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秋】棉花就是娘花(散文)

精品 【宁静•秋】棉花就是娘花(散文)


作者:鸿鲲 举人,347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8发表时间:2020-09-18 10:11:54

【宁静•秋】棉花就是娘花(散文)
   秋风凉了,母亲照例把闲置了一个夏天的棉被拿出来拆洗。新禳子并不贵,但她仍舍不得扔掉旧棉。把旧棉絮在阳光下晒一晒,用竹竿打得蓬松一些,絮棉被时旧棉上再加上一些新禳子,是她一贯的做法。
   母亲将被里铺在大床上,开始絮棉花。旧棉发了黄,不再柔韧有力,有些已经散碎,不能再用。先把能用的均匀地摊在被里上,再在旧棉的缝隙里压盖上新棉。厚度要均匀,压茬要紧密。絮完一遍,再仔细地找平,棉胎就成型了。盖上被面,拿出头号大针,纫上结实的线,母亲开始缝被子。母亲的手巧,村内知名,缝被子只是简单的手工,缝出好被当然不在话下。
   被面、被里刚刚洗过晒干,还带着阳光的味道,新禳子干燥的纤维里更是透着热烘烘的气息。照倒要给被子绷被头。用粗布。结婚后,母亲特地嘱咐妻子,要用粗布给我绷被头。最了解儿子喜好的,永远是母亲。虽粗糙一些,但钻被窝时不凉,而且,脸、脖子让粗布被头围裹住,就像被母亲温暖粗燥的手抚摸着,很容易入睡。
   家乡是传统的棉乡,打小就帮母亲在棉田干活,让我对棉花有着特殊的感情。听说县里一家家纺企业建成了齐鲁棉花博物馆参观,我就迫不及待的赶去参观。
   自以为非常熟悉棉花,看后才知道,种棉和加工棉花的繁琐工序,几百年前就完美到超出我的想象。自己印象里的种植、纺线和织布工序外,还有拘节、挽经、布浆……等共计十六道。一切都清楚地记载在有乾隆皇帝预览并做诗的《御题棉花图》中。
   出宫巡视,乾隆途径保定王氏山庄,对庄中的棉花行大加赞赏。皇帝走后,负责接待的直隶总督方观承把棉花种植、纺织、练染的工序用工笔绘画成十六幅图画,装裱成棉花图册,册首恭录了康熙皇帝的《木棉赋并序》,并为每幅图作诗一首,送呈乾隆皇帝。乾隆叹为观止,亲自为每幅图片加写七言绝句一首,重新装成了《御题棉花图》。
   方观承大喜过望,将《御题棉花图》临摹了副本。回去后,把副本原样刻在端石之上,保存于保定莲池书院的壁墙上。
   “先麦秋而播种,齐壶枣而登原。宿黄云于万蕊,堕白雪于千村。落秋实于露晞,轧机柚于星昏。”康熙皇帝非常熟悉棉花的种植和加工,在《木棉赋》中极力称赞。但康熙称赞的是木本的木棉树,还是草本的棉花呢?我疑惑不解,把疑问说给讲解员。讲解员解释道: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有清楚记载,自南北朝后,棉花“皆指草本之木棉,可为布”。足见康熙所说的木棉,就是草本的棉花。
   终于放了心,给普通的黎民以温暖,让清朝两位圣明的统治者重视的棉花,就是我自小熟悉的棉花。
  
   二
   家乡周围的几个县市,高唐、茌平、临清和我们夏津,都有种棉的传统,把棉花叫做娘花。
   初一、十五过完,一个热闹的年就接近了尾声。在家乡,二月二过后,就要开始春耕,年真的就过完了。好在当中还有一个热闹的节日,正月二十八的“花姑节”。
   传说中,花姑是一个漂亮的中年妇女,恬静而深沉,勤劳而善良。她应是黄道婆的传人,从南方来到临县的高唐,专为教人们种棉、纺线、织布,让人们丰衣足食,安家乐业。她去世后,人们为纪念她,修了一座花姑庙,把每年正月二十八,定做花姑的生日。每年这天,都要祭奠她,祈愿花姑保佑一年的棉花丰收。
   “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二十八。”有经验的种棉人还特别注意花姑节那天的天气。倘若天气晴好,肯定棉花丰收;若是阴雨天气,就要格外留神。
