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在化州一中的那些日子(散文)

精品 【流年】在化州一中的那些日子(散文)


作者:李景保 白丁,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03发表时间:2020-09-18 19:54:00


   一九七九年十月的一天,我骑着舅舅两年前在广州给我家买的五羊牌自行车,沿着通往县城的土路上飞奔着。车后架的两侧,一边装着一袋书,一边装着一袋米;米袋里掖藏着十多个鸡蛋,还有一瓶萝卜干;车架上面挷着一只铁桶和一张卷起来的凉席,以及一些日常用品。我心里充满着梦幻般的兴奋,想不到自己也会到县城来读书。
   父亲并不知道我考上了化州一中,是当我跟他要十三元的学杂费他才知道的。父亲当时卷着裤腿,坐在门口的小木櫈上咕噜咕噜地抽着水烟筒,吐着呛人的烟雾。听说我考上一中,父亲马上瞪大了眼睛,显然是又惊又喜,随即起身,“嘘”的一声,“唔,不错!”边说边回屋里去取钱。在旁觅食的老母鸡被惊吓得带着小鸡躲到竹林里去。到我手上的钱有一块的、两块的,也有五毛的和两毛的,但每张都是皱巴巴的。我知道这些钱都是父亲用无数的汗水换来的。
   我到一中读书,在村子里引起了很大轰动。毕竟从六十年代初以后,村里就没有人到县城读书了,而且我还是公社选拔考试前三名进去的。村里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见到我都投以欣佩和羡慕的目光。后来有人开始传说我在蹲粪坑时都拿着书本看,其实我在看迷人的小人书。
   化州一中座落在旧县城的西边,夹在上宝岭和下宝岭之间。校址原是石龙书院和化州孔庙所在地。校园内有两栋古建筑,一是大成殿,一是尊经阁,后来成了一中的图书馆。古建上的文字牌匾早已荡然无存。学校门口不远处,是一片低洼的稻田,茂湛铁路从中穿过。那时在铁路上跑的都是烧煤的蒸汽机车,每当火车驶过,就会留下一串长长的白雾。“呜——呜——”的汽鸣声叫嚣得吓人,白天黑夜都听得很清昕。所以稻田那片金黄的秋色和火车驶过时的长串白烟也成了难忘的记忆。
   走进校门,穿过运动场,再踏上一个土台,有一座平房,这就是我们的宿舍了。房里面摆满了架子床,只剩下一条条狭缝,白天进去也是黑呼呼的。班上五六十人大多数住在这个大房间。没有书桌,个人的物品就随意的搁在床底下或枕头边。我选在右边往里靠墙角的上铺,这里相对安静些。
   眼前的集体宿舍,和同届的其他班不一样,很显然是临时挤出来的。但大家对住宿条件并不在乎,宿舍毕竟只是休息的地方。同学们学习劲头十足,晚自习回来直至熄灯后,还要在蚊帐里点起煤油灯学习一会。昏暗的灯光映照着一张张渴望知识的脸颊,黄色的光线从一顶顶蚊帐里透出来,像飘在空中的盏盏明灯,昭示着未来,透闪着希望!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已在公社中学读了一年的高一,自己还有机会通过教育局额外的考试,被选为“尖子”转到全县最好的中学来完成高二的课程,迎接来年的高考,本身就如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所以每个人都特别珍惜这个天赐的学习良机。
   我的目标很明确,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人生。每当想到一旦高考落榜,就会回乡当农民,要一辈子和土地为伍,心绪便阵阵彷徨、忧郁。故学习起来抓得很紧,生怕浪费一丝时光。几十年后回想,如果当年真没考上大学,说不定自己也是个包工头什么的。“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只要肯努力,行行都会有收获。
   学习艰辛,劳心又劳神,营养却跟不上,一米六八的个子,体重才九十多斤。瘦如豆芽的身躯,大热天也总是穿着一件衬衫,紧扣扣子,从不敢露出光膀。毕竟家里不算富裕,每顿吃的菜基本上是从家带来的萝卜干,隔天才会在蒸饭的饭盒里放个鸡蛋。每周只有一元的伙食费,周二和周五可以买到一小碟猪肉片。我总希望给的肉片肥肉多一点,那样油水会多一些,不容易饿。每周都期盼着有肉的周二和周五。
