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闲话凉席及其他 (散文)

精品 【菊韵】闲话凉席及其他 (散文)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53发表时间:2020-09-19 10:35:52

【菊韵】闲话凉席及其他 (散文) 秋已深,该收起凉席了。说起凉席,是有高中低档次之分的,且价值悬殊,令人咂舌。
   高级的凉席当属玉石编织而成的吧?工匠把玉石精雕细刻成簿块状,然后连缀起来,编织成为凉席。据说古代王室贵胄极尽奢华,用来之不易的玉石编织凉席,那要需要多少优良玉石啊?有钱就是任性。任性的不仅仅是人活着享用玉石凉席,死后还要享用金缕玉衣。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就是其中一例。可见,玉石在古人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还有更高级的,就是用象牙做成的凉席。象牙做凉席?是的。这有实物为证。故宫就有一张,是地方官员孝敬雍正的,不过,过了一段,雍正决意不再使用。何因?原来,雍正是一个节俭皇帝。后来他了解了制作象牙凉席的过程,便断然拒用。据说这样一张凉席,需要数十位能工巧匠连续工作近两年才能完成。先要把象牙浸泡在特制药水中,使其变软变韧后,切割成大小厚度基本相同的象牙方片;再要将每一片象牙片细细打磨,使其更加圆润有光泽,然后将象牙片分割成两毫米宽的篾丝;更牛的是篾丝编织中,工匠要按着象牙纹理和弯曲方向,顺着篾丝纹理编织成席。还有,因北方天寒物燥易干裂,编织过程全在南方进行。制作这样一领凉席,需要数百头大象的象牙!乖乖!真的是有了杀戮,就有了市场。上有所好,下必投焉。其实这不是雍正朝的发明,早在汉朝,汉武帝就曾赐象牙席给宠冠六宫的李夫人,《西京杂记》中有记载。估计自汉代以后,皇宫拥有的象牙凉席应该不少。只是没有记载罢了。玉石、象牙凉席睡眠效果究竟如何?没有亲身体验过,只能以心度之。凭想象认为,肯定比起一般的竹席、草席不知凉爽多少倍。不然,下级也不敢送,皇帝不能躺啊。这是咱们平民百姓可望不可即的东西,说可望,据说故宫有展柜专门陈列雍正那张象牙凉席,但我去过故宫多少次,硬是对象牙凉席没有印象。是我没关注呢,还是没有摆出来呢?
   最普通的凉席当属竹席和草席了。竹席,产于南方。在古文人诗词中有个美称:玉簟,像玉一样的凉席。簟是古称。《说文解字》竹部说:“簟,竹席也。”《诗经·小雅》更明白:“上筦下簟,乃安斯寝。”《礼记·内则》说“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歛枕簟。”唐代诗人韦应物就吟出:“石壁千寻启双检,中有玉床铺玉簟。”也有人认为玉席、象牙席才配得上玉簟的称呼。窃以为,竹席之所以被称为玉簟,是一个高级比喻,我的竹席比之玉石凉席有过之而无不及,爽得很哪。唐宋之时,以两湖所产竹席最为有名。柳永曾在诗中吟咏:“楚台风快,湘簟冷永日披襟”;黄庭坚写下“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而周邦彦则写了另外之地:“蕲州簟展双纹浪,轻帐翠缕如空。”让文人雅士写入诗词歌赋的“簟”字,听起来十分高大上,查起来传承有序,读起来铿锵有力,写起来文雅神秘。谁会去想,这不过是一个方言字呢?由俗入雅,雅得不要不要的,以至于如今流行的是称呼“凉席”而不是什么“簟”了。这个“簟”登堂入室,有了贵族身份,高高在上,彻底拉开了与平民百姓的距离,也就被慢慢遗忘了。但是,且慢。这个簟隐隐于古诗词之中,时不时就与我们相遇。于是,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民俗就这样交汇于我们的文化之中。譬如,最喜欢的一句词,就是李清照《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句。诗意满满,愁绪多多。时令在短短一句诗词中,告诉你秋来了。但是,诗人不是说秋,而是说离愁。一句就能体会到,秋凉,簟凉,心凉。愁绪无可排遣,景物更添新愁。怀念何曾散去,孤寂心中纠缠。“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围绕一个簟字,点明一个主题,簟是引子,也是孤寂源头。玉簟所依只有一人,牵挂着那一人呢?“凉波不动簟纹平(欧阳修)”,簟纹平平,透出一个冷。虽是描写秋愁,却掩饰不住美的意境。是我想多了,不就是思念至深的小资情怀吗?
