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神山闺秀浙水村(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神山闺秀浙水村(散文)


作者:建树 白丁,2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38发表时间:2020-09-14 20:50:22
摘要:原创首发

【丹枫】神山闺秀浙水村(散文)
   一
   从河南省林州市到山西省陵川县的浙水村,有两条路。水路和陆路。
   沿着林州境内的淅河逆流而上,不远便进入太行大峡谷——当地人称河交沟。过河交沟畔的嘴上村,进入山西。再往上慢溯,穿过红豆峡景区,来到淅河的上游——浙河,浙河的源头,就是浙水村。淅——浙,两个形体高度相似发音却大相迥异的两个字,颇令人遐思。
   不管是淅河还是浙河,现在都是涓涓细流,并不能载舟。尤其浙河,倘若你要涉水前行,不必挽起裤管,甚至不用脱鞋都不用担心河水会打湿脚面。称其为河,着实勉为其难,不如称其为溪。
   水路不但不能行舟,而且还有跌宕的断崖,因此,走水路是到不了浙水的。此水路你可以理解为水走的路。
   从陆路到浙水,旧时候有一条官道,起点从原康镇开始,绕过柏尖山,过重兴店后开始爬坡。爬到山顶的豁岭西——河南山西在此交界,几乎就来到了太行之巅。在“巨人的肩膀上起舞”,你可能欣赏不到它的高大伟岸,但一定能体会到它的深邃险峻。尤其是过“野鸡脖”和“门槽”这两个地方,更是心惊胆颤。(第一次走门槽时,是个初秋的中午。天地间似乎只有我一人,死一般的沉寂,偶有几声蝉鸣,陡增阴森恐怖。颤巍巍临绝壁俯瞰,谷底升腾起一团迷雾,遮住了望眼。正在迷茫之时,“咕”地一声鸟鸣,从团雾里冲出一只老鸦,在我面前璇了一圈,又向下俯冲而去。只惊得我双腿打颤,差点喊出“有妖怪”来。)
   过壶关县的鹅屋、东西霍凌水、柳泉等村后,地势开始急速下挫,到十八盘底,就是浙水村。
   浙水,坐落在山坳里,依偎在浙河旁(权且这样描述。)四面全是大山,抬头是巴掌大的一片天。一条路穿村而过,西边过赵辿岭达陵川,东边过鹅屋连着河南。(这条路有过光荣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手书致信阎锡山,八路军抗日借此道而行。《陵川县志》记载。也有过灰暗的历史——扼守官道要塞,响马猖獗。)
   17年前的2003年,也是这个季节,我就是沿着这条光辉与灰暗叠加的山路来到浙水村的。浙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穷山恶水、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贫苦落后。和这里的人们相处了一段时间发现,这里的人们勤快里掺着散漫、灵活里泛着固执、聪慧中夹着迂腐、厚道里含着狡黠。男人不修边幅,喝酒“吹猴”白开水,不吃下酒菜,多数女人也和男人一样“抽白面儿”。
   当时,浙水村的大街是狭窄的,令人压抑。路面崎岖不平,坑坑洼洼,时有积水,常让人担心开车碾过某块儿石板儿会射出一股污水喷到路人。浙水村的民房,低矮,破旧不堪,“气死猫”的窗户上泛着绿苔,小青瓦上长着瓦菘。总之是一派旧社会的落后气象,有些情怀的文人大约会想起兰韵的散文《青瓦乡韵绵绵愁》。
   后来又去过一两次浙水的南岸村,是走亲戚,并非访友。(外甥在此打工时娶了程家闺女。)但没有进过浙水村。再后来,常听寒冰提起浙水,说是去拍民俗。我也没太在意——摄影家的眼光和常人不一样——浙水不就那样嘛!
