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老家(散文)

精品 【八一】老家(散文)


作者:华为 秀才,133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04发表时间:2020-09-18 07:05:53
摘要:老家是根儿,是那四方园里的鸡鸣犬吠,是窑洞炕上母亲的呼唤;老家是故事,是讲了一辈子也讲不够说不完的念想;老家是眼泪,是吃到那个味道,遇到那个人,想起爹娘时的情不自禁。老家呀,老家!

【八一】老家(散文)
   一
   我的老家,就在一个叫做料沟村的地方,具体地说,就在料沟村西北侧一个叫地坑院的院子里。
   地坑院是我们当地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又称“天井院”、“地阴坑”、“地窑”。地坑院的建造颇具匠心,窑洞依山就势而建,远远看去与自然界浑然一体。地坑院不仅具有形,人站在院里仰望天空,无垠的夜空被框进了四方天地内,恰好和中华文化中的“天圆地方”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老家的乡土民俗中,建造地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动土之前要请先生相宅、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再择吉日破土。破土之日,要举行奠基礼,必须燃放鞭炮以示隆重。奠基礼之后,先生会让这家顶门立户的男主人在基址中央和四角各挖三锨,谓之“破土”。破土之后,即可动工建造了。
   建地坑院时主窑、门洞窑、灶火窑的位置很重要,讲究阴阳平衡,图个吉利。造窑孔数也多有讲究,有明五暗六含八封九之说。九为大,所以九孔窑院落最多。窑洞倚窑口盘炕为“通灶炕”,有的窑盘前后双炕,前炕睡孩子,后炕睡老人。冬季烧火做饭,饭熟炕热。盘炕择日带“七”,尺寸长短带“七”。如长六尺七寸,宽四尺七寸。“七”与“妻”同音,取意“与妻同炕,偕老百年”。灶火的烟囱通过土炕通向地面,称为烟洞。地坑院的门洞通道多用砖砌筑成阶梯形,门楼多用砖瓦精心砌筑,俗称“穷院子,富门楼”。
   窑院建成后有个热闹隆重的仪式为合龙口。窑洞挖好之时,匠人在中间一孔窑的顶上留下仅容一砖或一石的空穴,用系了红布或五彩线的砖或石砌齐,然后放爆竹,设宴请客,恭祝主人平安吉祥。迁入新窑院时,亲朋好友还备礼祝贺,喝喜酒,为其“暖窑”,有的称之为“踩院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先们在道法自然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流传至今,就变成了乡土民俗。但凡住过地坑院的人家,他们都会按照祖宗留下的传统在地坑院里种植花草树木。春暖花开的时节,地坑院里花团锦簇,置身其中有一种娴静的农家情调,心情也会格外爽朗。还有的人家在院子里种上果树,夏天可以乘凉,秋天还有新鲜可口的水果吃,真可谓一举两得。
   在地坑院种树也特别有讲究,要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白杨树)。因“桑”与“丧”同音,柳为丧杖用木,杨树树叶被风吹出的声音令人恐怖,均视为不吉。
   “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因“梨”与“利”同音,榆树称为金钱树,石榴多籽(多子多福),均取吉祥之意。门洞旁栽一棵大槐树,谓之“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幸福长久安康。