   草席就简单多了,本来就是属于平民百姓的寻常之物。没有编织成席的时候,抱一捆草,铺在炕上,劳累一天就势一躺,也能睡得舒服。后来,有创意者,先是编草笘,不再杂乱;后来编织技术提高,编成草席,携带方便。于是就有了草席的原始雏样。最早的草席叫作“蒩楷”。是用去皮的楷草编织的草席。汉书有记载:“楷,藁本也。去皮以为席。”其中,茅蒩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草席。荐是草,是很多草的总称。大概凡是能编织成席的草就是荐吧?草荐,就同草笘差不多吧?而荐席,就是草席。还有一种莞蒲也被编织成席。大概有厚度,坐着比较舒服,多作为垫子用。草席其实并不是作为凉席最好的选择。草席翻热,因为体温的热而加热。这不但没有起到凉席的所谓凉的作用,反而让溽热的夏天里,感觉身下铺着的不是凉席,而是电热毯。曾经睡过一领草席,那时没有电扇,挥舞着大蒲扇,狂扇。夜深,汗流仍然浃背,辗转反侧,却难以入睡。手臂摇得酸痛,燥热不能下去,心烦意燥,更让热劲火上浇油。迷迷糊糊之间,睡着了。过了不大一会儿,又热醒了。个中滋味,经历了才能清楚。也曾抱着草席上房。草席铺在晒了一天的房顶上,太阳余温仍在发作,透过草席烧灼细皮嫩肉,只好翻转身体,躲避烫人。不过,那时候天空特别清澈,仰面朝天数星星,左转细赏牛郎织女,右转可观北斗七星。当然,两手还在不停拍打蚊虫。那种躁动与想象,也能让今天回忆有了乐趣。
   记忆中,穷人家的凉席,苇席和秸席才是主角。儿时去赶集,眼中最先看到的是卖苇席的。苇席与苇箔总是一起,卷成筒状,靠在墙上,静静等着新主人上门。商贩则蹲在地上,打量着行人。孙犁先生曾写过《织席记》,描写抗日时期白洋淀织席的情景。他还有一篇著名的《荷花淀》,将编苇席的场景描述得惟妙惟肖。读了之后,令人不胜向往之。我们看到的苇席都编织着美丽的花纹,最常见的是双纹炕席花、三纹席花、人字席花、十字席花、三角席花等。虽然简单,但是有一句话叫作大美至简。试想,巧手匠人妙手翻飞,就能描绘出这么美丽的图案,能不让人钦佩有加么?躺在这样光洁的苇席上,能不让人浮想联翩么?
