钱,住的便是如此的标准双人间;如果是单间,规格自然会上去,不仅高档舒适,更有些自由的空间,可那就失去可比性了。
   说不错,不是指楼层高低适宜,也不是指光线充足,更不是指会有什么特殊服务,我说的是窗外的世界。拉开窗帘,便见一座山横在眼前,琅琊山,全貌。
   据培训承办方说,原先计划安排的酒店在琅琊山脚下,四星的,但被浙江卫视的一个节目组捷足先登了,说是在风景区录制一个什么综艺节目,胳膊拗不过大腿,他们只有忍痛割爱,不得已舍近而求远,来到这个叫“君家”的酒店。听名字,有种亲切感,取名“家”自然是要给你家的温暖,大约商家是谨记了“宾至如归”的教诲;再加一个“君”字,那就更抬举人了,无论是“君子”之君,还是“君住长江头”之君,总给人一种洁身自好的感觉。
   不过,住处这样一调换,我算捡了漏,得了不少便宜,不然如何体会“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蕴?若住到了山脚,与山为邻,距离虽近,可必然有压抑之感,视野也无如此开阔。近在山前,壁立万仞,仰视山石和树木,山便失去了意趣,何如远观,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无穷变化,这才更具情趣呀。
   来的路上,有段公路穿山而过,车子蜿蜒盘旋在山林间,我忽然对山没了概念。身在山中,满眼见到的都是茂密的山林,往往会让人忽略对山的整体认识。距离愈近,美感愈减,我觉得看山远观为最妙,但也不可太远,若是远到山成了一影,而或一线,那还不如看一幅山水画实在呢。
   面前有了座山镇着,虽身在都市,却不闻喧嚣,心静如空山。
   山虽不高,但却是一座名山。山的名气源于人的名气,若没有欧阳修这位太守,滁州只是一座城,琅琊山也只是一座山,让一座城和一座山濡染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欧阳修的能量该有多么巨大。
   可是,我们知道,欧阳修在这里只不过留下了一篇文章和一座亭子。我惊叹于文字的生命力,在我眼里,这座山也许就是一道风景,适宜被欣赏;而在欧阳修眼里,这山却是一种精神,适合传承和弘扬。他用文字点燃了这种精神,所以,山一活就是千年,亭子一活就是千年。
   如今,山就在我眼前绵延展开,重峦叠嶂,层次分明。一片青黛中,既有重彩涂抹,又有淡墨渲染,并点缀以塔阁与山岚,透着难得的静谧和几分神秘。然而,在我心中,它的样子最清晰不过了,在太守的文字指引下我已踩着他的足迹走过千遍万遍。我见过一瀑酿泉自山峰间一泻而下的恣情放纵,我见过展翅欲飞的醉翁亭立于山石之上的傲然独立,我见过一位苍颜白发的老者端起酒杯对天畅饮的快意江湖,然而,花开花谢,苍云白狗,眨眼间千年已倏忽而逝。如今我站在君家酒店的十楼窗前,眼前仿佛全是醉翁亭下狼藉的杯盘和散乱的人影,大家走得走散的散,只剩下一座青山在斜阳里淡去颜色。
   千年以后,再没有一篇文章可以拯救什么,山离我们越来越远,渐渐成了一影,一线,一幅留在心里的画,我们只能在高楼之上看夜色渐渐淹没天空。
   近处的霓虹渐次亮起,流光溢彩的都市盛装而出,青山无影,只见远远地塔阁之上闪着幽幽的光。
   隔壁的房间有了喧哗,几个人也许正在玩牌。
   和谁理论
   我见到的开办讲座的都差不多,一个人在台上,站着或坐着,有稿或脱稿,一边循着轨迹,一边插入别人或自己的故事,逗坐在下面的一席听众开心。也许是我参加的讲座级别不高,不够正规、不够专业、意义不够大,以偏概了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日常学习培训中我们听到的大都是这样像讲座的讲座。坐在台下,有时我也在想,如果让我来开这样的讲座,我会怎么讲。绷着脸吧,过于一本正经,搞得像领导训话,人家反感;再说你又不是在联合国的讲台上讲全球变暖粮食危机,没必要严肃的像秘书长。觍着脸吧,失之油滑,搞得自己像表演小品,虽然调动了现场气氛,但糟蹋了自己的身份,让卖的东西掉了价。权衡一下,走亲民的路子,既然是讲座,该讲的知识和道理不能落下,然后解解嘲打打趣讲讲典故说说笑话,在适合的地方穿插几段自己的见闻,级别最低得是港澳台的,高端一点的是日韩,牛叉的便是飞欧洲美国,这样容易唬住听众,以达到增强本人金碧辉煌的效果,同时也显出自己观点的权威。若是听众起了兴趣,添油加醋也未尝不可,这样不但可以补救了自己专业知识的短板,而且即使出现点错漏,大家兴奋中也不易觉察。
   讲座很多,请进来的,送出去的,但一线的老师都在拼业绩,容易跟理论走岔了道,很少去听。再说理论这东西让人头大,本来路走得好好的,人家一理论,你却不知怎么走了,抬着个脚愣不敢放下来。所以,很多老师避理论唯恐不及,都躲得远远的,只要不被逼着写论文,一辈子都不愿搭理它。可是,据说现在时兴培养双素质型教师,要求老师们既要具备高深的理论教学素质,又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教学素质,以期达到理论随时联系实际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有关部门要求教师们要加强学习,用理论武装自己,打造教师队伍新形象。这是个完美的理想不错,只可惜教师们实在不争气,都不愿意提升自己,个个心无旁骛孜孜不倦地行进在应试教育的康庄大道上。怎么办呢,组织大家学习培训,你饿着肚子不愿吃,我就端着碗来喂你,这该成吧。于是,培训一轮接着一轮,讲座一场接着一场,师训办每天都忙得很。效果呢,课还是那样上,论文还靠拼凑嫁接,最大的成就大约就是出现了几个表演课精英。花十天半个月,一遍一遍的磨,一堂一堂的重复,一节课花了拍部电影的时间,课要都这样上,师生直接就能进表演系了。