   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要在院门和窑洞窗户上贴窗花,如“喜鹊登梅”、“龙戏珠”、“孔雀开屏”、“天女散花”以及各种花、鸟、虫、鱼、禽兽一类的图案。若是新婚夫妻房,则要贴上胖娃娃。这些大红的剪纸品充满民间的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当远方的游子回到家乡的时候,看到这火红的窗花,会鼻子一酸激动地流下眼泪。
   提到老家就不能不提特色饮食“八大碗”与“十大碗”,这是仰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老家的乡亲们操办红白喜事、娶媳嫁人、招待到访贵客或时令节庆准备的美味佳肴。“十大碗”包含红烧肉一碗、白肉一碗、猪头肉两碗、黄花菜一碗、海带一碗、豆芽一碗、粉条一碗、芹菜一碗、煎饼一碗。“八大碗”则是在“十大碗”中选择六个热菜和两个凉菜组成。现如今生活好了,人们吃的、喝的都挺讲究,也不会铺张浪费,可是不管游子们在外是干啥的,也不管身份如何高,走得有多远,只要想起故乡就忘不了地坑院的树荫窗花,忘不了老家十大碗和八大碗的味道。
   这些年我在外工作,每当过年的时候,我都会匆匆地赶回老家,到家后放下行李就去贴春联贴窗花,打扫院里院外。等都收拾停当之后,我会坐在院里的石条上喝着热茶,仔细打量院里的角角落落。每当此时,我都会觉得心里特别踏实。从这一刻开始,我的身份从游子变成了主人。
   在院里坐够之后,我会端着茶杯走出院门。村里有娃娃们在放鞭炮,踩着年的尾巴赶回来的乡亲们不断地从我眼前走过,一声声亲热地招呼着,直把人心里的火点得更加旺盛,一年来所有的心酸和劳累会瞬间消散。
   上了年纪的父母最爱看的就是这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景。此刻父母会忙得团团转,他们既要张罗着做饭,还要应酬接连不断来串门的乡亲。但是不管父母怎么忙,他们的眼光始终留在我们身上。过年过的就是团圆,我们回来了,这家就团圆了,这年也就红火了。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老祖宗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代接一代细心侍候着这老家土地,因为土地不骗人,你往土地上撒了多少汗水,到了夏收、秋收时,土地就会给你有多少回报。如今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特色种植业逐步代替了传统农业,农民不再交公粮了,还有种粮补贴,所以人们对土地的耕作方式也和以前有了很大不同。如今的耕种和收割更像是一种仪式,也像是一家人团聚的节日。
   乡亲们多了闲暇时间,把自家的农家小院都打理得十分干净、优雅,宛若现代版的世外桃源。走在村里,不时有几声鸡鸣犬吠声传来,给这静谧的小村庄增添了一份温馨和活力。
  
   二
   我们家住的百年老院,已成了我们寄思怀乡的乐园。大院里的窑洞外围虽有部分坍塌,但院里古朴的土沙石房屋建筑保存的基本完好。院内的角落处长满了石榴树,树上挂满了一个个红灯笼似的果实,它们在静静地演绎着春秋冬夏,也好像在默默地回味着昨天的故事。
   老院的东外围有一处胡墼断墙,远远望去,如古城墙的一角。满树红的酸枣和黄的格门枝条横斜在断墙上。记得小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从哪学来的唱词:“吃个枣生个小,吃个格门生个闺女。”
   这童谣都随时间的流逝被湮没在这童年的记忆中。如今大院里的青砖小道上长着一片苔藓,如铺着一块绿色的地毯。这四合院如坐落在城里,它一定是一处美丽的休闲景点。因为老院的建筑,既能体现老一辈人的建房理念,有啥用啥,物尽其用;也还能体现的老一辈的建筑特色,即有利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安居。尤其这老院已成了我们这些常年在外的游子们心中的寄托,它既承载着我们的美好记忆,又渐成了大家闲游时的避暑山庄,只是它的角色一直在变。
