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唐诗鉴赏(随笔) ——对唐诗的领悟
唐诗鉴赏
唐诗是我国文化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唐朝几百年间,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作,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享受,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千年后仍象明玉般熠熠生辉!
我小时候,就接触过唐诗,为那精炼的诗句所吸引。几十年间,也诵读过许多唐诗,使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感悟颇深。
唐朝的诗人,首推李白,他的诗飘逸灵动,山川河流,皆能入诗。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庐山瀑布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誉之为“诗仙”。说他能斗酒诗百篇,腹中文才不可计量也。
杜甫经历过唐代的“安史之乱”目睹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本人也飘沛流离,在成都郊区结了草庐,赋诗数篇,写出了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生动形象地写岀了底层人们之痛苦,生活之艰难。后世人,尊称其为“诗圣”。
白居易,史称“诗史”。他的诗作颇多,一首“长恨歌”,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爱故事,铺垫得淋漓尽至,“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世仍为情侣之间的许诺,期盼白头偕老,爱情不绝!
孟浩然,“山水田园派”诗人,仕途不顺,基本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其诗作多为五言短篇,诗风清新自然,意境高妙,潇逸洒脱。世人称其为“诗隐”。
代表作:
“岁暮归南山 ":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读之,感觉脱尘出世,世事苍凉,独居明月松枝之下,愁沧滿怀,隐士之貌呼之欲出也。
刘禹锡,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歌、文章颇强,涉猎领域广泛,题材多为咏史、怀古、山水、哲理或民歌。其性格坚强,百折不挠,世人称他为"诗豪”。
其代表作《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读之,感慨万千。一首诗,诉尽历朝历代的兴衰存亡,令后人品味,明白其韵含的哲理和启示。
王维,唐朝诗人、画家
擅长田园山水诗,诗中触入了浓郁的佛理禅意,高妙空灵,后世评曰:诗里有画,画中有诗。称之为“诗佛”。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读之,似身临其境,仿佛在山中涧旁,夜静鸟鸣,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了幽深之境界,超然脱俗,遨游在精神空灵的意境中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天才横逸,有“小李白”之风,绝句犹佳。在咏史、讽喻、抒怀方面都有不俗表现。他的诗,雄姿英发,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代表作:《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首诗,将赤壁之战,活灵活现的呈现于世人面前。使人仿佛亲历那场三国之鏖战,硝烟弥漫,杀声震天。令人唏嘘不已,浮想联联!
王昌龄,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写作题材多为边塞、离别和宫怨,犹以七绝诗水平最高,有“诗家夫子”之美称。世人称其诗天才流丽、锋芒毕露。
代表作:《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读之,仿佛身处边塞,那金戈铁马,战鼓隆隆,其豪迈气势跃然纸上。讴歌了边塞将士保卫国家疆土,热血鼎沸之情,值得后世景仰,中华民族永立东方,世代前行!
李贺,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其诗想象力丰富,上天入地,飘忽不定。借古沨今,神仙鬼怪,咏物抒怀。表达其胸中之意也。世人称其“诗鬼”。
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读之感觉到乐曲之美艳,听之有所悟。诗中含有典故,语言俏丽,飘忽飘渺,引入入胜。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他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新诗风。他的诗,既唯美迷人,又扑朔迷离,笼罩着谜一样的气质,后世称之为“诗迷”。
其代表作《重过圣女祠》:白石岩扉碧藓滋,
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
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
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
忆向天阶问紫芝。
让人们读来,如入虚幻之境,神思遨游空中,细品方知玄妙,仿佛大梦初醒。
我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但乃酷爱唐诗,经常诵读,从中汲取唐代诗人的名作,陶冶情操,感觉在如今的社会,也能收益颇多,丰富我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