   今年,浙水突然红了,成了网红村。我在抖音里常划到他。于是就有了故地重游的念头。恰好村主任志刚来电,说河顺西曲阳区的几位村书记想去浙水取取经,学习一下新农村建设。说我和那里的人熟悉,想请我当回“导游”。大家一拍即合,开三辆车子,浩浩荡荡向浙水出发。(括弧内读者可以跳跃过去,作者当日记记录——同行者有栗家沟村栗贵生书记、王志刚主任、宋青芳会计;庞村李楼苍书记;西曲阳申新法书记;河湾村刘宪忠书记、刘美玲妇女主任;河顺镇西曲阳区原区长黎明;河顺镇原文化站站长,原驻栗家沟村干部长青;文友一路同行、时光清浅共12人。到目的地新开发了一条旅游专线——从合涧到壶关桥上乡丁家岩到鹅屋,一色柏油马路,宽阔平坦,而且穿大河等景区,景色美不胜收。出于私心,我还是把大家带到了那条不甚宽阔的古道上。2020年8月23日。)
   路大致还是那条路,不过,冒着石头尖、崎岖不平的山路,已经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有的地方已经去弯取直。想请大家体验一下“野鸡脖”、“门槽”的惊险魅力,也不知什么时候、怎样地就把它们甩在了身后。过了鹅屋,道路没有走样。当年我和坦然开着“帕杰罗”失足挂在悬崖边、让我打死也不再相信什么“四驱防侧滑”、那个有故事差点出事故的地方,还在那里;我一人开车夜行,光线里突然闯进一个大汉,手持六尺长棍不停地拍打光线,及至我哆哆嗦嗦地摇下车窗准备留下买路钱时,大汉问我:你过来时有木呐看到一头牛?这个令人一惊一乍的拐弯儿,也还在那里;相传出过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的牛洞上村,路边还是那座古庙……一切熟悉又陌生,一切在变而未变。
   车子开到十八盘的时候,已经隐隐约约看到了浙水村。一座天桥,如彩虹一般,横亘在浙水上空。俯瞰浙水,清一色的青瓦,像鱼鳞,又像是湖面波光滟潋的水纹一般,在蔚蓝的天空下,随着车子在“波浪般地涌动”;东西那条穿村公路,新修向北边连接太行旅游专线的公路,像两条绣着白边儿的墨色绸缎,在村子东边打了个结,然后挥舞着向前方舒展而去;北边的行虎山、南边的熊耳山,如一双巨人的手,宛着、捧着村庄,四周古木参天,塔松郁郁葱葱,绿绿地、油油地散发着新时代的勃勃生机——果然,浙水变了,已经不是十七年前的浙水。
   来到十八盘底部,又是一个急弯,著名的淅河在此处流过。当年浙河漫过路面流淌,到冬天,路面堆起如玉的冰,细流则从冰面下渗过。现在我无瑕研究浙河是如何潜下路面不见踪影的,失急慌忙把视线投向东坡上。
   啊!(——此处必须有长叹!)熟悉的地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被南岸村一个叫文学的人戏称“河南扶贫工作队”所在的地方,已经不是旧时的样子。煤管站那五间房子哪去了?路面上的起落杆哪去了?爱开玩笑的站长侯保林调到哪去了?做了一手好菜的厨师福海(福读费)呢?打牌喝酒抽面面的豪爽女人呢?每天上午八点,叼着烟卷、背着双手、披着外套,准时来煤管站聊天的“和珅”、“纪晓岚”呢?还有那些嘴里咂着大麻仔、迈着八字步、搬着四块砖五十米一歇的乡亲们呢?都还好吗?……
   还有我那些翻滚着的机械。——这我知道,它们早就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了!
   看着想着,竟然喉头有些发紧,眼睛有些湿润。
   车子继续北行,村子隐藏在视线以外。若不是“浙水民俗村左转”的提示牌,我几乎就要将车开上那座高处看到的连着旅游专线的“彩虹桥”。
   浙水,调皮地给故友开了一个玩笑,差点让自诩为导游的我丢人。
   左转,深山“闺秀”浙水村,便徐徐地揭开了她那令人好奇的面纱。(对我来讲,浙水不是闺秀,而是少妇。那面纱背后,是一张更加成熟、饱满、温润的脸。)
   如流的车子,如织的游人,还有一个少年“三块钱一盘油葵”叫卖声,戴着墨镜拍抖音的拍客,举着剪刀手的少妇,撅着屁股举着照相机、把快门按地咔咔作响的摄影师,骑着豪华摩托穿着紧身衣的骑客,坐在太阳伞下翘着二郎腿喝饮料的游客,谈笑风生的安阳电视台《老郭读报》节目主持人老郭……这些生动的场面,像是一幕幕的舞台剧,联手演绎、诠释着一个词——繁华。
   那条大街——唯一连着外面世界的大街,比以前开阔了许多。路面还是石板,不过此石板非彼石板板。平整中带有略微的凹凸,不规则的排列中蕴含着规则,走在上面感觉到踏实。大街北侧的房子,还是原来的灰色,但灰色不灰暗,在鲜艳的红、黄色街灯及幌子招牌映衬下,散发着深沉的色彩。明清的砖明清的瓦,沉积着历史的厚重,见证着世事的变迁。
   明清建筑的最大魅力,最具艺术色彩的当属木刻门楼门匾。当街的那个硬杂木牌坊——阳马古道,河边那家“溪护楼台”以及“南山拱翠”,都是典型的代表。
   一幅黄色“手工拉面”的幌子,勾起了我的记忆。第一次来浙水吃那“开始诱人终于恼人”的拉面,是在村学校的石券门旁。土豆丁、豆腐丁、黄豆尖,三豆合一的臊子是记忆里的主角,石券门只是回忆里的附属品。为了印证我还未老年痴呆,于是沿着曲折迂回、曲径通幽的胡同,凭着记忆,来到了这里。
   石券门还在!券洞宽约两米、高约三米,长约大几米,洞东西陈列,洞身东边砖刻“钟秀”、西边为“凝瑞”,都是难为现代人的文言词儿。
   石券门像一座碉堡,又像是嘉峪关上的瓮城。它孤零零地矗立在学校旁,究竟是做什么用呢?我在此不作深的探究,留作和老朋友见面时当谈资。
  
   二
   “和珅”、“纪晓岚”家在哪来?老书记喜群家、老主任群龙家在哪来?房子明明还是原来的房子,并没有挪窝儿,这三转两转,竟然把我给转迷糊了。
   给“纪晓岚”打个电话!