   编织苇席或者高粱秸席,苦是必须要吃的。选料、破篾、择篾、编织、等多道工序,一道也不能省略。匠人的手皴裂、破口肯定避免不了。正是这些人的辛勤劳动,才会有生活的赏心悦目。秸席比苇席要粗糙得多。穷人家的炕席编织材料只能是高粱秸秆皮。原料现成,随手可得,制作简单。不过就是费点功夫:破开秸秆,捋刮平整,整形成片,编织完成。但是,秸秆皮比较脆,容易折断,只能铺在平整的硬地上,要是席下铺上炕被,就会轻易折断,躺在这样的炕席上,不知从哪儿钻出一根刺来,狠狠在肉上来一下子。但不管苇席还是秸席,其作用不可替代。
   我们这儿使用最多的应该是炕席。北方的土炕,离不开炕席。炕席给北方孩子最温暖的记忆。那时候,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炕上永远会铺着一领席。上面永远会翻滚着几个孩子。宽大的席子,呈褐红色,人身上的汗渍油渍浸透在里面,油汪汪地浮现个家族的命脉。可以说炕席上浸染有家魂的印痕。炕席包含了家族温度、家族情感和家族故事,炕席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哦,这领炕席陪着一家人睡一辈子,从小到大,从生到死。由此可以看出,席是炕席,也是凉席。热的时候,在炕席上酣睡,就是凉席;冬天,火炕上的凉席,就替代了褥子。
   苇席、秸席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囤积粮食。儿时看到,家中有一个荆编大筐,缝隙被牛粪抹平。苇席围成一圈插在大筐内,再用绳索捆住。里面注满粮食进行储存。早先,我还以为用牛粪抹平缝隙,脏兮兮的,为虫鼠嫌弃,就不会被虫啃鼠咬。后来才知道,过去,买不起大缸,也没有水泥砌粮囤,退而求其次,只能采取这样的形式了。
   苇席秸席还做裱糊装修之用。过去农村新房,总要“装修”一下。这个装修可不是现在的装修,是挂引号的装修。为了遮住檩条椽子,就用苇席或者秸席钉在房顶之上,再用当时的装饰纸粘贴上,墙角处还要留一个方孔透气,防止房顶返潮霉坏。
   当然,席的作用与古代一样,也被作为祭祀所用。这个习俗其实已经成为另外一种形式传承下来。我们这一代农村,灵棚搭在正房门外,左右各有一领席,上贴挽联,灵棚正面挂遗像和亡故之人阳状(即生卒年月日时)。灵棚前铺席,供吊唁者或鞠躬或叩首进行凭吊。而屋内灵床前也铺席,供孝子孝女等近亲守灵跪坐。
   席的作用还不止此。读过的书中经常读到这样的情节:死了就死了,找张破席子,卷吧卷吧扔去乱葬岗,让野狗啃了他!多大的仇啊,连死者为大也不顾了。但当看到另外的故事,我的理解就不一样了。历经千辛万苦西天取经的玄奘大师,早已看破红尘,悟透生死。本不过一具臭皮囊,看重作甚!故嘱弟子“死后苇席裹尸置于深山老林”即可。豫剧有一出《卷席筒》,嫂子用席子卷裹小叔子,小叔子本就装死与嫂子开玩笑,卷起放开,悲苦剧情被演绎成喜剧,平添笑料。这是戏剧故事,而现实就有这样的事。古代人死买不起棺材,或无名死尸,就是用一领席替代棺材,草草埋了。你以为只有穷人这样吗?非也。即使贵族富贾,宫斗或者乱世,死于非命,谁还顾得上为你操持丧葬?无非是一领席裹住了事。本村文革时期,就发生这样一件事,老支书被打成走资派,架不住折腾,病发而死,因无儿无女,就用破席裹住,埋在村南沙岗之上。这里,席,不凉不热,不厚不薄,替代棺材,掩于一抔黄土,也算尽到最后责任。
   在农村,到处可见席的身影。比如简易的席棚,可做唱戏、会议、会餐之地等;窝棚是搭在田野中的棚子,作为看管瓜菜庄稼的临时住所等。席便宜轻便,随时随地就能搭建,快捷省事。
   由此可见,一个人从生到死,各路席子见证了这一路行程,席不可或缺,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很多与席相关的词语可证。我们多以席地而坐说明人们坐在地上。古代在地上铺了席,任坐卧其上,这是铺有席,贴合实际。但是慢慢地,地上没有铺席,人们就地而坐,也被称之为席地而坐,这是无席,是习俗而然。席卷,形容卷东西像卷席子般迅速有力。所以,有席卷天下、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霸气,也有席卷而空、席卷而逃的仓皇。《詩·邶風》有句: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意思是我的心不是席子,卷不起来。与前后的诗句连起来,应该是与爱情有关,说明对爱情的坚贞?于席的引申词语很多,大多与席距离更远。而接近且富有意义的,我觉得管宁割席还可一说。《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记载,东汉的时候,管宁与华歆是朋友。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个管宁可真的把席子斩断,不然不能说明其心意之决断。席,在此做了重要道具而流传至今。与所谓朋友一刀两断,可谓痛快,还说明,对所谓朋友与其若即若离,不如当机立断。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成为朋友是一种痛苦和煎熬,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管宁割的席是什么样的席?竹席还是苇席?我推测大概是草席之类。