   看到那离老院约有五十多米远的破旧“文化室”,很容易让我想起鲁迅先生文中的“三味书屋”。它是我们周边几个村最早的私塾,后来改名曰“文化室”。“文化室”座落在我们老院外的西北角,只有它的外墙上至今还写有两个“公”字,在剥落的粘土粉刷的墙上依稀还留有当年“土改时期”的标语。
   据统计,我们村自建国以来,家家户户出教师,至今一家三代人都有做教师就有六七户。这些年外人提起料沟村,就无不羡慕地说:“料沟村莫不是“文曲星”下了凡……”虽说这句戏言与这“文化室”没有多大关系,但料沟村厚重的尊师重教的氛围却传承延续至今,并不断地发扬光大。这里过去是我们小村的文化中心,如今它却成了实实在在的“珍品”贮藏室。这窑洞里堆满了旧家具和农具。像什么纺花车、织布机、犁耙绳索、架子车体、木头铡墩、扬场锨之类。
   “文化室”的外面靠墙堆放着几个石头牛槽和几盘石磨盘。它的西边是一排座北面南的牛圈窑,这里也曾经是我们童年的乐园。在农忙时我们帮大人给牛添草料,星期天从这里出发放牛放羊。最高兴的事是在下雨天,我们把提前采来的杂草和树叶撒到圈前,然后扒着栏杆看小牛和小羊争食、顶头。而圈在圈里的牛妈妈和羊妈妈在圈里叫着或在篱笆门里转着圈子,真像是焦急的母亲在呼唤着自己的孩子。
   淘气的我们那时还不懂牛妈妈和羊妈妈心中的焦灼,只知道高兴地拍着巴掌给小牛和小羊助威。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感觉有些对不住那些牛妈妈和羊妈妈。
   在连接我们料沟村东西沟的古道旁,有一个以前供全村人碾谷子的大石碾盘,它直径约有三米长。在记忆深处,小时候每到十月份,全村人,你家一袋,他家一斗,等待碾米的人们坐在大石碾盘不远处的石条上,随着金灿灿的谷子倒上碾盘,每个碾米的家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大碾盘静静地矗立在这路边的杂草丛中,碾子也不知何时从碾盘上跌落到地上,已有半截被埋入土中。在大碾盘以东的东沟,一家家古朴端庄农家小院像珍珠一样点缀在料沟村的东部。这也是村里的另一片独特的世外桃源,每个院子也都被勤劳的老寿星们拾掇得井井有条。有一群鸡在院外路边的草丛中自由觅食,想必刚才的鸡鸣狗叫声也是从这里传出的。
   站在这儿时经常来这里玩耍的农家小院外,让我想起前几年的暑假。在我的心中,我早已把故乡看成了我的暑期的“避暑山庄”。每年暑假我们总会有几天回来小住,与其说是帮父母干点活,倒不如是回来避避暑,然后到这家串串,那家转转,再到河坡地里掰上几穗玉米,拔几株花生,摘一些还没成熟的黄豆,回到家让母亲给煮一煮,打打牙祭。更多的时候,我还会到童年常去的小山沟里去采摘一些儿时爱吃的野果。
   如今农村的条件发生了巨变,通上了自来水,乡亲们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到泉边挑水吃了。村里进行了村容村貌的治理,路面硬化了,干净了,傍晚的小村庄也不再是黑漆漆的了。以前村里不适宜种粮的土地有的退耕还林,有的因地制宜种上了经济价值更高的花椒和中草药。乡亲们的腰包鼓了,底气足了,过日子的心气也高了。
   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每次回老家时,孩子都像出笼小鸟一般兴奋不已。他们会到小河边玩水,到田边地头抓蝴蝶,他们总会玩到忘我的境界,总会惹得早已做好饭的母亲不断在院门口张望,不停地催我们去找,如同当年她盼我放学回来一样。
   孩子们回来之后,母亲就会一个个紧紧捉住他们,把他们的小脏手按进脸盆里仔仔细细地洗个干净。饭菜早已端到了桌上,老式八仙桌就摆在院外那棵大槐树下,当大家都坐好之后,一大家人开心地把快乐和幸福伴着母亲亲手做的喷香的饭菜吃进肚里。