   谷雨前,棉农们已在浸泡棉种了,当然还在期待一场雨。“本从外域入中原,圣赋金声实探源。雨足清明方布种,功资耕织燠黎元。”乾隆皇帝真是懂农业生产的好皇帝,他知道棉花播种就在谷雨前后。谷雨前播种的称早棉,谷雨后播种的就是晚棉。而且他还熟知棉花是从外域传入的事实。
   这原产于印度的棉花,一路从海路传入海南岛等地,向长江流域传播;另一路则经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再传到黄河流域。那时的棉花还被称为婆罗木。“婆罗”是佛陀的意思。显然,棉花是随佛教一块进入中国的。最早的时候是汉朝?不清楚。不过佛教是自东汉传入,婆罗木一同传来,也有可能。不过,自魏晋南北朝始,非洲草棉传入新疆,又向关中平原发展,沿黄河向下传播,祖先们种植的棉花,应是从此路而来。
   不知道家乡的种棉始于何时。不过,北宋时棉花已遍于全国,到明朝,《农政全书》已有了“北花出畿辅、山东”的记载。虽是明朝政府强制推行种植的结果,但黄河冲积平原上的鲁西北家乡,多是白土中夹杂着沙粒的沙质土壤,透气性好,特别适合种棉花。种棉较早,肯定是不争的事实。
   把地细细地梨过,打起土埂,只等谷雨到来。种子在大缸中闷盖着憋牙,现在已经可以播种了。多年智慧的结晶造出的简陋播种机,干起活来却快捷而高效。一般都是两家或几家人合在一起,男人们配合着在前面播种,妇女们再用自行车把刚播好种的垄沟轧上一遍。棉花是讲究的作物,既要深浅合适,还要压实才会出好苗。
   每天都要去地里查看出苗的情况。等待出苗是棉农们一年里最焦虑的时候。一块块松软的泥土被顶起,每块泥土下面,都有一根或两根蜷缩着的嫩苗在偷窥。差不多一个时间,棉苗们集体出土了。不几天,一垄垄青色的幼苗在风中招展,把空旷的黄土地装扮得规整而充满生机。
   放下了对出不好苗的担忧,就要开始用板镢定苗了。板镢子比翻地的大镢小得多,轻巧易用,特别适合定苗或除草。去掉多余的,留下数量合适、间距恰当的苗,是技术活,要母亲自动手才行。多年总结的经验,要小半步留一棵苗。苗稀了,土地闲置,会减产;苗稠了,所有的苗都长不好,也不会增收。
   春天的草长得快,定好苗,就要锄草。棉棵之间的草,定苗时已用板镢去掉,只剩下行垄之间的草,这时就需要锄头上场。搭一块手巾在脖子上,热了就擦擦汗,是电视里常有的镜头,然而我却从来不用。上初中后,已经可以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除草。放了假我就去地里帮忙。不只是头上的汗水,胸前、胳膊、腿上到处都是汗。擦一下又管什么用?还不如让它顺其自然地淌。倒退着脚步,把手里的锄把一遍遍向胸前收紧、松开,腿、腰、胳膊、手,配合的越来越好。就像正急速生长中的棉苗,我的锄草技术和力气也在迅速增长。
  
   三
   天气渐热,棉棵长得更高。枝杈横斜,把一棵棵棉花填塞得枝繁叶茂。不过棉花不是观赏植物,多余的枝杈只会分散棉棵的营养,导致棉花的减产。打杈整枝,就是把棉株下的老叶和空果枝去掉,顺带打掉果枝的边心。关系到棉花产量的活,一开始是完全有母亲独自干的。早出晚归,和太阳一起作息,母亲总是长在地里。锄完了地,我就让母亲教我打杈。好在很快就学会了,我很高兴,终于可以帮母亲分担些劳累了。
   棉苗长到两尺多时,还要打心。如果不把棉株主干顶部的尖心去掉,这年年种植的灌木,能长到两米。营养都用于长个,就不容易坐桃,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把棉株主干的尖心去掉,称为打心。说是打,其实刚长出的苗心最幼嫩,不用工具,拿手轻轻一掐就会掉落。打掉了主干的心,棉棵的营养就会供向已经打完杈的果枝,让预留的果枝结出饱满的果桃,开出大朵的棉花。