   我先卖了个关子:“学兵,听听我是谁?”
   对方没有思考,随即答道:“坚周吧!十七年你没换号码我也没换,都存着呢。”(俭,用林县土语读——坚苦的坚)
   “嘿、嘿,我过来了。”
   学兵激动地问:“真的?在哪嘞?”
   “牌坊这儿。”
   “好!我马上过去。”
   不到两分钟,我就在人群里看到了熟悉的学兵。他竟然比以前还年轻!你看他那矫健的步伐、挺拔的身姿、满头的黑发以及干净的下巴……哦!学兵和浙水村一样,都像是钻到宇宙的“虫洞”里,把时间的维度压缩、静止,甚至是倒转时空。(星际穿越里的概念)
   “你好啊,坚周。”学兵笑呵呵地边打招呼边伸出手来,我连忙伸手接了过去。
   “你还知道回来看看?”学兵还是以前那样质朴,不会说“想你了”之类的肉麻语言,而是用“抱怨”来表达自已的热情。这样的表达更接地气,更实在,我喜欢听。
   我指着正在航拍的栗贵生书记以及他身边的村干部们说:“今天是学习之旅,我客串导游。一会儿我给你挨个介绍他们。”
   “你进大队班子了?”他问道。
   “没有,我哪有那个本事儿。”
   “千万别回村里,麻烦着呢。你看我,村里的事情麻缠着,那都去不了。”
   这么说,学兵又当村干部了,以前就当过会计。
   “你在村里任甚职位?”
   “还是会计。”
   “那正好,一会你带着我们学习团介绍一下你们浙水村,怎么就翻天覆地变化了。村里书记在不?一会儿和我们几位书记对接一哈。老书记喜群呢?帕金森好点儿没有?”
   “那能好?抖得更厉害了。不过,除了抖,其他没有大毛病。都老了,退了。现在的书记、主任,都是年轻人,你不认识,就剩下我这个老圪杠,在村里当老家院呢!”
   “没去你亲戚兴龙家看看?”学兵问道。
   “没有去。这次不去了,人多。另外,我也没有带粉条啥的礼物,空白搭手的怎去人家里呢……对了,你也别告诉志红我过来了,省得他从城里往回跑。”
   “嗯,你熟悉的人都在城里住,今天见不到几位。我要不是当会计、还有我那个农家乐,我也回晋城住去了。”说着,他指着那面黄色“手工拉面”的幌子说道。
   “那就是你家来着?真认不出来了。浙水真是变化太大了。不敢想、不敢想啊!”
   “还抽白面不抽了?”
   “不抽了,都不抽了。”
   “别光咱俩说话,冷落了客人。”学兵提醒我。
   “对!对!对!”
   我牵着学兵的手——俩人叙旧时的手就没有分开,来到众人面前,大家互相握手、寒暄。当到黎明面前时,黎明用眼角挑了我一眼,我知道他的意思。
   “你们可以称靳会计或者老靳,我是习惯叫他名字了。”
   “是、是,叫名字就好,叫其他听着不舒服。”
   大家说说笑笑,在学兵的带领下,穿过“阳马古道”的牌坊,向村内走去。
   来到村内开阔的广场,大家驻足停留。学兵指着西边带着挑檐的的两层廊道和南边高大的戏楼说道:“坚周,这些建筑以前都没有,都是新建的,修新如旧。我们这里请有专业的设计和专业的施工队伍。”
   “你们是怎样产生这样的思路的?以前我也从这里经过,你们的发展,着实让人惊讶。”栗贵生书记问道。
   “还不是党的新农村政策好?陵川县政府选择浙水,倾情打造乡村旅游。我们是党的好政策的受益者。”
   “当然,这与我们村的古建筑保护做得好也有很大的关系,要不,县里也不会选择我们,你们说是不是?”
