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呼唤完整的教育哲学(杂文)

编辑推荐 【文采】呼唤完整的教育哲学(杂文) ————读《爱的教育》有感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34发表时间:2020-09-20 18:44:56


   01
   这一期的音频课程——导读《爱的教育》。
   我总觉得,《爱的教育》不仅是一本儿童必读书,也是一本教师必读书,是一本所有人都应该读的书。
   《爱的教育》是小学生恩里科的日记,收录了这位10岁少年从四年级开学第一天至学年终的100篇生活札记,是纯粹的教育小说领域的经典著作。1986年,联合国评选“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图书”,它名登其中。
   这本书,究竟有何“魔力”?
   《爱的教育》为我们呈现的是生活审美的诗意所在——当老师讲课时,我们能听到临街上的铁匠在他的铁砧上不断击打的声音,对面街上的房子里一个女人在为她的孩子唱着催眠曲,再向远方倾听一下,在那色纳尼兵营里,小号也吹响了。所有人都很开心,连斯大迪也是如此,某些时刻,铁匠的锤子会锤得更加响亮,街对面的女人也会唱得更加优美。这时候,班主任就会顿一顿,细细地听一下外面的声响,之后,他便会望向窗外,然后慢慢地说着:“晴朗的碧空,歌唱着的母亲,诚实劳动的工人,认真学习的孩子们,这些都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了。”
   这不正是完整的生活世界吗?
   “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我们常说的一句口号。究竟教育为什么回归?应该如何回归?归于何处?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
   我们见过太多枯燥的、碎片的教育哲学,可我们见得越多,距离完整的、来自生活世界的、情感洋溢的教育哲学就愈远。
  
   02
   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听听一对母子的对话:
   “别出去!”
   “为什么?”
   “外面冷得很——天冷会冻掉鼻子。”
   “天为什么冷?”
   “因为起风了。”
   “为什么起风?”
   ……
   孩子的追问没个头,这是对自然因果的追问,因果可以无穷追问。
   ——这是妈妈的教育。
   我们再来读《爱的教育》。夏丏尊先生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亲自担任舍监,假日学生出门,他就殷殷地拉着学生叮嘱:“勿吃酒,铜钿少用些,早些回校!”有学生在熄灯后溜出校门玩耍,他知道后也不加责罚,只是恳切地劝导,春风化雨,苦口婆心。
   ——此教育方法被命名为“妈妈的教育”。
   “妈妈的教育”,是生活哲学的渊源。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教育,哲学,不分东西,一脉相承。
  
   03
   其实,哲学是审美的科学。
   《爱的教育》中说,加伦是个穷孩子,“衣服总是不合身,夹克衫、长裤和长袖衫,对他来说都太小、太短了……帽子总是从头上掉下来,披肩是那么破旧,鞋子也粗糙得很,领带扎得像是捆着的绳子”。但所有人都爱他,班主任“每一次经过加伦身边时,都要用手轻轻敲他的脖子,就好像加伦是一头温顺的小犍牛”。
   由此可见,教育哲学的审美,不是衣服的华丽,不是鲜花的盛开,而是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紧紧结合在一起。
   《爱的教育》中有这样的描述,在普利考斯的工厂里,善良的人们看到了优美与崇高,因为——“看着那铁棒在锤子快速、精准的击打下一点点弯曲是一件再美妙不过的事了。那铁棒打起卷来,慢慢地显出优美的曲线,就像是一片刚刚从花上摘下来的叶子,容易得就像是用手搓了一个生面团。同时,他儿子用骄傲的眼神看着我们,好像在说:‘看我父亲的活儿干得多好啊!’。”
   这是哲学审美中“品性的伟大,灵魂高贵,整个地球的花朵也不够洒满他们的安息之地”的神圣、深沉、持久、宏大之美。
   美,无处不在,因为生活本身应该是完整的。
   审美哲学的意义在于,她让我们自身分裂的生活世界重新凝聚为整体。
  
