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爱,如日光,无人无处无时不需要(杂文)

编辑推荐 【文采】爱,如日光,无人无处无时不需要(杂文)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0发表时间:2020-09-19 12:40:23

爱,如日光,无人、无处、无时不需要。一切正确的教育都是爱。
   爱,要以尊重为核心,以理解(了解)为前提,以接纳为基础,以奉献和牺牲为代价。
   爱,有“五形”,要科学施爱,辨证施爱,因人因事施爱。
   爱,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教师长期、专业的学习、思考、修练提升。
   这些,是刘洪兴处长在“师爱”研究中常说的几句话。
  
   01
   在我的心目中,“师爱”的代言人有很多,其中,霍懋征,是群像的代表,是引领我一生的榜样力量。
   霍懋征,这个名字像长明灯,从我入职那一年就点亮我的心灯。
   1984年,我毕业入职玉田实小,老校长是个爱才如命的人,他在一次工作汇报会上提到,他一年放了5颗“卫星”:5位教师在国家、省、市大赛中获一等奖。他提到我的名字,说要把培养成“第二个”霍懋征。我是事后知道此事的,于是找来杂志和报纸,想认识霍懋征这个人。校长给了我一本发了黄的《上海教育》,上面有这样一段内容:1943年,霍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那时的北师大高才生完全可以去一所大学或其他的理想单位找一个较好的工作,但毕业后她放弃留母校任教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去小学当“孩子王”。她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俗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更何况霍老师是放弃当大学教师的好工作,主动去教那些难以管教的小孩子!霍老师并没有理会那些世俗的眼光,硬是去了。她在小学一生风风雨雨,她成为周恩来总理夸奖的“国宝”级的特级教师,能获得这样的殊荣在全国绝无仅有。有学者这样评价霍老师:如果没有发自内心地对孩子的爱,她会这样做吗?会做得这样风生水起、这样乐此不疲吗?正是这种深深根植于心灵深处的对教育职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才使霍老师用自己的一生去实施“爱的教育”。
   读完这段话,我指了指我自己,撇了撇嘴。校长明白我的想法,他说:你可以把霍老师作为你的人生追求目标,用一辈子的努力去做一个爱的使者。
   我,使劲点了点头。
   我深情地读着霍老师的一段话:“在世界上,最有效且没有副作用的教育莫过于感化人的心灵,而最有效的感化莫过于真心地爱学生。因为真爱是人世间的另一轮太阳,催生着新绿,哺育着万物。”
   那年,我18岁。
  
   02
   爱,是什么?师爱,又是什么?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师爱”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前提。这是老校长给我的答案。他说,在我国古代,孔子以“爱之,能勿劳乎”强调教师要去爱学生,柳宗元也强调“爱加于生徒”,古人的观点足以表明“师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于是,我在实践中践履,体验 “师爱”的表现形式。
   我认为,“师爱”是教师的道德情感行为。
   第一年期末班主任工作交流,我以“师爱的表现形式”为题做工作总结,我列举了我和孩子交往中的点点滴滴,有一件事深深打动了与会的老师们。我们班有个转学生,年龄大,三进“宫”,惯“偷”。我对他给予信任,让他管理班费,给他买棉鞋、买字典、买书包,孩子不到半年时间,成为我的得力助手,成为“三好学生”,他影响和带领班上的同学每天捡学校的废纸、塑料瓶和其他垃圾,月末,去废品收购站卖,资助贫困学生,探望敬老院的老人。我们班的故事被省电视台报导,我本人获得“河北省优秀园丁”荣誉称号。
   校长告诉我,我停留在对“师爱”的表象上了,缺乏对“师爱”深层意义的追问。
   我像小学生一样答着老校长的问卷: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就是“师爱”;
   “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的态度,比如严父式的爱,或慈母式的爱;
   “师爱”指教师高尚的道德精神,表现为教师工作废寝忘食,甘于奉献;
   “师爱”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比如尊重学生。
   校长点点头,又摇摇头。
  
   03
   到底,师爱的本质是什么?
   我问:“师爱”是教师的一种情感状态或态度?
   校长答:“师爱”并不是一种情感状态,而是一种情感行为。他举例说,我们为某种精神追求的达成而感到欣喜,这种欣喜就是一种状态性情感,它与价值意向无关,因而,不能把“师爱”简单地等同于喜爱、喜欢这样的状态性情感。
   我问:“师爱”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手段?
   校长答:把“师爱”作为一种操作方式和手段,其结果是:“师爱”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而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方法。这样的“师爱”行为可能是虚假的、作秀的,更是功利性的。
   校长启发我:霍懋征老师做教师做得“风生水起,乐此不疲”,为什么?
  
