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黄土行(散文)

精品 【浪花】黄土行(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29622.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72发表时间:2020-09-21 05:18:30

【浪花】黄土行(散文)
   大西北有两张很靓丽的名片,空中一张,地上一片。我前往拿着一张,我返回又持一张,确切地说,我最喜欢行走在黄土名片上。
   从青岛的流亭机场乘机升空,海浪鼓掌,催我一会就到了八百里秦岭的空域。机下是连绵起伏的绿海,叠翠淌绿,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大缠绵”,任我恣肆,身心顿生扶摇感。如果飞机可以“穿林海”,我真想闭着眼钻进八百里秦岭,任由盘旋。从舷窗处伸手,隔窗想摸云,想起李贺的诗句——“少年心事当拏云”,是棉絮一般堆成白山,瑞雪一样白玉抱团。我第一次感觉这是一次纵情狂放的浪漫。
   到咸阳,再落兰州中川机场,我最后一个走下飞机。突然心生遗憾,这是走马观花,不对,应该是浮光掠影,我浪费了一张名片,这次见面,就像不经意匆匆翻过一本精彩的书。一周后,我决意乘绿皮火车,与黄土地同行,在这一张名片上写满黄土的诗,涂上金黄的色。
   此行让我感到,上帝是偏爱西北黄土地的。那云朵的密度之大,亮度之明,我想摘下装进行囊,想起妈妈在压花机前抱着棉絮上下翻弄的情境了,云朵的温度似乎让我全身燥热起来。阳光撕开一个口子射进来,上面是絮白,下面是绿浓,用“腾云驾雾”形容,太一般,应该是飞机送我至童话的世界。
   直到我搭乘了火车,从陇西的武山启程,我才感觉,天上的云还称不上是上帝的杰作。那些连绵相依的山,就像一个个喝醉了酒的老翁,尽管岁月光秃了它们顶上的毛发,一副龙钟的样子,我惊奇它们沉睡了几千年,还那么醉熏欲倒,同伴杨君说我这是错觉,但我宁可将错就错,就那样欣赏着,痴痴地笑这些山那么容易就被一阵风吹醉。或许,此时是它们的梦醒了,还有些懵懂恍惚。哦,不是老翁,是一个画家用金黄的蜡彩绕山绘出了一幅首尾不能分割的油画,真想盘桓着去赏画。我伸出手指,点数那些绕山而卧的田亩,突然想到了一个比喻,每一座黄土地上拔起的山都是上帝摁下的指纹,我分不清指纹画上是“斗”还是“簸”(民间说,“斗”盛金,“簸”散财),我笑画家们,画作的落款总是刻一个死气沉沉的图章,好在有红色的印泥,才给了印章以鲜活的生命。来这陇西,抓起上帝的指纹,随便摁下的一定都是最生动的款章。
   我想,几千年前,这些黄土山,寸草难生,光秃不堪,山石嶙峋,原形毕露,轮廓粗犷,粗糙得只有原始感,不露半点柔情,处处显露着梦魇般的狰狞。还原秃山变梯田的过程,眼前出现了几代人,掮担抬筐,移石成埂,筛土为亩,才有了如今赛江南的图景。黄土高坡上的人们,有一个最富诗意的词是“刨食”,一个“刨”字,再现出刀耕火种的场面,我心中认为,这是能够表现我们的先民们告别茹毛饮血走向文明的唯一动词。
   我想起还使用名片的年代,那年我出差山西,路过平遥去看我的一位老同学,他把我引见给平遥古城中学校长,临别校长送我一张他的名片,背面就是上帝指纹般的塬。校长说,我们就是要把孩子送到“塬”上,站在最高处。我查阅了词典,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眼中的“塬”,就是泰山极顶。这是他们学校独特的文化,一种胸怀,不会因为带着地方色彩而显得卑微。
  
   二
   火车沿着黄河岸边,穿越着秦岭,徐徐蛇行,趋向三门峡,这一路,我读到的是“秦风”的诗,主题只有一个,是最美的颜色词——黄。