   吃过饭收拾妥当之后,有些疲惫的母亲去屋里休息,孩子们却依旧兴奋,那劲头就跟当年圈里顶牛的小牛小羊似的。这时候我会带着他们到后山的山坡上去找野果。那里有我儿时爱吃的棘子(剪子)。在儿时的记忆里,每当秋天来临后,我总能吃到那酸酸甜甜的野果,它们那独特的美味曾让我回味无穷,我要让我的孩子们也尝尝这故乡的土地赐予我们的味道。
   除了野果之外,中秋节前后老家院子外的杮树也是一种独有的美景。一串串火红的柿子灯笼般地挂在枝上,它们和我一样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三
   秋风中的料沟水库是一个包容四季的大花园,它一半是水一半是芦苇荡,这片湿地每年都会引来大雁和白天鹅光顾。在我记忆里,这里一年四季都令人无限神往。
   初春的库区,景色醉人,水平如镜。水边有垂柳拂水,空中有飞燕浅唱。尤其在水库北岸,有一棵近百年的白杏树横卧在水库边的沟沿上,杏花盛开的时节,满树粉黛,蜜蜂嗡嗡,树下是鱼虾成群,偶有水鸭从树顶掠过,粉红的杏花瓣如落英缤纷,惹得鱼虾扎堆欢跃,再看那水中的倒影,又是一幅绝版的天然画卷。
   夏天在我们牵牛饮水的铃铛声中开启,牛犊们欢快地在坝上撒欢,大牛畅快地喝着水,但它也不断地回眸,并哞、哞地呼唤着它那撒娇的孩子,如同母亲在呼唤着孩子们在河边别贪玩过了头。而那时我则不失时机地向水里打着水漂,眼瞅着白杏是否已经成熟。
   大坝边的水渠是村里的婆娘们洗衣服的好去处,当然也是淘米洗菜的好地方。坝上晾起的衣服如彩旗飘舞,坝渠坝边不断传来欢声笑语。偶尔也有好开玩笑的同辈青年,站在坝堤上大喊:“谁家婆娘在光肚子洗澡,我可下去游泳了。”接着把一块大石头被扔入水库,“通”的一声水花四溅,坝渠里传来一阵欢笑声。其实我们村的水库至今没人敢下水游泳过。即使曾有几位有胆大的人,也顶多会在傍晚悄悄地在坝渠边冲个凉。因为这水库自建成以来,一直有人在默默地看管。
   看着眼前碧波荡漾的水库,四十多年前全村父老乡亲“战天斗地”的劳动场景浮现在我的眼前。
   料沟村全村一百多口人就散居在这条沟的四面,分别是沟南,沟北、西沟,东沟。以前的人们因这条大沟的阻挡,出门不是上坡,就是下沟,一到雨雪天,就是出村难,这在生产生活上极不方便。那些年还由于粮食短缺,开荒种地的也多,所以每到雨季,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后来村里的老前辈人聚在一起商量,为改变村里人们的出行现状和减少水土流失,料沟村的父老乡亲们开始了治理这条沟的大会战。
   据健在的老一辈人讲,当时没有任何工程机械,全靠架子车、人力、畜力。从这条沟两边的半山腰挖下沙土,用架子车一车一车推到沟底,一直填筑到与三十多米高的沟沿平齐。经历了三年半的鏖战,终于筑成这美丽的水库。
   几十年来,水库大坝不仅让乡亲们的出行不再受阻,更经受了数十次洪水的冲击,也阻挡了泥沙外流。但是由于当时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水库年年被泥沙填平,大坝也需要年年加高加固。而近些年,随着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和环保力度的加强,料沟水库也渐渐恢复了它的青春。
   如今的料沟水库,早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家乡之肾。虽然大坝上少了那些年那悠扬的牧笛声,洗衣时的欢笑声,老牛哞、哞的呼唤声,和那啪啪的扬鞭声,但父老乡亲们的那种质朴、勤劳、厚重的村风已根植我们这一代人心中,代代相传。
   一只落单的大雁突然从库区芦苇荡中飞起直窜云霄,鸣叫声将我从回忆中惊醒。夕阳下的水库颇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韵味。秋风中一大片一大片火红的花椒树正在向我招手。这是三叔和大保哥两前年种的,如今已是丰收在望。都说“人勤地不懒,土地会生金”,这话我信!