   04
   我开始阅读相关理论书籍。
   在柏拉图思想中,“爱”远远比正义更为根本,在西方思想体系中的理念占有重要地位的基督教思想,蕴涵着的爱是道德的金律。
   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认为,对“某物”感兴趣和对“某某”爱,才是我们一切其他行动包括判断、感受、观念、回忆、具体的意趣和意义意向的基础。
   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同样认为,爱是人类的原行为,如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他所说的“五者”是:恭、宽、信、敏、惠。显然,孔子认为,由爱(仁)可以衍生出一系列人的恭、宽、信、敏、惠五项相应的价值品质。
   那么,霍懋征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爱呢?
   霍老师说:“孩子只有内向外向之别,没有先进后进之分”,“小学6年,教师塑造的是成人的雏形,雏形的成败全凭老师的一颗心”。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却道出了霍老师师生交往中的核心价值观:爱。
   那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霍老师又是怎样实现这个价值观的呢?
   霍老师认为,教师对待学生应该“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只有这样的师生交往才是对学生“师爱”的体现。教师的激励、赏识、参与、期待这些行为背后,体现出的是尊重、平等、关怀等价值品质,它们是爱的具体表现与下位价值品质。
   总之,在霍老师的教育实践中,正是有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假设,才会出现尊重、平等与关怀的师生交往的价值品质,进而才会出现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课堂。
  
   05
   就“师爱”而言,根据舍勒对人类原行为爱的理解及对霍懋征老师“师爱”实践的分析,我梳理了“师爱”的价值层序:
  
   第一层次:人性中的爱。
   这里的爱类似于舍勒说的爱,是人类的原行为,应该说属于人性的层次,也就是说凡是“人”,都应该具有这个“爱”。舍勒认为,爱是人与世界发生关联,是认识世界的前提和动力。教师,首先是通过爱,或者说首先是在爱中与学生交往;没有爱,世界(包括知识)就不会向人照面,它也因此不会被别人爱。所以,师爱,是教师的“原行为”,处于人类价值体系的中心位置。
  
   第二层次:教育的爱。
   这是一种对教育本身怀有一种深厚的真挚感情的具有责任心的爱。它是由人的原行为“爱”引出的价值品质。对教育职业或事业的爱,是教师的天职和师德的灵魂,是本体性爱。所谓本体性爱,是指这种爱已成为教师生活中的需要和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师德”的一系列不同的爱。不同教师对教育的爱的表现形式或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如霍懋征老师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属于这一层次的爱的表达。霍懋征老师如果没有对教育职业的爱,她不可能在那个时代毅然决然地选择小学教育这个行业,她对教育职业的爱,继承了人性中爱的成分,衍生出教育的爱的价值品质与行为,具有显著的自然、自发的特性,没有造作,是平凡的、朴实的,它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角度来看,“师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
  
   第三层次:专业的爱。
   专业的爱如尊重、宽容、公正,是师生之爱的最高层级,会在师生交往的实践中衍生出诸多爱的价值品质,其中,最核心的价值品质应是关心、尊重、责任心、关爱等。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指出,爱有一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的爱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究竟选择怎样的爱,这完全依靠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与现实条件。不同的教师,其爱的价值秩序虽然不尽相同,但显现出的“专业”性才是师爱的价值选择。在霍老师的课堂上,霍老师根据她对爱的价值的理解,结合自己多年的师生交往实践经验,形成了尊重、参与和期待的课堂教学特点,她不以“真理代言人”和“道德典范”自居,所以她的课堂是平等的课堂。
   师爱,她的核心价值品质是相同的,她的爱的基本要素,如尊重、关爱等价值品质是一致的。
  