   气质若兰的兰州,是唯一被黄河贯穿的城市,这里的黄河,确切地说,应该叫“蓝河”。那种神秘的蓝,简直让人惊骇而不能置辩,我立刻产生了弹一曲蓝色音乐的幻觉,是在小提琴上用弦圈成的华夏怀抱里的“蓝色多瑙河”,曾经读刘长春写的《走进蓝色的黄河》,读到“似蓝色飘带的黄河”,我愕然不解。能够将“黄”变成“蓝”,不是一般的色系知识可以解释的。那么,是怎样中和了黄河的黄呢?流进兰州城的黄河,此时,更钟情于人文色变,一座城市应该是安宁的,于是黄河乖顺地改变了咆哮的颜色,而归于沉静,沉静得宛若敦煌的神女“飞天”款动着的一条蓝丝巾,飘飘悠悠地沉于城中。我的一个兰州朋友说,兰州是最静谧的城市,如果说有什么声响,那就是呼噜呼噜喝下兰州拉面的风生水起之声。黄河的梦之蓝,连喝面条的声响都不能太噪。
   “蓝河说”还有很多版本,席间,兰州土著朋友说,兰州是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城市,所以,黄河也跟着变蓝。我很满意这个答案,并不想从化学变化上寻求什么标准的科学答案。
   如此看来,锦黄之色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色彩,其中的道理之一就是奇幻。在黄土地上,几千年演绎的是传奇故事,突兀广袤的黄土,仿佛就是一个男人裸露出来的胸肌,千仞万壑,是心脏起搏的节奏,在汩汩血脉里流淌着声韵。
   我瞩目这片黄土地,仿佛每一寸都刻着深深的褶皱,我向来对皱纹有所恐惧,可面对沧桑烙印出的黄土皱纹,我感觉出深藏风霜的沉厚与无所畏惧的气度了。
   让黄河淌过的河床在眼前闪过,来不及去数那些千年研墨的鹅卵石蛋有多少,倒伏在河床的芦草蒲苇有几多柔情,几位身着红衣绿裙的女人跪俯于河岸,看得清了,是在濯衣,不如说是在染衣,我的理解是不必反驳的,无论男女,他们的底色就是黄,黄,是每一种缤纷之色的根本,就像万人会场,从台上放眼看,一样的黄面孔,金碧辉煌。或者说,在黄的底色上,蛾眉曼睩,一下子生动起来,并非我们审美的变形,而是无法改变的情动于衷的美。身子就像那些在旷野里磕头采油的机器,不懈的勤奋,还有几分虔诚和膜拜。这些黄皮肤的女人啊,你是匍匐在男人黄色胸肌上的昆虫,尽管草木已经枯竭,但千年之爱,万年之怜,深深镌于其上,并始终如一地滋润并涵养着那道干裂的沟壑,吮吸着龙脊虎背上的热血汗香。哦,这片黄土地啊,我终于深嗅出华夏部族扎根其上的体香了,因为华夏之魂,就镌刻在黄河的黄色河床上。
   火车穿行于黄土地上,我觉得是乘坐一列时光之车,游历在古今的博物馆里。咸阳的灞桥,西安的高楼,列队的兵马俑,这些,只能让我们目睹古老年代的痕迹,顿生怀古之念,我历来相信,真正使人开阔眼界的是依然在这片黄土上轮序着生命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心用眼来解读,如此,我们发现的必然是一种鲜活。沿途的土坯房,一下子让我回到了古建的世界。
   散布于黄河沿岸的茅舍,宛若天宇垂落的星星,虽在白日里,依然有日光照射而隐约闪现出星光点点。我相信每个晚上,那些昏黄的灯光,一定是黄河水做灯盏的燃油的,不能看作点缀,应该是眨着眼的灵魂。我在火车上谈建屋的风水,一个黄土坡上来的人插嘴说,什么风水大师在这里眼力都不济。黄河就是一切存在的风水,想起《黄河的风呀黄河水》的歌词,就写得很精准,“黄河岸口的风呼啦啦的吼”,“黄河里面的水哗啦啦的流”,一个“吼”,一个“流”,驱鬼驱魔用不着钟馗,一声吼,一条流,早就汇成了《黄河大合唱》,简单里深藏丰厚,歌谣里闪着刀剑之影,当年,不就是靠着这样的豪迈和雄壮驱赶倭寇,成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历史吗?