   “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管子·水地》篇所讲水与地的关系,在北方表现得更为突出。生长期长达四五个月,棉株会一直不停地生长,自然需要大量的水分。可鲁西北平原的夏天,正是旱季。炎炎烈日下,棉苗常会蔫头耷脑,看不到一点生机。雨水不足,河水没到,只能用井水。一开始,在地里打个机井,墩上机器就能浇地。各处都在用水,地下水位下降得很快,到后来,就得把墩机器的井口向下卧。卧上一阶还不行,要卧三阶,三四米深,才能抽上水来。机井的数量不足,浇地也得排队。顾不得白天黑夜,只要排上了队,赶紧接上管子抽水浇地。水到之处,棉苗已经发蔫的叶子重新支棱起来,一地青翠又回到了棉田。
   放暑假的时候,就是棉花开花的时候。初开的花朵都是乳白色。和玉米一样,棉花是雌雄同体,可以完成自身授粉。授粉在进行,花的颜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看白花变成了深红色,那就表示授粉完成了。
   深色的红花凋谢,花蒂处留下了一个绿色的小棉铃。棉铃内棉籽的表皮上长出还并不柔软的茸毛,茸毛塞满棉铃,不断吸收营养和阳光,慢慢向纤维转变,两个月后就会变成白色的棉花。
   棉花成长的历程,也充满了危险。嫩嫩的棉桃,是农人的希望,也是虫子的美食。棉铃虫似乎就是专为吃食棉铃而生的。在棉桃上咬开一个洞钻进去,咬食棉铃内要变为纤维的茸毛。吃完一个,就蠕动着肥胖的身躯,向下一个棉桃进发。那时的治虫手段少,除了喷剧毒的六六粉,就是用手捉虫。顾不得恶心,只得细心挨棵寻找。好在后来有了老式的单肩背的喷雾器。虽然用起来麻烦,过一段时间就要放在地上打气,不过比起用手捉虫方便多了。
   定苗除草,打杈掐心,捉虫喷药,当然,还有拾棉。密密的棉田沟垄间,来来回回,一遍遍行走着母亲们忙碌的身影。家乡的人们把棉花叫娘花,应该就是因为这是母亲们付出辛劳最多的花吧。
   好在,人勤地不懒,土地从不辜负汗水,处暑时节就已见了新棉。四个多月阳光下的辛勤劳作后,母亲们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四
   处暑之后,天气晴朗。天上白云成堆,棉田里白棉朵朵。太阳榨干了云彩的水分,也吸干了棉桃里的汁液。已经变成褐色的棉桃咧开了嘴,露出柔软的白色纤维,它们要敞开胸怀吸收太阳的温暖了。刚开的棉花还带着一点湿润,不能收取,要再等些日子,等到棉花吸足阳光,大喷地开放,就可以放手采摘。说是花,其实花在春天已经凋谢,现在要收获的是像花一样的果实。积蓄了阳光温暖的棉花瓣,身白体软,善能御寒。对棉花的作用,徐光启最为叹服,说它“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利被天下,其益大哉”。
   早的已经结出了棉絮,晚的还在开花,棉花并不是一起成熟,这让拾棉花成了一个长期的任务。拾,并不是在地上捡取,而是从棉桃抽采,并不需要太多的力气,这是专给妇女和孩子留的活。
   星期天,我也加入拾棉花的行列。母亲两只手同时采拾,不停把棉花放进扎在腰上的棉兜里。我却只能用一只手拾棉,速度慢多了。开棉时节最怕下雨,为了抢拾棉花,我们不得不从早到晚长在棉田里。
   花姑是在临县高唐传播的种棉技术,但棉花却在夏津扎下了根。高唐的水土条件,更适宜种麦子,金灿灿的麦子,像金子一样,高唐因此得名“金高唐”。黄河故道的沙土,适合种棉,白花花的棉花,和银子一个颜色,夏津则换来个“银夏津”的美名。而且,“多种棉,多种棉,种棉甚可利开源。种禾利三百,种棉利三千。种棉只一亩,收洋二十元,你说种棉不种棉。”虽然有点夸张,但种棉能带给政府更高的赋税,带给种棉人更多的收入,家乡的棉花就一直种到了今天。