   06
   当今时代,无数优秀教师爱的实践,成为“人中之神”师生关系的核心价值,引领我们去寻找“师爱”的发生机制。
   “师爱”为何成为核心价值?
   霍懋征老师以自己一生的实践,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成功的教育就是“师爱”淋漓尽致体现的实践活动。价值,是一种原则或观念。师爱,通过教育活动将有关价值内化为个体的价值品质,最终形成相应的价值观,用以指引学生的行为,形成价值秩序。众所周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指引下发生的。但是,支配人类行为的价值是否存着结构与秩序问题呢?这是包括舍勒在内的诸多哲学家、伦理学家们一直努力探究的问题。舍勒认为,人在面对重大事情所作的重大道德行为选择时,总存在着以一定的个体核心价值为基础的价值结构,这个结构类似于德性的基本公式,主体正是按照这个基本公式的规定有道德地生活和生存,这就是舍勒所说的价值秩序。他还说:“在整个价值王国中,价值在相互关系中具有一个‘级序’,根据这个级序,一个价值要比另一个价值‘更高’或‘更低’。”一般来讲,该秩序分为四个等级,即感官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神圣价值。其中,神圣价值高于精神价值,活力价值高于感官价值。价值秩序的等级越高,越能够使人产生深层次或内心的满足感。
  
   07
   我个人认为,“师爱”是一种复合的价值品质。
   “师爱”并非教师自然、天性的本能表现,也不是出于某一个人的好恶,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的高级情感的表现,是在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社会意义深层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已有的有关“师爱”的研究成果来看,“师爱”是教师所具有的优良素质的综合表现,是一种复合价值。
   其一,“师爱”在实践中、在不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关怀、爱护学生是“师爱”,尊重、信任学生也是“师爱”,同情、理解学生是“师爱”,废寝忘食、甘于奉献同样是师爱。显然,不同教师的“师爱”在不同的教育实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二,“师爱”是实践中的“爱”。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师爱”是由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而产生的。
   其三,践行 “师爱”,不能停留在形式化的“师爱”上,应把“师爱”放在第二层级、第三层级上,即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自我的爱。这是“师爱”产生的核心与关键。
  
   08
   在教育实践中,大爱能牵出一系列的小爱。
   爱,首先意味着尊重。对儿童的尊重,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儿童的问题,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儿童的错误。
   爱,蕴涵着平等。要求教师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地位,平等地关怀每一个儿童。
   爱,包含着宽容的情怀。要求教师准确地认知和判断教育情境;判断儿童的问题本身是原则性的还是非原则性的;判断儿童的过错是偶然性的还是经常性的。
   所以:
   师爱,是本体性的爱。既贯穿于生活,又充满智慧。
   师爱,是真挚的爱。平凡、朴实,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
   正因为如此,由爱衍生的其他的师生交往行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亲切的关怀、赞许的微笑是爱;严厉的批评、严肃的教育也是爱。
   正如刘处长所说,爱,有“五形”:金木水火土,教师要科学施爱,辨证施爱,因人因事施爱。爱的实现方式,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智慧,取决于教师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智慧。爱,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教师长期、专业的学习、思考、修练提升。教师的价值品质既可以是由爱这一核心价值衍生出来的,也可以是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不同表现方式。
  

共 46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爱”、“师爱”的阐释入木三分:有实践、有体验,有传统、有当下,有理性认知、有文化解读,有价值秩序、有表现形式,有表象的梳理,有深层意义的追问。爱,如日光,无人、无处、无时不需要。师爱,有“五形”:金木水火土,教师要科学施爱,辨证施爱,因人因事施爱。爱的实现方式,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智慧,取决于教师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智慧。这么深刻的哲思,没有多年的实践体悟是很难概括出来的。作者的缜密思维和严整的逻辑架构,以及扎实的“叙事”功底让我们刮目相看。推荐阅读!问候作者!【编辑:马永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