   教无定法,任你这节课上得再好,换一节课一定能像你那样上?而且我有理由有必要模仿你那样的上课方式吗?老师不同,学生不同,课堂不同,这些决定了课堂之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与方法。教育教学主要在于实践,会教书的先生研究学生,不会教书的先生才研究教法。
   孔子老人家也只是教育的践行者,他把时间都放在学生身上,没见他阅读过一本教育专著,没听说他上过一节公开课,估计也没有什么专家给他做过讲座,教着教着人家便成了教育学家。没有先入的理论指导,靠着自己的教学实践依然可以成为教学大家。其实,教学经验便是理论,孔子的教学理论就是他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我们老师也有自己的经验,只是没有能力著书立说做总结罢了,但不能说我们都是在瞎教,指责我们没有理论指导在胡闹。
   对请专家做讲座传授所谓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件事,老师感兴趣就听听,不感兴趣就把时间放在琢磨怎么上好明天的那节课上,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听着听着入了迷,不妨在理论上多花点时间,多深入一点,未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教育学家也不失是件好事,但记住以后只研究你的理论,别总想着指导别人的实践。而我们一众教书匠,把明天那节课上好不误人子弟就OK了。
   听了几天讲座,我觉得几位先生好像也是我这意思,他们倒像挺理解咱们这些学员,所以讲的就没有那么艰深,也没有对我们提出过多要求,只把理论当成理论来讲,甚至还有俗化理论的念头,含糊中对咱们一线教师的辛勤劳动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
   这样的讲座,多听几场也无妨。老师们博学多识幽默风趣,学员们遵守纪律笔记认真,大家互相理解,关系和谐融洽,关键是食宿条件又这么好,值了。
   我的帽子
   我一直不认可自己这个身份,可虚荣心还是让我默默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所以说,我很虚伪。
   当初去争取做这个“乡村首席教师”时,我以为是个什么荣誉,像优秀教师一样可以得到一个红本本,所以就将申请材料送上去了。荣誉,虚得很,不如靠实力换来的奖状有含金量,可是干了半辈子教师,如果没有一两个荣誉加身,像一个孩子认认真真地读书却没人夸似的,心里难免空落落的,容易失去冲锋的动力。学校每年都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什么什么荣誉,可全被别人拿去了,于是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够努力,这时如果有一个东西能证明自己还是有点能力的,自然欢喜得很。申报首席教师是一个机会,整个学校符合条件的就我一人,没争没抢,所以就心安理得的准备了材料,结果批了下来,真的就戴上了这顶帽子。

共 753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培训礼记,作者一开篇便以不喜尘世的喧哗,衬托出这次的培训之旅。一路上的风景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得活色生香,同时也让作者一路感悟,对于培训和教育的很多不同的观点,以及荣获乡村首席教师的感慨。对于教育事业,小编虽不是教师,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小编还是知道一二。在当今的教育事业上,为荣誉而战的教师不在少数,也有为学生而战的很多老师,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作者,让人钦佩。正如一位资深的评委老师说过一句话,获得矛奖不一定是最好的作品,最好的作品不一定获得矛奖。很敬佩那些在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的务实教师,他们不为自己而战,他们以学生成才感到光荣。人生侃侃几十载,不觉中自己已不惑之年,背着行囊在八月的阳光下踽踽独行,结束这次培训之旅。文章描写生动细致细腻,情感充沛,也隐射了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我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 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0-08-26 11:31:11
  拜读老师的佳作,敬茶敬茶。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