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暗香】如歌的行板(小说)

编辑推荐 【暗香】如歌的行板(小说)


作者:鲁紫苏 秀才,2988.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98发表时间:2020-08-28 16:34:10
摘要: 岁月如歌,一场前所未有的运动,让王兴轩北上,迅速地体会到了贫穷的滋味儿。而此时的米宝生,一如当年的王兴轩,尽全力帮助老师的家人度过漫长的艰辛岁月。酒喝酣了,话就多了,两人满含热泪,频频举杯,一言难尽,所有的话、所有的情谊都在这杯酒里。   


   一九六零年,那是一个饥荒年。大饥荒,不仅是农村颗粒无收,城里人也都在挨饿,所有的城市,就算是北京和上海,也都陷入了一片饥馑之中。
   在鲁西平原的米家河洼村,许多人都患上了浮肿病。皮肤肿得明晃晃的,头脸也大了一圈,自去年起,粮食就断了顿儿。几乎所有的百姓都为一口吃的忙碌着,全国饿死病死的不计其数。米宝生在离家一百多里地的中学念书,交通不便,他已有两个月没回家了。当他回到家里时,见到了面黄肌瘦的父亲,正孤苦伶仃地枯坐在低矮的灶坑前。父亲一看到儿子宝生回来,眼里立刻浮上一层浅浅的泪水,擦也擦不干。父亲绝望地说,天灾啊!你爷爷、你奶奶、你娘都死了!你娘饿了三天了,要是有半碗粥也饿不死!
   宝生拖着沉重的脚步跟着父亲来到三座坟茔前,倾金山倒玉柱般地跪下来,撕破天的一声哭喊。村里已见惯了死人的事儿,但路过的人还是被这二十岁的青年沙哑的哭声感染,不由得红了眼圈儿。老天这般残忍,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宝生决定辍学,他把拳头捏得格格生响,他要和爹相依为命,挑起家庭的重担。
   他是个学习刻苦的中学生,聪明、木讷、淳朴,几乎每次考试成绩都位列第一。他心情沉重地来到学校,表情严肃地对班主任王老师申请退学。
   王老师一楞,还有半年就可考大学了,这小子学习也不错,前功尽弃太可惜了!王老师想这学生一定是遇到什么难事了,在饥寒交加的灾荒之年,任何意外的发生都有可能性。
   王老师叹息一声,望着返校后胡子拉碴面色黧黑的米宝生,那深陷的眼窝里满含着焦虑。他拍拍米宝生的肩膀,安慰着,坐下说坐下说,别着急。
   米宝生接过王老师递过的一杯热水,袅袅的热气,仿佛烫了他眼睛似的。他赶紧低下头,嘴唇颤抖着,好久没说话。王老师两年前自省师范学院毕业,很年轻。他听着米宝生讲他的爷爷奶奶母亲先后离世,家中只剩下父亲一人的悲惨遭遇时,眉宇间蹙起了个大疙瘩。
   王老师是鲁南人,名字是王兴轩。靠着祖辈们勤俭持家,因此家境较为富裕。他有个姐姐已出嫁,父母让他在外面安心教书,不用操心家里。因此,他闲时读书写字,一手好字受到全校师生的拥戴。
   百年不遇的大饥荒的残酷现实,在学校教书的王老师目前还没有深刻的体会。学校供应饭菜能吃得饱,况且自己还有几十块钱的工资,因此吃饱饭这件事儿上,王老师是有力量做到的。但是,现在米宝生因为家境困顿而致饿死亲人的灾难,让他心里一凛,一个想法,就悄然产生了。
   他红着眼睛拍了拍米宝生的肩膀说,宝生同学,你不要怕,我有工资,也没啥负担,我们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他一个月四十九块五毛钱的工资,30斤粮票,常有剩余,现在他决定拿出这段时间积蓄下的钱和粮票,全部送给米宝生,让他交给他父亲在老家度日。
   米宝生本来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辍学回家的,他做梦也没想到年轻的王老师如此地雪中送炭,施以援手帮助他,他被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一下子震惊了。他半天说不出话,等回过神来,想说谢谢王老师时,却发现嘴唇已抖成一个勤奋的米筛,发不出任何听得清楚的语音,他面红耳赤地嚅嗫着含混不清的音节,突然双膝扑通跪倒在地,“咚咚”地磕了两个响头,再抬起头看时,这个近一米八的大男生鼻涕泪水地糊了一脸。王老师赶紧扶起米宝生,哽咽着说,好好学习吧,只要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有困难,咱们一起面对!
   米宝生像个大姑娘似的,又红了眼圈儿。
   半年后,米宝生以优异的成绩被省城师范学院录取。
  