   大家连声称是。
   “你们的钱从哪里来?”栗书记接着问道。
   “有一家公司出资。村里哪有这么多钱呢?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收益和公司按比例分红。”
   “这个办法真好!”李楼仓、刘宪忠书记齐声说道。
   “每个成功的个例,都有它的特殊性,只可借鉴而不能复制。就浙水村来讲,古建筑的保护是最大的亮点……”栗书记说。
   “旧社会林州也都是这样的房子,甚至不比浙水的差。比如东岗燕华水村的七家胡同。可惜,好多都拆了……由此可以看到,什么最宝贵?失去的和将要失去的。浙水,这些明清时代的建筑群,必将随着光阴的流逝而更显得弥足珍贵。”黎明说道。
   大家边走边说,徜徉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蓝蓝的天空中,有几朵棉花云从北山头飘来,在浙水的上空懒悠悠的浮动,飘过南岸村,慢慢地消失在淅河的源头——南山后。记忆里浙水的天空,就只有两只眼之间的距离,如今看来,比以往宽阔了许多。
   村里的胡同密织,融汇贯通。在较为宽阔的地方,有太阳伞和带后背的靠椅,供游客累了休息。这些细微末节的设计,都体现着管理者们的细心和贴心。
   来到村南边的浙河旁。当年污水泗流的河沟,如今变成了一潭碧水,映照着一棵百年国槐和两边的吊脚楼。如果把此景放大,竟有些“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韵味,由不得我再次感叹。
   “学兵,我不明白,浙水的山还是以前的山,树还是以前的树,怎么现在看起来,山比以前矮了,树比以前更绿了,房子比以前更漂亮了,你给我解释一下。这个变化的重点在哪里?”
   “路,以前是土路,荡起的灰尘,落到树上房子上,都是灰蒙蒙的。现在你看这路,柏油路面干干净净的,镶着白边,映衬着四周都是新斩斩的。”“路对了,‘路’就对了。”他接着说道。
   “哟!学兵,水平够高的,你都成了哲人了。”
   他笑着答:“浙水人可不就是浙人嘛!”
   ……
   走了!学兵一一和大家握手告别。车子徐徐开动的时候,他大声地喊着我:“坚周,临淇的手工粉条最好!”
   “嗯,栗家沟和上庄的都不赖,你别管了,来时我给你哼(拿)上。”
   车子走了,从反光镜里,我看到学兵,还在路边……

共 565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河南省林州市到山西省陵川县的浙水村,有着作者几次难忘的惊险回忆!从林州市到浙水村,有两条路,水路和陆路。水路可以理解为水走的路,完全不能坐船走的路。作者第一次走陆路经过门槽时,正值中午,作者正在迷茫之时,突然从团雾里冲出一只老鸦,惊得作者双腿打颤,差点喊出“有妖怪”来。第二次是和坦然开着“帕杰罗”失足挂在悬崖边。后又夜遇一位壮汉寻牛,让作者误以为是劫匪。当时浙水村的贫穷落后也给作者流下深刻的印象。可今年,浙水村突然红了,成了网红村。作者在抖音里常划到,于是就有了故地重游的念头。恰好村主任志刚来电,说河顺西曲阳区的几位村书记想去浙水取取经,学习一下新农村建设。作者就自告奋勇当了导游,一路经过颠簸,终于来到了久违的浙水村。浙水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着实让作者叹服。给当年的村主任打了电话,十七年没变的电话号码,让对方一下子就知道是老朋友来了。老友相见欢喜自不必说。村主任详细地介绍了新农村建设始末,首先要保护好古建筑,又从新的建筑上发扬旧建筑风格,修好路提高环境保护,倾情打造乡村旅游,真正的品味到了党的好政策带来的福音。在作者一行人离开时,从反光镜里,作者看到老友学兵,还在路边……可见作者与浙水村人源远流长的感情!全篇文字精炼,语言流畅,农村新建设,离不开党的好政策。跨省深情,温馨温暖,精字酌句,浓郁耐品!力推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0-09-14 20:55:54
  感谢老师支持丹枫,祝老师生意兴隆,笔耕不辍佳作连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