   竹席、草席、苇席才是最贴近平民百姓生活的物件。即如进入现代生活,凉席仍然是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本人粗略统计了一下,大概买过数十张凉席,大多是竹席。双人、单人的,仿玉石的,青皮的,可折叠的,感觉旧了不好不凉了,弃之如敝履。也买过亚麻之类的布席,但不适用,置于一旁,躺的还是竹席。虽然有了空调,但凉席还没有被替代,说明凉席的适用和实用。不仅仅是凉席接地气,还因为价格合适。总有个想法,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代,难道取凉的方法只有忍吗?有“玉簟”当然可以暂时有些许凉意,但肯定不如在空调环境里的惬意。难道古人是通过诗词的吟咏,躲开了溽热的袭扰?若是,可以肯定,古人“心静自然凉”说并非一句空话。
   感谢凉席,让我们在其上度过了几多夏日,使得岁月增添了几多美好。当我们在皮肤上隐隐看到凉席烙上的印痕,忍不住浮现自然的笑容,会心,真挚。呵,感恩玉簟,感恩生活。

共 47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编者按:品读刘春老师的富有生活富有情趣富有知识的精美散文。首先点赞!凉席,凉爽!凉席,虽然寻常可见,家家都用,可是那凉席的档次,凉席的历史。凉席的文化就不见得说得清楚了。读了这篇散文,就给你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文章好,贵在能给人知识和教诲,这篇文是做到了。无论何种档次的凉席,看似简单,但是编织起来绝非容易,编织凉席那是技术,那是艺术,非一般工匠能为之。正如人中所说:“一张高级的玉石凉席需要数十位能工巧匠连续工作近两年才能完成”。就是最常见的竹席、草席,也是要几天功夫才能编织成的。凉席进入古今文化,《说文解字》《诗经•小雅》《礼记•内则》里都有记载,唐代诗人韦应物还吟出:“石壁千寻启双检,中有玉床铺玉簟。”的诗句,柳永、黄庭坚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在诗中各有对凉席地吟咏:“楚台风快,湘簟冷永日披襟”;“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蕲州簟展双纹浪,轻帐翠缕如空。”“红藕香残玉簟秋”可见凉席在文化中源远流长。凉席不仅给你凉快,还给你解愁,给你牵挂。真是一领凉席,万种风情。百姓的凉席大都是草席,草席编织容易,携带方便。于是凉席,苇席和秸席等都很受百姓大众喜爱。有了“辛勤劳动,才会有生活的赏心悦目。”这是散文的文眼,是散文的内在精华和告诉我们的哲理。你即使是过的草凉席的简单生活,也要自己去付出辛勤劳动。不然你会连草凉席就得不到享受。一领凉席,让你知热知冷,让你感受生活的味道。让你感受草席的多方面功能,它还能给你囤积粮食进行储存,还做裱糊装修之用,可做祭奠之用,草席的功劳可谓大矣!草凉席真是尽到责任了。那种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也是令人赞叹不已的。感谢凉席,让人们度过美好夏日,感谢凉席,使得岁月增添几多美好。当我们在享受幸福的时刻,千万不要忘记凉席在你皮肤烙上的印痕,你要多多去感恩玉簟,感恩生活。全文层次紧凑,构思精密,行文严谨,是作者的精心制作。好文大家欣赏,鼎力推出,倾情点赞!谢谢作者赐稿!期待精彩不断!【编辑:黄金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920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9-19 10:37:36
  精美凉席,精美散文!倾情推荐!
活到老学到老
2 楼        文友:刘春        2020-09-20 13:11:18
  谢谢黄兄精心编评。握手
老兵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