   我忘不了教我知识的各科老师。其中有教数学的李本深老师,他很少带课本,上课内容全在脑子里,讲课逻辑性强,一年四季经常戴帽,每当他戴帽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天气了;有物理老师刘超禄,他是台山人,文质彬彬,一口标准的粤语,板书很漂亮,讲课条理非常清楚;教我们化学的是班主任王伦老师,王老师平易近人,讲课通俗易懂。印象最深的是,在介绍催化酶对淀粉变成糖所起的作用时,用我们平时嚼米饭越嚼越甜,起作用的是唾液中的酶来启发我们;还有语文老师李渭清,讲课很风趣,富有启发性。有一次我的作文还被他作为范文在黑板边的墙上张贴展示,这激发了我对学习的信心。我们的任课老师个个经验丰富,都是从各中学抽调回一中的骨干教师。听这些老师讲课,易学易懂,且印象深刻。一般在课堂,只要认真听讲,没有听不懂的。所以在学习上没感觉有多大的压力。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英语老师,因为那年高考英语科目只占百分之三十的分值,大家都放弃了英语,所以就没有了英语课。
   入冬,天气越来越冷。阵阵北风把操场的沙尘卷起来,漫天飞舞。我只有单衣单裤,而且还是捡我姐夫的。另外还捡了一双袜子,袜子的后脚根位置已磨出一个大洞,穿的时候要小心的把洞口压在脚底下,以免露馅。这是我头一次穿袜子,已经很满足了。天虽然冷,但学习的热情丝毫不减。
   在学校的北面不远,鉴江和罗江汇合后穿城而过,流向也从东南转向正南,一直流到我的老家。一有空闲或遇到烦心的事,我就会到鉴江边静坐,嘴上嚼着野草,看着缓缓南流的江水出神、发呆。但内心却是翻滚的,从小学到高中,都是逆鉴江水而上。初中读的南安附中在小学上游三里多地的江边,高中读的化一中在初中上游二十多里的县城。人生不也是如此么,奋力拼搏,逆流而上,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岁月随着江水流淌,绵绵悠悠,隽永而静谧。在一中读书的很多场景却搁浅心底,时而纵意骋怀。
   清晨,校园的大喇叭总会准时响起来。先是播放几首当时流行的电影插曲,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明天比蜜甜》《青春啊青春》等,然后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同学们也早已起床,有的围在球场边的公共水龙头洗刷,有的在操场上跑步,有的在早读,有的急匆匆地到食堂吃早饭。一天的学习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下午四点半以后,有一段自由活动时间。毕业班大多数同学仍在教室学习,低年级的同学经常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从操场的北面常飘来一首女声合唱: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
   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
   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
   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
   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
   奸淫烧杀,一片凄凉,
   扶老携幼,四处逃亡,
   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
   ……
   多少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是《黄河大合唱》里的女声二部合唱歌曲《黄水谣》。我还寻着歌声去看过他们唱歌,那位教唱的女老师身材高挑,歌声婉转甜美,煞是好听!
   抒情而优美的音乐使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同时音乐也由此根植到我的血液里,时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般的痴迷。是啊!我们不会忘记过去,我们正青春年少,更渴望明天灿烂的阳光,渴望明天甜蜜的生活!
   我们参加的活动不多,有时会被县里组织去体育场参加万人大会。有一次,我们去参加宣判大会,看到五花大绑的犯人被押到台上,低头沿着主席台的前沿跪着,背上还插着XX犯XXX的牌子,死刑犯还在名字上打了个“X”。我们知道宣判大会后死刑犯会马上验明正身,执行枪决。未等宣判结束,胆大的人便往刑场涌去。我从未看过处决犯人,不知道刑场在哪里,便壮着胆跟着人流走。到了刑场,已是里三层外三层,人们站在远处的山头观看。刑场在城郊西面一个山坳里,显得阴森恐怖。几个行刑的警察一字排开,附近摆放着一口由死刑犯家属准备的薄棺。好大一会,警笛声开始传来,死刑犯被押上刑场,跪着背对枪手。只听“叭”的一声,伴着一股淡淡的硝烟,犯人应声倒地,也不知是谁开的枪。随后警察扒开死者上衣,露出中枪的弹孔,拍照检尸后离去。一条生命便这样结束了。当晚,我久久不能平静。人生之路有长有短,一定要走好自己的路啊!
