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挡不住的思念(散文)
2020年的中元节到了,这是母亲逝世的第八年、父亲逝世的第五年,我的心情也随之沉重了起来。
母亲的逝世,来得特别急促,才住三天医院就与世长辞了。那时,我是悲哀加惊恐,耳朵里竟发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声音,似乎是“嗡嗡”声,又像是“呲呲”声,感觉后音又长又沉,这是我与至亲永别而产生的独特生理现象,毕竟这是我第一次面对至亲之死。从此,我与母亲的互动被彻底画上了句号,只能改用上坟来寄托哀思了。这是无奈又无情的强制,我顿时万分惊恐和悲哀,就像天塌了似的。我怕父亲受不了这一巨大变故带来的打击,将这个噩耗隐瞒了父亲,直至其逝世。
母亲逝世后,父亲成了家庭唯一的至尊亲人。但因工作、生活等困难所迫,我们兄弟三人让父亲住进了养老院。那时,父亲患着脑萎缩、脑梗病,脑子出现了间歇性迷糊。尽管如此,父亲也常问起母亲的病情,我们只好用假话去搪塞,心里感到特别的难受。哄骗时间一长,父亲就产生了怀疑,他似乎也隐隐约约地觉得母亲死了,便伤心地哭起来,泪水淋湿了胸前的衣服。父亲的哭泣加重了我们的悲痛,我们只得无奈地、强行地用假话进一步哄骗。后来,父亲断断续续地向我表达过回家生活的愿望,可因条件所限,我们只能用假话来哄骗,并“狠心地”拒绝了父亲的请求。再后来,父亲因不会吞咽而住了院,但对这种病,医院的治疗效果很微小,父亲就渐渐地不会服药,连饮食也很困难了。我想方设法向父亲喂食,说了很多激励的话,使用了注射器,但父亲只能吃少量食物。于是,医生便催促我们插胃管饮食。我知道从鼻孔插胃管是多么地难受,当即就拒绝了医生。医生只得改用吃蛋白粉、输液等办法给父亲输营养。但才过了几天的时间,医生就又催促插管。我与医生争执了几次,才无奈地同意了插管。插管时,父亲脸上的肌肉在痛苦地抽动,就像是经受一场残忍的酷刑,看着父亲受苦,我当场流下了眼泪。就这样,父亲插着胃管返回了养老院生活。胃管每月一换,每逢换管,我都不忍心看下去。然而,父亲却只能独自承受这个痛苦。半年后,父亲就与世长辞了。
父亲逝世后,我似乎存在着父亲得到了解脱的幸运,但却是用失去至尊长辈为代价的。因而,我生发出一种悲哀和无助的混杂感,感受到了世上再无父母的悲凉,难受得一句话都不想说,脑子里顿时一片空白。
父母离世后,我的生活被无情改变,每逢正月初二(我们这一带祭祀先人的特殊日子)、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我就到父母的墓地去上坟,脑子里充满了悲哀和遗憾。这种转变,使我感到特别难受,却也只能无奈地每年重复。悲哀情绪萦绕在我的心间,很久都放不下。但出于理智,也为现实的生活和将来,我尽力地克服着悲哀对身体的折磨。
当今的社会,物质生活充裕,健康已成为判定生活质量的霸气标尺,以各种健康需求特征的行为成了时尚。普通民众的生活已发展到:不论穷富、地位,不论性别和年龄,更不论胖瘦和美丑,只看是否有利于健康,只要对健康有益,就予以推崇和效仿;只要有害健康,就无情地摒弃,即便是有点好处,比如食品味道鲜美带来的特殊享受、激烈的感情表达导致威望的提高、某种行为能带来了一定收入,都会一票否决。即将步入老年的我,也很认同这种生活观念。有时,我甚至会像小学生背课文一样,机械而古板地模仿。比如在食品选择上,我不吃肥肉和糖类,早饭必定吃一颗鸡蛋,而且只吃一颗,就怕胆固醇升高。有人让我吃冰糖、花生、瓜子,我也都是一概拒绝。再比如运动,为健康着想,我每天坚持按量运动,对那些剧烈的活动,即便乐趣很大,我会坚决舍弃。在精神方面,我也很谨慎地掌控着自己的行为,坚持不狂笑、不生气,处处都从健康标准上予以评判。
时代的进步和变迁,使我成了“先判断是否有益健康,再决定取舍”的生活方式,处处都小心翼翼。但尽管这样,我对父母的思念却怎么也挡不住,即便会产生悲哀、会损害到身体,我都绝不放弃,这是人间最宝贵的传统,也是做人的起码品行,我是必然要遵守的。
中元节这天,我对父母的思念比往常强烈了许多,想到了一些让我刻骨铭心的父母往事。
父亲在临终的那段日子里,给我讲过自己独自承担全家农业生产之事。那次交谈,父亲的老年痴呆很厉害,聊天已不再有父子间的辈分忌讳,父亲如实地将他的旧事讲给我听。父亲讲了自己痛苦的早年,讲了为爷爷、奶奶、为儿子们的一些无私付出,讲得泪流满面。这些聊天内容,以前我从未听说过。按辈分忌讳来说,父亲本不愿讲给晚辈们听的,可他和我聊天时,已很痴呆,已不懂辈分之间的忌讳了。不过,虽说暴露了老一辈人之间的矛盾,却都原原本本的说出了根由,让我清楚地看到父亲处理利益问题的高尚人品。我为这些陈年旧事而感动,并联想到自己记事以来,父亲为家庭牺牲的一切,我为父亲对家庭的无私奉献,衷心地点赞和感谢。
母亲对我们则是恩情似海,不仅抚育了我和两位哥哥,在做人上也有巨大的教化作用,她是一位有爱心的伟大母亲。有一次,我因一些小事,对哥哥们产生了看法,母亲以家庭利益为重,用慈母之爱向我示范,指出了我的一些关键错误。从此,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进而拓宽了做人视野,生发出亲情之间的友爱之心,回归到了善意的亲情交往之路。在日常生活上,母亲也一直为家庭无私地付出,她年轻时,勤劳地带孩子、教育孩子。年老后,父亲患病,身体虚弱,母亲又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任。父亲在世时,对母亲的评价很高,曾这样对我说过:要是没有你妈,我根本就不能活!
我与父母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在世时,我常去看望,在生活上也是尽力关怀。他们逝世后,我明显有了无处报恩的感觉,当看到街上摆放着新鲜水果水果、色香味俱全的菜或是丰富多样的食品时,我就想到了父母,就想着要给父母买点,让他们品尝,但在此时,父母已再无法品尝了,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助感。当在街上看到个老人,我就觉得他在许多或者某些地方像父母一样,但又一想,父母已经逝世,已无法相见了。
我是个无神论者,但在此时,我愿有天堂和阴间的存在,好让我和父母团聚。上坟本是个纪念活动,但在民间有许许多多的传说,尽管这些传说有些封建迷信,但我希望这些都是现实,我要借这片虚空之地为父母继续尽孝。中元节这天,我带着祭祀的物品、踏着沉重的步伐来到父母坟前,郑重的敬了香,并默默地诉说了自己八年的思念之情,虔诚地祝愿他们在阴间幸福地生活……
读了此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道要趁早。愿天下儿女都能善待孝敬父母,愿天下父母都能安享晚年!问好作者,遥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