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绵阳往事(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绵阳往事(散文)


作者:李建志 童生,797.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56发表时间:2020-09-18 14:07:59

绵阳是我出生的地方,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我们哥仨先后在绵阳生活过一段时间。
   绵阳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是一座拥有2200余年建都史,山川相缪、气候宜人的美丽都会。在巴蜀大地倘若要论天然景观,恐很难找出第二家能与之媲美。绵阳自古既有“蜀道明珠”“富乐之乡”的美誉。
   崒嵂、幽深的千佛山,是多种珍稀植物的保存和繁衍地;夏朝创始人大禹,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治水英雄;绵阳江油市青莲镇,是闻名遐迩的诗仙李白故里;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北川,以其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山川形胜、奇伟磅礴的“东方堡垒”——碉楼名扬天下。其他天造地设大大小小的天然景观数不胜数,构成绵阳的天然景观和人文地理相互融合的旅游胜地。
   我出生以前,母亲曾领着两位兄长随父亲在绵阳寓居多年。在我刚满一周岁,老大到了入学年龄,母子四人迫不得已告别父亲,回到了户籍所在地成都定居。
   一九七〇年春节前,我们母子四人从成都北站搭乘东行的列车,踏上了重返绵阳的行程。父亲把我们接到了车队内,一个约摸八十平米的家属区院落。进院门我便看见右端围墙边,似曾相识的一棵老皂角树,及倚树和围墙搭建的一间油毛毡棚。
   毡棚是我们哥仨的出生地,约摸二十平米大小,父亲赶在我们到来前,请工友帮忙利用工余加班加点重新返修过一次。进门左端倚相邻两壁用木板、圆木、砖头拼搭了一张通铺,正对面一面毡壁下用砖头支起一张类似厨台的长方形木板,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后来发现,院门所在的一面砖墙,是父亲工作的补胎车间后墙。
   父亲的工作单位叫绵阳市运输三十八队,一家经营客运的国营企业,父亲是补胎车间唯一一位补胎工。补胎车间是一间正前方未砌围墙的红砖洋瓦房,约摸有一间半教室大小,室内横七竖八摆着新旧不一的轮胎。
   晨起去父亲身边看补胎,他便会从放在工桌下面,一个绿白色相间的搪瓷碗里,取出一个事先备好的馒头,用一只筷子穿上,放在补胎炉炉沿烘烤。待通体烤成小麦色,散发出一股股浓郁的小麦香味,将筷头递给我,嘱咐几句,转身忙碌余下的工作。
   运输队地处市区边缘,徒步前往涪江只用得上一刻钟左右。晚饭后,父母常常带我们去涪江大桥散步,兄弟仨你追我赶,唯恐人后。我们都想第一个看到涪江,第一个搞明白汹涌澎湃的涪江水,为什么总是流也流不空。
   涪江,是长江支流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与九寨沟县之间岷山主峰雪宝顶,在重庆合川汇入嘉陵江。视线可及流域两侧没有修筑水泥拦水堤坝,边缘有若干被水冲积尔后形成的平缓的沙石滩涂,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随处可见,两岸草木丛生郁郁苍苍。
   涪江大桥由钢筋混凝土浇筑,长不低于四百米,宽约三十米,犹如一条深灰色巨龙凌空腾起于涪江江面。
   家属区院落近似一个三角形,宿舍与毡棚位于进院门左右两端,皂角树居于两者之间离毡棚稍近的地界。
   皂角树直径约一米五,高约八十米,树干挺直,浓绿如云,宛若一把撑开在半空中的绿色巨伞,掩蔽了整个家属区大院、补胎车间一部分。
   宿舍是一幢直线布局的青砖、小青瓦平房,地基略高于牛毛粘棚,住有五六户人家。吃过晚饭,几家男主人时常聚拢到树下喝茶、聊天、下棋;女主人坐在一块儿织毛衣、做针线活。
   家属区没有与我年龄相仿的小孩子,白天没去处,便与皂角树结成了如漆似胶的伙伴。皂角树所处位置得天独厚,吸引来一群群五颜六色的鸟儿、飞虫造访。站在树下聆听婉转悠扬的虫鸣、鸟啼,寻声搜罗它们栖身之处,和老二围着树干捉迷藏、兜圈子,成为我白日里乐此不疲的趣味。