   这些年我们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农村发展潜力也越来越大。通路,通水,改了厕所,修缮了房子。有的人坐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网络把地里的农产品卖出去,把需要的东西买回来。
   随着村里软硬环境的进一步改观,随着农村春播、夏割、秋收等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百姓的幸福指数会越来越高,但家乡人这勤劳淳朴、积极上进的本色却在不断传承和升华。人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现在全村植被面积约占全村总面积50%以上,且水土地貌保存完好。如今的料沟村既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教师村,也是渑池县张村镇的一个优质天然氧吧。
   再回头看这村里一户户古朴的老院,我们不仅能品味到那厚重的历史,还能听到着力于今后乡村振兴的战斗号角。眼下,村里种的玉米、谷子、豆类还没有开始收割,但用不了多久,“家家房前堆玉米,院外树下挂柿饼,场上豆子一堆堆”的热闹景象就会出现在料沟村。
   三叔三婶招呼我回家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我贪婪地多看了一会这美丽的秋色。我决定回去后就跟他们再喝上几杯仰韶佳酿,把老家醉人的美景和浓浓的亲情记在心里!
  
   曹学军(远方的期待)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张村镇中
  

共 588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老家是根儿,是那四方园里的鸡鸣犬吠,是窑洞里土炕上母亲的呼唤。老家是故事,是讲了一辈子也讲不够说不完的念想。老家是眼泪,是吃到那个味道,遇到那个人,想起爹娘时的情不自禁。这篇作品从题目到正文都透着一股直白,用文雅的词来说,这叫直抒胸臆。老家不同于别处,只要提起老家,就算是个文盲也会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每个人对老家的感情都是一样的深一样的真。所以在写老家的时候也用不着修饰婉转,更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堆砌,直接把自己对老家的眷恋,对老家的热爱写出来就好了。就这样直接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反倒显得更加动人。写自己的老家的文字其实很讨巧,巧就巧在用不着过多的技巧,越简单直接就越会引起共鸣。华为的文字向来以朴实无华见长,有时甚至给人感觉很土,所以我称他的文字为乡土文学。这不是贬义的,因为不论是谁,都离不开这片土地。无论是谁,心中都有一块热土。老家是每个人的根,乡土则是文学的根。我对华为的写作技巧不做过多评价,因为他写的够直白,也没什么技巧,这其实挺好的。感谢华为的文字,让我在感受他的老家之美的同时,也想起了我自己的老家。好的文字,应该是可以感动人的,也应该是能引起共鸣的,这篇就是。感谢华为的文字,这一篇真的让我很感动。【编辑:燕山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919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山客        2020-09-18 07:10:00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老家有永远写不完的故事,有总能唤起内心温暖的人。
燕山客
回复1 楼        文友:华为        2020-09-18 21:59:34
  衷心感谢燕山老师的支持,遥祝秋安!
2 楼        文友:墨林        2020-09-18 17:29:08
  文章深具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兼有暖心的乡愁。好文章,欣赏了!祝创作愉快,期待新的精彩!
墨林
回复2 楼        文友:华为        2020-09-18 22:01:43
  谢谢社长的支持和鼓励,祝贺八一社团精彩不断!
3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0-09-20 12:54:56
  一篇厚重又接地气的佳作,读之温暖。欣赏,祝老师秋安笔丰。
小小莲儿
回复3 楼        文友:华为        2020-09-20 19:58:23
  谢谢老师的点评,向您学习,遥祝秋安!
4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9-26 16:19:07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温馨的家的回忆。小时候的家更加让人难忘记。回忆是温馨的,是美好的。
   感谢老师赐稿八一社团,期待老师精彩继续。问好老师,遥祝秋安,并祝老师创作愉快。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回复4 楼        文友:华为        2020-09-27 17:36:48
  谢谢老师的点评!遥祝老师万事如意、快乐幸福!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