   同学们来自全县十几个公社,家庭背景不一样,语言也有差异。农场来的同学经常用普通话交流,叽里呱啦的,让我这个只会讲土白话的土鳖听得云里雾里。化州这座粤西小城,讲普通话的人极少见,从县太爷到生产队队长,再到普通百姓,青一色的都是讲本地的土白话,并带有一些古秦语。在村里只听过一位转业军人讲过普通话,他对探访他的战友说“错错”,战友便坐了下来,我这才知道他说的是“坐坐”的意思。心想,农场同学的父辈必定是南下的干部,否则哪会讲什么普通话。当然一中老师上课是会用本地语言讲课的。
   一九八〇年夏,我们等来了期待已久的高考。高考结束后不久,成绩没出来我们就填报了志愿。根据答题,我自信会考上大学。我开始收拾起不多的行囊。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其它物品可以丢弃,书和作业本可是要留下。也许我将来也会成为老师,我要像教我的老师那样教好自己的学生。这一大堆的作业本,不正可以用么。
   我走出校门,回望着相处了十个月的学校,心中充满感慨。眼前的学校不再陌生,我已与之心心相融。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她为我领航引路,提供滋养,留下美好;让我认识了老师,结识了同学,熟识了校园的一草一木。这就是让我梦牵一生的母校了!
   又过了一段日子,我从同学那里得知自己考上了大学,可以到县城去取《录取通知书》。这次,父亲依然不知道我考上了大学。此时,他可能还在家门口抽着他的水烟筒。要是知道自己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并且是村里五十年代后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他又会作何反应呢?
   我依然还是骑着那辆五羊牌自行车,心里想着《录取通知书》,满怀喜悦地向着县城飞奔而去。那件终于可以无可顾忌地敞开的衬衫,在身后随风飘舞。土路上卷起的星点尘埃在阳光的折射下也有了色彩……
  
   2020.09.03于桂林雁山

共 38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化州一中十个月的学习生活,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作者以苦为乐,从不抱怨生活的苦,一直在从中汲取力量,他深知,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只有考上大学,才可以对得起一家人对他的付出。作者书写此文,从多方位定位地理位置到秋冬春夏的时节流转,再到精准书写每位老师的特色,以及充实学习生活的广播声、歌声,以及从中得到警示的万人大会,还有不同乡音的汇集,立体而又形象地呈现了十个月学习时光的精密纹理。书写的过程中,作者满怀的是对母校的感恩,是因为这份遇见,才使得他拥有了跃出龙门的人生境遇。读者亦可以从中得到一份人生领悟,不管是什么样的年代,学习,总会改变命运,坚持注定圆梦。佳作,流年推荐赏阅!【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92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0-09-18 19:55:10
  1979年10月,我刚刚三岁。我也是在长大之后,才知道对于那一年高考的学子来说,高考意味着什么。从您的身上学习到很多,感谢您的分享,祝福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李景保        2020-09-18 22:46:44
  那些日子,着实令我难忘。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们都应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谢谢编辑平淡是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