   鲁棉一号出现后才知道,原先一直种的都是美国的岱棉。倒是不用怎么防虫,但棉花的产量并不高。1981年国家推广使用自己研制的“鲁棉一号”,使当年的棉花单产一下增产了近一半。棉花拾回家,小山一样堆满了屋。等到县里收棉,就拉到十几里外的棉站去卖。棉站外,卖棉的拉车排起长长的队伍,一点点向前挪动,要排个一两天才能把棉花卖出。
   车子卸空了,一沓沓钞票就到了手。拿一块手巾紧紧裹着,贴身放好,拉着空车回家。车轻人精神,恨不能飞跑起来。二百个日日夜夜的劳作,换来的丰厚收入,可以让人买自行车,手表……几年种棉的收益,足以让人们盖起新房,不为娶媳妇的彩礼张愁了。八十年代初的家乡,种棉人的日子空前滋润。
   划时代的“鲁棉一号”,是山东省棉花研究所庞居勤教授历时十五年的科研成果。推广使用第二年,我国的棉花总产量就跃居世界首位,结束了进口棉花的历史,让棉花不再是紧缺物资。离鲁棉一号的光辉年代有点久远,庞居勤教授的名字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在棉乡人们的心里,他和袁隆平一样,都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带给人民温饱后的富裕,是有功于社稷的人。
   霜冻以后,棉叶干枯,棉花也已拾净,但地里的活还没有完。一人拿一个拔棉柴的老虎钳子,我和弟弟去地里拔棉花柴。弯下腰,把棉柴钳子伸出,先让钳子的前端着地,钳子口要恰好放在要拔的棉柴杆前,把手里长长的钳子木把向上提,钳子口就叼住了棉柴杆,再用力,棉柴杆向上,棉柴的跟部出土,一棵棉柴就拔下了。一根根地拔过去,很快就腰酸背疼,这单调的活很费力气。
  
   五
   拾回家的棉花,大部分卖到了棉站,少部分则弹成禳子、纺成线,有母亲织成棉布。我们已经睡下,母亲仍在隔壁屋织机上忙碌。咣当,咣当,织布的声音让我安心,没听几声就睡着了。不知母亲是几点睡的,被喊醒时早就天亮,母亲已准备好早饭,就等我们起床了。
   本来以为,棉花弹好,尽管纺线和织布就好了。但看《御题棉花图》才发现,纺线和织布之间,还缺了拘节、挽经、布浆、上机四个程序。竟是这样的麻烦。我不知道母亲是如何学会这么多工序的。已经有些模糊的记忆里,只剩下深夜母亲织布时清脆的梭声,白天奶奶手摇纺线的嗡嗡声。当然还有奶奶纺线的身影。左手握着棉条,右手转动转轮,传动带带动纱锭转动,把棉线粗细均匀地从棉条中抽出。奶奶是纺线的高手,能左手拿三个棉条,同时纺出三根线来。白天,母亲去地里干活,裹脚的奶奶,干不得地里的活,就待在家中纺线、做饭,照看还未长大的我们。
   天气冷了,母亲停下手里的其他活,先给一家人做棉衣棉裤。“十层单,不如一层棉”,数九寒冬,穿着棉衣棉裤去上学,感觉不到一点冷。工作后赶时髦,买过一次皮衣,感觉冷冰冰的,又沉又不透气,穿过几次就扔到了一边。论起实用舒适,有什么能比得上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衣呢。
   一个个无眠的夜晚,无数个单调的日子,在奶奶嗡嗡的纺线声和母亲咣当的织布声中慢慢过去,春节就要到了。用织染好的棉布给一家人做够衣服,被单,母亲就把多余的布拿出去卖。卖布得来的收益,足以让一家人过个富裕的年节。
   “非虚观却资真用,植物依稀庶子风。”棉花洁白、温润,既有良好的形象,又有高雅的情操,依稀有母亲的品质。乾隆皇帝对娘花的评价真得不错。我终于知道为何家乡的人们把棉花称为娘花了。定苗、打杈、掐心、捉虫……纺线、织布、做被、做衣……先在田地里挥洒汗水,又在别人已休息的夜间苦熬,母亲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才让一家人吃得饱后又穿得暖。若说世界上哪一种花与娘联系得这么密切,那就只有棉花了。