   04
   其实,哲学是教育的实践。
   1919年,秉持“教育即生活”理念的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到中国,在中国教育界掀起一阵风潮。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留美的新教育倡导者,无不把杜威的实用主义贯穿于各自教育思想的建构与实践中,提出“从做中学”等理念,希望把学校尽可能办成真实社会,以求打破僵化的体制。
   在杜威访华的那一年前后,夏丏尊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与毛泽东共事。夏丏尊于长沙街头无意购得三浦修吾的日译本小说《爱的学校》,他流着眼泪,用三个日夜读完全书。之后,他把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平衡的环境”,在《爱的教育》文学想象中细腻地描绘出来,在那里,马戏团与街道、同学家与郊外,拜会父亲的教师与欢送部队的人群……所有生活的细节都围绕一个事实展开,那就是“爱”——面向他者的爱。
   其实,把书名译为《爱的教育》,夏丏尊是有所考虑的。夏丏尊曾一度想用《感情教育》做书名,可又怕与法国作家福楼拜的《情感教育》重名,便改作“爱的教育”,以切中“真心”的含义。
   夏丏尊一生都在实践“爱的教育”——他“穿一件竹布长衫,略蓄短须,看到学生眯着眼微笑”,可一旦发现学生不当言行,就会一遍遍“念叨”。
   爱的教育,成为了教育的实践哲学。
  
   05
   其实,哲学就是发现真理。
   《爱的教育》以加伦母亲的去世叙述了一个真理:“你永远也无法理解死亡,生命就是生命,它遵循着生的法则。”又用诗的语言展望了一种温情:“她的去世是为你在这世间安插了一位守护天使,你要向她交代你所有的行为和你所经历的一切。你要坚强勇敢起来,要和那些绝望而庸俗的悲痛做斗争,要在忍受苦难时获得内心的宁静,从而成长为更加高尚的人。”
   在《爱的教育》中,生命的起点是国家。那种让国人近乎久违的爱国情怀,响彻云霄:“我亲爱而高贵的祖国,我的父母亲就在这里出生,而他们有一日也终将在这里长眠,这里也是我希望成长和死去的地方,而我的子孙们也将在这里成长和离去……”
   教育,从个体的生命开始,直至一个作为共同体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交往、交融、叠加,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杜威的教育哲学真正回归其本源,那就是“好的品格不是依靠单纯的个人告诫、榜样或说服所形成,乃是依靠某种形式组织的或社会的生活施加于人的影响,也就是社会机体以学校为它的器官,来产生道德的效果”。
   发现真理,是哲学的必由之路。
  
   06
   其实,哲学就是教师个人教育哲学。
   说到底,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解读。陶行知先生早年曾前往美国留学,留学期间结识了他的导师杜威。他吸收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内核,并依据自身的理解提出了著名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其思想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有共通之处,但陶行知先生对此作了本土化的改进。给予我们的启发是,一线教师是真正实践者,意味着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可以实现理论到实践的突破与超越。
   首先,在理论研习中锤炼哲学逻辑。
   哲学思维的锤炼离不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哲学理论的研习。因为一旦将理论还原,就会呈现出其背后蕴藏着人类思维的结晶以及运思的历程。而这个过程也呈现着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批判与反思、扬弃与超越,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文明的渐进式发展。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生成教育智慧。
   智慧的“智”由“知”和“日”组成。没有知识焉能生成智慧?启发教师应当具备丰富、渊博的知识。“慧”字由“彗”和“心”构成,意味着“智慧”是“知”与“心”的统一体,始于“知”,终于“心”。“知”是起点,“心”是终点,启示教师要注重“心”的修养,尤其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教育智慧离不开教育实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与发展。
   再者,在平等对话中传递爱。
   教育哲学“人是目的”观点,经由伊曼努尔•康德得以确立,教师与儿童之间的理解也服从这一命题。所谓理解即是对生命价值的澄清与超越,经由“对话”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对话”并非简单的“问答”,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师生共同在场、相互接纳、达成共识,形成“我和你”的主体关系,相互“支持—合作—互助”,这种开放式对话关系才能让爱流动起来。
   读罢《爱的教育》,若给纯粹的教育小说领域经典著作列一个排行榜,《爱的教育》一定名列前茅。这部文字简白如话的日记体小说问世以来,被译为上百种文字,在全世界销售了上亿册,更不用说被改编为漫画、动画、电影等艺术形态。
   今日再读《爱的教育》,唤醒的,是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教育哲学——爱的教育。
  

共 33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读后感,但作者立意深刻,从教育哲学高度解读《爱的教育》,启发教师要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教育哲学——爱的教育。”在作者看来,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审美的科学,是教育的实践,是发现真理,是教师个人教育哲学。通篇,是哲学的思维架构,作者追问的是:哲学是什么?哲学在哪里?为什么修炼哲学?路径是怎样的?方法是怎样的?以及最终哲学的去向和归属。哲学的思维是缜密的,是批判的,是闪烁着光亮的。此文值得一读!推荐阅读!问候作者!【编辑:马永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