  
   三
   火车上的朋友告诉我这样的屋子是怎样建设起来的,他使用了“版筑”这个词,一下子让我回到了读中国古典文学课程时,《左传》里的一句话:“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杜预注:“朝济河而夕设版筑以距秦。”确切地说,这里的“版筑”不是建设民居,而是打垒长城。我曾经见过这样的古老工艺在长城上的痕迹,临洮秦长城不像北京的八达岭慕田峪长城,是用青砖和米汤白灰修筑,是夯土版筑而成。
   我的眼前活现出人们夯筑土屋的场景。从黄河滩头岸边,割来苇草,在日光下晒软,掺入黄河泥土中,挑一担黄河水,搅拌成泥浆,一篓一篓地置于方方正正的木板之间,木板上站着打夯的人,喊着“哎呦呦,举起来啊;哎呦呦,跳起来呀,哎呦呦,使劲夯啊……”疲劳放进歌谱里,打下安居日子的希望,这是怎样的场面,和谐,生动,互助,一切尽在不言中。简单的节奏,鲜明的表达,却是最具深度的诗。黄土和苇草,在一个新的空间里,被力量和智慧锻造,成为和谐的一体,苇草是墙体的魂魄,黄土是魂魄扎根的基础,如此看,我们就不会怀疑它凝固千年而不塌的魅力所在了。我钦佩他们的智慧,没有水泥,没有石头,没有瓦刀,没有尺矩,只有一腔热爱生活的激情。杵捣,其实就是舞蹈,是生活的起舞,一个民族的生存,不是靠海盗式掠夺,不是靠天赐物华,只靠自己的力量,那具可以与天地量力的肉体,创造着中华的精彩文明。
   每一座安放在黄土地上的土屋,都是孱弱的,但也不乏承天吻土的悲壮,所以,她终于被自然幸运地留存下来,成为黄土高坡上的最美杰作。每一座土屋,都是黄土的匠心塑造,所以,土屋也是黄土地上的精神雕塑,雕塑作品《思想者》是艺术创作,昭示和崇拜人类精神思考的高度;而黄土上的土屋则是生活的写真,堪称“坚守者”,永远写着现实主义的字符。
   让我惊叹的是,这种建筑方式,传承了几千年而还在发挥着作用。这是活着的古老建筑,更是生动的标本,还有哪一种古老的手艺被原样传承?我想,只有版筑的手艺和矗立黄土的智慧吧。黄土的粘性在夹板之间被激活,成为风雨无奈的壁垒。起于一亩黄土,卒于一孔黄穴,生死离不开的是黄土。滚滚红尘都要消弭,唯有黄土承天而世代存在,也许,多少人解读红尘与黄土无法对垒的辩证关系,红尘如梦,黄土千载。自春秋至今,多少代人,不离黄土,甚至把肤色归因于黄土,也许只有黄土土屋可以留住红尘。色彩的交融就像电与磁,有着难以剥离的缘由。西北,每时每刻都以生动的色彩呈现于眼前,我甚至生出违背科学的臆想,患有色盲症的人,在这里是否会改变他们的黑白世界观呢?