   娘花,娘花,一想到棉花,就感觉有一股暖暖的亲情在心中流淌。

共 574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棉花就是娘花》一文,开篇就为我们讲述了母子情深的一段非常感人的画面。当年,母亲为作者做棉被是那样仔细,做儿子的观察得也是细致入微。母亲的细致,直至儿子结婚还不忘叮嘱儿媳如何为儿子做棉被、儿子喜欢什么样的被头。这段讲述让我体会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诗的深刻含义。接下来的部分,作者对如何种棉花才能使棉花高产,并且能够收获更优质的棉花做了详细介绍。这一部分非常精彩,可能因为我没看到过棉花这种植物长啥样,老师的介绍都把我看呆了,文中说的花姑节我从来没听说过。我家住北方,我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于农民的辛苦是有深刻体会的。但是,我们这里不种棉花,我也从来没见到过怎么种,为了避免哪句话没说好,反而给农民丢脸。真的很抱歉,这一部分,我还是少说话的好,就让文友朋友们到文中仔细了解一下吧!【编辑:想飞的企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919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0-09-18 10:17:08
  拜读老师美文,编按里没敢说,怕人家笑话。其实,我更喜欢后面那句“一沓沓厚厚的钞票就到了手”。我看见有关钱的句子就开心,这里说出来好一点,应该算得上“悄悄”地透露出的。
告诉你多少次了,1+1=3,怎么还成天2、2、2的?能不能长点儿心?
回复1 楼        文友:鸿鲲        2020-09-18 11:35:46
  感谢企鹅社长精心编按。辛苦。
2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0-09-18 11:43:25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3 楼        文友:林间风吟        2020-09-18 14:42:47
  一篇饱含深情、意韵厚重的佳作,因为有母亲辛劳的付出,才有了娘花的丰收,虽未见过娘花的成长,但生活中我们从未离开过棉花,从盖到身上的棉被,再到穿上身的衣服,特别是贴身穿的衣物,大家都喜欢纯棉的,又吸汗、又柔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真的是太多了。欣赏学习了,为老师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鸿鲲        2020-09-18 21:51:54
  棉乡的母亲们,和南方的蚕娘子一样。都是为家庭付出最多,也是为农业文明做出贡献的人。慈母手中线,儿女身上衣。真的,有妈的孩子是个宝。
4 楼        文友:宇蓝        2020-09-18 14:50:25
  娘花,温暖贴切的称呼。在多年前,我们这里一望无际的棉花成为主要经济来源。特别是冬天,一帮人围在炉边扒棉桃,说说笑笑,也很值得回忆。
   拜读老师佳作,学习来了。
回复4 楼        文友:鸿鲲        2020-09-18 21:57:18
  旧时王谢堂前燕,棉花开始也是稀缺物品。但棉花比不得是输出品的丝绸,很快飞入寻常百姓家。虽不贵重,却实用,是最亲民的御寒物资。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