   二
   接下来的两年,王老师是信守承诺的。每月的工资分成三份,一部分给米宝生的父亲,一部分给米宝生寄点当生活费,余下的部分留给自己用。本来米宝生上大学就有补助了,但王老师坚持给他点钱,以备不时之需。这样,王老师除了给米宝生父子的大部分钱以外,就剩下不多了。学校里其他老师诧异地发现,王老师现在连烟也不吸了,衣服也是极朴素,在食堂中肉菜几乎不吃,只买个馒头或一份大锅煮菜很费力地吞下去。他家境不错,单身的王老师一下子变得非常节俭,私下里成了许多老师茶余饭后的话题,大家猜测了许多可能,惟独没猜到与他的学生米宝生有关。
   每月发薪水的那天,是王老师最忙碌的日子。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薪水分别寄出。米宝生的父亲非常感激他的好心救助,几次提出要来看看王老师,他严辞拒绝。一则交通不便,二则他也不想因米宝生的父亲到来,让别人知道这事儿,免得因此给米家父子添了心理负担。
   想想这几年,王老师就觉得恍然如梦。饥荒到来了,让人措手不及。前两年还是风风火火,学校食堂炖肉飘香,大家都以为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呢,没想到饥荒说来就来了。这样,之前王兴轩无忧无虑,因偶尔帮助了米宝生,一下子也变得会过日子了。可是再怎么会过日子,钱是有数的,一个人花绰绰有余,三个人花就日显捉襟见肘了。
   三年的饥荒岁月,咬咬牙,也就过去了。更大的灾难还没有到来,米宝生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临沂市一所中学教书。一段和平的丰衣足食的日子来临了,农田已恢复了生产,米宝生也赚了工资,每月有固定收入,王老师的工资又重新全由他自由支配了。但三年里每月一次的邮寄,已成为习惯。二十五岁的王兴轩,到了发薪水的那天,习惯性地跑到邮局,提笔写汇款单时,却发觉米宝生一家已经能够吃饱饭,不再需要他救助了,他怅然若失,后来想想就把钱寄往鲁南老家的父母。
   但王兴轩那时丝毫意识不到,他那些寄往家里的钱,并没有延续太长时间。不是他不愿意寄,而是因为一场始无前例、声势浩大的运动就要开始了。
   在运动开始前,那是一段一生中想来最奢侈的时光。隔断时间,他的学生米宝生,就会带着瓶酒,在街上买几份卤菜,来找老师喝酒。喝来喝去,就喝高了。喝高了的米宝生就会泪流满面,说这一辈子,给我最大帮助的就是您王老师,您虽年轻,一日之师,终身是父!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然后,两人再碰杯喝酒,那高度的粮食酒在体内穿梭着,让他们生出男人的自豪感。
   一九六四年,王老师结婚了,他挽着新娘子姜丽的手臂,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第二年,这样的快乐没过多久,王兴轩因写了一首诗,被嗅觉敏锐的上级领导知道后捉住不放,学校领导几次三番地找他谈话,给他指出两条路:一则说诗不是他的原创,是摘抄的,这事儿就过去了;二则写检讨,以后不再写这样的反动诗;反之,就会被学校开除公职。年轻年盛的王兴轩,非常气愤,他毫不犹豫地写了辞职申请。
   学校里突然贴了好多大字报,惨白的纸上写着醒目的大字,打倒某某某!在名字上面划上大红叉,显得异常狰狞恐怖。这些大字报糊满了校园大大小小的墙壁。王兴轩的父亲是小业主,富农出身的他,也被推向了风口浪尖。而当时学校的教学秩序也受到严重干扰,学校里成了被整治对象重灾区,好多隐藏多年的“浑水摸鱼”的不法分子被揪出来,被批斗。隐隐地传出某某老师被举报、某某老师自杀的消息。
   手无寸铁的书生王兴轩有天带着简单行李,和妻子姜丽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一起回老家匆匆看了下爹娘,毅然踏上了北行的列车。他们一心向北,一直到了遥远的北大荒,一个中国版图上称作漠河的地方,安顿下来。他们惶惶不安地期待着这地广人稀的黑土地,能不加歧视地接纳他们。
   一住就是十三年。
  