   随处可见一些新的村镇大楼拔地而起,尽管楼建技术已经超越了版筑这样的原始工艺,可我依然觉得这是黄土土屋的后裔。我突然觉得,从现在到远古,其间并未给土屋留下什么参照物,只有新世纪的曙光,再染一方黄土,美轮美奂,熠熠生辉,这岂止是一个痕迹!我把黄土地所见视为一次大自然博物馆的浏览,在此,可以纵览中华民族最为直观的生存史。
  
   四
   我还是不免为黄土土屋是否可以抗击风雨而担忧。想想刚才所见,版筑之墙,已经被风蚀被雨浸,显出大小不一的拳头窝。那位西北朋友嘲弄地说,那些拳窝比我的年龄都要大,这里贫雨,天佑人居。是啊,火车在超越秦岭深处的隧道,隧道口用铁锹铲土的痕迹还刻印在山的切面上,有人告诉我,我所乘坐的火车是沿着50年代宝成铁路盘山线穿过秦岭的。几经雨水,难以拭去刻痕,在干裂的岩土上,曾经深情一吻的唇印,依然诉说着当年的浪漫。黄土,是“刻意”的,刻意地表达劳动的韵律,用一幅画一首歌都无法解释那锹镐烙印的思想情感的深度啊。
   我曾踏上了东北嫩江平原的黑土地,认为那是真正的风花雪月沉静之后的样子。我曾经在江西婺源到景德镇的红土地上穿行,深入到井冈山的腹地,认为那是中国革命的血色皴染过的华章锦篇。西北的黄土地啊,刻着最深的岁月沧桑之色,吟唱的是人们悲欢离合的咏叹调,是更为丰厚的民族生衍的史页。
   那位西北“黄土地人”时而讲解他的黄土理论,就像春雨的雨滴,让我醍醐灌顶。他显然不是研究黄土地的学者,但他是一个很有深度的思考着,让我一路上对黄土有了最美的理解。
   他甚至揣测始皇兴都咸阳也是因为黄色,我不想扫了他的兴,秦朝的服饰之色并非贵为天子的着黄袍,而是尚黛青。黄土地的历史是沉厚的,任何因此而生发的联想,都是因热爱,生死一抔黄土,注满了黄土人的情,我相信了演绎的真实,逻辑性显得并不重要了。
   顶着黄色麦秸秆编织的黄色草帽,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再是一个苦难的符号,而是一种诗意,是勤劳对黄土地的深情解释。所有的人都被裹进了金黄里,夕阳射向车窗,我仿佛闻到了黄土的芳香。
   一半绿一半黄的玉米,丰收在即,金黄的米芽诉说着黄土地的恩惠;那些挂在土屋门楣上的落花生,泛着土金的光;对着黄河低首弄眉的稻谷,还在汲取着黄河水,似乎并不想这样苍茫告别这个秋。是的,黄土地的奉献,让我生出诗意,口不择言,篡改了那句诗,真是“满目黄土夕更明”。是啊,这里的风物,都可以用“黄”来定义其成色,就是那些埋在黄泥里的土豆,也以蜗居的姿势染得一身黄。
   我努力寻找着反证的例子,一片高粱地赫然出现。我说,高粱如火。西北人没有被我难倒,他说,高粱成熟前,都是黄色的,且西北的很多品种就是叫“黄高粱”。红高粱多生于南方,也叫糯红高梁。有的品种在生长过程中由淡红色至暗棕红色,西北也不乏这样的“色变”,那是黄色的沉淀,是归于黄色系里的。在所有的色系里,黄色是最具活力的颜色,那么,热烈灿烂,沉厚凝重,轻快浪漫,这些色感只能是由黄色衍生了。是啊,西北的沃土,有无限的期待,这也正是那片土地生生不息斑斓灿烂的原因。
   在西北,命运这个词,不会是一个翻身逆转那么简单,黄土沉淀着人的命运,世代叠加,终成厚积。想起哈马舍尔德《记录》里的一个句子:“我们无从选择我们命运的框架,但我们放进去的东西却是我们自己的。”黄土,融进了征服者的姿态,诉说着民族的传奇。
   乘车行进在黄土地上,我身体感到一阵阵燥热,虽处清秋,却有着发自内心的热量,我想我应该是被黄土地酝酿出一股无法泯灭的激情了。
   怎样形容我最富诗情画意的西北黄土行呢?哦,想起来了。小小的名片都是装在衣兜里,我却在那张黄土地色的名片上疾驰着,读着上面的历史与现实的文字符号,那些身份标注都似乎不重要了,我就记住名片上的名字:黄土地。
   从此,我心中装下了一个诗意的名句:我爱你——黄土地。
  