   老大与姚师傅的二儿子,不知是积怨已久,还是命里犯冲,在院子里见上面便会大打出手。直打到两家老子听到风声,各拽一根金竹条飞身赶来,劈头盖脑一顿暴揍方肯罢休。
   牛毛粘棚地势局促,无法垒砌土灶,父亲找来一只油漆桶,改造成为一个蜂窝煤炉子,安放在皂角树下。一段时间,细雨绵绵,煤炉天天熄火;天气晴朗后,状况丝毫没有得到改观。我无意中发现,煤眼被人揭了几只“火掩”扔在地上。
   腊月末一天深夜,一阵嘈杂声将我惊醒,睁眼看见哥俩坐在床头,父母拿上容器在床上张罗接雨水。棚外雷电交加、风雨如磐,毡棚叽咕叽咕来回摇晃,毡皮啪啪啪啪拍打在棚户上,雨水源源不断从地面涌入。眼瞅大风大雨没有丝毫减弱迹象,父亲带上母子四人,直奔了工友张叔居住的单身宿舍。张叔从父亲双臂中接过我轻轻放入被窝,和父亲说了几句什么,顶着一件外衣转身冲出了家门。
   年三十没有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吃过晚饭,早早钻进了被褥。
   初一一早,父母在火炉上煮好一大锅“红汤圆”(酒米、玉米面、红糖搅和而成),兄弟仨咂嘴舔唇各撑下满满一大碗。
   ……
   驾驶员张师傅(另一位张姓师傅)一家,是我从父母、哥俩嘴里听念叨最多的一户好人家。母亲生下老大不久,急于找到一份工作纾困,张师母四处张罗,替母亲找到一份在涪江边挑鹅卵石的生计,赔上自己一天摩顶放踵挑上几个钟点。工余时常抽时间来家里,帮助母亲干些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的家务事。父亲每次带回成都的土特产、紧俏货,要么是张师傅亲力亲为,要么是他跑上跑下委托他人代为采购。工作中对父亲处处施以援手。
   父亲调回成都后,张师傅搭乘单位便车,来看望父亲多次。八十年代初,张师傅大儿子张华考入了我家附近一所大学,报到那天受父亲委托前来家里看望父亲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到过张师傅任何音讯。后来父亲不知从哪里辗转打听到张师傅已退了休,时下三好两歹蛰居家中疗养。父亲本计划当年春节前去拜望,母亲中途从生产队队部辞职,干上了凉拌猪头肉买卖,绵阳之行成为了遥遥无期的愿望。
   转瞬之间,绵阳与我相隔半个世纪。脑海中时常回想起那一个被雷雨撕裂,被爱心粘合的雨夜;那一段千疮百孔,被真情温暖的岁月。绵阳,留有知冷着热父辈们的温存,镶嵌着父母、兄长和我的足印,还有一幢屹立在我心中,秕敝、充满欢声笑语的牛毛粘棚。
   20200820于成都
  

共 24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李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他小时随父亲在绵阳小住那段时间的一些人和事,写得生动感人。有对家属区环境的描述,有对邻居父亲工友的追忆。他们对自己家庭那些难能可贵的帮助至今让作者念念不忘。对父母亲的工作,以及他们几个小孩子快乐无忧的玩耍的情节,作者也描写的十分详细。把一付童年生活的画卷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看似琐碎却充满了儿时生活的乐趣与父辈为生计所付出的艰辛,寓意深厚耐人寻味。没有矫揉,平实地叙述中透着浓浓的亲情,读后感人至深。佳作推荐欣赏!【编辑:刘银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银科        2020-09-18 14:39:09
  李老师的散文平实感人,描述详细情感充盈,是一篇记事写实的好文。感谢赐稿,欢迎更多精彩支持!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9-18 15:59:23
  好地方!好文章!我们喜欢来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叶雨        2020-09-18 19:53:20
  绵阳,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人们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出生地,不管是不是故乡,都会铭刻在心。这些绵阳往事虽然过去了很多岁月,但作者依然记忆犹新,怀旧是一种痛苦的享受。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