   三
   在一个叫八里屯的荒山小村,自此,曾经的中学教师王兴轩和曾作过小学教师的妻子姜丽,双双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农民。王兴轩那么瘦弱的身板,捏惯了粉笔钢笔的手,开始和屯里其他男人一样劳动,以前修长的手指变得粗糙不堪,手心里长满了厚硬的茧子。
   时光慢慢地走,他们艰难地生存着,心里常刮起一阵阵飓风,吹得往事像灯笼似的一明一灭。往事如风,吹到哪儿,哪儿就起了漫天的灰尘。他们像沙漠中的骆驼一样负重爬行,在这苍茫的天地里,只有他们一家是异乡人,因一个突然的决定,他们像飘蓬一样,被来路不明的世风拔地而起,一路向北,呼啸着移植到这块寒冷的黑土地上,落地生根,长成一棵耐寒的树。
   他们明显地老了起来,重创耻辱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渐渐地吞噬了昔日王兴轩端正洒脱的夫子仪态,背也驼起来,腰也佝偻了。入乡随俗,他把比芭蕉叶小不多少的旱烟叶捻碎,学着屯里男人,用草纸卷成手指粗的烟卷,抽那辛辣的旱烟叶,渐渐上瘾,为得是像当地人似的解乏;长期抽烟损坏了他的嗓子,变得沙哑起来。王兴轩之前的一头墨发里开始有了星星点点的银发,而且夜里也常会咳嗽,“吭吭吭”的,仿佛啄木鸟啄树干的声音。
   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姜丽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尽管是个外来户,也不能让人家笑话,她慢慢地开始想办法赚钱。屯子后面有山,山上有些红松、水曲柳、黄榆等质地坚硬的树种,夏天的雨后则冒出了很多菌子、野生木耳。她现在已熟练地辨认出能吃的菌子,常与邻居老刘家的采了来,洗干净了,加青菜炖了后,就有种肉的香气。山上物产丰富,还有野生的韭菜、野生的山蒜,她上山采了些,改善下家中寡淡的饮食,吃不了的就串在一起在房檐下晒干,再整齐地捆扎起来。
   离屯子一里多路有个小小的火车站,每天从全国各地开往哈尔滨的火车在这儿会停下几分钟。停下的几分钟里,也是姜丽把握住的赚钱机遇。她一早收拾好,背着一个硕大的筐子,里面装着积攒的煮熟的、腌出诱人黄油的咸鸡蛋、咸鹅蛋,几把整齐的韭菜,两包散发着天然香气、晒干的木耳或菌子,她早早地在那里等待着。等火车远远地鸣叫着开过来时,她赶紧地跑过去,利用这几分钟的宝贵时间,用结结巴巴的普通话红着脸向客人们兜售她的货物,幸运的是,每次都有收获。这样,背筐轻了,口袋里有几张皱巴巴的纸币,也有当啷作响的小硬币。姜丽把一毛以上的钱全部攒起来,包好放在衣柜的底层,有时会拿出三两分钱给女儿买几块甜甜的硬糖或一块油汪汪的面包。
   而这些行为屯子的女人是不耻的,她们看不起这个山东女人,这个瘦瘦的女人还是上过师范的女教员呢,那又怎样?她男人王兴轩是大学生又怎样,还不如他们吃得好穿得好呢。而姜丽不管他们背地明里怎样评价,依然辛辛苦苦地去山上采东西,肥大的衣服上都补着几块大小不一、齐整有尊严的补丁。
   这么多年,他们从未回过老家,温饱尚且勉强,贫瘠的家里实在是舍不得也拿不出回家的费用。但他们也放心,王兴轩、姜丽的父母,米宝生每隔段时间就去探望,来信说说家中老人的情况,他们也就放心了。不放心又怎样呢,六七千里路,太遥远了。
   三个孩子挨肩儿地出世。
  