   2020年9月2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40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韵味无穷的游记性散文。读完这篇美文,我在想,多年前,大西北的黄土地踏了个遍,除了感觉这里的文物古迹多外,就是落后贫穷,看不出黄土地的大美在哪里。而作者怀才老师在那双敏锐而擅于捕捉美的眼睛里,大西北那连绵起伏的黄土地到底是怎样一个情境呢?是怎样用妙笔生花的文字去解读它心目的黄土地呢?不妨我们顺着老师的文脉和笔触浏览个大概。作者的一次大西北之行,去时飞机,回时绿皮火车,在作者看来,是持有的两张特殊的“名片”,一张是腾空俯视下的八百里秦岭,书写着连绵起伏的绿海,叠翠淌绿。一张是在绿皮火车上,与黄土地擦肩同行,名片上写满了黄土的灿烂辉煌。作者穿行在这两张广博无垠的“名片”上,感慨万千,诗情满怀。大西北的黄土地就是一个天然博物馆,任作者的思绪恣意遐想。感觉,天上的云还称不上是上帝的杰作,那些连绵相依的山,就是一个画家用金黄的蜡彩绕山绘出了一幅首尾不能分割的油画。那些绕山而卧的田亩,拔地而起的山仿佛是上帝摁下的指纹,摁下了最生动的款章。这是几千年黄土高原的先民们还原秃山变梯田,告别茹毛饮血走向文明的生动体现。作者想起了那年到平遥古城一个校长送给的名片背面上帝指纹般的塬的深刻含义来。火车沿着黄河岸边,穿越着秦岭,徐徐蛇行,这一路驶来,令作者读到的是“秦风”的诗,主题只有一个,是最美的颜色词——黄。气质若兰的兰州,是唯一被黄河贯穿的城市。流经城市的这段黄河水却是“蓝河”,这座城市因充满魔幻色彩和独特的魅力所致。锦黄之色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色彩,在黄土地上,几千年演绎的是传奇故事,突兀广袤的黄土,仿佛就是一个男人裸露出来的胸肌,千仞万壑,是心脏起搏的节奏,在汩汩血脉流淌的声韵。让黄河淌过的河床在眼前闪过,无论男女,他们的底色就是黄,一样的黄面孔,金碧辉煌。因为华夏之魂,就镌刻在黄河的黄色河床上。火车穿行于黄土地上,真正使人开阔眼界的是依然在这片黄土上轮序着生命里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心用眼来解读。散布于黄河沿岸的茅舍,宛若天宇垂落的星星,昏黄的灯光里,那是黄河眨着眼的灵魂。屋子是用古老的工艺夯土版筑而成,眼前活现出人们夯筑土屋的场景。从黄河潭头岸边,割来苇草,在日光下晒软,掺入黄河泥土中,挑一担黄河水,搅拌成泥浆,一篓一篓地置于方方正正的木板之间,木板上站着打夯的人。正是先民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中华的文明。滚滚红尘都要消弭,唯有黄土承天而与时代存在,也许只有黄土土屋可以留住红尘。随处可见一些新的村镇大楼拔地而起,感觉依然觉得这是黄土土屋的后裔。作者曾踏过东北嫩江平原的黑土地,穿行过江西婺源到景德镇的红土地,认为那是中国革命的血色皴染过的华章锦篇。而只有西北的黄土地上,印刻着最深的岁月沧桑之色,吟唱人们悲欢离合的咏叹调,载入丰厚的民族史册。作者目睹了这两张特殊的名片,对黄土又有了更美的理解。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再是一个苦难的符号,而是一种诗意,是勤劳对黄土地的深情解释。那些泛着金光的风物,都可以用“黄”来定义。西北的沃土,有无限的期待,这也正是那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理由。作者一路的西北黄土地之行,最大的收获就是装在内心的一句话:我爱你--黄土地。整篇文字,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八百里秦岭,数千里黄土高原,在婉转悠扬的诗情画意里一气呵成。赞美壮美如画的大西北,歌颂了黄土高原生生不息创造中华文明的华夏子孙。是一篇闪烁着金黄灿烂的锦绣华章。雄文大作,倾情推荐,分享黄土地的靓丽和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习之乐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922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9-21 05:33:16
  时代变得越来越好了,社会发展得越来快了,交通旅游更是变得越来越快捷了,走出家门国门的人们越来越多了。周游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的人们,似乎走马观花图热闹的多了,动笔讴歌和赞美山河壮美的人却少了。怀才老师却非如此,每到异地,总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请围观欣赏老师大作《黄土行》,会给你一种心灵震撼的感动。感谢投稿浪花,问候作者笔键安康!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21 06:32:44
  这篇小文,是写七八年前去西北的旅程,经过沉淀,总觉得应该给西北的红土地一点文字记录,于是有了对红土地的解读。看到习之老师的编按,一是喜欢,再是觉得有愧,这么精美,这么长篇,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啊,编按热情、恣肆、充沛,提纲,也有血肉,难得,我收藏之。希望读者喜欢这篇小文,热爱我们的红土地。当然红土地上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解读清楚的地方,算抛砖引玉吧。遥握,谢谢习之老师美编,问候秋安。北京半月了,一切安好?
2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9-21 06:03:51
  黄土地是我们中华大地的文明发祥地,这里所承载的历史是那样的厚重。老师的文恢宏大气,磅礴壮阔,令人叹服!大师之作,堪称典范!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21 06:35:56
  正如孤独老师所言,西北红土地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值得我们拥抱的一方热土。孤独老师谬赞了,怀才抱器只是怀中一颗敬畏的心,对待文字,写点感悟而已,一路有孤独老师的泼墨支持,心中是满满的喜悦,不知外出还有几日回家,再祝旅途安顺,遥握!
3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9-21 06:56:56
  谢谢怀才老师谬赞。来京半月了,感觉好快啊1每天沉浸在其浪花文友们精美的文字里不能自拔了,特别是老师的大作,更是享受不尽的文学之美。莫说辛苦,分享美文,习之只有感激不尽了。遥握紧紧!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21 07:12:24
  文学使人快乐,可以消弭寂寞。信了。但愿我们沉浸在文学的温暖里,任由情绪飞扬。期待心中老师的佳作,遥握。
4 楼        文友:岚亮        2020-09-21 08:27:31
  黄土高原,我熟悉的土地,因为我曾在咸阳的底张塆当过三年半的兵,可以说,那里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但是,我不敢写地,因为那片土地太辽阔、太厚重、大深沉、太悠久、太壮丽。非常高兴,今天看到了《黄土行》,怀才老师把那片厚土写出来了,写得好,写得磅礴大气,写得逶迤绵延,写得壮阔深?,写得气象万千。点赞,大赞!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21 10:56:46
  献丑了啊,想起来了,岚亮老师曾经在西北当兵,对黄土地的理解更深刻,怀才抱器解读黄土地,只是一趟匆匆的旅行,肯定肤浅,岚亮老师多指导,我爱那片黄土,因为她是文明的发祥地。谢谢岚亮老师精彩留墨鼓励。遥握!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9-21 09:12:36
  坐一回绿皮火车,写出如此厚重的文字,老师组材行文的能力真是让人叹服,那里厚重的历史、不朽的文人,那里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在老师的笔下娓娓道来,精妙解读,语言典雅优美,句式灵动摇曳,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遥握问好,谨祝生活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21 10:58:25
  一次旅行,不想让旅行所见随着岁月老去,所以搬出来,把摸玩味,想弄出一点感动我们的东西,希望湘莉老师能够喜欢。谢谢鼓励,遥握!