   四
   一九七六年,运动结束了,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如今米宝生已是一所大学的教师,他兴奋地给老师王兴轩拍电报,告诉这一好消息。此时的王兴轩,外形上已和东北普通农民没啥区别,穿着肥大的粗布棉衣,抽着卷得手指肚儿粗细的旱烟。他在这儿已生活了十一年,早已心灰意冷地认命,不再想回去教书的事儿了。但姜丽不同意,每每听到王兴轩惊天动地的咳嗽,她的心几乎跳出胸腔来,她担忧不已,若一直在东北住着,王兴轩的老慢支怕是永远好不了。姜丽就给山东省相关教育部门写信、发电报,可结果都是石沉大海。
   又过了两年,姜丽真不甘心就这样在这个小屯子呆一辈子。她心一横,干脆自己带着两个女儿,坐火车倒汽车截驴车,长途跋涉地回到山东,找到米宝生,两人一起去找学校领导,可惜学校领导早换了。举目无亲,她又硬着头皮去教育局找局长,最后终于调出王兴轩的档案,说让她回去等着,等有了结果给在东北的王兴轩拍电报。
   很快地王兴轩接到了市教育局让他回去工作的电报,他大喜,东北那个苦心经营的小家财产,被他半卖半送地处理掉了。
   一九七九年,当他坐了四天四夜的火车,来到久违的鲁西小城时,一出站口就看到了接站的姜丽。
   相拥而泣,十三年的他乡生涯,硬是把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男教师,变成了颓唐懦弱的农村老头儿模样。
   而此时昔日学生米宝生也正在奔赴小城的途中,他随行的提包里,有两瓶茅台酒;这是几年前他带领的小组科技攻关,成功地填补了某项国内空白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馈赠的两瓶茅台酒。他珍藏着,一直没舍得喝。
   当夜,王兴轩简陋的家里,笑语喧哗。米宝生亲自给老师斟酒,为老师接风洗尘。姜丽看着他们师徒喝酒,说话,擦擦眼睛。
   岁月如歌,一场前所未有的运动,让王兴轩北上,迅速地体会到了贫穷的滋味儿。而此时的米宝生,一如当年的王兴轩,尽全力帮助老师的家人度过漫长的艰辛岁月。酒喝酣了,话就多了,两人满含热泪,频频举杯,一言难尽,所有的话、所有的情谊都在这杯酒里。
  
   2020年8月28日首发

共 500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读来让人不禁泪目的小说,讲述了在鲁西平原米家河洼村在六十年时,闹饥荒。闹饥荒已经死的死,病的病,早已在这个村庄里见多了。米宝生从学校回来后,见到死去的亲人们,宝生便决定辍学,挑起家的重担,可是宝生的学习好,王老师又不舍得他辍学,最后还是王老师靠着自己那点微薄的工资资助米宝生。可没曾想,那场运动来的到来,让王老师陷入困境,一下子就是十三年的异乡生活,直到后来知识分子落了政策,找了米宝生才让王老师以后的生活有了着落……小说情节突出,人物刻画鲜明,环境描写细致,将六十年代那个画面描写得那么真实,那么灵动,品读佳作,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呈现!推荐文友共赏!【编辑:易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易辞        2020-08-28 16:58:36
  品读紫苏老师佳作,期待更多精彩呈现,推荐文友共赏~~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回复1 楼        文友:鲁紫苏        2020-08-29 09:51:30
  感谢易辞老师辛苦编辑,小说中的人物有原型,然也有加工,对当时的工资、社会背景还挺认真的了解了下,才构思成文的。问好,祝您快乐。
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0-08-29 12:01:34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王老师虽然并不高大魁梧,但他充满爱心,尤其是帮助因天灾陷入绝境的宝生。人生不仅会面临天灾,还可能有人祸。“文革”让王老师没了工作,飘零与落魄,让他苍老颓唐懦弱。熬过来了,王老师的新生活开始了……拜读紫苏老师小说,故事很感人。
回复2 楼        文友:鲁紫苏        2020-09-01 16:55:43
  感谢求静老师磨目阅读小文,故事有原型,谢谢您的感动;天灾和人祸是考验人性的试金石,善有善报,师生情谊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常青,更彰显这情谊的珍贵,问好老师,祝您快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