6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09-21 10:36:56
  这是一片很有意境的大作,以抒情的笔调写出了黄土的魂,黄土的人,黄土的情。万里母河乳今古,八百秦川起苍黄,唯有黄土成天色,染尽华夏开新章。欣赏美文,点赞黄土。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21 11:00:04
  谢谢天马老师精彩点评,黄河黄土,一个“黄”字,表达着水土之情,有写不完的情感和传奇。谢谢精美点评,期待你的佳作,遥握。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09-21 15:28:57
  大西北,黄土地,一望无际的黄,上帝的指纹……华夏之魂,就镌刻在这茫茫黄土地上,融入滚滚黄河水。黄,是龙的传人之本色,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泱泱大国,走过苦难,从不言败,骨子里的不屈,血液中流淌的顽强,从未泯灭,而是生生不息,传承着希望。本文引经据典,佳句妙诗穿插点缀,凸显了厚重,绵延了意境,浓郁了情怀。随着怀才老师的文字穿越时空,从黄土地扶摇直上九重天,再凌空俯瞰辽阔壮美的黄土地,接着神游古代,接壤现今。何等的恣意奔突,怎样摇曳多姿的想象,字字有味,句句流芳,反复揣摩,回味无穷。大赞力作气势磅礴,引人入胜!问候怀才老师新周愉快!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21 15:41:51
  罗老师好,辛苦了。知您正在工作,拨冗留评,令我感动。西北,是贫瘠的,我们没有理由憎恶,我们只有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我们的创造和坚守。这是我初到西北的心念。一种热爱,不会因为不如别人而放弃,黄土地是我们民族繁衍生息的舞台,我们只有热爱。期待罗老师的佳作,遥握。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9-21 17:20:20
  一次黄土行,彩绘出如此宏篇巨制,老师笔到之处,给人有神往之情呀!湘莉坐十次绿皮火车来十次黄土行估计也是走马观花呀。再次拜读佳作,留言大赞,必须滴!问候老师祝安!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21 17:32:46
  不愿意了,自贬了啊。我还是喜欢湘莉的美文的啊,温柔温暖,这是湘莉的特点。谢谢您鼓励,让我们在江山乘着绿皮火车,慢慢欣赏着美景吧。遥握,携手!
9 楼        文友:孙巨才        2020-09-22 22:56:39
  我以前听过不少赞颂黄土地的歌曲,也看过不少颂扬黄土地的文章,产生了浓郁的黄土情结。当看到怀才抱器老师的这篇热情赞美中华民族图腾的黄土地颂歌,不由得眼前一亮,发现了耀眼的闪光,迫不及待地读了三遍,越读越有味道,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23 05:46:10
  巨才老师好,谢谢您拨冗留评,黄土地是我们的魂,每个人都应该用情感悟。怀才只是写了自己黄土行的感受点滴。秋凉,希望巨才老师保重身体。遥握。
10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0-09-25 07:51:22
  因为懂得,因为心有灵犀,老师才对黄土地有着一份深刻别样的情怀。苍穹云朵,一草一木,都镌刻于心,一方热土遇一份挚爱,温暖如故遇。学习欣赏,祝老师秋安快乐。
小小莲儿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9-25 07:53:41
  谢谢莲儿老师精彩留墨。西北,我一直有着向往,在一片贫瘠的红土地上,世代创造着人居的奇迹,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史册,我们唯有深读。谢谢莲儿老师留墨鼓励,问候秋安。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